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為整治
① 為什麼說唐朝建立後,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是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全國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是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全國。為此,他派李世民攻打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等地的薛舉。經過反復較量,唐軍於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俘殺薛舉子薛仁杲,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同年冬,幽州羅藝降唐。武德二年,唐朝出使涼州(今甘肅武威)胡商安興貴、安修仁兄弟計擒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大舉南攻,佔領了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唐高祖派李世民率軍征討,於武德三年收復並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劉武周北走突厥,不久被突厥所殺。這時,黃河流域形成竇建德的夏政權、王世充的鄭政權與唐政權鼎足而立的形勢。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鄭、夏結成聯盟抗唐。次年,竇建德被李世民所俘,王世充被迫出降。竇氏余部受唐迫害,因而在劉黑闥的領導下兩次起事,並聯合突厥兵南攻。李淵先後派秦王李世民及太子建成率軍東討。建成於武德六年俘斬劉黑闥,平定了河北地區。在江淮方面,李世民東征時,佔有丹陽的杜伏威受唐朝冊封為吳王,不久,又親赴長安朝見唐高祖。武德六年,杜氏的江淮余部在輔公祏策動下再度起事反唐,據丹陽,稱宋帝。七年公祏被執殺,江南平。武德四年唐大將李靖圍江陵,南朝梁代後裔蕭銑降,其於隋末所建的蕭政權被消滅。五年,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馮盎降,唐以其地置八州。同年,據有虔州(今江西贛州)的林士弘死,其地為唐所有。
② 簡答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一次重大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唐高祖武德四來年(公元自621年),為整治幣制的混亂,廢隋錢,效仿秦漢[銖]的嚴格規范,易銖為寶,開鑄[開元通寶]。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通寶]成為唐以後歷代的鑄幣標准,沿襲近1300年。
(1)
唐代以前的錢幣,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如刀幣、五銖錢等,而自開元錢後,改稱「寶」、「通寶」、「元寶」等。
(2)
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後,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甾、銖計量,而以兩、錢、分、厘十進位法計量。開元通寶錢,徑八分(約2.4厘米),重二銖四絲(約4克)為一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3)
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准。
③ 唐高祖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做了什麼利國利民的事情
李淵自隋朝起義而稱帝,自然根據隋朝的弊端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革,首先是對中央制度進行了優化,農耕方面採用均田制,在選拔人才方面沿用並優化了科舉制度。
李淵在唐朝建國初期進行的改革如下:
1、沿用並改進了隋朝中央制度
唐朝的中央政治制度可以概括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 ,其次在地方設立二級制度,即縣令和刺史,二者互相牽制,避免以權謀私禍害百姓。
總結:作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繼承隋朝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是在精華之上再進行優化改良,為今後的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④ 唐朝是如何對西域進行治理的答案
唐朝對西域進行治理的方法為:設安西都護府、合理安置西域原統治者、加強貨幣管控、加強軍事配置。唐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效仿西漢,建立了永久性軍事和政治機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後設立北庭都護府,以此來管理西域。
1、設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范圍曾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2、合理安置西域原統治者保留了西域各部及中亞諸國原來統治者的政治地位,任命原來的酉長或國王擔任都督、州剌史等實職,授與中郎將、大將軍、公、王等爵銜稱號。各部落及諸國須定期朝貢和遣子入侍,其國王、可汗、酋長嗣位或有更迭,須經唐政府冊封和承認,他們作為唐政府任命的官吏行使職權,其中有的部落首領,還由唐政府發給固定俸祿。
3、加強貨幣管控 在貨幣制度方面,西域各地遵唐錢法形制鑄錢流通,伊塞克湖北岸曾出土鑄有突厥文、漢文合璧的西突厥貨幣。
4、加強軍事配置 為鞏固和加強西域地區的統治,在軍事設施方面,也建立了一整套機構,在安西、北庭轄境內各重要地區和交通要道,設有軍、鎮、守捉、烽、戌等軍事單位,分布於天山南北各地,「大軍萬人,小軍千人、烽、戌邏卒,萬里相繼」 ,「邊烽互相望」,負責守衛邊疆及稽查行旅。各族人民往來交通,必須持有府、州所頒發的「過所」(即通行證)。
⑤ 唐朝如何治理懶政庸官,分別有哪些政策
在對官員進行價值觀的塑造的同時,唐朝對那些懶官們實行了嚴格的懲罰措施,雙管齊下,唐朝的官風改善了許多。從古至今,如何提高官員效率,避免庸官懶政現象都是各朝各代乃至現代領導人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批有能力的下屬往往能夠在處理國家事務上發揮極大作用,從而開創一個太平盛世。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好的官員比好的領導者更重要。
因此在這種思想上防治,行為上處罰的政策之下,唐朝官員不作為的現象比起其他朝代還是少了許多。
⑥ 唐代宗是如何整治安史之亂殘局的,他在期間都做了什麼事情
唐代宗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孫子,也是唐朝後期的中興之主,唐朝的第9位皇帝。唐代宗自小就非常聰明,當時太子差一點被唐玄宗所殺,都是唐代宗快馬加鞭及時回到京城才讓太子一家躲過一劫。
唐玄宗非常信任唐代宗,因為那時候的唐代宗手中握有兵權,他多次向唐玄宗說要勤政愛民,也預見了安祿山等人會謀反。一旦謀反,整個唐朝的經濟和民生都會受到重創。可是唐玄宗一直寵愛楊貴妃,不理正事。
同年唐代宗登上皇位,他執政期間大力恢復唐代被戰亂所毀掉的經濟,關注民生,興修水利,與吐蕃等國家達成協議互不侵犯。雖然那時候的大唐已經像一個老人,也正是在他的拖動下才能前行,不然的話可能早就滅亡了。
⑦ 李淵的為政舉措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制度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御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對外戰爭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余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制: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制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李淵對佛教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採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⑧ 李淵最傑出的治理國家的措施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政治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軍事
制度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御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對外戰爭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余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經濟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制: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制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文化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⑨ 玄武門之變時,唐高祖李淵為何控制不住局勢的發展
唐朝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李淵是這場政變的受害者。因為這場政變,他被迫下台,當了太上皇。但是,不得不說,李淵又對這場政變負有極大的責任。正是因為他沒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這一場慘劇的發生。
三、沒有處理臨場事變的能力。以上說的,是「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的一些預防事情。當李世民准備製造事變,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淵的妃子們有荒唐事情的時候。李淵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李世民設的一個局,目的是要引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殺掉他們。這是他不敏感的表現。當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淵。
但是李淵對李世民告狀的處理,就顯得很不成熟,很荒唐。他當時是准備在第二天,把一幫老臣叫到身邊,同時把他的三個兒子也叫到身邊,讓他們當面對質。李建成兄弟和李淵妃子有不正當事情,怎麼能在老臣面前對質呢?這不是顯得很可笑嗎?也許,李淵本來的意思不是對質,而是想調解三個兒子的關系。但是,明知道三個兒子已經勢若水火,還怎麼調解呢?
李淵完全沒有把自己的角色轉變過來,還是以一個父親的角色來處理家庭瑣事,不是以一個政治家的角色來處理國家大事。這樣做,怎麼會不出問題呢?總之,李淵因為政治水平低,事前沒預案,事後沒應對措施,最終「玄武門之變」發生後,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節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劇。(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
⑩ 唐高祖李淵為屢次想殺李靖,李靖是怎麼脫身的
許紹與李靖共同抗擊南梁蕭銑,他了解李靖的為人,也十分欣賞李靖的才版干,不忍心看到李靖死得不明不權白,便上書替李靖求情,李淵便饒了李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