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了一個國家
⑴ 治理一個國家和管理一個企業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呢
回答這個問題想說的太多。主要是相同在保障可持續穩定的發展,增加體制收入並同時改善勞動者的收入,提高國家企業的文化水平內涵,提高素質教育。不同在於企業會缺少像美國那樣的霸權,無理,不按章法套路出牌。
⑵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孔子認抄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襲有: 足兵、足糧、民信之矣。
一個政府應該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從執政者到政府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由人民供養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糧,一切用度是人民納的稅。用現代話說,政府靠的是稅收,人民是納稅人。
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要老百姓生產勞動和交納稅賦;加強軍備,老百姓既要納稅,又要當兵。沒有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發展到積極對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國家滅亡。
(2)整治了一個國家擴展閱讀
典故: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只要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反正自古以來人早晚要死,但民不信任你,什麼都談不上了。
⑶ 怎樣才能治理一個國家。。
首先,不要把治理國家看得很復雜
和家長管理家庭一樣
管理者做到以身作則,以德服人,懲罰分明
則天下太平
⑷ 作為一個君王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首先擁有駕馭臣下的權術,至高無上的地位,確保統治大權在手。必須要自己信息渠道,避免被臣下欺瞞愚弄,同時防止顛覆。在施政時,關鍵是整飭吏治,確保吏治清明,否則官員腐化,百姓被欺害;之後是經濟,不同社會形態政策不一樣,但都是使民生產,並為之幫助,說得容易做的難;其次是鼓勵文化。
⑸ 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什麼體現
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執行力的體現。
「天下大事,困難之處不專在於立法,而在於有法必行屬;不在於說些什麼,而在於說出來就一定要有效果」。所以說再好的制度,掛在牆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只能成為擺設 。一個部門,我認為,一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二是領導要模範帶頭執行 ;三是要強化制度教育;四是要完善監督機制;五是要嚴格責任追究。
現階段,我們在制度的執行中還存在著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致使有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貫徹落實,究其原因一是制度與現實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制度互相沖突,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操作 ;二是領導對執行力重視不夠。認為只要制訂出制度就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忽略了,致使制度不能起到實質性的約束作用 ;三是隊伍素質不高,缺乏責任心,執行力差。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幹部職工缺乏責任心,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工作,對有利於自己的制度就執行,反之就不執行。四是違規處理不及時,不嚴厲。對發生的違規行為不及時處理,致使廣大幹部職工思想麻痹,認為制度執行不執行一個樣,即使被發現也不過如此。
⑹ 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治理好一個國家需要的是什麼?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孔子對這三項內的排序是民信
足食容
足兵
對於後兩項的順序是無可厚非的,一個國家當然得有自己的機器--軍隊了,但是糧食更重要,民以食為天啊。但是信仰的力量卻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解放戰爭,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洋槍洋炮,九八年的抗洪搶險,都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國家對自己民族的一種信仰啊!
現在物資文明大跨步前進的中國更需要經受思想上的洗禮!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好的實現共同富裕!才能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⑺ 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什麼
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2月23日)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在這點上,我們不會動搖。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我們黨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在廢除舊法統的同時,積極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抓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後來,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左」的錯誤,逐漸對法制不那麼重視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付出了沉重代價,教訓十分慘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終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考慮、來謀劃、來推進,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法律是什麼?最形象的說法就是准繩。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既是立足於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於長遠的戰略謀劃。從現在的情況看,只要國際國內不發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應該可以如期實現。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路該怎麼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廣大幹部群眾高度評價這次四中全會,認為全會制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標志著依法治國按下了「快進鍵」、進入了「快車道」,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四中全會決定形成了姊妹篇,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將有力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業向前發展。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5年2月2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到二○二○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台階,我們所有奮斗都要聚焦於這個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
從這個戰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5年2月2日)
⑻ 是哪個古人說的哪一句話大意是: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就要把百姓變成笨蛋
老子的《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