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的治理措施
處理石油污染廢水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1.活性污泥法是藉助曝氣或者機械攪拌,使活性污泥均勻分布於曝氣池內,微生物壁外的黏液將污水中的污染物吸附,並在酶的作用下對有機物進行新陳代謝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石油廢水普遍採用的二級生物治理方法是傳統活性污泥法。採用SBR法處理油田采出水,結果表明,COD去除率為80%~90%;出水滿足行業的排放標准。通過研究SBR以及投菌SBR法處理煉油廢水中污染物的效果,實驗結果表明,廢水中各種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別為:COD93.5%、石油類98.6%、總氮89.8%。SBR工藝是一種新型的高效廢水處理技術,是對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改進。該方法具有固液分離效果好、工藝簡單、佔地少、建設費用低、耐沖擊負荷強、溫度影響小、活性污泥狀態良好、處理能力強等優點,是處理石油廢水的一種具有前景的處理方法。
2.氧化溝法對各種含高COD、BOD、油類等有機廢水的深度處理十分有效。它的曝氣池呈封閉、環狀跑道式,污水和活性污泥以及各種微生物混合在溝渠中作循環流動。氧化溝處理廠氧化溝法在處理含油廢水方面應用實例比較多,但是其處理效果沒有達到處理要求。有很多企業都採用了氧化溝工藝,其處理出水水質與進水水質有關,只有確保一定的進水水質時,出水才會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專家們根據工藝原理分析了氧化溝不能取得理想處理效果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的改善對策。在氧化溝現有處理能力和工藝特色的基礎上,有人探索出了一套投菌氧化溝曝氣的處理方案,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時間等條件下,可以將去除率提高10%左右,如果要得到相同的去除率可以大大縮短水力停留時間,且出水COD值可以更低。與活性污泥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很多優點:工藝簡單;不僅可以去除BOD和SS,還可以達到脫氮除磷的效果;設備少,操作管理簡便;低溫,有更大適應性等。氧化溝是活性污泥法的發展,但是只有滿足工藝要求時,才能發揮去污效果。
3.目前應用較廣泛的生物膜法主要包括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接觸氧化法和膜生物反應器等。(1)生物轉盤是利用較大的比表面積,在低能耗的條件下轉動產生高效曝氣,使得氧氣、水和膜之間有較好的接觸。碟片表面附著的膜狀微生物在其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對有機污染物進行無害化降解。曹明偉利用環境微生物技術,開發出高溫優勢菌生物膜法處理採油廢水,實驗結果表明:硫化物的平均去除率達98%;揮發酚的平均去除率為91%;COD平均去除率為68%;氨氮平均去除率為82%。生物膜(2)生物流化床處理技術是藉助流體使表面生長著微生物的固體顆粒呈流態化,同時進行去除和降解有機物的生物膜法處理技術。影響其處理效果的因素有載體的選擇、菌種的篩選等。崔俊華等在「三套」工藝的基礎上添加了三相生物流化床部分,且採取了高效油降解菌以及漂浮和懸浮填料並用的措施,使出水油濃度降為3.5~4.9毫克/升,為一種被廣泛採用並逐漸成熟的生物深化處理技術。龔爭輝應用接觸氧化工藝對採油廢水進行了現場的實驗研究,廢水中的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別為42.2%和89.3%,最後出水能達到排放標准。(3)接觸氧化法除了可以降低COD,還可以用於去除氨氮,尤其適合應用於煉油廢水的凈化。龐金釗的實驗結果表明,用接觸氧化法工藝處理COD≤500毫克/升的石油廢水時,硝化細菌是優勢菌,能同時有效去除氨氮和COD等。接觸氧化法可以克服活性污泥法容易污泥膨脹和超標排放的缺點,具有有機負荷高、抗沖擊能力強、對廢水中的毒物忍耐力較大等優點,而且對氨氮也有較好的祛除效果。接觸氧化法多用於深度處理含油廢水,其技術關鍵在於對進水可生化性的控制。
2. 怎樣防治石油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絕大部分來自人類活動,其中以船舶運輸、海上油氣開采,以及沿岸工業排污為主,由於石油產地與消費地分布不均,因此,世界年產石油的一半以上是通過油船在海上運輸的,這就給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帶來了油污染的威脅,特別是油輪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發性石油污染,更是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1991年的海灣戰爭造成的輸油管溢油,使200多萬只海鷗喪生,許多魚類和其他動植物也在劫難逃,一些珍貴的魚種已經滅絕,美麗豐饒的波斯灣變成了一片死海,海洋石油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難以挽回的。
海上溢油不僅破壞海洋環境,而且還存在發生火災的危險,因此,一旦出現溢油事故,一方面要盡可能縮小污染區域,另一方面要迅速消除和回收海面上的浮油,處理溢油的一般方法,是用圍油柵將浮油圍住後,一邊用浮油回收器進行回收,一邊噴灑消油劑,使原油盡快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小油粒。
為防止溢油污染海洋,我國也建立了自己的監測體系,開發配備了相應的圍油柵、撇油器、收油袋等防污染的設備,科研人員還繪制了海洋環境石油敏感圖,並建立了溢油漂移數值模型、資料庫和溢油漂移軟體,一旦發生溢油事件,有關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了解溢油海域的污染情況,及溢油的運行軌跡。
海上油氣生產可能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含油污水,含油污水是從油層開采出來的混合物,經脫水後剩下的污水,這些污水如果不經過處理排入大海,其中所含油類就會對海洋生物及魚類造成嚴重影響。
渤海城北油田是我國建造的第一個固定式海上採油平台,它對含油污水的處理是通過隔油、浮選和過濾三個過程完成的,污水在通過斜板隔油器後,大部分原油被分離出來,再經過浮選器,使小油珠變成大油珠,被收油器收走,最後再經過過濾,使污水中的含油量低於每升30毫克,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後再排到大海中。
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任重而道遠,只有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才能真正的還大海於蔚藍。
3. 石油污染的治理
石油污染物種類 繁 多 ( 主 要 有 烷 烴 、 環 烷 烴 、 芳香烴和不飽和烯烴、 含 氧 化 合 物 、 含 硫 化 合 物 、 含氮化合物、 膠質和瀝青 質 等 ), 性 質 復 雜 , 是 一 類污染范圍廣, 危害程度大的工業污染物 。 石油 中所含的稠環芳香烴對生物呈劇毒性, 能通過生物 富集和食物鏈的傳遞進一步加劇危害 。 石油成品 中的燃料油類會使人類產生麻醉、 窒息、 化學性肺 炎、 皮炎等, 如短期內吸入大量柴油霧滴可導致化學性肺炎。 由於石油對生物的毒性性質 , 長期以來石油類污染物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頻繁, 針對廣 州市各水源可能出現的突發性污染狀況及部分水源
已出現石油類污染的情況, 開發並儲備相應的應急 處理技術以確保 2010 年亞運會期間廣州市的供水 安全, 已成為當務之急。 絮凝沉澱是水污染常規的應急處理措施。
下面為石油污染的治理措施
1、常規絮凝沉澱工藝
在原水石油類物質超標3 倍及以下的情況, 可以有效去除石油類, 過濾出 水 達 到 《 生 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 (GB 5749 -2006)
去 除 率 可 達 到 75% 。 但在原水石油類物質超標 4 倍及以上時, 過濾出水無法達標。
2、粉末活性炭吸 附+絮凝沉澱工藝
處理石油 類污染的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原水石油類超標近 10 倍的情況下, 仍可以有效的去除石油類物質, 使過濾出水達到標准, 去除率為 80% ~ 90%。
4. 石油污染防治問題
石油經濟目前是生態經濟區內的主體經濟,石油工業也是造成區內水土體污染的主要因素,採油與煉化兩大部門是最主要的工業污染行業。揮發酚、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是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工業廢水的排放。區內的挑河、神仙溝、支脈河、廣利河、溢洪河、小清河、渤海灣7個主要水系的11條河流是主要的納污水系,土壤污染源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根據前面的敘述,揮發酚是區內地表水體第一位污染物,其餘依次是石油類、化學需氧量。從地面分析資料看,各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石油類。但實際上揮發酚雖然由排污口外排是含量很高,但進入地面水後,由於稀釋揮發物化等作用,在較短一段流程中削減較大,從而達到地面水國家標准。故應該把化學需氧量、石油類定為地面水控制的污染物。因此治理時主要應該以這兩項目標,削減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的排放量。
自1986年以來,油田淺海海水污染有所加重,污染區域也有擴大的趨勢,神仙溝口及廣利河口的潮間帶污染較嚴重。因盡快採取措施控制入海河流及排澇站的水質,防止淺海海水的進一步惡化。
局部地區淺層地下水污染元素含量超過家飲用水標准。據監測,主要污染物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石油類、COD和氨氮,其中以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最為嚴重。污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其他地區污染輕微。控制污染的根本途徑還是減少企業的排污量。
區內土壤污染較大的地區為東營市東側和南側一帶、濱州北側、河口西側、北側一帶,均達到輕度污染程度,污染面積約佔全區24%。石油類是最大的污染指標,嚴重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達40mg/kg以上,一般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20mg/kg左右,輕度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10mg/kg左右,而非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0.04mg/kg左右。從污染的深度上看,落地原油的70%~90%處於0~40cm的土壤深度上。
各項工業生產應按常規把其生產過程的污染物排放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准之內,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生產工藝,並把污染控制逐步從未治理、或治理不達標為主轉到污染過程與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首先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石油化工企業特別是污染大戶,大力改進工藝、設備和生產操作技術,把工業「三廢」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加強對「三廢」研究,實現「三廢」資源化,實現清潔生產,最終實現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石油化工行業的清潔生產。
5. 如何解決海上的石油污染
方法一先把浮油圍住
如果泄漏的石油量大,第一步是用漂浮圍欄圍住石油。這些漂浮圍欄有些是充氣的,有些是用比水輕的材料做的,一般都高出水面1米左右,有些就「坐」在波浪上,還有些會向水下伸展出1米的「裙子」。
方法二物理化學法
對於水面的浮油,可以使用「汲油船」讓油水分離。有的汲油船把油水混合物吸進船上的罐子里,然後用離心機分離,再把水排到海里。還可以用類似海綿之類的東西把油吸到裡面,這種東西用化纖可以做,也可以用頭發之類的天然纖維。
為了獲取石油,有時候可以在其中加上「凝油劑」。它可以讓水中的石油從液體狀態變成半固體狀態,甚至像橡膠一樣的固體狀態。這種物體容易撈取,也可以避免石油向空氣中揮發苯、甲醛、丙酮等物質。這種固化劑對環境的危害相對較小。一些固化劑生產商宣稱,這種固化石油可以被再利用生產瀝青或者人造橡膠,甚至用作一種灰燼很少的燃料。
還有一種方法正相反,它不讓石油固化,而是讓它們和水更好地結合。「分散劑」打破石油完整的油膜,讓它們在海水中分散成一個個的小油滴。
方法三採用「吃油菌」
現在利用細菌降解石油主要用在修復海上小規模溢油、陸地石油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如果是大規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般都先用物理、化學方法收集泄漏石油,直到剩下一些很難收集的石油,再用微生物降解。
至於要多長時間才能把石油完全降解,和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比如環境的冷熱,在阿拉斯加和赤道的分解速度肯定不一樣。還和石油的成分有關,重油越多分解越困難,再有海水鹽分比較高,營養物質比較少,分解也會比較困難。總的來說,肯定不會是一天兩天就能分解完的。這個速度和細菌的生物量、活性、存活時間也有很大關系。
總之,人類對付石油污染有「十八般兵器」,哪一般都很難除盡石油,同時難免傷及自己,所以它們最好永遠沒有被使用的機會。
國際上都有哪些清除方法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
6. 石油污染的措施
一般石抄油污染指的是海襲洋石油污染,科學家最新的發現是用大量的廢頭發包裹在絲織品內,用它來清除石油污染,因為認得頭發又很強的吸附作用,這點可以從品是要洗頭看出!這是迄今為止比較低成本的做法,希望能幫助你!
7. 處理石油污染有哪些方法
除了廢水污染外,石油對水體的污染也很嚴重,每年運輸過程中有150萬噸原油流入世界專水域,同時由於近屬年來原油和各種精煉石油產品在陸地上就地排放或進入水域中,特別是油船遇難或由於海上鑽井的操作失控,引起石油的大規模泄漏,使水域被石油污染。
消除石油引起的水質污染也是治理環境污染的一大重點。用微生物處理石油污染既經濟又快捷。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某村地下泄漏了約6000加侖汽油,嚴重污染了水源,影響供水。最初,事故的責任者使用的是掘井提油的辦法,即開掘能夠打出地下水的深井,用泵打撈浮在水表層的汽油,用這種方法約除去了3000加侖。但剩下的汽油如果仍採用這種方法清除,預計尚需100年時間。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事故責任者決定利用培養當地有分解汽油能力的細菌的方法來解決,從而成功地進行了凈化。微生物凈化石油的方法將是21世紀環境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石油是多種烴類組成的混合物,僅是一種細菌不可能完全分解石油。現在科學家們將能降解石油的幾種基因結合轉移到一株假單孢菌中,構建「超級微生物」,能夠降解掉多種原油成分。
在油田、煉油廠、油輪和被石油污染了的海洋、陸地都可以用這種「超級微生物」去消除石油污染。
8. 如何治理被石油污染的海水
遇到海洋溢油的事件,一般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布設圍油欄,防止污染區域進一步擴大。在將海面的污染區域圍起來後;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出動清污船隻,利用吸油器和吸油氈清理油污,等於就是把這些石油抽出來,但這樣做肯定是抽不幹凈的,只能說盡量把損失降低。
採取機械回收,這是對環境造成最小污染的一種方法。機械回收的工作過程是首先在溢油水域布設圍油欄,然後將「撇油器」也就是油水分離器放到水面上,利用油和水不同物理機制將兩者分離,然後通過水泵抽到存儲艙,達到一定量後轉到岸上進行油水分離,分離出來的水達到環保標准後再排到海里,油則回收。
浮在海面上的油污一般比較好清理,但海水下層的油污因為會在海浪的震盪下形成較難清理的乳狀液油污,這就需要第三步;
第三步用專門的破乳劑使得油、水分層,然後再加以清理,也就是用一些消油劑,將污染物徹底分解。
9. 石油污染的措施
一般石油污染指的是海洋石油污染,科學家最新的發現是用大量的廢頭發包裹在絲織品內專,用它來清除石屬油污染,因為認得頭發又很強的吸附作用,這點可以從品是要洗頭看出!這是迄今為止比較低成本的做法,希望能幫助你!
10. 如何治理被石油污染的海水
治理被石油污染的海水---
要阻止石油的擴散,方法有兩種
a
屏風
用緻密隔板材料將污染海域隔離,此種方法隔離完全,但是費時費力,且材料造價昂貴。
b
沉浮式
由於石油的密度低於水,所以可以用浮子簡單的將油膜圍起來,此方法簡單易行,但是無法阻止水生生物進入污染海域。
接下來就是處理石油,由於石油是珍貴的能源,所以優先考慮回收,方法如下
a
用吸附材料吸收
b
專用的油料回收船隻
c
人海戰術,用工具將油料舀出
最後就是處理,可以用萃取等手段可以將油料回收
當情況實在無法控制,那麼只好用焚燒的手段消除石油的影響。此種方法是最後的手段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出現了用生物手段處理石油污染的方法。即用微生物將油料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此法是最為高明,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手段,但是此法尚未普及,一旦科技發展到位,處理石油污染將不再是難題。
但是,隱患險於明火,防範勝於救災,最佳的治理手段就是扼殺石油污染的源頭
a
嚴格控制江河,工礦企業的排污口
b
加強海洋運輸
c
嚴防井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