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防洪治理工程
❶ 在長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架設橋梁,首先要考慮()A.泥沙淤積問題B.防洪要求C.生態保護
在長江上中游地區,由於濫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中游地區的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量大減,在暴雨季節來臨之時長江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因此
在長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架設橋梁,首先要考慮防洪要求.故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❷ 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的重點是什麼(人教的)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元謀人、北京人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
已知的最早人類。會製造工具,使用
天然火。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能夠製造
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距今約七千年,浙江餘姚,長江流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住著干欄式的房子。
半坡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陝西西安,黃河流域,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住著半地穴式的房屋,能製造色彩鮮艷的彩陶。
第3課 華夏之祖
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和炎帝是黃河流域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黃帝被後人尊稱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華人自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堯、舜、禹。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王位世襲制替代禪讓制
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夏朝、商朝、西周三代的更替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都城陽城;
約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建立者湯,盤庚時遷都殷;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鎬京。
西周的分封制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天子作戰。
作用:西周通過分封,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司母戊鼎
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司母戊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楚莊王等。
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秦、趙、魏、韓七雄並立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
識圖:P33《戰國形勢圖》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變法。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
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
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建
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
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
六國奠定了基礎。
理解: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興地主
階級發展封建經濟和確立封建統治的需要,又促進了
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確立。對戰國時期的社
會轉折起到促進(催化)作用,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
果達到高度統一。所有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改革或者
變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社會發展的重
要動力。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甲骨文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已經具備漢字
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
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孔子
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反對苛
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思想(成就):①創辦私學;廣收門徒;
②教學方法:注意「因材施教」;
③學習方法: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記載孔子言論編成一書。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學說成為封建文
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
後世影響極大。
「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
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
兵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孫武(春秋)、孫臏(戰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秦統一的時間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
政治上: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徵:皇位世襲、皇權獨攬、皇帝獨尊);在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經濟上:統一貨幣,使用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
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隸書)
思想上: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以外,民間只准留下有關醫葯、占卜和種植的書。又把暗中批評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陽活埋。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
軍事上:北築長城:為了抵禦匈奴,派大將蒙恬負責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蜿蜒萬余里。這就是「萬里長城」。開發南疆: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興修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
秦鞏固統治的措施的歷史作用:
這些措施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秦長城
為了抵禦匈奴,派大將蒙恬負責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
遼東的城防,蜿蜒萬余里。這就是「萬里長城」
秦始皇的歷史作用
1、積極作用:
(1)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統
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順應歷史潮流,結束
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積極措施:
政治上:他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化上:統一文字,對我國以後文化發展和維護國家的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軍事上:北築長城;開發南疆;興修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後世產生積極深遠影響。
2、消極作用: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
①濫用民力,繁重的徭役負擔。
②秦朝賦稅負擔沉重;
③制定嚴刑峻法;
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秦始皇沒有能處理好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實行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但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漢武帝的大一統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
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數的侯
國。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
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
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
政治和思想上措施的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西漢王朝實現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統。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統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漢武帝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
鑄造五銖錢。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中央
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
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
西遷。
衛青、霍去病破匈奴的作用: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具有決定性意義,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
於。
昭君出塞作用:使邊境安定,為漢匈友好相處和文化
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平友好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兩派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通西域的作用: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
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系。
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作用:溝通了中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是貿易、友誼、和平、文明之路。
評價漢武帝
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數的侯國。解決王國問題,削除了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2、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西遷。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使國家的統一、安定得到了鞏固,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4、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5、民族關繫上: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的聯系。
6、對外關繫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溝通了東西方交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漢武帝的大一統使我國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統一、穩定和鞏固。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造紙術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西漢早期用麻做紙,目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東
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
進了造紙術(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
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九章算術》
成書於東漢時期,是一部數學名著,總結了春秋戰國
以來的數學成就。
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東漢華佗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
上的創舉;他還編了一套醫學體操「五禽戲」。
東漢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
論和治病原則。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起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對我國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興起於東漢時期,創始人之一為張陵。道教對我國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西漢漢武帝時,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編寫出《史記》,它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西安臨潼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藝術水平很高,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第18課 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
208年,曹操和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對峙。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國鼎立的形成
第19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江南的開發
時間:六朝時期(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江南地區逐步得到開發。
原因: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優越條件;②從東漢末年開始起,許多人為躲避戰亂,逃往江南地區。西晉後期以來,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④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墾。
影響: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使我國經濟格局中心開始發生變化,使經濟南北差距縮小,趨向平衡。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改革措施:
內容:①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
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
漢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④鼓勵鮮卑貴
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
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
老的風氣⑦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祖沖之和圓周率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
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
到小數點後的第七位數,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著
有《齊民要術》,它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
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
位。
酈道元和《水經注》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著
有《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與《蘭亭序》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代表作《蘭亭
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被後人尊為「書聖」。
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東晉畫家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
大石窟,這些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
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❸ 河道疏浚是不是河道防洪綜合治理工程業績
防洪綜合治理是『疏』、『堵』結合,『兩條腿走路』雙管齊下的治理方針。所以,
河道疏浚的成果屬於防洪綜合治理工程業績。
❹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 屬於給排水工程嗎
不是
❺ 依河道治理防洪工程佔用農田沒有賠償找什麼部門
建議帶齊被佔用農田的資料和證據先去治理河道的管理部門投訴。如果這個部門不受理。再去國土局反映情況。因為農田都會在國土局備案的。一般都會派人去測量的。如果還沒搞定就到鎮府信訪投訴。
❻ 小流域治理包括哪些項目:1河道治理 2水土流失, 3水庫配套設施(渠道的鋪設,蓄水池,防洪路硬化等)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四個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超滲)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 ③地面物質組成。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強.⑵人為因素。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❼ 密西西比河的治理開發
隨著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大工商業城市出現,防洪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0年代起,在密西西比河下游開展了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普遍加高了堤頂高程。共有堤防3540km,其中干堤總長2590km,平均高度7.5m,個別堤段高度達到12m。修建了4座分洪道,總分洪能力達56600m/s。裁彎取直工程共16處,使740km的河段縮短了274km,使阿肯色城水位降低了約3.6m,維克斯堡水位降低了約1.8m.此外,還結合航運修建了大量的丁壩和護岸工程。
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支流的綜合開發提到了議事日程。1936年,國會通過防洪總法案,規定防洪以支流水庫調洪為主,輔以築堤、分洪以及河道整治。但是過後不久即發現,在密蘇里河和阿肯色河上修建水庫,並不能徹底解決密西西比河幹流下游的防洪問題。因此,後來又強調綜合防洪措施,如改變洪泛區的土地利用,實施防洪保險等非工程措施。密西西比河的防洪,雖然經過長期的努力,修建了許多防洪工程,但尚未完全控制洪水。隨著洪泛區經濟 的發展,洪災損失越來越嚴重,1973年大洪水和1993年夏季洪水以及1996年和1997年的局部地區洪水,均損失慘重。1993年洪水後,對這次洪水進行了全面總結,對各種防洪措施進行了重新評估。認為密西西比河有可能發生比1993年更大的洪水,洪災損失中工業和農業各佔50%,農業損失中80%是降雨量過多,土壤含水量過大引起的;水庫調洪減少損失110億美元,堤防減少損失日。億美元,但大水中受淹地區只有10%的居民購買了防洪保險,有68%的堤防(主要是非聯邦堤防)遭受了破壞。在國會授權下,陸軍工程師團對密蘇里—密西西比水系21世紀的防洪方略於1995年專門提出了河灘地帶經營利用的評估報告(The Floodplain Management Assessment—FPMA Re—port),明確了必須有綜合性的(包括許多非工程的)措施才能實現防洪減災,諸如:按洪災風險科學地規劃土地利用、加強汛情預報預警、確立緊急應變與救援機制,推廣洪水保險等等。並應從自然環境保護的總體來考慮江河防洪。 據美國專家介紹,密西西比河綜合治理的經驗可總結為以下幾條:
一、政府重視、頒發法律、有序開發。是一個特別重視立法的國家,通過立法,未雨綢繆的對未來的工程建設計劃進行規劃。使水利水電水運工程建設有法可依。二、委託工程師兵團進行實施,從水利水電水運三個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和建設。三、航道、船閘、船隊尺度標准統一、性能優良,做到了系列化、規范化和標准化,不僅提高了航運效率,而且便於維護。四、重視科研在河流治理和工程建設中的作用。每年政府都有大量的經費投入到維克斯堡水道實驗站,進行相關研究、成果轉化、數學模型、物理模型、數學生態模型實驗等,優化比選方案,為工程設計、施工和維護等提供保障。五、倡導公眾參與,增強河流意識。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圖尼卡縣建立了密西西比河流博物館,將河流變遷、河流貢獻、人河相處、生態環境、善待河流等知識,或以圖文並茂,或以實物模型直觀明了地向公眾宣傳。
❽ 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有哪些
1. 山溪性河道治理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復式[1] 斷面的設計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灘開闊,河道斷面設計可採用復式斷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歸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如灘地較寬闊,一般可開發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大型或綜合運動場;河灘相對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動場所、河濱公園或輔助道路等。河灘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能充分發揮河灘的功能,又不因圍灘而抬高洪水位,加重兩岸的防洪壓力。[2]
(3)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壩設計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漲暴落的特點,高水位歷時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對沿河堤壩、農田沖刷嚴重:通過規劃,採用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設[2] 計,保護區下游堤段開口.還河流以空間,給洪水以出路,允許低頻率洪水漫壩過水,確保堤壩沖而不垮,農田沖而不毀。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農村河道,堤防基礎沖刷嚴重,可採用松木樁基礎,投資省、整體性好、抗沖能力強,以提高堤防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❾ 防洪堤屬於河道整治工程嗎
工程類別劃分不是簡單的看工程名稱來的
需要看發包方的定義
就防洪提來說河道整治也有、一般的臨近河道公路也有、水利工程也有,具體的看發包方
❿ 河道治理和河道養護是一樣的工程嗎
河道治理 按照河道演變規律,因勢利導,調整、穩定河道主流位置,改善水流、泥沙運動和河床沖淤部位,以適應防洪、航運、供水、排水等國民經濟建設要求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包括控制和調整河勢,裁彎取直,河道展寬和疏浚等。
第十條 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提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通暢。
第十一條 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等建設物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
第十二條 修建橋梁、碼頭和其他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所確定的河寬進行,不得縮窄行洪通道。
橋梁和棧橋的梁底必須高於設計洪水位,並按照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設計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機關根據防洪規劃確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線路的凈空高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
第十三條 交通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水利部門進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的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部門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在國家規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漁業水域進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設單位應當兼顧竹木水運和漁業發展的需要,並事先將有關設計和計劃送同級林業、漁業主管部門徵求意見。
第十四條 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閘、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築物及設施,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驗收合格後方可啟用,並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條 確需利用堤頂或者戧台兼做公路的,須經上級河道主管機關批准。堤身和堤頂公路的管理和維護辦法,由河道主管機關商交通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城鎮規劃的臨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鎮規劃等有關部門確定。沿河城鎮在編制和審查城鎮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第十七條 河道岸線的利用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整治規劃和航道整治規劃。計劃部門在審批利用河道岸線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河道岸線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交通等有關部門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
第十八條 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規劃進行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當地人民政府調劑解決。
因修建水庫、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用於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河道為邊界的,在河道兩岸外側各10公里之內,以及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河道,未經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或者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禁止單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 河道保護
第二十條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
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劃定。
第二十一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輸水和航運的要求;灘地的利用,應當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土地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二條 禁止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建築物和防汛設施、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
在防汛搶險期間,無關人員和車輛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頂泥濘期間,禁止車輛通行,但防汛搶險車輛除外。
第二十三條 禁止非管理人員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干擾河道管理單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種植高桿農作物、蘆葦、杞柳、荻柴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設置攔河漁具;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第二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涉及其他部門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鑽探、挖築魚塘;
(三)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
(四)在河道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
第二十六條 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質條件等,河道主管機關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圍的相連地域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禁止進行打井、鑽探、爆破、挖築魚塘、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動。
第二十七條 禁止圍湖造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逐步退田還湖。湖泊的開發利用規劃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
禁止圍墾河流,確需圍墾的,必須經過科學論證,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條 加強河道灘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積。
第二十九條 江河的故道、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等,非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不得填堵、佔用或者拆毀。
第三十條 護堤護岸林木的,由河道管理單位組織營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砍伐或者破壞。
河道管理單位對護堤護岸林木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及用於防汛搶險的採伐,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條 在為保證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交通部門設立限制航速的標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駛。
在汛期,船舶的行駛和停靠必須遵守防汛指揮部的規定。
第三十二條 山區河道有山體滑坡、崩岸、泥石流街自然災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地質、交通等部門加強監測。在上述河段,禁止從事開山採石、采礦、開荒等危及山體穩定的活動。 第三十三條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響行洪、航運和水工程安全,並服從當地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機關有權對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進行緊急處置。第三十四條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設置和擴大,排污單位在向環境保護部門申報之前,應當徵得河道主管機關的同意。 第三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堆放、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河道主管機關應當開展河道水質監測工作,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條 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阻水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由防汛指揮部責令設障者在規定的期限內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部組織強行清除,並由設障者負擔全部清障費用 第三十七條 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他跨河工程設施,根據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意見並報經人民政府批准,責成原建設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響防洪安全的,必須服從防汛指揮部的緊急處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