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水土整治計劃

水土整治計劃

發布時間: 2020-12-21 05:57:58

❶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_T15772-1995》中是怎麼樣規定坡度分級的

小流域按不同坡度級別劃分的土地面積比例。坡度分級標准為:微坡為小於5°,較緩坡為5°~8°,緩坡為8°~15°,較陡坡為15°~25°,陡坡為25°~35°,急陡坡為大於35°。

❷ 怎麼寫水質整改方案

一、加大生活用水資源保護,讓畜牧業遠離生活飲用水區域
整改措施:一是加強宣傳,會同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縣河道內養殖家禽的養殖戶進行宣傳教育,採取相應措施,避免水體污染;二是對凱江上游入河排污口嚴格審批;三是爭取資金對飲水水源源頭水質的監測,及時通報供水企業和食安部門,我局已爭取相應災後重建資金對秀水河取水水源進行監測;四是成立飲水水源地保護區,各個部門配合,禁止采砂取礦,電毒炸魚等行為。
二、加大河道采砂整治力度
整改措施:河道管理處根據災後重建砂石出讓管理的規定,向各采砂業主發出上岸通知,6月10日後,河道管理處聯合水政監察大隊,加強巡查。汛期結束後,河道管理處將根據德陽市綿遠河采砂管理規劃,結合河道內的實際情況進行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並從管理體制、制度建設、責任制落實、監督監察四個方面加強建設工作,進一步規范河道采砂行為,維護河勢穩定,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三、 鎮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自來水水源問題,應及時改善飲用水質
整改措施:一是對 水廠實行專人並管理,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發現問題立即上報,並投入葯物凈化水質;二是計劃從縣城到 鎮進行官網延伸,使 鎮的群眾喝上清潔純凈的自來水;三是加強宣傳保護水源,開展節約用水的活動,提高群眾思想意識。
四、農村人畜安全飲用水工程是民生工程,希望在項目上給與支持,爭取100%達到
整改措施:一是根據 縣「十二五」規劃,爭取國家和省財政對 人口飲水安全投入,改善全縣群眾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加強對水源水質的定期檢測,在群眾中開展保護水源和水質的知識講座,提高群眾安全飲水意思;三是爭取縣財政每年編制投入人口飲水安全項目資金計劃。
五、加大保持水土的投入,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整改措施:一是根據 縣「十二五」規劃,爭取國家和省財政對全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投入,改善全縣生態環境;二是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對在縣區內開發建設項目督促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治理開發區內水土流失;三是爭取縣財政每年編制投入治理水土流失資金計劃。
六、紋江河上游用電打魚現象嚴重,望加強整治力度;大力整治紋江河上游畜禽養殖污染
整改措施:一是堅持不定期在全縣天然水域進行執法巡查,多查死角,採取明察暗訪,嚴厲打擊違法電魚捕魚現象,以確保天然水域野生魚類物種資源保護和生態平衡;二是加強對現有漁業捕撈船隻的教育管理;三是與環保、畜牧等有關部門一起對紋江河上游畜禽進行規范管理。
七、加大渠系塘堰等人造面污染防治力度
整改措施:一是對渠系、水庫、塘堰等人造面污染防治加大宣傳力度,使全民對水質污染防治和水質安全提高認識;二是把防治渠系、水庫、塘堰水面污染責任落實到所在鎮、村、組,有效地遏制水質污染;三是禁止向渠道、水庫、堰塘內排放污水、傾倒垃圾,在渠道旁、水庫、堰塘周邊堆放垃圾,防治水質污染,使全民用上環保、健康、放心的水;四是禁止在水庫、堰塘肥水進行水產養殖,實行環保、健康水產養殖,使全民吃上環保、健康、放心的魚。

❸ 編寫土地整治規劃時需要做水土保持方案嗎

需要,這個是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必須要規劃到的,就是有了解決方案只是解決近中期問題的,長遠發展規劃還是要做的。
做到綠色環保產業的長遠效益。

❹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

一、標准條款

1 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應包括措施平面配置與實施順序安排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的不同要求。

2 綜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1.1 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流域四周分水嶺為界,不受行政區劃(縣、鄉、村)的限制,進行全面規劃,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2.1.2 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2.1.3 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根據各類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設防地部署各項治理措施;而各類治理措施的產品又應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並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梯田、壩地等基本農田建設,應解決群眾糧食問題;通過造林、種草和育林、育草和營造果園、經濟林,應解決群眾燃料、飼料、肥料問題,並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建成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應逐項到位,落實到措施規劃圖上(一般應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有的可與之結合),明確反映各項措施的具體位置和數量,並作出典型設計,便於實施。

2.1.5 不同類型地區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應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2.1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2.2.2 根據規劃范圍內不同區的水土流失特點和開展工作的需要,確定重點防護區、重點監督區與重點治理區,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a)大面積連片的森林和草原,應列為重點防護區,制定和實施防止破壞林草植被的規劃。

b)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規模較大,破壞地面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應列為重點監督區,實施監督執法,要求有關單位做好水土保持規劃,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村生產方向,應當與所在省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向一致,並納入區域經濟體系,其治理措施配置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2.2.4 大中流域規劃的實施,應在總體規劃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分期分批進行。小流域規劃中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大中流域實施治理進程中均應遵循。

3 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3.1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1.1 應先治坡面,後治溝底;先治支毛溝,後治干溝;先治上游,後治下游。在某些具體情況下,需要採取相反的作法時,應經過科學論證,確定其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方可採用。

3.1.2 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雖然投入較多、見效較慢,但對小流域的生產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響,經過科學論證也應優先安排。

3.1.3 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3.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2.1 應根據各個類型區水土流失特點和開發利用的效益,確定其實施順序。對水土流失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淤積下游水庫、河道,危害較大的地區,應優先安排實施;對雖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開發利用效益大的地區,也應優先安排。

3. 2. 2 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 ( 簡稱老、少、邊、貧地區) 的實施,應優先安排。

3. 2. 3 經過研究確定為重點治理區的,應優先安排。如重點治理區面積較大,還應根據上述原則,選 「重點中之重點」優先安排。

3. 2. 4 在規劃范圍內分期分批實施的小流域,同樣應根據上述原則,確定第一、二批優先實施順序; 但應同時適當考慮大致均勻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區劃,避免過分集中。

4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4. 1. 1 梯田 ( 梯地) 規劃應包括修梯田地段選定、類型確定、道路規劃、地塊布設、田埂利用等內容。陡坡區 ( 15°以上) 與緩坡區 ( 5°以下) 應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4. 1. 2 保土耕作規劃應包括改變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溝壟種植,抗旱豐產溝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輪作、間作套種等) 、提高土壤入滲與抗蝕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應根據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應做到適地適樹,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蝕,改善生態環境,又能解決群眾的燃料、飼料、肥料,並增加經濟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種草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同時結合畜牧業的發展,選種抗逆性強的優良飼草。

4. 2. 3 封禁治理規劃應包括封山育林與封坡育草兩方面。對原有殘存疏林應採取封山育林措施,對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場可採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溝壑治理措施規劃

4. 3. 1 應以 「坡溝兼治」 為規劃原則

在搞好集水區水土保持規劃基礎上,進行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溝到干溝的全面治理。

4. 3. 2 溝頭防護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頭附近地形和來水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蓄水型或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防止水流下溝,制止溝頭前進。

4. 3. 3 谷坊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底地質和附近的建築材料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與間距,減緩溝底比降,制止溝底下切。

4. 3. 4 淤地壩與小水庫 ( 塘壩) 工程規劃

a) 首先應進行壩系規劃,在干溝和支溝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壩、小水庫和治溝骨幹工程,並確定各項工程的實施順序。

b) 根據淤地壩、小水庫、治溝骨幹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確選定每項工程的壩址,確定工程規模。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

崩崗是風化花崗岩地區溝壑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則與溝壑治理相似。

4. 4 風沙區治理規劃

4. 4. 1 北部 ( 東北、西北、華北) 風沙區治理,應因地制宜地布設沙障、防風固沙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成片造林種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黃河故道為主) 風沙治理,應採取密植楊柳堵住風源、淤土壓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發展林果商品生產。

4. 4. 3 東南沿海風沙區治理,應營造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和選種適應高溫樹種,有條件的搞圍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溝、蓄水池、排水溝三項措施。截、蓄、排應合理配置,暴雨時應保護坡面農田和林草不受沖刷,並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澇池 ( 蓄水池) 、塘壩等,主要布設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攔蓄暴雨徑流,供人畜飲用,同時可減輕土壤侵蝕。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溝洪、河洪等五種。其中前三種措施簡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後兩種應正式規劃設計,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溝洪工程包括攔洪壩、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溝口附近小面積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輸水渠、退水渠、田間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積川地。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是新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說明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以及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其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實施順序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評價,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據各地特點進行水土保持分區,確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區後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實施順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先易後難的原則。大、中流域則是採取,先治理重點區域,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包括了多項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區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規劃、荒地治理措施規劃、溝壑區治理措施規劃、風沙區治理措施規劃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與原標准相比,新標准改動的地方主要有:

( 1) 刪除原標准一些條款中不必要的贅述,如: 7. 2. 1. 1 中 「從分水嶺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毛溝到干溝,從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於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領導力量和匹配資金以及勞工量能相應地均勻分布」,7. 4. 4 中 「我國北部、中部、東南沿海三地風沙區治理各有不同的規劃要求」 等。

( 2) 對原標准某些條款進行了簡化更改,如: 將條款 7. 2. 2. 1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水土流失特點,將規劃范圍分為若干個不同類型區,因地制宜地分別提出每個類型區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個類型區的措施配置特點,並選一條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進行典型規劃,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為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 3) 刪除原標准 7. 2. 2. 2 的 「c) 對原來水土流失嚴重,對當地和下游造成嚴重影響或重點水利水電工程上游、老 ( 根據地) 、少 ( 數民族) 、邊 ( 遠山區) 、貧 ( 困地區) 列為重點治理地區,進行專項規劃,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進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節後半段實施順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贅述。

( 4) 因為崩崗治理措施治理原則和溝壑治理相似,故刪除原標准 7.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的解釋。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區綜合治理,崩口處修 『天溝』,制止水流進入崩口。」和「b) 溝口底部修谷坊群鞏固侵蝕基點。崩壁兩岸修小平台造林種草,崩口下游修攔沙壩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據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要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盡可能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環。以「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為例,簡單概括如下。

1.基本情況

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地處東經104°14'~104°19',北緯24°33'~24°39',境內由高山、梁坡、溝谷3個地貌單元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對高差687.0m,總面積14.78km2。系珠江幹流上的一條二級支流,溝道平均經降i=0.045,平均溝壑密度2.12km/km2。屬雲貴高原之滇東岩溶地區的槽區地帶。

區域內年平均氣溫18.3℃,最高氣溫達38℃,最低氣溫-2℃,多年平均蒸發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紅壤土、紫色土、黃棕色土為主,土層一般厚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質主要是三疊系頁岩母質。主要樹種有雲南松、柳杉,主要草種有長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蝕類型以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等,總流失面積達8.09km2,占總面積約67.6%,據《雲南省水文資料》推算年徑流模數為:483830m3/km2,侵蝕模數3500t/km2·a。境內壯、苗、漢三民族聚居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3866人口,1700個勞動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糧食生產為主,一年一熟旱作農業區,農業經濟以甘蔗、生薑為主。

2.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個五洛河小流域為規劃對象,依據地貌特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設,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總體布局為:先上後下,先坡後溝;以集水工程措施為先導,以植物聚流措施為主體。

根據實際情況,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共進行:山樑頂防護,坡面防護,溝底、溝坡防護,村莊道路防護四道防護體系進行綜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實現小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目標。

3.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4.各項治理防護體系措施規劃

(1)山樑頂防護體系。山樑頂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濺蝕片狀為主。防護措施為:分水嶺營造防護林,荒坡地選林種草,實行耕造結合,以封為主,同時在坡面匯流集中處,修卧牛坑,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樑頂水土流失。樹種選擇適宜區域生長迅速,防護性能好的樹種種植,採用桉樹營造防護林為宜。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共營造25/hm2桉樹防護林,修卧牛坑7496個,形成第一道防線。

(2)坡面防護體系。坡面是產生水土流失的嚴重區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據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點,不同地形條件和土地利用情況以及農業發展對基本農田的要求等,在小於25°集中連片的坡耕地區域內修築水平梯田,建立高標准梯田,通過改變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變原來的「三跑田」為「三保田」。根據區域條件修築梯田36hm2(540畝)。在大於25°的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荒坡地營造防護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調節地表徑流,緩減沖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蝕。在區域內,根據立地條件情況進行配置造林項目種類,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帶營造以桉樹、杉木為主的水土保持防護林,株行距均為1.5m×2.0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在緩坡地帶立地條件好的營造以芭蕉、臍橙、板栗為主的經濟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為4m×4.0m,造林密度為630株/hm2左右。臍橙、板栗的株行距為3m×4.0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採取「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原則,進行區域內封禁治理,以較少的投入,擴大水土保持防護林面積。使區域內疏幼林迅速生長,不受人為破壞,並進行補植、補播及對幼林、中齡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進植被迅速恢復。因此,坡面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175hm2(2625畝),營造經濟果木林125.54hm2(1883畝),封禁治理345.73hm2(5186畝),形成第二道防線。

(3)溝道防護體系。溝頭修築防護工程溝埂、埂牆、谷坊、澇池等,用來保護徑流跌水而引起溝頭延進,溝底打壩淤地或修築小型水利工程,以穩定溝底,溝坡兩岸修築水平截水溝,以減少坡面匯流產生的面蝕,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結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欄的水利體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穩定溝坡,防止溝岸侵蝕擴張,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溝8條,0.4m×0.4m矩形過水斷面,Q=0.25m3/s,共長1.77km,澇池4個,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線。

(4)村莊道路防護體系。該區域裸露面積較大,徑流較集中。村莊設置「四旁」植樹,道路兩旁營造護路林,村莊庭院栽植果樹及花卉、種草,發展庭院經濟。此外,村莊在相應位置應配設防護工程,如排水溝、導流壩等,特別是場地、道路等,進行「硬化」處理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達到了綜合治理的效果。內域內共有12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樹風景林面積25hm2(375畝),樹種選擇逕延及圓柏。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營造庭院經濟果木林面積20hm2(300畝),樹種選擇:美國黑李、油桃,株行距為3m×4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寬,長3.17km,75#砂漿砌塊石排水溝長2.06km,過水斷面0.8m×0.6m,Q=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線。

(5)農耕措施防護體系。在流域區內種植旱作物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據實際情況,除採用修築梯田的面積外,其餘小於15°坡耕地需要進行保土耕作措施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採取農耕措施技術為:橫坡耕作、溝壟種植等方法改變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合理安排種植作物,採用間作、輪作、套種、混播等方法,提高農作物生態群落相互協調,生長環境互補的良好地面植被。採用地膜覆蓋,育苗移栽,濕植播等方式提高農作物產量。改變土壤質地,增加團粒結構,提高抗蝕性,大力推廣農科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增施化肥,精耕細作,合理調整植株密度,使農耕措施既增加糧食產量,又具有明顯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農耕措施56.27hm2(844畝)。

通過以上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各治理措施的綜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線」,建立了區域發展的生態效應,為區域繁榮山區經濟脫貧致富,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❺ 水土保持中的土地整治具體是干什麼

例如修築梯田,讓山上流水進行層層梯降,減少它帶走土壤的可能。
又如種草種樹,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凈化水流。

❻  水土保持項目的實施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喀斯特石質山區坡耕地或植被剝離後,坡面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被搬運、流失後基岩逐步凸現和裸露的現象。因此,如何防止石漠化,控制石漠化的發展,實質上就是喀斯特山區的水土保持問題。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將長江上游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並決定首批將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金沙江下游及畢節地區、隴南地區、嘉陵江中下游、三峽庫區等四片列為國家的近期生態建設項目,撥專款扶持這些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簡稱「長治」工程)1989年,畢節地區的威寧、赫章、畢節、大方等4個縣作為第一批「長治」重點治理縣投入治理(照片6-1)之後,「長治」工程在全省的實施范圍逐步擴大。目前畢節地區的全部8個縣(市)、遵義市5個縣(市)、六盤水市2個縣(區)共15個縣(市、區)已列入了「長治」縣,近年來,國家每年扶持資金達到2000多萬元。

「長治」工程的實施,充分考慮到貴州喀斯特山區水土流失導致石漠化問題,採取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的技術線路,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其理論依據是:小流域是一個自然的雨水集流區域,水土流失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即位移、搬運、沉積三個階段都可以在小流域內反映出來。因此在治理上,就可以根據水土流失的規律,按不同的地形地貌,從坡面到溝谷,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形成節節攔蓄的綜合防止體系,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小流域又是一個發展農、林、牧生產的經濟單元,可以按照小流域的自然特點,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安排農、林、牧業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發展小流域經濟,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同時,使治理區群眾盡快脫貧致富。10餘年來,「長治」工程始終堅持採取的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在已經完成治理的248條小流域當中,有12條小流域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小流域」。「長治」工程的成功實踐,已為貴州喀斯特地區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探索出了有效途徑。

一、項目實施概況

全省到2000年「長治」工程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576.4km2,其中完成坡改梯83.2萬畝,營造水土保持林280.6萬畝,栽種經果林129.9萬畝,種草69.3萬畝,封禁治理302.3萬畝,實施農業保土耕種措施271.7萬畝,興修塘堰156座,修建谷坊1688座,蓄水池2365口,水平溝782.2km,投資了20600.1萬元,開挖土石方16037.1萬方,總投工已達16078.3萬個(照片6-2、表6-1)。

表6-1貴州「長治」工程統計表

續表

畢節地區8個縣(市)共完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437km2。其中,實施坡改梯70萬畝,水土保持林234萬畝,經果林109.8萬畝,種草63.6萬畝,封禁治理253.5萬畝,保土耕作236.7萬畝,建谷坊1507座,塘堰153個,攔沙壩94座,蓄水池697個,排灌渠289km,沉沙凼1570個。通過這些措施的合理配置,不僅大大改善了治理小流域的生態環境,而且促進了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在有效防止喀斯特石漠化方面,畢節的觀音河小流域,高山小流域,威寧的中海小流域,玉龍河小流域,大方的木格小流域,金沙的老鴉岩小流域,赫章的則安溝小流域,黔西的附廓小流域,馱煤河小流域等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遵義市5個「長治」縣實施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1.9km2。其中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有桐梓溱溪河小流域、遵義連阡小流域、仁懷隆堡小流域、魯班小流域、習水的良村小流域等。六盤水市2個縣共完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0.2km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有水城雙嘎小流域,六枝的岩腳小流域。

二、項目實施效益分析

貴州省「長治」工程實施以來,治理區內各級黨委、政府和群眾抓住這一機遇,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把「長治」工程作為一項扶貧攻堅項目,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造生存環境的宏偉工程項目來認真組織實施,廣泛發動群眾投入到這場整治窮山惡水的生態建設運動中,掀起了興水保、反貧困的建設熱潮。通過10年來的艱苦努力,治理區的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表6-2)。

1.生態效益: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得到有效控制,抗災減災能力大大增強,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貴州10餘年來,「長治」工程共安排實施治理小流域248條。截止2000年底,累計完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76.4km2。各項治理措施每年攔蓄泥沙1523萬噸,攔蓄徑流l1.7億m3,經過治理後的地方實現了「土不下山、水不亂流」(照片6-3),緩解了洪澇災害的危害。15個重點防治縣(市)、區治理區內的植被覆蓋率平均上升15個百分點。從而使蓄水保土能力大大增強,減少了泥沙對塘、庫和河道的淤積,延長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有效地避免了壩區良田好土被水打沙壅的現象,防洪減災效益十分顯著。

表6-2貴州省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調查表

畢節市觀音河流域的何官屯鎮,過去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81.62%,人窮地瘠,生態失調,災害頻繁,治理前的1982年4月,一場降雨量達67.4mm的暴雨,造成3人死亡,毀壞房屋上百間,上千畝良田被泥沙掩埋,損失極為慘重。1989年開始對該流域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起了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1993年9月一場降雨量達113mm的大暴雨,卻沒有任何明顯災害損失,與治理前形成了鮮明對比。

赫章縣1996年5月23日遭受暴雨襲擊,降雨量達191mm,已開展「長治」重點治理的財神河小流域與相鄰未治理的興發溝小流域相比,匯流歷時推遲半小時,洪水歷時延長3小時,洪峰流量減少60%,人員無一傷亡,而興發溝則形成挾沙水流溝33條,長100km,沖毀農田房屋,損失折款1680萬元,造成13人死亡。通過實施「長治」工程,治理區昔日的荒山禿嶺變得林草蔥郁,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貧困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2.經濟效益: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加快了農村脫貧致富的步伐

貴州省「長治」工程以挽救和改造坡耕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基本農田建設,在進行坡改梯的同時,配套興建排、引、灌等水系工程。實施坡改梯後,土壤的活土層一般都達到了0.5m以上,既保證了土不流失,又增強了耕地的涵水保墒能力。通過建設基本農田,將緩坡地改為水平梯田,將陡坡地改為梯地,耕作面變得平整,加上路通,水系配套,從而使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抗旱能力增強,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大大提高。同時,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又為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提供了基礎保障和條件,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增強了農業後勁,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實施「長治」以

來,建設基本農田67.4萬畝,治理區每戶新增0.48畝,有效地實現了治理區群眾增產增收。

據統計,重點治理的15個縣(市)、區治理區的糧食總產量1997年達343萬噸,比1989年的242萬噸增加了101萬噸,增長了41.7%,平均每年增加14.4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380元增加到850元,增長率為124%。如大方縣木格小流域原為喀斯特高石漠化的嚴重水土流失區,群眾生活極為貧苦,1990年人均產糧僅142kg,純收入110元,通過以坡改梯為突破口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改善了生態環境,效益極為明顯,據1996年調查,坡改梯使耕地單產大幅度提高,流域人均產糧達207kg,人均純收入864元,有效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同時生物措施也初見成效,用材林、經果林長勢良好,前景喜人(照片6-4)。

遵義市5個重點治理縣「九五」期間以坡改梯為突破口,基本農田面積由治理前的84.6萬畝,增加到96.52萬畝,年增產糧食1.2萬噸,畢節地區8個縣通過10年來「長治」工程建設,實施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71.8萬畝,平均每年增加糧食2.87萬噸,全區糧食產量由1988年的103.8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231.76萬噸,2000年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越過溫飽線。

水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小流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山區人民開始走上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通過治理的小流域,一般都對土地利用結構進行了合理調整。一是做到地盡其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實現糧食增產。二是通過大力發展經濟林果基地,促進小流域經濟的發展,從而使治理區群眾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許多地方集中連片,規模規范種植的經濟林果,已發展成為地方的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並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可靠途徑。

如威寧縣自實施「長治」工程以後,全縣目前已建成以蘋果、梨為主的規模型經果林基地20萬畝,1997年全縣乾果、水果產量已達3000多萬公斤,縣委、縣政府為此做出了「依託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優質果樹基地,發展縣級支柱產業」的決策,明確提出了在2000年內建成30萬畝優質蘋果基地,以此實現全縣人均增收300元,治理區群眾增收1000元的戰略目標,並且已將這一計劃目標提交縣人大討論通過,正式納入了威寧縣「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目前該縣主栽果品紅富士蘋果由貴州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進行鑒評,榮獲了「貴州省名優果品」的稱號。

3.社會效益:提高了農村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

「長治」工程的實施,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山區人民群眾的極大關懷,治理區各族人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大大提高,依法治山治水的意識大大加強,改造坡耕地和大力發展經果林,開展多種經營,長中短結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為近期解決溫飽,中期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被群眾譽為「德政工程」(照片6-5),增強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凝聚力,「長治」工程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廣大人民群眾在參與「長治」工程的實施中,學技術、學文化、學管理,增加了接受現代科技文化知識的機會,拓寬了與先進地區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使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的商品意識和市場經濟意識得到增強。

❼ 水土保持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而修築的各項工程設施,包括治坡工程(各類梯田、台地、水平溝、魚鱗坑等)、治溝工程(如淤地壩、攔沙壩、谷坊、溝頭防護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統和灌溉系統等)。

2、生物措施

指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採取造林種草及管護的辦法,增加植被覆蓋率,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的一種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

指以改變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蓋或增強土壤有機質抗蝕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帶狀間作、溝壟耕作少耕、免耕等。

開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為單元,根據自然規律,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從而達到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項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戰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必要途徑;水土保持工作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規律認識的概括和總結,也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體現。

(7)水土整治計劃擴展閱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土保持規劃,組織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單位有計劃地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在水力侵蝕地區,應當以天然溝壑及其兩側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在風力侵蝕地區,應當採取開發水源、引水拉沙、植樹種草、設置人工沙障和網格林帶等措施,建立防風固沙防護體系,控制風沙危害。國家鼓勵水土流失地區的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並在資金、能源、糧食、稅收等方面實行扶持政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有計劃地對禁止開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進行治理,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整治排水系統、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地區的集體所有的土地承包給個人使用的,應當將治理水土流失的責任列入承包合同。

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可以由農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個人或者聯戶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對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水土流失的治理實行承包的,應當按照誰承包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簽訂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治理所種植的林木及其果實,歸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國家保護承包治理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內,承包人死亡時,繼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約定繼續承包。企業事業單位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必須採取水土保持措施,對造成的水土流失負責治理。本單位無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治理,治理費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業事業單位負擔。

建設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基本建設投資中列支;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生產費用中列支。在水土流失地區建設的水土保持設施和種植的林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檢查驗收。對水土保持設施、試驗場地、種植的林草和其他治理成果,應當加強管理和保護。

❽ 什麼是土地整治規劃

土地整治規劃 是以土地整治為核心內容的規劃。土地整治是指通過採取生物內措施和工程技術措容施,改變土地的生態環境,以建立新的有利於人類生產活動的生態系統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使土地資源能持續利用。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進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鹽鹼地的整治、風沙地的整治、沼澤化土地整治和紅黃壤綜合整治等類型。

❾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什麼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種樹種草,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內之一,但種樹種草要因地制宜容,溝壑斜坡上適宜種護坡林,溝壑中則應沿著侵蝕溝道植樹,有些地區還應輔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溝道里打壩淤地,攔蓄泥沙,不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還可以在淤地上種植莊稼,治沙效果顯著。
3、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當於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過程中,應注意貫徹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緊密結合的原則。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