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河治理
『壹』 杭州三西:西湖、西冷、西溪介紹
1、西湖
西湖有100多處公園景點,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之說,有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有斷橋、雷峰塔、錢王祠、凈慈寺、蘇小小墓等景點。
2、西泠
西泠(líng),多人誤作西冷。杭州西湖風景區地名,建有西泠橋。在宋代以前不叫「西泠」而叫「西林」或「西村」。另有西泠印社,也在附近。西泠印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也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專業學術團體。
3、西溪
杭州市除了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外,還有三處「西溪」,即西湖區西溪街道和西溪路、西溪河。
西溪街道地處杭州市市中心,位於西湖區東北部,東以莫干山路與拱墅區毗鄰、與市政府隔街相望,西至教工路與翠苑街道連接,南以天目山路和靈隱、北山街道相接,北以餘杭塘河與拱墅區為界。
(1)杭州西溪河治理擴展閱讀
杭州旅遊
杭州擁有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兩江兩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湘湖)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
七個國家森林公園——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廬瑤琳森林公園;一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
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杭州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個、國家級博物館9個。全市擁有年接待1萬人次以上的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20餘處。
著名的旅遊勝地有瑤琳仙境、桐君山、雷峰塔、岳廟、三潭映月、蘇堤、六和塔、宋城、南宋御街、靈隱寺、跨湖橋遺址等。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貳』 杭州西溪河的歷史
建議自己去看一下,不知道樹名的話就記住特點回來網路,基本上都是樟樹,柳樹版,金合歡,玉蘭,桂花,迎春。權另外你可以留一下西溪河保俶路邊上的綠化樹,這條路上都是這種樹,在杭州其他地方這種樹是很少見的,我也不知道這樹叫什麼。再聯系下該河的歷史,周邊地區的工業、教育、食宿什麼的,論文基本就差不多了吧
『叄』 杭州主要經過的河流有哪些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水庫佔8%,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和以大涌潮聞名的錢塘江穿過。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位於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杭州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
(3)杭州西溪河治理擴展閱讀:
杭州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與紹興市相接,西南與衢州市相接,北與湖州市、嘉興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2、地形地貌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雜多樣。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密布,物產豐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
3、氣候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7.8℃,平均相對濕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時數1765小時。夏季氣候炎熱,濕潤,是新四大火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杭州
『肆』 杭州西溪河堤為什麼塌方
8月9日上午9時45分左來右,西溪河自清淤工程在實施過程中,發生西溪河下5號岸邊駁坎塌陷,2輛轎車側滑倒至河岸,車輛未入水,無人員受傷。
杭州西湖區河道中心科長作出回應:此前他們對西溪河道進行過清淤工作,導致水位降低。「清淤的時候有一個水位下降,特別時現在天氣熱,因此水位下降的很厲害。而實際上河道的水位對於河岸其實是有一個支撐的作用。水位下降以後,造成河岸的支撐一下子沒有了,如果河道邊稍微有點破損的話,河岸就從河道中間滑過去了,導致了塌方。但跟河道建設的質量沒關系的。我們也是考慮到這個問題,以後要啟動常態化清淤。」
『伍』 杭州西溪河沿河植物介紹
建議自己去看一下,不知道樹名的話就記住特點回來網路,基本上都是樟樹,柳樹,金合歡,玉蘭,桂花,迎春。另外你可以留一下西溪河保俶路邊上的綠化樹,這條路上都是這種樹,在杭州其他地方這種樹是很少見的,我也不知道這樹叫什麼。再聯系下該河的歷史,周邊地區的工業、教育、食宿什麼的,論文基本就差不多了吧
『陸』 火車東站到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河下77號
21分鍾 10.2公里
途經:秋石高架路、德勝快速路
火車東版站
從火車東站到新塘路,權行駛790米
右轉,進入新塘路,行駛240米
左轉,進入環站西路,行駛420米
左轉,進入天城路,行駛750米
右轉,進入秋濤北路,行駛680米
三岔路沿中間行駛,進入秋石高架路,行駛960米
靠右前方行駛,從秋石高架路到德勝快速路,行駛310米
靠左前方行駛,進入德勝快速路,行駛4.5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進入德勝路,行駛560米
請直行,進入文一路,行駛720米
右轉,進入西溪河下路,行駛360米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河下77號
『柒』 杭州西溪河濱之城位置在哪兒
餘杭塘路與五常港路交匯處北側。
『捌』 西溪濕地對杭州有什麼重要意義
西溪濕地是長江三角洲地帶少有的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遺產地」。
雖然這個地塊至今尚未列入市、省、國家以至於世界的「遺產保護名錄」,但只要稍加發掘,便可知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只要很好地加以保護,必然能成為名實相符的「遺產地」。就我所知,西溪濕地有地理學上「愛暉——騰沖線」東南地區頗具典型意義的河汊文化;有考古學上所謂「太乙生水」濕燥相輔的崇水文化;有民俗學上起源很早,屬於獨特傳承的端午節龍舟文化;有生物學上較難尋覓、頗具特色的原生態水生文化;還有歷史學上古往今來、紛至沓來而行吟不絕的名人文化等等。
下面簡單分述之,可知其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河汊文化
西溪濕地地處浙西北錢塘凹陷地質構造單元之中,是西湖復向斜之北西翼。在山陸與平原的過渡帶內有大量的山澗洪積扇和沖積裙出現,並逐漸過渡為準平原的水網地帶。西溪濕地所露的地層絕大部分是全新世地層,而第四紀積沉物的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特徵,又反映了它第四紀後期的古氣候、古地理環境。
西溪濕地屬苕溪湖沼積、沖湖積平原水網地貌。村莊、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標高2-5.5米,地面多由亞粘土物質組成,局部地區還有泥炭分布。濕地現有水面積約400萬平方米。
這樣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在杭嘉湖地區乃至於長三角地區,都是頗為少見的、獨特而又典型的「愛暉——騰沖線」東南地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地理學家胡煥庸1985年3月22日答《文匯報》記者問,從人口學角度提出了「愛暉——騰沖線」新概念,他說:在這條線的西北與東南,土地與人口的分布呈明顯巨大的差別,東南土地少而人口多,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東南頗多淺水濕地而宜人居與耕作。
西溪濕地的水環境是優越的。這里有聞名遐邇的西溪諸河。它由西溪河、嚴家港、蔣村港、紫金港、顧家橋港和五常港等縱橫交錯的河汊所組成。西溪河起於五常化龍橋,止於蔣村周家門,全長11.47公里,寬11米,不通航;嚴家港起於蔣村南高橋,止於千金洋,全長2.2公里,寬15米,水深2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3.3平方公里,蓄水量5.28萬立方米;蔣村港起於蔣村何家河頭,止於餘杭溏河,全長3.75公里,寬20米,水深2.3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7.5平方公里,蓄水量11.29萬立方米;紫金港起於西溪,止於餘杭溏河,全長3.40公里,寬20米,水深2.0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6.8平方公里,蓄水量11.56萬立方米;顧家橋港起於五常白浪,止於五常天竺橋,全長1.8公里,寬15米,水深2.5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2.7平方公里,蓄水量5.06萬立方米;五常港起於留下鎮,止於餘杭溏河,全長5.95公里,寬25米,水深2.5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14.9平方公里,蓄水量31.59萬立方米。
在這樣一個河汊縱橫以船往返的特殊地塊,充滿田園山水、魚盪桑田、竹籬農舍、蘆荻夾岸的自然風光和恬淡自適、和諧溫馨、怡情陶性、幽雅素樸的人文韻味。這種得天獨厚、世無匹比的自然和人文遺產,一旦遭受破壞,將永劫不復,損失慘重,難以挽回。
我把西溪濕地這種古老遺存,稱為江南水鄉的河汊文化,其典型的事物、事象可以舉出很多。古代有詩人寫下不少吟詠水國、水鄉、水村、水巷、水邊樓、水閣、水門,還有水市、橋市、魚市等,以反映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不勝枚舉。原來的蔣村鄉各村門前屋後特多河埠頭,便是一道特異的民俗風景線。我曾多次赴蔣村鄉考察,知道河埠也叫水碼頭,水橋、河橋。河橋分為「菱角河橋」、「木魚河橋」和「畚箕河橋」。原來的蔣村多河埠,一般都是石質構造。石材有青石、金山石等。從歸屬分,有公用、私家和半公用;從樣式分,有淌水式、雙落水、單落水、懸掛式;從組合分,有來復式,內凹倒「八」字,再接補凸式正「八」字的。時間最早有南宋、元代的,多數為明和明以後的。
如今河道改造,河砍堆砌、河埠拆除,水質變壞,河魚難活,水草不長,令人痛惜!
二、崇水文化
西溪濕地原屬餘杭縣蔣村鄉,與今餘杭區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鎮相距不遠,同屬良渚文化遺址范圍。據考古學家推斷,良渚氏族已進入古國時代,距今大約5300-4300年,良渚文化「是一個閃閃發光的文化實體」。與之大致重合的馬橋文化,是太湖流域和杭州灣流域一支青銅時代的文化,被認為是「先越文化」。
據《餘杭縣志》記載,在蔣村鄉境內也曾發現黑陶、玉器、家蠶絲織物和竹製品等文物,主要是墓葬中的「陪葬物」。從研究良諸文化的地下文物與民俗文物的成果分析,這個地區的氏族先民,不僅懂表裡、虛實、寒熱,也懂濕燥,這主要是從陰陽觀點上推導而出的。這足以證明這個地區的先民對自然哲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發達程度,真不愧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
今天有考古新發現,證明古人的「濕燥」觀念起源很早卻為後人所忽略。而作為第一個國家濕地列為保護名錄的西溪,理應對此有所研究和繼承與發展。原來,早在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市郭店戰國楚墓出土有字竹簡,其中一簡由開頭四字定為「太乙生水」。學者們認為這是一篇從未問世、妙不可言的哲學著作,是在完整的宇宙生成論系統上的創造,具有太乙的「形上」宇宙觀與天生萬物的「形下」宇宙觀,兩者上下貫通,和諧並存。該簡簡文如下(摘錄):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反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也,濕燥所生也。濕澡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式[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以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理、陰陽之所不能成。……(見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88頁)
我們讀了這篇簡文,便知「太乙是萬物之母」,而「太乙藏於水,也生於水」,可見水乃為人類須臾所不能離的「命脈」。我們讀了這簡文,也自然便知在我們人類生活的空間,濕地是為數不多,同時也是彌足珍貴的「風水寶地」,我們對它只能是「保護」「研究」「利用」而不能有任何不利於此的行為。由此,我們也深知,作為濕地所在地的各級政府,應當組織力量,研究濕地與人類生活、人類生存以及生命價值的關系。
也許有些會說,這是戰國楚墓出土的竹簡,與我們越地、越人及其後裔關系不是很大。其實,有研究表明,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並且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的交融和匯合。所以,崇水觀念與崇水文化包括崇水風俗,在我們江浙一帶仍然十分盛行。這只要舉一個例子便能明白。
自古以來,江南的老百姓都是崇水的。據《屍子、君治篇》說載,古人以為「水有四德」。曰:「沐浴群生,通流萬物,仁也;揚清激濁,盪去滓穢,義也;柔而難犯,弱而能勝,勇也;導江疏河,惡盈流溓,智也。」孔子說「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園水園。」所以春秋時,國君座上有「欹」器之設。
由於古人的崇水文化的影響,至今在杭嘉湖地區仍有這種風俗的遺存。即在今德清市封、禺兩山間的「防風古國」有始建於唐末五代的「防風廟」,是紀念治水英雄防風氏,就在他的的神座之下,便有一孔水井。這一帶地方的民間,從來不祭祀大禹,而總是祭祀防風氏,據說這是因為防風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在禹於會稽會天下諸侯時,因防風氏「遲到」,為顯示禹的權威,「示天下悉屬禹也」,而枉殺防風氏的緣故。雖然五常鄉有禹王廟遺址,但一般餘杭的民俗,多上德清二都「防風廟」和餘杭縣廉德鄉「防風廟」去敬神。這種民間的信仰與祭祀風俗,也是頗為有趣和特異而應當受到保護的。
三、龍舟文化
西溪濕地所在的蔣村鄉原有龍舟競渡的民俗活動,名為「龍舟勝會」。它究竟始於何時,無明確的文字記載,已無從考證。清光緒6年(公元 年)的《餘杭縣志》卷37《風俗》記載:「端午,南渠及苔溪上下制龍舟為水嬉」。傳說蔣村龍舟競渡始於明朝末年,延續了300餘年,到「文革」時被禁止,1979年又恢復。
蔣村深潭口,四條河在此相匯,深5-6米,最寬處是30餘米,水域面積約200多畝。五月初五端午節,是蔣村龍船勝會的高潮,各村龍船都集中在深潭口淌洋,中午11點到下午2點,又是那天的高峰,深潭口的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一到中午11點,在一陣陣的鑼鼓聲之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各村的龍船似離弦的箭一樣從四方的河港里突然竄出,往深潭口匯集,眾多的龍船在小小的水域里熙熙攘攘,劃進竄出,煞是驚險熱鬧。
一般龍舟上有十名槳手,可分為五檔:一檔、二檔管方向,保龍頭;三檔防水淹,保船艙;四檔盡力劃,保速度;五檔競技表演。除了十名槳手,龍舟梢上還站著一個人,謂之壓梢人,俗稱踩梢龍頭。壓梢人是一個體魄健壯、力氣較大的漢子,任務是把龍舟的船尾壓低,不使龍舟頭重腳輕,從而避免折槳沉船的危險。龍船並不看重比速度,看似隨意地玩著,實是刻意地精彩表演。盡管沒有特定的裁判來裁定孰優孰劣,但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一比擊槳整齊而有力;二比踩梢姿態優美,踩梢與劃槳動作是否協調;三比龍頭翹得高且水拋得高;四比龍嘴出水量大等等。兩船並排時,同時也比速度。所以說,蔣村龍舟競渡是劃龍船技巧的競賽。蔣村龍舟勝會可以說是龍船競技勝會。(參見范佩玲《蔣村鄉龍舟勝會民俗調查》、《東方博物》第十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龍船分四種:一是赤膊龍船,即普通的農用船,不裝飾;二是滿天幛,以龍為主的彩裝船;三是半天幛,比滿天幛的裝飾稍簡;四是烏頭龍船,即用黑布包住龍頭,等勝會結束時便用火燒掉,謂之「放龍歸天」,名為「齋龍王」。在「滿天幛」的彩裝船上,除了船頭即龍頭之外,船尾都是一條從桅桿上掛下來的黃色蜈蚣?為什麼這蜈蚣成為龍船的裝飾,問遍當地的父老鄉親,能回答的除耄耋老人之外,幾乎無人能說。現據我的考證,證實蜈蚣乃龍之鎮物也,故龍舟必有蜈蚣為裝飾。
蜈蚣,古名蟲即蛆,最早提到它的是《莊子?齊物論》,所謂「蟲即蛆甘帶,鴉鴟耆鼠」。甘是動詞,帶是小蛇,說蜈蚣以小蛇作為美味。到了兩漢魏晉時期,蜈蚣能制蛇的傳說就多了起來,而且愈加神奇了。《淮南子?說林訓》說,「騰蛇即蛇,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翔的近於龍類的動物,但一物能降一物,竟被小小的蜈蚣所制服了」。
在東晉人葛洪的著作中,關於蜈蚣能夠制蛇的記述就非常的具體了。他在《抱朴子?登涉》篇中說:南方蛇害,人們進入山林時,往往用竹管裝上活的蜈蚣,到了有蛇的地方,蜈蚣必然要在管中躍動,因此便可事先加以防範;對於丈余長的大蛇,蜈蚣也能以法術加以禁制,置之於死地;如果蛇見到蜈蚣在水邊岸上,就逃進山川穀深處躲藏起來,蜈蚣只需在水面上施法,就可見到一件顏色正青、大小像根帶子似的東西,直下到水底蛇所隱藏的地點,不多會蛇就漂上來死了。因為蜈蚣能夠制蛇,西方人往往把蜈蚣研末來治蛇咬傷,並能收到奇效。
龍舟勝會,當地土語稱龍船淌洋,就是龍船到各家造訪,在各家房前的水塘里表演。從4月20日開始,龍船就陸續淌洋,到五月初五日是高峰,各鄉所有龍船都匯集到蔣村深潭口石塘角競渡,5月13日,當地稱小端午,這天全鄉各村都參加龍舟勝會,這天過後,一年一度的龍舟勝會就告結束。深潭口石塘角的龍船競渡規模最大,場面也最熱烈,所以「石塘角淌洋」,又是蔣村龍舟勝會的代名詞。
蔣村龍船競渡,是一種娛樂,一種游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產生的。餘杭三墩鎮一帶,水網密布,水資源非常豐富,當地居民以漁撈作業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水上作業離不開船,在長期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以及為了生存與自然拼搏的歷程中,他們練就了高超的水上作業技能,在驚濤駭浪中安全地駕馭船隻已成了生存的技能。在數船並進時,他們會力爭上游,閑暇時,他們會舉行水上游戲,這種劃船游戲就是競渡。在這種競渡存在在先的前提下,可能外出經商者帶回了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可能村民有一年爭相到深潭口看傳說中天上掉下的龍頭或為打架助陣,漸漸產生了龍舟競渡,漸漸產生了深潭口淌洋。因為本地水域不夠開闊,不能像外地一樣比速度,只能競船技了,這樣,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潭口龍船淌洋。
以上是蔣村龍舟的獨特傳承。2005年,我曾撰文呼籲對其加以保護,具體的建議有以下幾條:
1.組織專門班子對蔣村「龍舟勝會」和附近運河龍舟盛會等進行深入的調研,務必弄清這一民俗現象的起源、特點、功能和影響等,並由政府出面組織一次原汁原味的「龍舟勝會」活動,用電視、網際網路等現代傳播手段,將它的全過程、全情景,原汁原味、濃濃烈烈地向全國、全世界傳播,以造聲勢,擴大杭州民俗旅遊項目的影響。
2.以村莊、社區為單位,動員與安排各家各戶對「龍舟勝會」的一切器物、工具、裝飾品,特別是各式龍船,包括龍頭、龍尾、旗子、鑼鼓等加以妥善保存,對那些能夠製造的修理的工匠與藝人要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和善待舉措,讓他們言傳身教帶出一代新人。
3.對蔣村「龍舟勝會」各路龍舟和「滿天幛」、「半天幛」、「赤膊龍船」等各式龍舟進行一次選拔和評比,讓優勝者作為旅遊觀光表演項目之一,並給予一定獎勵。
4.對蔣村「龍舟勝會」進行宣傳和展演,爭取把它列為運動比賽項目和鍛煉、健身項目,盡力加以推廣。
5.蔣村「龍舟勝會」的基本隊伍以及表演的基本設備、程序、程式等可以到江、河、湖、海、溪的不同水域表演,爭取走出杭州,走向全國和世界。
6.對蔣村濕地沿河各村各河埠的船纜石也應當加以保護。纜船石,被稱為「船扣」、「象鼻眼」、「船鼻頭」或「牛鼻子」。有學者曾對50多個江南水鄉鄉鎮做了調查,把它們分為:淌水式河埠多用立栓式;懸跳式河埠只在階石上鑽幾個眼;單落水河埠一般鑲嵌3顆(河埠身上1顆,兩邊駁岸上各1顆);雙落水河埠4顆(本身兩顆,兩頭駁岸上各1顆)。在造型上:立柱式豎插在石駁岸上,分園形、方形兩種,有加以藻飾作精雕細刻的;耳朵式分豎立的和橫插在駁岸側里的。洞穴式纜船石最為復雜:位置上,各處都可設置,形式上有豎式、橫式和S形三種;以浮雕為主,也有平雕、陰刻結合透雕的;從簡便實用到藝術紋飾增多,從簡單花紋到兩種或兩種以上圖案組合。洞穴式纜船石,大多富藝術性,粗略統計有50多種。
這些船纜石在蔣村水鄉大都可找到蹤跡,豐富多彩,堪稱一道水鄉風景,可惜如今所剩無幾!
四、水生文化
西溪濕地,特別是五常和朝天莫港等寬闊河道,還保留有不少典型的原生態濕地生態系統。岸邊有河柳,三芯柳。尤其三芯柳能長期淹於水中。
特別令人矚目的是濕地水生植物群落有很多,諸如挺水植物群落,主要為荻與蘆葦,但所剩的數量已經不多。水菖蒲群落,為杭州市內與市郊端午節上市作辟邪物的必備水草,資源較為豐富。苦草群落,沉水較為完整,並夾雜有捉狐尾草藻、金魚藻、尖葉眼子藻等。此外還有少見的hyGrophli Poisperm群落,其他還有外來種水盾草群落等。
西溪水域及以西河道,是杭州地區水生植物群落保留較為豐富的區域。特別是蘆葦和荻花,堪稱西溪一絕。位於西溪兼葭里白盪灘,在西溪諸河的中部,廣闊的水面堤岸密布蘆葦,花季白色成片,如同白色的岸堤。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1935年多次游西溪。他的游記《西溪晴雨》記述幾天之內陪客人遊了兩次,並有這樣兩段抒情與寫意的文字:
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各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一大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遊人到此,自然會想起瘦西湖邊,竹西歌吹的閑情,而源寧昨天在漪園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靈簽,彷彿是完全的應驗了,簽詩的語文,是《鄘風桑中》章末後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後便到了交蘆庵,上了彈指樓,因為是在雨里,帶水拖泥,終於也感不到什麼的大趣,但這一天向晚回來,在湖濱酒樓上放談之下,源寧卻一本正經的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而在此之前,郁達夫及其友人,已到過西溪一次,目的便是去看聞名避邇的西溪蘆花: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風和,並且在報上也曾看到了蘆花怒放的消息;午後日斜,老龍夫婦,又來約去西溪,去的時候,太晚了一點,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彈指樓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花也並未怒放,樹葉也不曾凋落,原不見秋,更不見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盪,飄飄然,渾渾然,洞貫了我們的腸腑,老僧無相,燒了面,泡了茶,更送來了酒,末後還拿出了紙和墨,我們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邊的蘆花盪,就問無相,花要幾時才能全白?老僧操著緩慢的楚國口音,微笑著說:「總要到陰歷十月的中間;若有月亮,更為出色。」說後,還提出一個交換的條件,要我們到那時候,再去一玩,他當預備些精饌相待,聊當作潤筆,可是今天的字,卻非寫不可,老龍寫了「一劍橫飛破六合,萬家憔悴哭三吳」的十四個字,我也附和著抄了一副不知在那裡見過的聯語:「春夢有時來枕畔,夕陽依舊上簾鉤。」
我們從郁達夫的游記當中,可知當年西溪蘆花之盛,如果我們今天不加保護和恢復,就喪失了西溪濕地原有的水生文化。同時,我們從郁達夫所寫的字里行間,也可體會到那時的獨特風光和水鄉風情。
這里還應當提到西溪的水產和西溪的柿林,它們也是水生文化的兩個「大宗」。就水產而言,西溪有青魚、鰱魚、包頭魚、鯽魚、甲魚和黑魚,其產量幾乎佔了杭州水產的五分之二。這些水產的養殖、捕撈,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待於我們的發掘和整理。
說到西溪的柿子樹,大多分布在水網地帶,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有4000多株,是杭州柿子的主要產地,特別以董庵的柿子最為著稱,它生產旺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它以柿方、無核、味甘為主要特徵。杭州人一般以柿子、石榴、老菱、蓮藕、水芹等為農歷八月半祭月應市的果菜。至於西溪的名人文化,因已有人論及,此處從略。
西溪旅遊要打「保護牌」,讓人們珍惜與熱愛天然的自然環境,並保持這個濕地原有的民俗風情,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保護牌」之外,還應當同時打「搶救牌」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希望有關部門重新加以認真的審視與籌劃,不要讓這塊「風水寶地」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去它的「原生態」和「原真性」。
『玖』 杭州城裡有哪些河流
杭州城區水系分為五片區:運河片、上塘河片、下沙片、上泗片和江南片。
目前,繞城以內長度1公里以上的河道共291條約901公里
其中比較重要的如三墩港,是運河水系骨幹排水河道之一,是城西的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幹河道,西起蓬架橋港,東延至與西塘河交匯,涉及西湖區和拱墅區,全長約3720米。還有比如餘杭塘河(五常港-運河)全長約6.8千米,大部分在西湖區內,部分與拱墅區交界,河道兩側大部分有不同年代建的擋牆,餘杭塘河是V級主幹內河航道,也是市區的排水主幹河道之一。
餘杭塘河(運河-五常港段)6800米河道,沿山河(留下-府苑新村段)5500米河道,古盪灣河(餘杭塘河-沿山河段)2800米河道。小珠港(餘杭塘河-嬰兒港段)2000米河道,登雲橋河(運河-紅建河段)1130米河道,姚家壩河(紅建河-上塘河)900米河道,紅西河(紹興路-施右墩)3300米河道,六塘墳漾(東新河-上塘河)1600米河道。另外,還有備塘河、新開河、嬰兒港、北塘河、七甲直河、解放河、十甲河、花園徐直河、太廟橋河、永久河、新浦河、高教園區河、解放河、西興後河、新畈里孫河、新開河、貼沙河、三角道、沿山河、茶湯橋河、登雲港、西塘河、杭鋼河、紅建河、嬰兒港、紅旗河、塘河、蔡家橋河、管家漾河、石橋港、沿山渠、益樂河、上城埭溪、西溪濕地內河、板橋橫浦、二號港、趙家港、丁橋港、和睦港、筧橋港、浜河斗、蘇家斗、南應加河、長濱河、蔡家河、南大河、月牙河、新建河、高教景觀河、沿江護塘河、11號渠、武強溪、郭村溪、進賢溪、楓林港、雲源港、大源溪、南渠、北渠、湖塘畈、清緒溪、童家溪、大同溪、靈溪、錦溪、南苕溪、天目溪、喬司港、青山溪、雙林港、東塘港、前村港、陸水灣等
下沙地區有新建河、月牙河、幸福河、新華河、下沙公路渠、3號大堤護塘河等24條河道,總長108公里。
下城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七條河道的綜合整治,這七條河分別是——上塘河、南黃港、蔡家河、褚家河、五會港、油車港、水車港.上塘河(石橋路至丁橋港)長度3.4公里,油車港(南黃港至上塘河)長度2.1公里,水車港(北起杭玻路,南至石大線,橫穿康寧路和華豐路)長度為1.95公里,五會港(褚家河、上塘河之間)長度3.36公里,褚家河(南黃港到水車港,華豐路和康寧路以北)長度1.3公里,南黃港(位於石祥路石大線南側30—200米范圍內,西起石橋河,東至沈家港,東西走向,屬上塘河水系)長度2.9公里,蔡家河(西起石橋河,東至備塘河,東西走向,屬於上塘河水系)長度1.2公里.
江干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13條河道的綜合整治,分別是橫河港、勤豐港、東風港、2號港、丁橋1號港、和睦港、上塘河、南黃港、備塘河二期、機場港、十號河、五會港、蔡家河;橫河港(運河至鐵路橋段),十號河(杭海路至喬司鎮)長度1.29公里,南黃港(湖北橋至下城區交界處)長度1.12公里,五會港(建塘村五組至上塘河)長度1.6公里,蔡家河(沈家港至下城區交界)0.3公里,機場港(筧橋機場以南)長度1.5公里,和睦港(七堡船閘至餘杭交界)長度4.7公里
西湖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19條河道的綜合整治,分別是:餘杭塘河一期、三墩港一期、蔣村港一期、合建港河、蓬駕橋港一期、三墩鎮東河、池華港河、北沙斗河、金家匯河、徐家門河、章家橋河、小紫金港、包建港、留下河、三號浦一期、二輕浦、河山路支路、一號河、簇濱洋港。合建港(文一西路至文二西路,南北走向)長度0.9公里,餘杭塘河(文一路北,西起五常港,東至大關康家橋)長度8.7公里,簇濱洋港(三墩鎮南部,浙大紫金港校區東北部,穿過石祥路、留祥路),三墩鎮東河(起於三墩港,終於嬰兒巷)長度1.2公里,一號河將是一條新挖河道(鎮東河至簇濱洋港)全長1.1公里,小紫金港(南起沿山河,北與紫金港路相交)1.3公里。
拱墅區今年計劃完成區內11條河道的綜合整治,分別是:餘杭塘河、上塘河、小河、三墩港、紅旗河、姚家壩河、後橫港河、管家漾河、姚潭洋、陳家橋河、三墩鎮東河;餘杭塘河(運河至西湖區界)長度3.5公里,上塘河(石橋路至江干區界)長度0.7公里,小河(運河至登雲橋)長度1.0公里,三墩港(三墩鎮東河至西塘河)長度1.35公里,紅旗河(運河至西塘河)長度2.73公里,姚家壩河(運河至上塘坷)長度2.07公里,後橫港(運河至十字港河)長度1.74公里,管家漾(運河至鐵路貨運北站金屬市場)長度1.5公里,姚潭洋(運河至江家橋)長度1.05公里,陳家橋河(熱水港至瓦窯頭河,一半河道位置在浙大城市學院)長度0.95公里,三墩鎮東河(三墩港至育英河)長度1.2公里,
目前杭州城區屬於市政部門管理的主要有十條河道,分別為新開河、貼沙河、東河、中河、古新河、官河、南應家河、沿山河、西溪河、餘杭塘河。新開河南起雙羊閘,向東北流至定海西閘,長度4372米,河寬8至10米。在定海西閘,有條向東南流向的農灌渠,到江干翻水泵站與錢塘江溝通。貼沙河現南起中貼閘(有暗渠和中河連通),北至艮山門攔斷,全長約6100米,水面寬15至70米不等,該河道為杭州自來水總公司清泰水廠的輸水河道及蓄淡水庫。東河、中河在80年代進行了綜合整治,目前是城區最好的二道河流。古新河是西湖排水的主要河道,自西湖東北聖塘閘起,向北流至左家橋折向東,注入京杭運河,全長3800米。官河從鐵路幼兒園至灘河閘,全長650米,寬度在4至8米之間。南應加河位於朝暉住宅區內,東起上塘河,西至運河,全長1300米。沿山河發源於餘杭境內板照山北麓,沿留下鎮、天目山路到市區松木場八字橋、西溪河下,連通京杭運河。目前城區沿山河指古盪灣至八字橋段,全長2500米左右。西溪河屬沿山河的延伸,現在所指西溪河為八字橋到餘杭塘河河段。餘杭塘河屬城區管理范圍,從杭州市硫酸廠到觀音橋至,全長1740米。河床寬度從22米至15米不等。歷史上的龍山河,原是中河通錢塘江的水道,龍山河現南起閘口,北至風山門,連接中河,全長4400米,與錢塘江已不相通,水源來自閘口發電廠的冷卻水。隨著中河南段的改造,現正在閘口至白塔嶺處建設雙向水泵站,重新與錢塘江溝通。杭州市城區,特別是城鄉結合部位,尚有許多河道,例如上塘河、備塘河、西塘河、新橫河、勝利河、杭鋼進水河等等,因這些河道極大多數起到農田灌溉和排澇作用,屬林水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的農灌河,現未納入城市市政河道管理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