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基層治理創新工作
A. 為什麼要開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
只有開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才能夠滿足人民利益
B. 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
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平台,建立高效多元的服務和矛盾疏導化解機制。
(一)整合公共資源,拓展服務功能,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新平台。
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任務越來越重,對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實行網格管理,推動幹部下沉,把服務和矛盾預防化解在田間地頭。
在安排好「一辦」和「中心」辦事窗口的輪值服務人員外,其餘80%的鎮幹部按網格化管理包組、包片、包戶模式,每周3天以上的時間深入責任網格範圍內走訪、服務群眾,擔當起政策法規的「宣傳員」。
(三)注重多元治理,凝聚共治合力,力求群眾的問題更多地讓群眾解決。
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積極鼓勵培育基層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注重培育村民理事會、水利協會等矛盾化解類社會組織,引導廣大群眾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反映訴求,協調關系,化解矛盾。
(四)強化支撐保障,全面系統推進,形成常態長效活力機制。
強化信息化支撐,開通手機版社會治理服務「一冊通」,網格內重要信息和工作開展情況通過簡訊方式向鎮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傳輸,實時進行分類、交辦、催辦、查詢、歸檔,實現情況及時掌握、矛盾及時化解、結果及時反饋、服務及時跟進,提高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規范化水平。
(2)鄉鎮基層治理創新工作擴展閱讀: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的背景:
服務群眾不到位、干群關系不密切,日益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基層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黨的重大決定中,鮮明地提出「治理」這一概念,將「社會管理」表述變成「社會治理」,體現了由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結構性變化,是黨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實質上就是要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水平,切實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C. 如何加強基層建設 創新社會治理
「中共上海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課題成果「1+6」文件」是指:「1」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6」是涉及街道體制改革、居民區治理體系完善、村級治理體系完善、網格化管理、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工作者的6個配套文件。
D. 社會工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有哪些重要內容
以下是涉及社會工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內容:
1.要著力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政策體系,逐步增加社區組織、社會組織吸納使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數量,積極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理念、知識、方法在城鄉基層工作中普及應用。
2.要積極推進「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充分發揮社區的基礎平台作用、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載體作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骨幹作用,建立居民群眾提出需求、社區組織開發設計、社會組織競爭承接、社工團隊執行實施的聯動機制,推動「三社」互聯互促互動,更好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制。
3.積極構建鄉鎮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組織、村民自治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和志願者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協同參與作用
E. 社區黨組織如何創新服務載體,拓展服務內容,引領城市基層治理。
社區是黨和政府服務、聯系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社區黨組織應該積極創新服務,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具體來說,可以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完善黨建網路體系,破解社區治理創新的核心難題。健全體系、整合資源、增強能力,這是社區治理創新中需要著力破解的核心難題。如何在傳統治理網路難以覆蓋的新興領域形成有效的自治與共治聯動機制,更是社區治理創新面臨的首要問題。可以將強化街道黨工委職能作用為突破口,將管理和服務力量向街道社區傾斜,在提高「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效能的同時,構建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共治新格局。建立了區委、街道黨工委、居民區黨組織「三級聯動」的工作體系,在推動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黨建協作互補、社區黨組織工作向新興領域拓展過程中,通過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完善了黨建網路體系。依託黨建網路體系,在基層社區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群眾團體、社會組織、群眾活動團隊等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架構,不僅促進了縱向聯動與橫向協作,而且有效解決了傳統治理網路存在盲區的問題。
第二,以黨建帶群建,統籌治理資源,不斷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和基層治理能力。黨的基層組織中蘊藏著強大能量。以黨建帶群建,把社區黨建、駐區單位黨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統攬起來,就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價值引領、組織動員、支持服務、統籌協調和凝聚骨幹方面的作用,匯聚治理資源,協調治理行為,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和基層治理能力。
第三,從企業、高校、社區吸收優秀骨幹力量,組建有良好作風的基層幹部隊伍和社區黨支部書記隊伍。社區治理創新成效如何,基層幹部是決定性因素。應該積極在體制、身份、待遇、出路等問題上創新思路,從源頭上解決社區骨幹隊伍選人難、留不住的問題。真正使得基層幹部和社區黨支部書記來自群眾、理解群眾,具備服務群眾的能力與熱忱,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和良好口碑。為有效開展社區治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層組織基礎。
滿意請採納。
F. 如何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
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擔負著指導、協調、服務區域內社會建設和管理,以及推進區委、區政府有關社會公共服務、社會建設實事項目和重點工作項目的職責。在任期內,我將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法治意識、人大意識、勤政廉政意識和公僕意識,正確對待人民賦予的權力,依法依規,認真履職,努力工作,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的監督。
工作中要不斷解放思想、深化認識,團結帶領區社工委、社建辦全體同志,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服務發展大局和基層社區。做到學以致用,提高運用科學理論解決各種復雜矛盾和問題的本領,提高加強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持續推進工作;做到用以促學,注重系統思考,做好「十三五」社區治理專項規劃的制定工作;做到學用相長,順應街道體制機制改革後的新變化,推動重心下移,優化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新的街道體制下新的運行機制完善和新的工作秩序建立,努力讓基層有感受、讓群眾得實惠。
工作中要公道正派,嚴以律已,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認真履行 「一崗雙責」,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三嚴三實」作為推進工作的動力和改進作風的標尺,以德為本、以身作則,求真務實、勇於擔當。帶好班子,充分調動班子成員的積極性,帶好隊伍,加大對年輕幹部的培養和鍛煉,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努力建設廉潔高效的工作團隊。
G. 如何統籌推進基層治理工作,不斷提高治理實效和水平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政法機關特別是賦有社會治安治理職能的部門,必須從思想上主動適應,從措施上積極應對,積極探索加強社會治安治理創新的新思路、新辦法,切實解決思想認識、運行機制、警力裝備、隊伍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社會治安治理水平,切實履行好政法機關的社會治安治理職能。
(一)創新社會治安治理,打造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
推進社會治安治理創新,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治理體系,既要全面開展工作,又要抓住源頭性、根本性和基礎性問題,重點在於解決好社會矛盾化解,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網路虛擬的管理、社會組織服務等問題,創新虛擬社會治安治理,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嚴格管理、企業依法運營、行業加強自律、社會共同監督的互聯網綜合管理格局。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點、線、面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
「人防」方面
強化縣鄉村三級巡邏機制。實行「網格化」管理,在主要交通路口設置警亭,每個警亭設置固定巡防隊員24小時值勤,白天1人,晚上2人,每周五縣委政法委牽頭組織政法部門分戰區進行縣級大巡邏,充分發揮政法部門的巡防主力軍作用。同時,鄉鎮戰區聯動巡邏與村級日常巡邏相結合,網格聯動,警燈閃爍,提升群眾巡邏知曉率。廣泛宣傳發動,落實鄰里守望制度,對外來人員以及有嫌疑人員要詳細詢問,鄰里之間團結協作,共同抵禦不法分子。規范鄉鎮專職巡防隊,對隊員定崗定責,配齊配強其巡防裝備設備,強化其日常適應性訓練,完善村級專職巡邏隊,結合實際各行政村要普遍建立自己的專職巡邏隊,確保村級巡防全方位、經常化。
「物防」方面
1、 強化對群眾安全防範宣傳力度。動員群眾開展一次全方位的自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以便因症施策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2、 推進加固門窗、築牆壘院等物防措施。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動員安裝自動報警裝置;
3、 對重點單位特別是西部礦區生產儲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倉庫,要加高加固圍牆,修建觀察瞭望點。對存放現金、貴重物品的部位,配備保險櫃,集中保管。對生產、使用、保管、運輸危險品單位經常檢查,及時發現堵塞防範漏洞;
4、 實施亮化工程。鄉村一些街道小巷長期無路燈,是治安死角、案件多發區,要實施普及這項工程,推進街道亮化,切實提高群眾安全感。
「技防」方面,不斷強化和完善技防設施,縣鄉經費向技防傾斜,鄉(鎮)、村(居)級現有防監控設備平台保證全天候正常動作,通過平台全天候實施對所轄區域的治安監控;規范村級技防值班室,嚴格村級技防值班室標准規范化建設,確保其「有值班人員、有分布圖、有值班記錄、有工作制度」,加強對值班人員技術業務培訓。確保技防「鄉村全覆蓋,三級互聯通」的目標。
(二)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完善社會治安治理體系
社會治安治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努力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加大法制宣傳力度,駐村政法幹警定期召開培訓會,以案說法,現場解答疑難問題,確保矛盾糾紛及時調處,各種矛盾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縣司法局充分利用「六五」普法,組織人員深入基層,走上村莊地頭,以群眾樂於接受的方式,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切實做好新形勢下服務群眾的工作,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把人民滿意作為政法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嚴格執法、依法辦事,堅持執法為民、服務為民,著力服務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堅持服務為先,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通過強化社會服務提高社會治安治理實效。
(三)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人民調解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糾紛解決方式,在化解民間矛盾糾紛、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具有獨特優勢,做好人民調解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重要方面。深化社會矛盾化解。不斷完善社會矛盾「大調解」工作體制機制。聘請專家,深入各鄉鎮召開培訓班,對調解員進行培訓。同時,加強組織建設,健全調解網路,要對全縣21個鄉鎮和608個村調委會及時進行調整和充實。提高基層調解員的調解技巧、法律文化水平及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動建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努力預防和化解行業與專業領域的矛盾糾紛。深入貫徹實施人民調解法,依法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和保障能力建設,落實好人民調解法規定的人民調解工作各項保障措施,不斷提高人民調解工作水平。完善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配合機制,成立醫療糾紛預防處置委員會,建立由政法、衛生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作運行調解機制。
(四)做好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搭建服務管理新平台
做好刑釋解教人員的管理服務和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矯正工作,是加強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的重要方面,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重要內容。創新特殊群體服務管理,建立政府主導,綜治、司法牽頭,公安、法院、檢察院、勞動保障、民政、監獄等部門共同參與,集教育矯正、日監督管理、幫貧扶困、心理矯治等職能於一體的社區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新平台。進一步加強刑釋解教人員服務管理和教育幫扶工作,大力加強過渡性安置基地建設,有效解決刑釋解教人員幫扶、管理、安置、就業問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積極推進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加強其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教育矯正質量。積極探索刑釋解教人員的管理服務新機制,加強銜接、落實安置,幫助刑釋解教人員順利回歸社會,減少服刑在教人員刑釋解教後脫管漏管現象,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進一步做好社區矯正工作,按照建立適應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社區矯正工作體系的要求,大力推進社區矯正機構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司法所工作人員,發展壯大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志願者隊伍,加強社區矯正經費保障,切實做好社區服刑人員監管、教育和幫扶工作,幫助流動人口有序融入城鎮,特殊人群順利融入社會。調整農業結構,扶持現代化農業種植戶典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提高產出效益。鼓勵和吸引在外創業人員回鄉建設,解決剩餘勞動力和出外務工的人數,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和兩勞回歸人員的管理。
(五)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形成社會治安治理新格局
創新社會治安治理,需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積極作用,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安治理格局,使社會組織成為緩和矛盾沖突的調節器、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縣基層黨組織、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退伍軍人、紅白理事會等其它組織及協會也在不斷發育成長,這些社會組織和協會在為民排憂解難、協調利益沖突、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為此,我縣要創新為老服務,加強為老服務網路建設,積極探索以社會化為主渠道的養老服務新路子。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促進社會組織與黨委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協會在社會治安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組織的公眾知曉率和熟識度,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有志之士關心、關注社會組織發展,進一步提高社會組織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六)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推進各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政法工作的活力源泉在基層,主要的執法活動在基層,工作的重點難點也在基層。沒有強有力的基層基礎工作,再好的思路、政策、措施也難以落到實處,惠及城鄉群眾。近年來,政法機關基層基礎建設有了很大加強,但總體薄弱的善還沒有根本改變,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任務還很重。要履行好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職責,就必須切實做好相應的基礎性、保障性工作。要牢固樹立固本強基的思想,適當增加惠民方面的經費投入,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建設,加大鄉鎮道路維修建設力度,全面推進基層規范化建設,切實提高基層基礎工作水平;總結政法機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治理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並使之固定下來、形成制度,同時根據新的實踐探索建立新的制度,努力構建科學完善、統一協調的制度體系,推進基層社會治安治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多方籌措資金,盡快化解鎮村債務,消除不穩定因素。解決鄉鎮專職巡防隊、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幫教安置、流動人口管理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和保險問題,把精力更多的在放在基層,把人力、物力、財力更多的投在基層,真正做到人往基層走、勁往基層使、錢往基層花,夯實基層組織、整合基層資源、壯大基層力量、強化基礎工作,確保基層有人管事、有錢管事、願意管事,切實提高社會治安治理和服務水平。
(七)加強隊伍建設工作,力促社會治安治理取得實效
政法機關是社會治安治理的重要力量,政法隊伍建設好壞直接關繫到社會治安治理工作的實際效果。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化。教育廣大幹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強化為民服務、為民執法理念,正確對待金錢、地位和權力,牢固樹立「三個至上」理念,做公正廉潔執法的表率,建設一支「作風過硬、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
2、加大「從優待警」工作落實力度,關心關注政法幹部,加強政法基層科、所、隊、庭建設,在政策、制度、機制上確立「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流、幹部從基層出」的工作導向。把選人用人的眼光投向基層,以實績為標准,不拘一格地從政法隊伍中選幹部,切實解決工作多年政法幹警職級和待遇過低問題。使廣大幹警在政治上有奔頭、生活上有掙頭、工作上有干頭。
3、加強基層司法所建設,在人員編制上給予傾斜,將鄉鎮綜治工作人員補貼列入財政預算,努力解決人員編制少、職級待遇低與工作任務繁重不相適應問題。
H. 天河區如何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
近幾年來,天河區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機制,補齊短板,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全區政治大局安全穩定,沒有發生街頭政治活動和涉恐案件;社會矛盾化解成效顯著,每年滾動排查重點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7%以上,前年至今到省、市涉村集體「零上訪」;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治安警情從2012年的5.2萬宗下降到2016年的3.6萬宗,截至目前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較大以上火災亡人事故和重大食品葯品安全事件;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連續三年在全市綜治工作考評中排名第一,成功創建「全國無邪教示範區」,區法院獲評「全國模範法院」,車陂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一支隊伍聯勤執法、維穩信訪一體化工作站等綜治創新模式,得到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三、打造「大協同」模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一是選優配強「帶頭人」。結合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和村居「兩委」換屆,大力選配政治素質過硬、應對復雜局面能力強、懂城市會管理、善於抓班子帶隊伍的優秀幹部擔任街道黨政正職和村、社「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