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整治鄱陽湖生態環境取得成效沒
從江西九江湖口縣石鍾山上遠眺,江湖交匯處,來自鄱陽湖的泓泓清流注入長江。
長江賦予江西的岸線,不過152公里,而平均每年經鄱陽湖注入長江的水量約1480億立方米,占長江徑流總量近1/6。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對於廬山市石材行業而言,領會這一理念雖非一蹴而就,卻也彌足珍貴。
自從2001年子承父業,萬晟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松磙已在花崗石行業摸爬滾打了17年。
從父親手中接過的加工場,雜訊喧擾,粉塵漫天,未經處理的泥漿混雜花崗石粉末,排入長虹河等河港,最後匯入鄱陽湖……隨之而來的,是環保部門的數紙罰單與周邊村民的痛斥。
彼時,在鄱陽湖與廬山風景區之間,密布著433家這樣的石材加工場。
這一切,沒能逃過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火眼金睛」。去年起,痛定思痛的廬山市對石材產業實施整頓升級,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整合搬入配套了新型環保設備和先進生產工藝的新園區。
黃松磙率先響應,今年6月搬入新園區。8月6日,在廬山市環保石材產業園,記者看到,石材企業建設了標准廠房,加工車間安裝了粉塵處理設備。「白色管子是雨水管,黑色管子是循環水利用管道。雨水進入雨水池,污水進入污水池,雨污分離,經過三級凈化後再利用。」黃松磙介紹,「企業搬遷升級,環保設備投入400餘萬元,約占總投資的1/8。」
「目前,原先433家石材加工點已經全部關停。整合進入園區的31家規模企業,基本達到了『污水不出廠,粉塵不外揚,雜訊不擾民』的目標。」廬山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去年秋天,幾近絕跡20多年的頜針魚大量回歸鄱陽縣樂安河,讓當地百姓喜出望外。
「這種魚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被稱為水質『監測器』。一旦水質污染,它們就會迅速消失。」九江學院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湯明告訴記者。
樂安河流經江西婺源、德興、樂平、萬年等縣市,蜿蜒279公里,經饒河注入鄱陽湖。樂安河水質的改善,離不開江西正在推進的「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工作。
江西97%的面積都屬於鄱陽湖流域。鄱陽湖水質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全流域的水質。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映的問題,統籌考慮鄱陽湖與入湖河流的關系,江西省近日出台文件,堅持河湖同治、水陸共治,實施鄱陽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力保一湖清水入長江。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9日 02 版)
2. 婺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婺源的景點其實主要就是各個村子的風景,東線有李坑、曉起、江灣等,西線有清華彩虹橋、思溪、大理坑等,北線有江嶺、慶源、段莘、虹關等。景點雖多,但都是以小橋流水油菜花景為主,大多數地方景色雷同,所以要去就找自己認為有特色的地方去。
個人認為在婺源最有特色的地方要算慶源(最偏遠的村子但景緻最美也最為原始朴實)、江嶺(看日出晨霧和千畝油菜花海)、虹關(古村古樟兼有成片的蘿卜花田間插在大片油菜花地中);思溪(典型的徽派建築菜花景)。
至於李坑,雖然很有名氣,個人不建議你去啦,那是傳統旅行社必到的點,平日時人山人海,人頭多過油菜花。
婺源實行的是套票制180元,但個別景點沒有列入,要單獨買的,40至60不等。
婺源的食宿建議到景點去農家家庭旅館解決,一來不貴(一般床位50元/人以內,吃飯豐儉由人),二來方便(出門就是景點啦),三來有特色。建議你住到慶源或江嶺去。只是旺季時床位比較緊張,最好提前預訂。
在婺源最合適的是玩三天以上,其中有兩條徒步線路很值得走一走的:嶺腳村至虹關(從慶源坐車到嶺腳村後沿古道上山就是了,沒什麼岔路)、曉起至江嶺(這條路岔道多些,最好請個向導)。套票在哪兒買啊,我是從柯橋做車直接到婺源車站,然後去哪兒買票額 套票可以到當地聯票景點門口買,也可以上淘寶網(淘寶上一般有優惠)。不過個人建議你先定好路線,看看有幾個收票景點,如果你要去的聯票景點不超過三個,就乾脆不買吧(反正每個景點的單獨門票也不超過60元,而慶源、段莘、虹關等經典景區都是不用門票的)。
3.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譯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親朱松字喬年。他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夠講話時,父親指著天告訴他說:「這就是天。」朱熹問道:「天的上面是什麼?」父親覺得十分驚奇。到他入學跟從老師讀書時,老師教他讀《孝經》,他看過一遍,就在書上寫道:「不能這樣,就不能算作一個人!」他曾經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獨自一人端端正正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別人一看,原來是一幅八卦圖形。十八歲那年,他參加鄉貢考試合格,後來考中了紹興十八年的進士。在出任泉州同安縣的主簿期間,他挑選本縣德才優異的人當自己的學生,每天給他們講授古聖先賢講求自身修養和治理人民的學問,他還下令禁止婦女出家當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為南康軍知軍。朱熹到任後,為百姓興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沒有下雨,出現旱災,朱熹非常重視救濟飢荒的處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結束後,朱熹奏請朝廷按照規矩獎賞主動獻納糧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時間便到州郡的學校里去,找一些學生來,和他們講論學問。還找到了白鹿洞書院的遺址,奏請朝廷重新修復,並親自製訂《白鹿洞書院學規》,讓學生們遵守。
適逢浙東地區發生大飢荒,宰相王淮上書請求改任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並要他馬上單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對南康軍主動獻納糧食救荒的人沒有給予獎賞,辭謝了這一職務,等到朝廷的獎賞頒發後,他才受職赴任。他接受任命後,隨即寫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們的商稅,要他們運糧食到浙東救災。等他到任時,外地舟船運來的米已經堆積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調查訪問人民的疾苦,走遍浙東全境,都是單人獨車,不帶隨從,所到之地,人們都不知他是什麼人。州縣的官吏們害怕他的嚴峻作風,一聽說他到來,有些人甚至自動棄職逃走;於是,他所管轄的境內,風紀肅然。凡是丁錢、和買、役法、榷酤這一類政事,只要有對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濟災荒之後,他都要按照實際情況規劃處置,必定作長久之計。有人攻擊朱熹,說朱熹不好好處理政務,皇帝對王淮說:「朱熹處理政務的成績卻大有可觀。」
慶元二年,沈繼祖任監察御史,上書誣告朱熹,羅列了朱熹十大罪狀,皇帝下詔免掉了朱熹的職務,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祿,朱熹的學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監管下居住。慶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滿七十歲為理由,申請退休。慶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請求。慶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4. 婺源江灣的景點建築
江灣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清同治年間戶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三省堂、古私塾德慶堂、富商江仁慶古宅、「一府六院」遺址,還有許多古井、古亭、古橋,處處透析著古徽州文化的神韻。特別是那棟清代徽商建築培心堂,具有徽州民居典型的三開多進制特徵:前進店面,中間住宅,後進廚房。培心堂門楣上書「樂山安宅」,取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表現了徽商「仁心為質」的經商道德理念。穿過門廳,是一個正方形的小院,小院南牆下是一道端莊秀雅的磚雕石庫門樓,桃、荷、菊、梅,漁、樵、耕、讀,雀、鹿、蝠、壽等磚雕圖案,栩栩如生,中間的「拱宸萃慶」四字寓意深邃。正廳寬闊高大,橫排三間,中為正廳,側為卧室。正廳前有天井,東牆開有花窗,上方懸掛「培心堂」匾,兩旁木柱掛著楹聯:「千古文章傳性道,一堂友孝樂天倫」,「泉水溫隨時令轉,庭花笑引客人來」。置身其中,令人倍感幽靜、典雅。
江灣人引以為驕傲的是後龍山,他們把本族的人丁興旺、英賢輩出歸功於後龍山的龍脈好,這種風水觀念自然不足為信。但江灣人在此觀念的作用下,創造了一個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典範。自古以來,江灣人不準任何人動後龍山上一草一木,古有「殺子封山」的典故。「殺子封山」,說的是十八世祖江紹武治理江灣鐵面無私,他兒子違規到後龍山砍柴,被護林人捉住,為殺一儆百,他將兒子幫起遊街示眾,並將其處死。從此以後數百年間再沒有人敢上後龍山砍柴。後龍山的植被由此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走進後龍山,就如同走進了原始森林,滿山古木,遮天蔽日,給依山而建的江灣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韻。
江灣景區內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凡鼎盛。綠茶、雪梨久負盛名。還孕育出了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還較完好地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公共建築物,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5. 景德鎮的意思
景德鎮來源於景德年間的瓷器。。後來慢慢發展為景德鎮。直到現在成為景德鎮市。。
6.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4題。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喬年。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
1.B 2. B 3. D
7. 程朱理學為何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
程朱理學為何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
程朱理學法治思想內涵具體體現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認為:聖人君師「無人慾之私」而具有了主宰人類社會的資格,最高統治者成了「理」在人間的代表,其職責是「代天而理物」,不聽從則是違背「天理」,為封建專制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1、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與三綱五常說的封建法治思想聯系。 第一、「存天理,滅人慾」是三綱五常說的哲學核心,也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朱熹主張「革盡人慾,復盡天理」;天理與人慾是完全對立而不可並存的「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天理和人慾之說為三綱五常封建法律法制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根源。
第二、「天理人慾」的變法理論和改革主張。朱熹用區分「天理」、「人慾」的方法來劃分歷史,朱熹認為夏、商、周三代是「天理流行」的時代,三代以下是「利慾之私」泛濫的時代。他要求效法三代,改革時弊,重建「天理流行」的盛行。在變法的指導原則上,他指出封建的綱常名教是本,法律制度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在朱熹看來,變法不過改變人心的一個條件。改革時弊的根本方法是改變人心。要盡除人們的私慾,光靠法律制度是不夠的。他認為三代以下「心術」不正的原因是「尊君卑臣」。所以,要採取措施限制君主的專斷之權。朱熹這一設法改良極端尊君弊病,代表民本思想的進步。然而,朱熹受所處封建專制大一統思想的鉗制,又堅持「君為臣綱」的等級原則,使自己陷於矛盾不能自拔。 第三、朱熹認為「三綱五常」由「天理」演化而成,是其具體體現。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他認為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這些不僅為三綱五常封建法律思想奠定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封建專制奴役平民,鉗制人們思想的思想武器,對於鞏固封建統治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2、關於理學中德禮、政刑關系論的法律思想內涵。朱熹認為:「德禮政刑」,「相為始終」。在「德禮」、「政刑」的關繫上,朱熹不是簡單地重復儒家的傳統觀點,而是進行了新的闡明。第一,關於「政」與「刑」之間,「德」與「禮」之間的內部聯系。他認為,作為統治方法的德、政、禮、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統一於封建道德倫理規范。「德禮」為「本」,「政刑」為「末」。兩者目的也是一致的,均是中國傳統的君主專制統治社會的需要,是治理社會和臣民的兩個方面,其統一的思想內涵就是封建法治。第二、「德、禮」關繫上;朱熹主張以德為本,以禮為末。德是禮的依據,禮是德的保障。第三、「政、刑」關系方面;朱熹認為政是統治工具,刑是輔助統治的工具。第四、朱熹在強化封建法治作用的同時強調重視禮義道德的感化作用。
3、朱熹的「當以嚴為本,而以寬濟之」的觀點。首先、朱熹的「當以嚴為本,而以寬濟之」是出於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統治秩序和利益的實際需要。朱熹認為「刑罰」是「德」、「禮」、「政」、「刑」循環運動中承前啟後的關鍵環節,朱熹強烈要求執法從嚴、從速、以提高法治效率。從嚴、從速是「存天理,滅人慾」的法律目的所在。但從嚴不等於濫刑,他十分強調慎刑。朱熹執法從嚴的原則在刑罰手段上的反映,就是主張恢復使用「肉刑」;在訴訟程序上的反映,就是要求斷案效率和斷案質量把封建宗法等級觀念直接灌輸到斷案中。同時,朱熹還闡述了寬嚴相濟原因在於要預防「寬」被破壞而導致封建法治秩序的混亂。原因在於:一是刑律執法者被「禍福報應說」迷惑,以輕刑圖報福;二是執法者被「欽恤之說」迷惑;三是執法者曲解「罪疑從無」,以為凡罪皆可從輕。其二、朱熹提出限制贖刑。他認為只適用輕刑而不適用重刑會導致社會統治秩序動盪;第三、朱熹主張在個案刑罰中要嚴懲「奸凶」。
4、朱熹的「國家之大務莫大於恤民」的民本思想。朱熹認為通過「恤民」「惠民」「富民」能達到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秩序的目的。為此,他提出了「以口數占田」;獎勵農業生產;推行社倉制度(平糴)等一系列「恤民」政策的建議和主張。
5、明代程朱理學的繼承者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發揚和光大。如《大學衍義補》以「經世致用」為指導思想,博引程朱理學的理論觀點,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進行總結和發揮。在德禮政刑「王道之治具」論述中,闡述了朱熹的「理同氣異」的人性觀,使德禮政刑的法律思想更縝密和富有思辨色彩。以及「以公理而滅私情」說、順情便民的「應經合義」觀、慎刑恤獄的司法原則等無不體現朱熹的政治主張和法治思想。
所以,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維護「三綱」、「五常」、強化封建禮教的要求,因此,它被奉為官方御用哲學,並成為封建社會政治、法律、道德、藝術等上層建築的指導思想。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為核心的法治思想,又為統治階級提供了達到上述目標的方法和手段,這正是朱熹被後世封建統治階級所推崇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元明清三代,程朱理學一直成為封建統治的官方哲學,對封建社會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起到完善作用,逐漸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
三、程朱理學法治思想對徽州宗法制度建立完善及影響
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觀念和陰陽學說為哲學基礎、以儒家學派的主流思想為理論根據、以農業生產方式和血緣家庭家族為社會土壤、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完整而圓熟的法律傳統和法律體制。法律的儒家化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這樣,以儒家學說為支撐的程朱理學法治思想對徽州區域統治秩序和徽州宗法制度建立完善功效主要體現刑禮合一、注重家族倫理,注重維護家庭的和睦和親情、注重調解、調處,強調息訟、和息紛爭等方面。
首先,徽州宗法制度更大程度體現程朱理學理學的法律思想。朱熹所說的"理",實際上指封建倫理綱常。他還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推崇。為此,程朱理學成為徽州宗法禮儀和法治正統的學術思想。族規家法以及宗族祭祀活動和族人的生產生活秩序無不體現「理學」的倫理綱常思想。
第二、從徽州宗法制度核心內容看充分體現了程朱理學倡導的宗法等級制度。朱熹一生極力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宣稱:「君臣父子,定位不移。」「父安父之分,子安子之分,君安君之分,臣安臣之分」,此「天分」,即天理。朱熹所制訂的《家禮》,按其說法,是「以三綱五常為大體」,旨在「明君臣父子夫婦之倫」、「序親疏貴賤之儀「。它成為徽州各宗族制訂「族規」、「家規典」的主要依據。朱熹《家禮》連同他維護宗法制度的種種言論在徽州宗祠文化中影響至深。朱熹大力提倡嚴格區分上下、尊卑、貴賤的「名分」,以及制訂朱子《家禮》、修《婺源茶院朱氏世譜》等等,更進一步強化了徽州封建宗族觀念。尤其是聚族而居,維護了徽州儒教宗法制度。自南宋以來,徽州各族無不遵循朱文公《家禮》,在一個宗族裡,尊卑、上下、長幼等級極其嚴格。每一族設有族長、祠長、房長、家長。建祠堂,修族譜,立族規,建族墳,祭掃族墓,這些都是以朱子《家禮》為依據,體現了重血緣、重宗法、以家庭為本位、以孝悌為基礎的程朱理學思想和精神。
第三、徽州宗法制度中提倡婦女守節與程朱理學思想一脈相承。宗祠祖訓戒律中隨處可見朱熹和程頤所倡導的「節婦」、「烈女」清規戒律。清代休寧趙吉士曾指出:「新安節烈最多,一邑當他省之半。」誠如戴震所指出:「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浸浸乎合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從而帶有「男尊女卑」的負面影響。
第四、宗法制度文化重視儒教禮俗教育,提倡開拓,創新、奉獻的儒家精神與程朱理學思想的宗旨相一致。據康熙《徽州府志》記載,當時徽州有書院54所,除府學、縣學外,光社學就有462所。據不完全統計,宋明清三代,徽州考取進士者有1742人,僅清代考取狀元者就有19人而名列全國前茅。從此可以反映徽州儒教禮儀教育之盛。勤勞、節儉、愛故土、重禮義、仁愛、忍讓、謙和、抗爭、奮進的徽文化精神以及賈而好儒,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都集中體現了儒教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教義,同時體現了程朱理學仁義禮智信的宗旨。[⑧]
由此可見,徽州宗祠制度集中體現了程朱理學法治思想,徽州法律文化精髓集中體現了程朱理學的理念,對促進徽州地域經濟發展和社會法治建設仍有借鑒意義。
結語:「禮法合治」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真諦與特色。而以朱熹為代表程朱理學把「禮法合一」法治思想用哲學思辨的理念予以完善,促成了程朱理學正統法律思想在宋元明清封建社會後期的「大一統」地位,其精深的治理理念和哲學學說為封建統治治理社會,鞏固封建專制提供了理論根據和思想源泉。雖然有其糟粕,但其「禮法合一,德刑兼治」,加強道德修養和教育對當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仍有積極的借鑒和引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