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綜合治理與開發
① 河流 綜合治理
河流的綜合治理——以長江三峽為例(一般考試在此單元中作為重點)
1.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1)防洪
長江洪水災害:主要是由於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再加上河道宣洩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災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積廣、支流多、幹流汛期長、水量大,如流域內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時來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隨之襲來,多股洪水遭遇疊加在一起,長江幹流就勢必會出現特大洪水。其次人為原因加劇了長江中下游的洪水災害(過度砍伐,陡坡開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劇和圍湖造田等)
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長江三峽位於長江上游幹流重慶奉節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關,處於上游山區轉人中下游平原的轉換位置,控制著長江上游全部來水和來沙,並且對整個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製作用。三峽工程建成後,可以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於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荊江河段干堤潰決造成的毀滅性災害。同時,由於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還可以大幅度減少分蓄洪水亂的巨大損失。因此,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均特別巨大,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難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為三峽工程的首位目標
(2)發電:長江三峽段位於我國地勢從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後將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站。長江流域特別是華中、華東地區能源供應不中。修建三峽水電站對於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供應的緊張狀況,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有重要意義
(3)航運:三峽工程的興建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川江航運條件。水庫建成後,險灘淹沒,水流趨緩,航道加深加寬,從而使航道的通過能力提高,運輸成本可降低1/3
(4)三峽工程對中下游城市供水和農業灌溉,南水北調中線調水(三峽水庫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庫,再引水到華北)以及庫區水產養殖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綜合效益
2.百萬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務的艱巨性(是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經濟貧因落後,特別是人多地少,產業勞動力容量低,使移民環境容量不足,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難
三峽地區教育、科技落後,人口文化素質較低,加上人們的風俗習慣和鄉土觀念,給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難度和障礙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會留下鬧返遷的後遺症,成為影響地區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
(2)移民安置條件
三峽地區有較為豐富的資源和潛在的環境容量(從宏觀、庫區移民結構、土地資源三方面分析)
三峽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後靠、就近安置,這是三峽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峽工程建設周期長、使得安置移民的生產和生活工作有足夠的時間從容進行
三峽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視和全國的支援。對三峽庫區移民,國家首次實行了開發性移民的方針
(3)開發性移民
過去水庫移民長期沿襲按被淹沒的實物量,向移民一次性發放賠償費的做法。由於沒有幫助移民開發新的生產出路,等賠償費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沒有著落,從而產生種種問題和矛盾。
開發性移民也就是通過發展經濟來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補償外,移民投資作為開發資金,因地制宜地合理開發當地資源,發展經濟、廣辟生產安置門路,拓展環境容量,對移民遷建後的生產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和名勝古跡的影響和對策
(1)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
有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中下游:有效減輕洪水對中下游地區生態與環境的破壞,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區人們的生存環境;有利於中下游血吸蟲病的防治;減輕洞庭湖的萎縮和泥沙淤積;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調節局地氣候。此外,與火力發電相比,還可減輕環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庫區:水庫蓄水將淹沒土地、耕地;在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過程中,處理不當可能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問題;水庫可能誘發地震,並使庫區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庫區和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三峽的自然景觀受到一定的影響;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水庫蓄水可能增加蚊蟲孳生,對人群健康帶來影響等
(2)生態與環境問題對策
一是不可逆轉的影響,但仍可採取措施加以補救或挽回部分損失。淹沒耕地、文物古跡、水生生物
二是影響較大,但可以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如水土流失問題、泥沙問題等
三是負面作用較小的影響。水庫地震、陸生動植物的影響等
(3)三峽工程對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的影響和對策
總的來說,三峽景觀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奇峰秀色還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後還會出現新的景觀。
通過遷移重建、原地保護、開發新的旅遊區等加以保護
②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綜合治理開發規劃的河流是哪條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綜合治理開發規劃的河流是黃河。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江河綜合治理與開發的規劃是《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這一規劃報告揭開了人民治黃事業的新篇章。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長度僅次於長江的河流,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
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所以中國人一般稱其為「母親河」。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河。
(2)河流綜合治理與開發擴展閱讀:
關於黃河的治理和開發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著手查勘、調查與研究,1952年水利部和燃料工業部向黨中央提出聘請前蘇聯專家綜合組來我國幫助制定黃河規劃。
1953年7月成立黃河組,1954年有中蘇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共120多人參加,自2月23日由北京出發,經巡黃河,6月15日返京,初步醞釀出《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草稿。
隨著我國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綜合治理規劃——《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的實施,全面開展了黃河的治理開發,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善了生態環境。
下游防洪取得了連續53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安瀾局面。修建了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等干支流水庫。先後4次加高培厚了黃河下游1400公里的臨黃大堤。
初步開展了放淤固堤,開展了大規模的河道整治,開辟了北金堤、東平湖等滯洪區,對河口進行了初步治理,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下游防洪工程體系。
,加強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提高了黃河下游抗禦洪水災害的能力,扭轉了歷史上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大平原的防洪安全和穩定發展。
③ 河流生態修復及綜合治理工程屬於市政工程嗎
應該不屬於。河流治理方面的工程都是屬於水利工程范圍內的,市政應該主要是指市政給排水方面。
④ 讀我國南方某流域等高線圖,據圖回答下列各題。 小題1:在河流綜合治理中A地的主要作用為 A.養殖 B
小題1:C 小題2:B ⑤ 想請問一下。對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和開發方案。作為環保工作者的角度。
田納西河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冬季溫和 夏季高溫 全年降水充沛 冬春多雨 夏秋降水較少 洪澇頻發 ⑥ 河流綜合治理一般原則和措施是什麼
⑴規劃原則 ⑦ 長江與田納西河綜合治理比較
長江治理應分上中下游來看:長江: ⑧ 河流的綜合治理
以三峽為例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