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報告
⑴ 河南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驗收報告怎麼寫
網路一下代寫的到處都有的....
⑵ 關於農村環境問題的調查報告
當前,環境問題已廣為媒體、公眾關注,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環境保護的精力主要放在城市工業污染的防治上,污染防治的投資幾乎全部投向工業工業和城市,而占國土面積90%以上的廣大農村的環境問題卻長期不為人們所重視。農村環境的加劇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聽任起繼續發展下去,勢必瓦解農業的基礎條件,這不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因此,在建設新農村這一惠及廣大農民群眾偉大工程的時候,務必重視新農村環境問題。
一、 當前農村環境的主要問題
1、化肥、農葯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葯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後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
農葯在農業生產中因其使用見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廣,保證了作物的豐產、增產,因此在全球范圍內被迅速推廣使用。農葯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於食物鏈的關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 城市污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由於工廠條件簡陋,設備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邊灌水渠道,其後果造成了一定的水體污染。一方面,用於灌溉會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農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不僅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污染了周圍的水體、土壤和大氣,極大的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3、 秸稈焚燒污染嚴重
每年的夏、秋季節是農村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每年的農村有大量的秸稈都未被利用。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農村利用收割機收割小麥,雖省時省力但留下的麥茬相當高,如不做處理必然對秋季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於是採取焚燒的辦法。秋季、玉米等農作物收獲後,上未乾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煙霧彌散於空氣中,使空氣中的二養化碳、一養化碳濃度急劇升高,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到了傍晚時分,空氣濕度加大、煙霧擴散減慢,全部積聚於低層,能見度大大降低。另外,煙霧還嚴重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嚨、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道疾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4、 農村蓄禽養殖業及相關行業帶來的環境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養殖一頭牛產生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養殖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餘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附近地區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氨氮超標;河道水體發臭變黑,富營養化,蚊蠅滋生,嚴重污染周圍的環境。某些作坊主甚至將動物皮釘在門板、板凳上,放到街道上晾曬,將豬毛等動物鬃毛滿街攤曬、氣味難聞,蚊蠅大量聚集。由於這些作坊大多位於居民區,從而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損害了人們身心健康、惡化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
二、解決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
1、 加強農業科技的攻關和推廣工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葯,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
2、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控制工業污染
鄉鎮工業要適當集中建設,建立工業小區,實行集中管理,集中處理污染。對於不經濟的污染企業要限制其發展;對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嚴重、不能實現集中處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要關停,逐步在鄉鎮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
3、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利用各種媒體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向農村幹部宣傳環境保護對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緊迫性;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完善政府職能,健全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深度。
完善政府職能,將環境整治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要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應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准體系,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逐步制定、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關的食品技術規范,農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與環境管理法規標准等,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加強環保隊伍建設,鄉、鎮一級應設有環保機構或專人,提高隊伍的執法能力。
5、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農村的環境問題由於其特殊性,如不及早重視和防範將會造成比現在城市環境更復雜、更有害、更難治理和恢復的被動局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應當積極採取對策,把農村環境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不能重蹈工業化」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⑶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怎麼寫
農村環保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面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了解我市農村環保工作的基本情況,推進農村環保工作的進一步開展,2010年8月至9月,我們對我縣農村環保工作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先後深入向榮、磯廟、洪春、盧庄、桃坡等村,對我縣農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處理、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面源污染、飲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直觀的了解,就進一步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提高縣鄉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 環境 整頓 監管 治理
從調查情況看,近年來,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為目標,以生態示範創建為載體和抓手,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大力推進生態示範創建,不斷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
一、我市農村環保工作的基本情況
(一)生態示範創建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示範創建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我市堅持「以點帶面」、「示範帶動」的原則,通過大力開展示範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和綠色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環保工作的整體推進。樅陽縣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縣預驗收。為使創建活動順利開展,各縣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樅陽縣制定了《樅陽生態區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生態建設活動。樅陽縣、區、村積極開展治理「三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亂堆雜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糞便堆、垃圾堆)、推廣「三改」(改水、改廁、改廚)、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門口)活動,優化了農村環境,推動了生態示範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積極開展。大力推進綠色生態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強化畜禽養殖環境監管,不斷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導畜禽業生產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
(三)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穩步推進。市建委、市愛衛會出台了《關於加強我市農村垃圾處理管理工作的意見》,制定了農村地區建立垃圾集中處理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市環保局積極推廣村收集、鎮中轉、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一些村組建立了垃圾環衛管理制度,設立了專職保潔員。
(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始啟動。針對我市農村群眾居住地理位置差異較大的實際,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採取分散和相對集中、環境工程設施與自然凈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五)土壤污染防治初見成效。過量使用化肥、農葯,使得土壤養分比例失調,土壤有機質、鉀和微量元素嚴重失調,土壤理性化性質惡化,穩定性差,肥力下降。過度使用農葯,不但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而且污染環境。非降解 農膜碎片進入土壤後,會嚴重改變土壤物理性質,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農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長,導致減產。我市加強對農業用地的環境監測和評估,通過技術、工程等多種手段,積極防治土壤污染。
(六)農村大氣污染和工業企業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我市加大了區域大氣環境整治力度,取締了一些碎石和大白粉加工企業,搗毀了一些廢舊塑料加工點,建立了聯合整治揚塵污染的工作機制及空氣質量預警機制,制定了嚴格的考核辦法,強化了對城鎮工地及渣土拉運車輛的監督檢查。特別是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今年夏季秸稈禁燒工作實現了未出現一起著火點的可喜成績,秋季秸稈焚燒工作也取得好成績,10月份良好空氣質量比去年多2天。涉農區縣積極推廣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滅茬播種、秸稈撿拾打捆和秸稈粉碎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為禁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市農村環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生態創建工作有待深化。要實現「村在林中,院在綠中,路在樹中,人在景中」的農村生態格局,必須持之以恆地抓好生態建設。而目前我市農村的生態建設工作尚處於示範階段,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三)化肥、農葯和農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不容忽視。化肥的應用對農業的增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使用技術落後,導致大部分化學元素進入環境和土壤,對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嚴重後果已經顯露。同時,隨著農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農膜破碎部分殘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環境。據統計,我市化肥使用中,氮肥施用量過大,鉀肥施用量過低,全市有六個區縣的化肥使用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警戒線。
(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保投入不足。多數農村沒有垃圾填埋場或是垃圾填埋場比較簡陋,一些村子沒有污水排放設施,垃圾清運車輛數量不多,保潔人員以及垃圾桶的配備並未覆蓋全部村莊,僅限於重點村鎮,有待大面積推廣,以及農村環保政策、法規、標准體系不健全,機制不完善等。
三、對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幾點建議
加強農村環保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全市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對此要高度重視。根據專題調研的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境意識。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各種宣傳工具和渠道,採取有效措施,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保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良好氛圍。要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相關內容編成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通過舉辦文藝匯演、「下鄉」等活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要在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活動,通過青少年文明素質的提高,帶動家長,影響社會。要加強對農民等生產者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系列標准和生產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基本知識作為農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的重要內容,引導農民逐步從傳統的耕作方式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
(二)建立長效機制,完善監管體系。農村環保是一項跨部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到環保、發改、財政、農業、建設、衛生、水利、國土、林業、科技等部門。因此,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農村環保機構建設,建立城鄉一體化環境監管體系,環保機構要向鄉鎮、街辦延伸,形成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辦以及村組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農村環保工作機制。根據受益者付費、破壞者賠償、開發者補償的原則,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研究制定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考核辦法,把生態環境保護狀況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以落實好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任務。積極探索加強農村環保自我管理的村莊保潔機制,鼓勵、支持村民建立村規民約,增強村民的自主保護環境能力。對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與訴求,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
(三)發展生態農業,重視科技支持。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要從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農葯、化肥控制,堅決禁用超標農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葯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葯等技術,積極扶持生產企業開發生產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種。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保科技支撐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大力研究、開發、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將清潔生產和廢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大力扶持並建設一批集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化廢為利的生物科技企業,通過「壓小上大、扶優汰劣」提升產業層次,延伸產業鏈條。推廣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重視對塑料農膜的污染防治。採取適時揭膜技術,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勵開發農膜再生加工技術。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採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達到衛生標准。
(四)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能力建設。市和區、縣政府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逐步增加農村環保的資金投入,加強能力建設,著力解決農村環境中的突出問題。要在財政安排、城建和預算內資金補助、各專項資金等向農村傾斜,圍繞重點小城鎮、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民培訓、產業引導等制定明確的支持政策,形成長效有力的支持新農村建設機制。在每年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於農村環保工作,重點支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質改善和衛生監測、農村改廁和糞便處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及生態示範創建工作的開展。逐步建立「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支助、農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將資金更多地投入到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上。
(五)加強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要把農村環保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落實目標責任。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確整治的重點區域,制定科學合理的整治規劃和方案。一要集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等臟、亂、差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內見成效。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准,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二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村垃圾處理系統,努力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問題。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三要加強畜禽養殖集中整治。科學布局畜禽養殖場(點),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堅決落實養殖業禁建區、禁養區的要求;加強對畜禽養殖散養戶的引導和扶持;把養殖與改善燃料結構結合起來,把農村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同發展清潔能源結合起來,大力實施改廚、改廁、改圈,實現「一池三改」,推廣「豬-沼-果」、「四位(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一體」等能源生態模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推廣秸稈利用、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措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四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示範村、生態村、文明村創建活動,出台支持創建活動的獎勵辦法,推動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提升農村環境面貌。對一些有條件的村鎮道路兩側、房前屋後及廢棄的曬場等裸露閑置地進行全面綠化或硬化,營造優美整潔的村居環境。
(六)加大監管力度,保障環境安全。在農村環保工作中,環保、水務、國土、衛生、農業、林業等各職能部門要以保障環境安全、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為目的,充分行使執法職能,認真履行督促職責,嚴肅查處有關違法行為。要加強對礦產、旅遊等資源開發活動的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生態破壞。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和基本農田等重點區域的環境監測。努力實現由注重末端治理向注重從源頭抓起、由控制工業污染為主向控制工業和生活污染並重、兼顧農業污染控制轉變,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防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工業污染向農業轉移、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要對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等措施,下大氣力保護好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七)加強法制建設,促進依法治理。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制定較早,其規定雖然適用於農村環境的污染治理,但不夠具體,針對性不強,其側重點是工業污染控制和城市環境保護,對農村環保相對薄弱。為保證環保法律的有效實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農村環保事業協調一致的發展,完善農村環保的政策、法規、標准體系,十分必要。因此,有關方面要研究制定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及設施建設的政策、標准和規范,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投入和運行機制。加快制定農村環境質量、人體健康危害等相關監測、評價標准和方法。抓緊研究擬訂有關土壤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村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在目前情況下,我市可考慮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或者規章,以確立「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原則。制定鄉鎮生活垃圾處理方面的規章制度,以明確村民、村委會、鄉鎮管理部門在垃圾的清運、收集、貯存、處置過程中的責任和分工,使農村環保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⑷ 如何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匯報材料
某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匯報
範文已傳附件,請參考,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