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環境治理
① 「一帶一路」對環境治理有何重大影響
市場牽引與外交運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是基於中國與沿線各國內在需求相互碰撞的必然結果,市場的牽引是雙方合作的動力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集中有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伊朗等重要能源生產國,以及中國、印度等重要能源消費國。能源生產與出口對於能源生產國、能源獲取與進口對於能源消費國,都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東亞地區正在發展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中心,中亞能源生產國希望利用自身能源優勢搭乘東亞經濟發展的快車,中國則希望通過與陸上周邊國家加強能源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將范圍擴展到整個「一帶一路」區域中,西亞北非、東非各國同樣需要通過能源生產與出口保證經濟繁榮,與東亞新興經濟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可見,市場是推動雙方開展能源合作的基本力量。外交是「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體系得以構建的另一要素,在構建有利國際關系、創造良好地區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中的外交工作,主要是為了實現中國國家能源戰略而開展的對外活動,包括制定對外能源戰略和政策,以及具體的對外交往。從對外行為的主體看,政府(包括國家領導人以及外交、經貿、能源等政府機構)承擔了主要角色,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是能源外交的重要參與者,官商結合、官方外交與公共外交相結合是能源外交的典型特點。從對外行為的客體看,它涉及的范圍很廣,既包括政府間的重要訪問及各種合作協議,也包括貿易、投資、勘探與開發、技術合作、交通運輸(如通道外交)等內容;既有雙邊合作,也有多邊合作(如歐佩克、國際能源還溝?)。隨著油氣管線的廣泛鋪設,能源外交也拓展到了跨國管線的建設、運營和安全合作領域。市場與外交是搞好「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兩個基本動力。市場為外交提出經濟要求,外交為市場提供政治保障;兩者不可或缺。應統籌力量,不可偏執一端。多點共舉從合作對象看,「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眾多,且彼此差異巨大,註定了基於「一帶一路」能源外交的艱巨復雜。爭取關鍵國家的支持、協調與關鍵國際組織的關系,將是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構建有利的國際關系兩大重點。美國、俄羅斯、印度是「一帶一路」沿線中具有關鍵影響力的大國。它們在區內擁有廣泛的戰略利益,與區內一些國家政治、經濟關系緊密。美國對中國在周邊地區影響力的上升保有警惕並力圖加以制衡。在「一帶一路」沿線,美國一直將中東地區視為其全球戰略重心之一,並在中亞、東南亞提出「新絲綢之路」計劃和「湄公河下游倡議」等區域合作項目。中俄關系對於雙方重要戰略意義不必贅言。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經營多年,視其為戰略後院,而中國深化與中亞各國能源合作,則對俄利益有所觸及。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自中東、中亞地區的能源進口量逐年增加,也正在積極開拓與相關地區國家的能源合作。哈薩克、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國則在「一帶一路」沿線占據重要位置。這些國家或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進口來源國,或是重要跨境運輸通道的過境國,又或對地區安全事務影響很大。在推動與「一帶一路」各國能源合作的過程中,與上述關鍵國家在相關領域中充分溝通、協調,保持良好的雙邊關系,避免其對中國開展能源及相關領域合作採取抵制和干擾,是外交工作必然承擔的任務。制定統一、協調的對外能源戰略與政策,恰恰是能源外交工作的用武之地。除相關國家外,國際組織的作用亦不容忽視。上合組織、歐亞聯盟、中國—東盟機制、南盟、阿盟、海合會等地區機制在區內具有重要影響,也是「一帶一路」建設所要依託的國際平台。依託這些國際機制,各國可以有效地共同應對各類不穩定因素、協商共建項目、實施機制創新。如依託上合組織共同應對中亞不穩定因素、依託中國—東盟機制落實現有項目並共同維護南海航道安全等。由於「一帶一路」所涉大項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伊斯蘭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便顯得尤其重要。協調與關脊?駛?頻墓叵?,同樣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功能。爭取良好地區環境管控關鍵地區問題以避免其過度熱化,構建有利的國際輿論和條法環境,同樣是「一帶一路」外交工作的目標。「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民情、社情復雜,很多地區宗教、民族、經濟、地緣政治問題交織,短期內難有實質性突破。近年來,中亞地區「三股勢力」活動頻繁、中亞部分國家間邊防部隊發生交火事件、部分國家政權非正常更替、跨界水資源爭議等各類地區問題疊加,熱點時有爆發。外交工作無疑是對地區問題進行國際管控,避免其過度熱點化的必要渠道。推進「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良好的國際輿論和條法環境同樣必不可少。然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卻存在與相關國家協調利益關系的問題,一些地區國家對中國崛起抱有較強的不適應感、甚至表現出疑慮,正視這一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中國與沿線各國間已有的大項目合作,如油氣管線建設與運營等,多是以企業間合同予以維持和約束,缺乏政府間相關雙多邊條約的保障;一些國家與中國之間仍存在諸多投資和貿易障礙,亦須訂立國際條法加以解決。整合官方外交、二軌外交、公共外交力量,針對重點國家、重點媒體發出聲音、消慮釋疑;深化與瞎毓?宜?啾吖叵?,訂立有益各方的國際能源合作條法,均是外交工作的職能所在。「一帶一路」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的外向延伸,對於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至關重要。4月10日,國務委員楊潔篪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絲綢之路的復興:對話亞洲領導人」分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又將「一帶一路」提升到「亞洲大家庭的事」的高度。然而,前途並非平坦,在亞洲現行的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中,不同的經濟體均在主張自己的區域合作發展方向。基於「一帶一路」的能源外交不僅要表達中國的主張,也要為「一帶一路」的構建爭取良好的地區環境。(文章來自網路,供參考)
② 保護環境手抄報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③ 中國要是基建搞完了該怎麼繼續發展
我國被稱為"基建狂魔"這個外號,是近年間才興起的,源於近年來中國一系列大規模基建建設和超級工程。
1、公路上
2005年-2017年,中國高速公路新增7萬多公里,通車總里程達12.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美國第二10.302萬公里,加拿大第三1.7萬,緊隨其後的是西班牙1.47萬公里、德國1.297萬公里、日本1.152萬公里、法國1.146萬公里、義大利0.672萬公里、韓國0.57萬公里、俄羅斯0.45萬公里。
2、鐵路上
中國鐵路里程12萬公里,世界排名第二。雖然中國鐵總里程與美國差距很大,但是中國高鐵占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高鐵也一條一條的開通。高鐵規劃的四縱四橫已經完成,八縱八橫正在火熱進行。
3、鋼鐵上
當今的現代文明,主體是建立在鋼鐵和水泥之上的,一個國家如果連鋼鐵水泥都不能生產,工業化和發展經濟便無從談起。
2015年全球粗鋼產量由2005年的11.5億噸增加至16.2億噸,增長4.7億噸,增幅為41.4%。同期,中國粗鋼產量由3.6億噸增加至8.0億噸,增長4.5億噸,增幅高達125.9%。2015年印度粗鋼產量也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粗鋼生產國。
4、水泥上
2015年全球水泥產量為41億噸。2005年全球水泥產量為23.1億噸,十年來全球水泥產量增長了近一倍。從水泥產量排名來看,2015年全球主要國家水泥產量排名前十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伊朗、朝鮮和越南。
5、技術上
在世界橋梁業流傳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目前世界上所有高難度、創紀錄的橋梁,大部分由中國建造。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高的5座橋梁全在中國。在已建成或在建的最高橋梁排名前20位中,外國橋梁只佔5座,中國則「霸佔」了1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