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治理與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㈠ 農行農業產業鏈農戶貸款的辦理渠道有哪些
農業產業鏈農戶貸款申請可以通過各營業網點辦理,簽訂借款合同後,借款人一般可通過營業櫃台辦理借款和還款,採用自助可循環方式的,還可通過轉賬電話、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多種自助渠道辦理借款和還款。
㈡ 中國農業各產業鏈的主要參與者都有哪些
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PE滲透的不僅是中國養殖業的整條產業鏈,更涉及中國農業上下游各專個領域。 在多哈小型部長會屬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
㈢ 農業大數據對政府決策和產業發展的的影響有哪些
目前抄農業大數據全產業鏈解決方案主要在智慧農業/地標產業升級、遙感大數據、農業制種業、互聯網+扶貧等領域,幫助政府提高產業效益。
1、智慧農業/地標產業升級領域:從區域全產業鏈創新服務出發,對地標等特色產業進行生產標准化管理、銷售渠道對接、品牌打造、溯源信用體系建立,並實現產業的綜合監管服務,全面提升區域地標產業。
2、遙感大數據領域:以規模化農場管理服務和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為切入點,搭建農業大數據服務平台,提供土地數據、產業數據、產品數據、地理位置數據等實現全面收集、處理、分析和服務,推動農業產業信息化的轉型升級。
3、農業制種業領域:建設制種大數據平台,將制種信息進行採集、匯總和分析,通過監測網路、產業GIS 地圖,以及大數據服務,為政府和企業等產業鏈機構提供製種監管和服務,實現生產智能化、經營網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
4、互聯網+扶貧領域:在產業鏈上游建立互聯網+連鎖農場,保障農產品品質,在中游建立互聯網+加工冷儲中心,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在下游樹立品牌、對接渠道,保障銷售暢通,全面激活區域資源,顯著提高農戶收益。
㈣ 產業鏈閉環是什麼意思
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形成產業鏈閉環。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
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閉環,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整合是對產業鏈進行調整和協同的過程。產業鏈整合是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 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
(4)產業鏈治理與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研究擴展閱讀:
注重農業產業鏈閉環設計,日本做強農業。
1、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
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2、品種優是質量優的先決條件,精明的日本農民深諳此道。
日本政府除對大米的生產和流通實行一定的干預外,對其餘農產品一律放開,由農民根據農協提供的市場信息和良種自行選擇栽培。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
3、生產模式先進、管理細致,是日本農產品質量佳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綉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在一些地區,實行了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因此,稱日本農業為「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並無誇大之嫌。
4、日本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更為明顯。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㈤ 農業產業鏈是什麼
標准說法是:農業產品產業鏈
定義: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
簡介:農業產品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
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o1li4jwLsyR0uphTmP3__
㈥ 「互聯網+農業」都有哪些關鍵的產業鏈環節與行業痛點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㈦ 如何抓好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食品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論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基礎上,要盡快扭轉農業要素投入結構失衡、政府與市場關系失衡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失衡,切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1.優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本質上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不斷引入和重新組合配置的過程。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和質量,首要和關鍵是矯正農業要素配置扭曲。一要加快放活土地要素。土地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基礎。土地不能自由流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就很難進得來。現行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力度與社會期待存在一定差距,要在盡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政策落地的基礎上,加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使用權有償退出等探索力度,大力發展農村土地金融,推進土地資本化。二要提升勞動力職業化、組織化水平。重點推進「三個一批」,即將一批有接受培訓意願、有文化基礎的農民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將一部分沒有培訓意願、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通過組織化、產業化生產變成產業工人,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引進一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三要消除對工商資本下鄉的歧視性政策。資本深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繞不開的道路,沒有資本要素參與改造傳統農業,農業就會如舒爾茨所言的「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對目前工商資本下鄉現象不能妖魔化,要在落實好「三個不得」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和降低對工商資本下鄉租賃農地期限、面積等控制條件,賦予工商資本進入和退出農業的自由選擇權,重點要「強監管、防風險、抓服務」,加強租賃農地事中事後監管,加大「非農化」的懲處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流轉糾紛解決機制等;同時圍繞「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健全工商資本下鄉服務體系,使工商資本「進得來、有發展」。2.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和管理新階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眼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產業鏈各環節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一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全鏈條」的觀念,新增補貼和支持手段要向產業鏈前端的科研和產業鏈後端的加工等環節覆蓋,加強產業鏈綜合技術集成,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推進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等統一管理。二要探索不同形式的產業融合模式,支持各環節生產經營主體構建聯合合作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合同契約、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建設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集生產、加工和服務於一體的發展聯合體。鼓勵和支持領軍型龍頭企業利用價值鏈、信息鏈和物流鏈整合產業鏈,通過交叉持股、聯合研發、供應商契約等方式整合研發、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三要健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質量監管、流通服務等平台,加強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融資擔保等各類服務。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領創各類中介服務組織,採取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服務方式,提供農資供應、統防統治、加工銷售等全過程、全鏈條綜合服務。四要建設農業生態產業鏈。積極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3.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化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簡單「甩包袱」,也不能「大包干」,需要同時發揮好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機制化調控作用。國內外事實表明,市場作用的有效性與其完善程度一般成正比,如果市場本身不健全,完全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只可能帶來更大的混亂;同樣,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跟不上,政策「急剎車」或「猛給油」帶來的市場波動就難以避免。4.提高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資源能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開放理念,構建起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強化各類政策手段的組合運用,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健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進口貿易調控機制。目前看通過關稅限制進口的難度較大,需要用好進口配額管理和國營貿易制度的有限空間,加強農產品進出口的監測和管理,強化進口與儲備的銜接聯動,嚴厲打擊走私,規范市場秩序。另一方面,加快實施農業全球戰略布局。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加強境外農業技術、資源合作開發及全球供應鏈建設,建立規模化農產品供應後備基地,不斷提升我國農業資源配置能力、市場控制力,為國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大空間。
㈧ 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產業鏈有哪些改造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對於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卻是極其落後的。截至2012年,佔中國人口47.4%的農村人口,其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1/3,並且其中1/7左右人口還屬於貧困人口。
生產農產品(000061,股吧)的農民賺不到錢,反過來,在城市中的消費者卻是有錢花不出去。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不看重,只要能有綠色健康的食物,即使是幾倍的價格也願意買單。」
三農問題也一直是國家致力於解決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11年聚焦三農。在傳統模式無法解決農業面臨的種種問題時,互聯網卻憑借其強大的流程再造能力,讓農業獲得了新的機會。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對於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農業生產的標准化
農產品生產無法標准化,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艾格農業分析師周文泉認為,「物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使農業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人力,降低成本,並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准化。雖然現在並不是很熱,但卻是未來的趨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各種無線感測器實時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再將採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最後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定量、定位處理,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農業設備的開啟或是關閉,真正實現「智能化農業」。陳平介紹道:「比如說在春天進行水稻育秧時,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灌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過農民的經驗來操作。不僅效率低,並且精確度不夠。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通過感測器對光照、土壤、溫度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採集,實現遠程式控制制澆灌、開關卷簾等操作。」
創建廉價且高效的營銷入口
互聯網最擅長的是什麼?營銷。無論是傳統的飢渴營銷原理,還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永遠是把死的說成活的。
放到農業來說,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可以為農產品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更重要的是,營銷成本極低。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麼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並以此推銷產品。
傳統農業為什麼發展得不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品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無利可圖。而正如周文泉所說:「互聯網最適合打造品牌,因為它可以低成本進行營銷的傳播。」褚橙、柳桃、潘蘋果為什麼那麼火?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強大營銷能力。
互聯網農業的營銷屬性,有三條關鍵因素:一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泛化營銷;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不斷改進產品質量;三是適當的產業鏈控制,既不妄圖進行覆蓋全產業鏈的經營,也不是單純外包生產,對於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進行良好的產品質量控制,對於下游的產品加工實現標准化生產,才是最好的辦法。
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如何讓消費者重拾信心?通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從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可追溯系統,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通過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後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裡耕種、何時採摘、誰來採摘、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而這些都需要互聯網、物聯網、網路視頻以及雲計算等技術的支持。
最終,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的透明供應鏈。
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升級
由於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明顯,又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加之我國的小戶經營體制難以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農產品經常發生「賣難」現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豐收悖論。
毫無疑問,電子商務可以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農產品不再因為地域原因而滯銷。農產品電商2012年開始暴發,當年底達到近200億元,預計2014年要超過1000億元。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上線,僅椰子飯一項,3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電子商務渠道的清貨能力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電子商務平台因為可以讓生產者的產品直接送達消費者,省去了中間的經銷渠道,也使得產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因為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就要產生一定的成本。原來農產品一般都是三級到四級的經銷商體系,現在可以直接一級批發商到零售商,減少了流通環節,企業的利潤就來了。」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說:「現在企業能做大的,都是流通環節減少的。」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如樂視的生態農業就是採取了這種C2B思路。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但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並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從2000年初,央行和銀監會開始逐步進行金融機構的創新,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展開了包括村級互助基金、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信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方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但是,受到地域、資源、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制約,這種由監管層主導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並沒有很好地改善農村金融問題,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
具體來說,未來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小額信貸。農村信貸的主要服務對象多為養殖、餐飲、零售等小規模經營者,因此信貸額度小,資金分散,相對於大額信貸而言借款人的資金安全更加有保障。
更吸引人的,是農村城鎮化小微金融領域的巨大市場潛力。現在4億人的一二線城市,就已經有100多家銀行了,那麼隨著城鎮化的進行,當6億多農民變成市民時,將會有多少家新晉銀行呢?
貸幫是全國最大的農村P2P貸款公司,出借人通過貸幫的互聯網平台出借資金,但貸款業務卻是線下進行的。貸幫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展開布局,設立辦事處,在當地招募信貸員去對貸款人進行摸底,每次借款,貸幫都有信貸員上門去審核借款人資質,確保其信息可靠,使得借款人的風險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貸幫還規定:貸款者所在地距離貸幫當地辦事處不能超過半小時車程。
貸幫的商業模式是通過互聯網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資人,再通過自己的風控體系篩選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資人,使其對接交易的O2O模式。
其二,農業保險(放心保)。農業自古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因此農業生產和發展始終伴隨著自然風險和經營風險的雙重壓力。隨著農民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資金投入的擴大,農民的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增強,農業保險就成為了農業發展所必須的金融產品。從2007年到2012年,我國農業保險累計保費收入超過60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5%。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最活躍的農業保險市場之一。
但是由於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保險賠付率高,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較低,導致農業保險險種較少。目前,種植業險種主要是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
2013年,重慶市榮昌縣在母豬、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還在水稻、高粱、黑花生、仔豬等特色優勢產業中探索開展保險試點。但農業保險不可能只靠政策保險,商業保險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何況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從不吝嗇。
㈨ 如何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
一、延伸產業鏈條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打造、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是當前經濟形勢下農業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實際上,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和集中度提高的趨勢已日趨明顯,農業產業鏈打造和延伸的經營格局,正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深入發展階段,形成了市場主導、企業推進、規模擴大、上下一體、領域延伸的新局面,呈現出集中度提高、競爭力增強、帶動面擴大的新態勢,探索出了用現代工業理念、先進的科技成果建設現代農業的新途徑,已逐步構建起多方推進的新機制。尤其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此過程中承擔了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技術進步等多項重要職責功能,取得了積極而明顯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業發展較快,但人均產量、產值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長期以來傳統的種植、養殖模式,制約了整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限制了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產業模式轉變。與此同時,傳統產業模式下存在的產品質量不可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種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產品質量問題,使得整個農業行業面臨信任危機。
面對新趨勢、新情況、新問題,解決行業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延伸、打造和完善產業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效率和質量的需要,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是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牧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㈩ 我是農大生,生物農業行業深度分析及產業鏈研究咨詢報告的論文該怎麼寫
中國行業研究網,chinair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