黃帝治理國家
A. 廣元地名由來
廣元這個名字是從元朝的"廣元路"得來的,主要是因為廣元扼守著四川平原,而且廣元的交通比較發達
B. 如何做好古代中國的皇帝,治理好國家
那麼,縱觀歷史的皇帝表現,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皇帝呢?
最高境界的皇帝必須是擁有高度的治國智慧和能力,並進行一番英明的「創立」,創制一套趨於完善的國家體制,之後,即使在皇帝不問政事的情況下仍可在「無人駕駛」情況下按照既定軌道運行。這需要歷代聖帝如此做,才能堅持出這一功德無量偉大結果。
歷史上,這么一段美妙的時期出現在「三皇五帝」時期,以禪讓制為政體的堯、舜、禹時期,尤其是到了大禹朝,身為「皇帝」的大禹自己抽身出去治水,常年在外,奔波於水患第一線,無暇政務,但其「無人駕駛」情況下的國家體制依然運作正常,這就是完善的國體良性循環的結果。這個時候,皇帝是可以「不務正業」的,當然,出現如此體制下的皇帝自己素質絕對不會低的,他之不務正業,不會去玩聲色犬馬,而是將自己的個人精力放在最該為民眾利益所用的領域中去,從而省卻了宮廷爭斗、勾心鬥角所耗費的精力、時間。
也就是說,這個體制下的皇帝也必須「幹活」,絕對不是務虛的,不是終日坐朝聽政、發發聖旨、批批奏章、玩玩後妃那樣的模式,你可以去治水,也可以去治理環境,更可以去為所有這些「五保戶」老大娘們挑水什麼的,親力親為,因為其他的事已交由「國體」自然運作了,自然有一班人按規制在進行了,你不必擔心,等到你老了,做不動了,國體自然會讓你「禪讓」了,你完全不必失落,也完全不必去考慮接班問題。
這個時期的「皇帝」是人,凡人一個,但正因其是「人」,這才是其偉大之處,所以,其死重於泰山,這樣的人死後不管幾千幾萬年,後人及歷史還是會恰如其分地敬重他們的,自然會將「人」升格為「聖」的,堯舜禹就是如此!
所以,做一個合格的皇帝,其實就是要求在位時不計較將來歷史會如何如何寫自己,不必耿耿於懷於歷史會否寫錯自己而一味去干涉現任的御史。須知,真正的史官如司馬遷等人,是可殺不可辱的,一定會給歷史以真實面目。因此,合格的皇帝是默默做好自己,簡簡單單做「人」,就成了!
後人是功過分明的。如對皇帝的謚號,就很是公正。好了,你死後,後代的臣子就會給你一個評價,這就是謚號了。謚號有善謚、惡謚兩種,一般無功無過以上的皇帝則不會得到惡謚,當然字眼還是頗有講究的。如康熙帝,本是守成之君,硬是憑自己的能力將守成變為開創之業,收復台灣統一中國,自己的責任自己解決,不把統一大業推給下一代而留千古難決之事,所以必須尊廟號為「祖」了,那叫什麼祖呢?最高境界的字眼是「聖」,張廷玉擬這一字時,也引起爭議,但雍正力排眾議,還是力定了。這其實有點過了!好了,那廟號定了,謚號呢?討論來討論去,謚號雖是可長達幾十字的,但第一個字最關鍵,因為後人只會記住第一字的,最後定了一個最能體現康熙特點的「仁」字,謚號就是「仁皇帝」!仁的含義,基本是好的,但裡面有一層意思,就是仁慈,一般不對朝臣動殺戮,這就有好有不好了,如果臣腐敗呢?而晚期的康帝確實是太「慈」了,想沽名釣譽,所以不再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來,而是將攤子推給了後世之君。
你看,對皇帝的謚號尚且如此考究且恰如其分,說明歷史絕對不可欺。而歷史上那些惡謚為「煬」啊、「靈」啊、「哀」啊什麼的,就說明那些君主是糟透了的,所以我們讀史就一目瞭然,這個皇帝是好是壞了。如,楚靈王一聽就知道是昏君了,所以後人需要他「靈」;漢哀帝則是碌碌無為且受人欺負之輩了,後人就「哀」他;楊廣最不堪,一個「煬」字絕對否定了他的一切,一無是處,這字就是「讓火燒了,屍骨無存」啊,這是高度惡毒的字眼,說明後代對他之恨,乃至沒有什麼宗的廟號樹立了,不讓他進祖宗廟堂,可見其惡,於是後人就對其進行歷史上最重的惡謚了。
因此,做一個合格的皇帝,還必須敢於擔負起自己應負的歷史責任,而不一味推給後代去收拾。
我們讀史可知,中國是輝煌的,但用了幾千年,社會的進步怎如此緩慢呢?這裡面,其實就是歷史的沉痾不斷淤積而少人問津所造成的!
歷史家們也許有更好的答案,但我們這些非歷史學家的人還看出來了,這是因為數百年來,特別是明清以來,中國之所以一直落後於人,原因在於每個朝代的每任皇帝都沒有盡到應盡之責,都不敢或者無心面對自己所應該解決的問題,反而是一代又一代傳之不斷,永遠指望子孫後代替他們了結。
中國歷朝歷代,所有皇帝在登基時幾乎都雄心勃勃,曾發誓要立千秋之業,澤被於後世。可是實際上,多數統治者只有近憂而無遠慮,只圖眼前之功而無長遠之計,不願對歷史負責,不願為後人分憂和鋪路,甚至作出自我犧牲。為什麼中國每一個時期的當政者都是如此地不堪重負和舉步維艱?為什麼中國時刻都在為千百年前的問題所困擾呢?為什麼每代中國人還要重復承受著前幾代人就已遭遇過的苦悶、挫折和失望呢?
其中最重大的致命原因就是,在於皇帝都把方便留給了自己,把困難留給了下一代。
所以,一個合格的皇帝何其艱難。上面說過了,連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都
C. 黃帝的治國方向是如何的
黃帝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對那些不服從命令的部落,四處率兵親征。他的專遺跡東至大海、屬北到河北、南至長江流域、西達甘肅。經過多年的征戰,黃帝終於統一了中原。
黃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風後、常光、力牧、大鴻四大臣輔政,管理朝政,安頓萬民。由於黃帝的努力,中原地區獲得了統一。涿鹿大戰之後留在中原地區的九黎族部落民眾,與炎黃兩族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族。
D. 黃帝的治國舉措有哪些
黃帝的治國舉措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黃帝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專,作干支,屬制樂器,創醫學。
在數學上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在軍隊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在音樂上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在衣服上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在醫葯上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除了在文化上的舉措,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也有許多的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
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從上面所介紹的黃帝簡介以及黃帝的治國舉措中,可以明白原來後人之所以稱他為中華「人文初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是黃帝教會大家種植糧食,學習文字等等,說涉及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不僅是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E. 古代皇帝怎樣治理國家
主要是思想上進行專制,明清時期尤為突出。儒家得以興盛原因也在此。
我國自春秋回戰國時期,各國政府第一答次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意願和行為。當時各國變法的目的除了求強求富,另一大目的便是加強中央集權。雖然權力並非最後都歸屬於君王之手,但是這樣的行為卻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廢除世卿世祿,即要削弱國君自身親屬的權力也要削弱國內公族的權力。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尚無完善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國內官職主要是由皇親國戚與大家氏族擔當。各國都有很長時間的公子政治的歷史,即國君的兄弟擔當國相,國內權力被幾大家族掌控。對此,各國變法要麼會血腥殺戮手足異己,如吳起楚國改革引發的太子復仇導火索,齊國整頓吏治的血腥手段,晉國國君削弱皇族等等,更包括像秦國商鞅的軍功封賞制度。
第二削弱分封制度,各國公子的封地越來越小,國君領地越來越大。公子的封地小了,經濟就會變弱,就雇不起幾千門客,自然力量也就會小得多。戰國時期幾大強國幾乎都是郡縣制,貴族封地不再是國土面積的大頭。
這便是中國早期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至於科舉制度的巨大作用以及帶來的人事決定權的歸屬,意義之大自不用明言。希望有所幫助。
F. 黃帝治國有方體現在哪些方面
黃帝等人治理國家時,燒山、焚澤,「實以益人」,這明顯是擴展農業用地專的舉措。屬同時,他們規定各級官員所應配飾的毛皮服飾,從而鼓勵「山林之人」入山打獵,並使得官員「散其財物」,而「萬人得受其流」。這是明顯的促進財物流通,鼓勵生產的措施。《管子》中注重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商業以富強國家的思想,被稱為「輕重派飛而《管子·撰度》是「輕重派」的代表篇目之一。這思想流派的主要主張就是商業治國。《管子·按度》中的這段論述,顯然就是將其觀念中的利用貨幣、商品流通以富國的主張,轉化為黃帝、堯、舜等人的治國措施。
G. 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主要發明有哪些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葯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後世醫葯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神農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神農氏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葯,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神農氏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據傳說和古書記載,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傳說中的一個帝王,姓姜,號烈山氏或神農氏。
黃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原始社會後期,是兩個部落的首領。當時,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居住在現在陝西省境內的黃河邊上。後來,又先後沿黃河兩岸向東部遷移。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炎帝族同住在中國東部的九黎族發生了戰爭。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打敗了炎帝族。炎帝族向黃帝求援,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九黎族失敗後,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加入了炎黃二族。後來,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沖突,炎帝族失敗後,加入了黃帝部落,黃帝族的力量就更大了。從此,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他們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使這里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從此,這些原來不同部落的居民,都認為自己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當了部落首領後,教人們建築房屋、喂養家畜、種植五穀,還發明了車。船、樂器和文字等。黃帝的妻子螺祖(k1Z劉發明了養蠶、抽絲和織錦。炎帝創造了農具,教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還親嘗百草,發現了治病的葯材。聰明能幹、熱心為大家辦事的黃帝和炎帝,深受人們愛戴,他們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現在,在陝西省黃陵縣松柏常青的橋山上,還保留著黃帝陵和黃帝廟;湖南省炎陵縣也保留著炎帝陵。黃帝和炎帝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緬懷這兩位中華始祖的豐功偉績。
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據傳說和古書記載,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傳說中的一個帝王,姓姜,號烈山氏或神農氏。
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當了部落首領後,教人們建築房屋、喂養家畜、種植五穀,還發明了車。船、樂器和文字等。黃帝的妻子螺祖(k1Z劉發明了養蠶、抽絲和織錦。炎帝創造了農具,教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還親嘗百草,發現了治病的葯材。聰明能幹、熱心為大家辦事的黃帝和炎帝,深受人們愛戴,他們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現在,在陝西省黃陵縣松柏常青的橋山上,還保留著黃帝陵和黃帝廟;湖南省炎陵縣也保留著炎帝陵。黃帝和炎帝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緬懷這兩位中華始祖的豐功偉績。
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據傳說和古書記載,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傳說中的一個帝王,姓姜,號烈山氏或神農氏。
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當了部落首領後,教人們建築房屋、喂養家畜、種植五穀,還發明了車。船、樂器和文字等。黃帝的妻子螺祖(k1Z劉發明了養蠶、抽絲和織錦。炎帝創造了農具,教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還親嘗百草,發現了治病的葯材。聰明能幹、熱心為大家辦事的黃帝和炎帝,深受人們愛戴,他們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現在,在陝西省黃陵縣松柏常青的橋山上,還保留著黃帝陵和黃帝廟;湖南省炎陵縣也保留著炎帝陵。黃帝和炎帝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緬懷這兩位中華始祖的豐功偉績。
H.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范。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中庸」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I. 古代哪個皇帝治理國家弄的最好
皇位坐的也是沒滋沒味,更不用說皇權了。有的被近臣給殺死、有的服丹葯而死、更有的死的是不明不白,回頭看看唐朝的皇帝當的沒意思啊。
唐朝的皇帝從高祖李淵開始就註定了要在無奈和窩囊中度過,高祖皇帝一手創建了大唐,但是他這個皇帝坐的倒是不怎麼自在,從他坐在皇位開始,兒子們的內斗就一直困擾著他,那他不知所以,而李淵優柔寡斷的性格也決定他的悲劇結局。終於在李淵做皇帝的第9年的頭上,在唐宮中的玄武門,他的兒子們的矛盾總爆發了,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為自己走向皇位掃清了道路,玄武門之變不但使李世民掌握了唐朝的政局,同時也在事實上綁架並控制了李淵。所以在事變後,李淵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李淵又識時務的退位為太上皇。最後在8年冷清的太上皇生活後死去。可以說李淵是唐朝第一個窩囊的皇帝,不但不能避免自己的兒子們手足相殘,更不能保護自己的兩個兒子被殺,而且還不能保住自己的皇位,最後連自己也不得不乖乖的交出皇權。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之君夠可憐也夠窩囊的。
到了太宗以後,在前期太宗確實是確立了大唐的天威,他自己也被稱為天可汗。但是到了他的晚期就不怎麼樣了。後期他根本就聽不進去群臣的納諫了。所以熟知太宗為人的房玄齡就從來不向他進諫。而且太宗晚年過分相信武力,幾次的征高麗更是得不償失,付出與收獲簡直不成正比。唐太宗總嘲笑秦皇漢武追求長生不老,最後他也因為服食丹葯,一命嗚呼。不相信還要偏偏去試,最後死在了這個上面,你們說他窩囊不窩囊。
唐高宗李治,我評他是唐朝歷史上第一窩囊的皇帝,唐高宗身體不是不好,而且在性格上也非常懦弱沒主意,是很典型的碌碌無能之輩。這就給他的皇後他老爸的才人武則天的篡權創造了機會。他當皇帝之後受到皇後和朝臣中的長孫無忌的左右。對王皇後和蕭淑妃的慘死,高宗都熟視無睹,長孫和儲遂良都是功臣,就是反對廢後,也沒有死罪啊。長子李弘也死在武後之手。最滑稽的是高宗讓上官儀起草詔書廢後,最後他居然不承認是他的意思,害得上官儀白丟了條命。最讓人驚訝的是在怕老婆方面,李治絕對是千古一帝。當武則天要殺李弘的時候,他居然跪求哭泣的求武則天手下留情,作為一個皇帝這樣的求自己的皇後,皇帝做到這份上也真的讓人無話可說了。但就是這樣也沒能挽回李弘的一條小命。對於強勢的皇後武則天,李治是一點點的辦法都沒有,眼睜睜的看著大權一點點的落入武則天的手中,自己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唉,李治這一輩子就是兩個字「窩囊」。
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可以說是默默無為了,兩人可以說是非常有意思的,都是兩次當皇帝,前期被他們的母親武則天是立了又廢,廢了又立。而且在位是是典型的兩個傀儡,一點點的實權都沒有,完完全全的聽命於武則天,直到武則天做了「聖神皇帝」,兩人才結束傀儡的日子。但是李顯的這個皇太子的位子做的更是心驚膽顫。當武則天後期病重,李顯在朝臣的擁護之下,才又坐上皇帝的位子,但是李顯也許是前半生活的不自在,也許是被壓抑的太久了轉不了性,這個沒能力的皇帝,又受到自己的老婆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的控制和左右,最後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兒毒死在神龍殿中。窩囊啊。而他的弟弟唐睿宗李旦比唐中宗要好多了,這種好是指他有一個強勢的兒子,因為中宗死了太平公主和他的兒子李隆基聯合起來殺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的勢力,把睿宗李旦扶上了皇帝的位子,但這個時候,他也像中宗一樣受到了太平公主和自己兒子李隆基的控制,並且在自己的兒子李隆基獲得權力斗爭中的勝利時,又無可奈何的學了一回高祖,提前把這個燙手的皇帝位子送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隆基。自己也坐起了不問政事的太上皇。算是得到了善終,這結局比起他的哥哥中宗來要好了不少。看看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這兩次皇帝當的,也同樣是窩囊的。
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這里,他的皇帝當的前一時期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任用賢臣能人,整頓朝政,治理國家,開創了「開元盛世」,可以說是繼太宗皇帝之後的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到了天寶後期,李隆基就變了,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搞的朝政混亂。並且寵愛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不理朝政,加深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間的矛盾,並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他自己也不得不丟棄長安出逃。並且在半路上發生了兵變,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處死了自己的寵妃楊玉環。最後還被逼不得不退了位。與他老爸睿宗李旦一樣做起了太上皇。但他的這個太上皇並不是自己願意做的,是被他手下的大將們給逼的。而且李隆基當太上皇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因為得罪了肅宗身邊的太監李輔國,所以李輔國就挑撥和離間玄宗和肅宗之間的關系,被肅宗遷居到了太極宮的甘露殿,並且長時間的不去探望,最後玄宗鬱郁寡歡,死在了甘露殿之內,玄宗皇帝前半生風光一世,到了後來卻是弄得賠了夫人,又丟了皇位,更倒霉的是到老了還不能得到善終。一代聖明天子最後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