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整治
我國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自197 8年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
民共和國領海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些涉海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促進我國海洋管理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防止和控制沿海工業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一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加強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三是按照「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專業處理和就地處理,禁止工業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四是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五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3)防止、減輕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沿岸海域環境。包括調整不合理的城鎮規劃,加強城鎮綠化和城鎮沿岸海防林建設,保護濱海濕地,加快沿海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增加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脫氮和脫磷能力。
4)防止、減輕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在渤海海域,啟動船舶油類物質污染物「零排放」計劃,實施船舶排污設備鉛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廢水、廢油、廢渣回收與處理系統,實現交通運輸和漁業船隻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處理,達標排放。
5)防止、減少突發性污染事故發生。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學品泄漏應急計劃,制定港口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建立應急響應系統。目前,《中國船舶重大溢油事故應急計劃》已經完成。今後將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國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應急計劃》。
6)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產生石油類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做到油氣田及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符合該類功能區環境質量控制要求,不對鄰近其他海洋功能區產生不利影響,開發過程中無重大溢油事故發生。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應制定溢油應急方案。
2. 海岸帶綜合管理對策
海岸帶是海陸交互的過渡地帶,人類很早以前就在海岸帶地區居住和謀生,海岸線和環境的變遷已經對經濟發展和人類居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使現今的人們對海岸帶尤為關注。如何協調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和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是主要焦點。最佳的方法是實行海岸帶綜合管理(ICZM)。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本質是謀求各類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不斷解決和改善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資源管理和規劃
水資源問題是山東省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戰略的關鍵,而山東省,特別是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種缺水局面,水資源合理規劃管理是實現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該實行以公平水價為調節杠桿、開源節流並舉、開采補源並重、積極攔蓄地表徑流、充分開發利用黃河水和開發利用微鹹水的方針。
(一)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1.合理調控地下水位
通過以下措施調控地下水位:
1)在進行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的基礎上,分區段確定地下水合理水位、警戒水位和限制水位值。
2)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實現調控地下水水位的目標。
3)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網,及時了解水位、水質現狀,及時進行預警預報,並提交決策部門發布實施。
2.建立地下水庫、應急水源地
在濱海河谷建設地下水庫具有不佔地、不動遷、周期短、水資源調節作用強、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海水入侵、有效解決淡水資源不足、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優點。目前,沿海地區的煙台、青島市均已完成了不同規模的地下水庫建設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如煙台萊州王河地下水庫供水工程已經顯現了可觀的綜合效益。目前,橡膠壩和人工湖周圍地下水位平均升高3.1m,一些地段上升了近8m,同時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質。經定期采樣化驗顯示,地下水氯離子含量比工程建成前平均降低了50%,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標准,解決了沿海10多個村的人畜飲水問題。王河地下水庫的蓄水效益也十分明顯,年平均入滲補給量約為3200萬m3,每年農業灌溉供水量達1300萬m3,可增產糧食330萬kg,並且還使荒蕪多年的大片海浸地得到重新開發。
據測算,僅山東半島適宜建地下水庫的位置就有54處,可建地下水庫總面積近7900km2,可調節攔蓄地下水量40億m3,採取人工補源等手段,每年能增加地下水可開采量15億m3。
(二)地表水資源的優化調配
1.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
山東省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庫大多建在河流中上游,以防洪灌溉為主,調蓄能力不強,應從實際需要出發,發揮基礎優勢,借鑒外地經驗,積極探索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打破過去一個流域、一座水庫、一條河道、一個灌區的單一治水方式,多庫串聯、庫河串聯、水系聯網,構築水利工程網路體系,實現地表水、地下水統一優化配置,調劑餘缺,以豐補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資源潛力,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初步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通過水系聯網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
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根據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的現狀和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本著先急後緩的原則,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方位搞好調水、引水、攔水,加快水網工程建設步伐。一是超前運籌,科學規劃。圍繞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從統一聯合調度、優化配置入手,編制海岸帶水網建設的總體規劃;二是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充分利用引黃工程、西水東調工程,通過調水、引水工程建設,逐步構築起多庫串聯、水系聯網、聯合調度的大框架,實現水庫之間,以及區域地表水、地下水之間的聯合調度、統一配置的目標;三是加強管理,搞好保護。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實行計劃用水。強化對水資源的保護,重點保護飲用水源,集中力量抓好水庫上游污染治理、庫面網箱養魚和機動漁船清理,以及下遊河道治理,保證水質滿足功能需求;四是科學調度,合理調配。根據用水需求,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實行水資源總量分配製度,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確保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3.增強水利產業活力
在積極爭取國家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水資源工程建設管理運行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使水利工程在建設、運行和管理等各個方面明晰產權,理順體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水利產業活力,為進一步搞好水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開源節流、聯合調度工程
1.節水工程
在廣開水源的同時,必須全面節流,最大限度地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水源。農業節水是關鍵,目前引黃灌水畝次定額120m3左右,浪費嚴重,會導致土地次生鹽漬化。工業節水主要是從現在的重復利用率不足35%提高到60%,到2010年力爭達到90%。
2.微鹹水利用工程
區內和鄰近的天津、河北等地已進行了微鹹水灌溉及養殖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應大面積進行推廣。
3.魯北平原岸段修建平原水庫、攔引黃河水
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有庫容1000萬m3以上的水庫11座,應繼續選擇低窪地段修建平原水庫,以保證生活、生態、工農業發展的供水水源。
4.膠東半島岸段河流下遊河道修建攔蓄水工程
選擇適當位置建攔水閘,既可阻擋海水,又可攔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補給量。
二、環境工程地質規劃
山東半島地處華北地震帶,著名的郯廬大斷裂橫貫該區,對該區的區域穩定性有著重要影響,次級活動性構造在人類強烈經濟活動影響下,會加劇其活動性,需要調查區內活動性構造的特性、分布、活動性規律,為大型工程項目選址提供地質依據。在沖積平原地區、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地區、沖湖積平原地區、黃河三角洲地區,呈條帶狀或片狀分布有軟弱土層、飽和液化砂土,對工程建築極為不利,會大幅增加工程造價,處理不當會對建築物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
魯北平原岸段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並且存在地震、黃河尾閭河道擺動、地基承載力低、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在膠東半島局部岸段存在活動性斷裂構造、軟土、液化砂土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因此,在規劃和管理決策中應採取相應的對策。
1)魯北平原岸段和膠東半島岸段的局部地區新構造運動活躍,有遭受地震影響的可能,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一切建築物都應設防加固。
2)黃河尾閭河道的穩定是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應盡量延長現行清水溝流路的使用壽命。
3)要進一步對規劃的黃河十八戶流路進行可行性論證。
4)對天然地基承載力低區,一般建築不宜採用天然地基;對承載力較低區,土體稍做處理後,可作為一般建築的持力層;對承載力中等區,土體不做或稍做處理,即可作為一般建築的持力層;對承載力較高區,一般建築物可直接採用天然地基。
5)對於中等和嚴重砂土液化區,應加強淺層地下水的開采,以降低地下水位,減小砂土液化的危害。
6)地面沉降是一種緩變的、不可恢復的地質災害。為了減少由其引起或加劇的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蝕、風暴潮、洪水泛濫等災害,應盡快建立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查清地面沉降現狀及引發因素,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
7)加強地面重要工程建設項目、地下工程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岸帶綜合管理理論為指導,開展地學、環境、海洋、生物、災害等多學科研究論證。
三、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和規劃
(一)逐步建立地方海洋法規體系,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根據國家法律及相關法規制訂出符合山東海岸帶實際情況的法規制度。如青島市已經制定了《青島市海岸帶規劃管理規定》、《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規定》、《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青島市海洋漁業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法規和規章,為依法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
(二)建立健全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保證
建立起以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為行政管理主體,國土資源、環保、規劃、科技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負責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力度;成立高層次的海岸帶開發管理協調領導小組,負責一些重大涉海問題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實施;建立重特大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制度,為海岸帶污染事故及時處理和控制提供組織保障;成立海岸帶組織監察隊伍,為海岸帶綜合管理工作提供監督保證。
(三)制定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開發、保護規劃,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科學支撐體系
通過制定科學的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開發保護規劃,確定近岸海域的主導功能、兼顧功能和限制功能,明確劃分近岸海域的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特殊功能區,並將其作為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指導性規章予以實施;編制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綜合平衡港口、航運、漁業、旅遊、臨海工業、海洋科技等各行業的發展,提出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措施,把行業規劃統一為綜合規劃。
(四)貫徹實施海域開發利用管理制度,促進海洋保護邁上新台階
實施海域功能控制制度,按照海域功能區劃要求,使各海域生產力布局合理;實施海域使用審批制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並嚴格實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制度,嚴格控制和管理近岸海域的開發利用活動;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海洋生態環境可能產生明顯影響的海洋工程上馬前必須進行充分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漁業法》及其相關規定,嚴格實施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伏季休漁制度。
(五)加強近岸海域環境資源調查和陸海交匯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以近岸海域環境資源調查為基礎,以各項法規制度為依據,加強執法力度和綜合整治工作的投入,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並完善其運行機制,建立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不斷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
四、海岸帶環境變遷研究與監測預警
山東省海岸帶在區域地殼升降活動和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海侵、海退活動與海岸線變遷頻繁,從而帶來了海岸帶生態、地質環境的不斷變化,其中以黃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
(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
黃河以其極高輸沙量,快淤快蝕的演化特點著稱於世,而黃河的受水盆地(渤海)卻較淺,河口水深僅數米至10餘米,且坡降小,各種海洋動力因素復雜,致使高含沙水體在淺水河口塑造的黃河三角洲極不穩定,沉積環境多變,垂向序列復雜,三角洲進積、蝕退交替。因此,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的變遷與黃河三角洲的演化緊密相連,而三角洲的演化又與黃河的行水路線密切聯系,行水河道的存在決定了區域的淤積和侵蝕。
通過對黃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處理,獲得了大量的海岸帶環境變遷信息,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信息系統和動態資料庫。利用RS和GIS的技術集成,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數字高程模型,綜合分析了黃河三角洲海岸線的變遷規律,並根據海岸帶變遷的實際情況分河口段、釣口段和黃河港段來具體分析論述其近20年的變遷,得出了不同地段不同年代的侵蝕淤積速率。
1)河口地區在1976~1981年間,清水溝流路尚未形成明顯的沙嘴,尚處在擺動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積延伸之勢。1981~1984年,沙嘴明顯向東淤積擴張,口門淤積速度達5km2/a,平均每年造陸面積約50km2。1985~1991年,沙嘴變化比較平穩,淤積速率約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積速度明顯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積速率達12.1km2。從整個岸線變化情況看,可初步認為沙嘴變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長期幅度小的規律。即一方面年際間的變化幅度大,一年內沙嘴淤進、蝕退可達5km;另一方面長系列年的變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進1km左右,沙嘴的淤積主體隨沙嘴的延伸而逐漸向海域推進。
2)釣口河地區海岸帶的面積一直在縮小,在斷流之前,1975~1976年的沙嘴處於延伸狀態,延伸速率約為每年1.5km。斷流之後,沙嘴及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沙嘴共蝕退3.2km,平均每年0.4km。1985~1996年的沙嘴共侵蝕202km2,其中1985~1991年侵蝕98km2,1991~1996年侵蝕104km2。1985~1996年,岸線最大侵蝕斷面速率達900m/a,一般為300~400m/a。釣口河流路斷流以後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初期蝕退較快,以後逐漸減緩,以至達到暫時平衡狀態。
3)黃河港地區地處M2分潮無潮點附近,釣口河沒改道的1975~1976年間,海港附近的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間,由於釣口河附近岸線的大面積蝕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動力的作用下,被帶到這一區域,造成該區域海岸線的淤進。1985年建港後,由於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側,海洋動力作用加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88年,樁西油田建成之後,海岸線(以一般高潮線為標准)基本被固定下來,港口右側的岸線由淤積狀態轉為蝕退狀態,但蝕退幅度不大。總之,由於人為的影響,1985~1996年,該區海岸線基本未發生大的變化。
(二)海岸帶環境綜合監測預警
1.建立健全海洋監測、監視和評價網路
開展近岸重點海域赤潮監測預報研究工作,試驗性發布赤潮警報,為沿海經濟發展和海水養殖業服務;建立青島市海洋預報台和海洋災害預警報系統,實現海洋災害預警報信息傳輸網路化,完善海岸防災緊急救助系統,提高防抗海洋災害的能力。
2.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路
以現有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為基礎,開展海岸帶陸域以淺層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為主兼顧深層地下水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建立海水入侵監測、地下水污染監測網路體系;建立地面沉降長期監測點;開展海岸淤積、侵蝕定期遙感監測工作。完善海岸帶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機制。
3.建立入海水環境監測
以現有水文勘測部門水環境監測網路為基礎,加強入海河流的水環境監測;以環保部門的現有監測點為基礎,開展獨立入海排污口水質、流量監測。
4.建立統一的監測數據管理平台,實現監測數據共享
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本質決定了必須多學科協同工作,監測數據是實現優化決策的基礎,也是實現綜合管理目標的關鍵,實現數據管理的一體化、網路化,共享監測數據是必需的。
3. 如何治理灘塗地(地理問題)
發展海水養殖。
種植耐鹽植物。
利用灘地曬鹽。
建設生態保護區。
4. 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 年)
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工作於1980年夏季開始,1986年結束,歷時6年多。這次調查范圍是東經108°18′~117°19′,北緯18°19′~23°40′,大陸岸線東起閩粵交界的大理灣,西至粵桂接壤的英羅港洗米河河口。行政區劃上包括汕頭、東莞、深圳、廣州、珠海、陽江、湛江、海口等42個沿海市(縣)。調查面積6500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3300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1981平方千米。廣東省大陸海岸帶大陸岸線長達3368千米,海南島岸線長1617.8千米,海岸類型復雜多樣,調查的基本任務是查清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的類型、數量和質量,取得各種自然環境要素和有關社會經濟條件的基本資料,並對資源狀況和環境條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價,為合理開發利用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為海岸工程、河口整治、環境保護、海岸管理及海防建設提供基本資料和科學依據。
根據調查任務的具體要求,把全省岸帶劃分為珠江口、粵東、粵西和海南島4個岸段,分期實施調查。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包括海洋水文、陸地水文、土壤、林業植被、土地利用、地質、社會經濟等16個專題內容。1980年7月至1985年底全部完成。1986年進行全省海岸帶各項成果的整理匯總、編寫和驗收。
根據《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這次綜合調查採用了實地踏勘、路線考察、定點連續觀測、大面觀測、斷面調查、鑽探取樣、社會訪問和查閱資料等多種方法,結合使用了衛星圖像遙感解譯、計算機數據分析和年代測定等新技術方法。6年中完成了1∶20萬-1∶120萬圖件25種共336幅。結合廣東省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實際需要,還完成了粵東濱海沙荒地及海南島西部沙荒地改造利用,澄饒聯圍、龍營圍、雷州灣綜合開發,神泉港等的整治利用,紅樹林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汕頭、海口和雷州灣的環境質量評價,粵東和雷州半島地下水資源評價,珠江口島嶼等項專題調查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廣東省海岸帶自然條件優越。主要表現在光、熱、水、土基礎資源豐富,物質轉化迅速,為海岸帶初級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基礎,海洋和陸地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農、漁、林、牧業生產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