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運河整治
Ⅰ 東莞運河是怎樣造成的
運河都是人工開挖的。
為了區別於自然界形成的河流,人們給人工開挖的河流起名為運河。例如京杭大運河。
望採納。
Ⅱ 東莞運河的水質情況
在東莞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造成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等問題已越來越突出。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東莞歷史進程的推進,以及東莞市第二、三產業的連年迅猛發展,沿岸工廠和人口急劇增加,加之東江河床下切、水位下降,運河水質遭受嚴重污染,使昔日清澈運河水變得又黑又臭。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治理運河列為東莞市當務之急的28項重點工程之一,實施了清河床、疏淤泥、修河堤、建污水處理廠等多項工作措施,但時隔3年,該運河仍未得到有效的整治。 運河污染關乎東莞的城市形象,關乎全市的生態發展,關乎市區居民生活環境,此外還關乎市區居民身心健康。雖然市區內10里長的運河兩岸進行了燈光夜景和穿衣戴帽工程,但被污染的運河黑色污濁,嚴重影響了市貌,並散發出陣陣惡臭,原來晨運的好地方如今人員寥寥無幾,而水質的惡劣(劣V類)對運河原兩岸的農作物生長構成較大的威脅。 因此,莞城區的人大代表已經正式提交有關整治東莞運河水質污染的議案,要求政府再制訂可行的整治方案,標本兼治,徹底解決運河水質污染的問題。 眾多因素「傷害」運河水質 兩年前,2004年東莞市城市市區人口總數是82.95萬人,全年生活污水排放量逾6273.16萬噸(人均每天排放污水207升)。目前東莞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量為4820萬噸左右,約占市區生活污水總量的68.64%左右,這是市區污水處理廠(二期)運行3個月後的年平均處理率。 預計2007年東莞市城市市區人口總數93.11萬人,每天生活污水排放量達19.27萬噸(人均每天排放污水按207升計),年排放生活污水7033萬噸。 東莞運河承擔著城市排洪和接納污水排放功能,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運河,使這條古老的人工河不堪重負。水體流動性差,河底河岸堆積淤泥和垃圾,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沿流域12029個養豬場、534個家禽場排污,電鍍、漂染、洗水、印花、造紙、製革等六大行業排污……眾多惡劣因素嚴重傷害著運河水。 據環保部門調查,運河水質為劣Ⅴ類,屬重度污染,主要超標因子為石油類、總磷、陰離子洗滌劑、生化需氧量、糞大腸菌群、化學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等。 5年內消除內河涌黑臭 其實,東莞水域污染不限於運河,水污染已遍布各經濟迅速崛起的鄉鎮,其范圍及受污染的徑流總量仍呈增長趨勢。根據有關研究,東莞污染損失水資源量已經佔到本地水資源量的25.5%.目前,流域仍然以明顯的有機類污染物污染為主,氮、磷污染已日益嚴重,不同污染物在積累過程中相互作用形成復合污染,內河涌 「黑臭」問題嚴重。 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未來幾年中,東莞將重點解決地表水、空氣、固廢污染等主要環境問題。爭取到2010年,東江水質保持良好,消除內河涌「黑臭」現象,東莞運河水質徹底改善。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仍然維持在100%,地面水功能區及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7%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 95%;化學需氧量年排放量控制在10.4萬噸以內。 鏈接 河道清理計劃 首先對東莞運河、石馬河、寒溪河、中心涌、南畲朗幾個流域開展河道暢通工程試點。在周密制訂清淤計劃的基礎上,採取有效措施,清除運河底泥、沿岸垃圾以及障礙物,全面清淤疏浚,有效減少底泥有機物厭氧發酵釋放氨和硫化氫等類臭氣,同時確保運河水流暢通,避免運河內污水長期滯留。 到2007年6月,對東引運河、石馬河、掛影洲中心涌和南畲朗排污渠市域內4條主要河涌共711公里進行全面清淤疏浚、引水沖污和景觀改造,確保基本消除河涌水體「黑臭」現象。
採納哦
Ⅲ 東莞運河西三路
東莞歡盈生活酒復店(可園制旗艦店)預定電話:40088 99578
可園店是歡盈生活酒店的總店。酒店按四星級標准裝修,一樓大堂典雅華貴,設有服務前台及商務中心。2-9樓為客戶區,設有165間風格獨特,美輪美奐的各類精典豪華客房,房間配有液晶數字電視、迷你吧台、冰箱、寬頻網路等設施。酒店還配套有網吧、書吧、健身房、棋牌室等,格調高雅的西餐廳特聘名廚主理,充分滿足客戶一站式服務。酒店設有多間規模不同的多功能會議廳,每間會議室均配備有投影儀、音響、寬頻等設備,可根據不同主題的會議進行布置,同時,酒店西餐廳可根據客人的要求提供會議套餐或自助餐,滿足客戶要求,是接待團體和召開會議、培訓學習的最佳場所。 2008年開業。2008年裝修。
Ⅳ 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怎麼樣
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東莞運河的今天
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15)
建設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並以山地、丘陵、河道、園地、農田林網等防護隔離綠地組成伸入城市內部的綠楔。規劃市區2015年綠化覆蓋率不小於50%,規劃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10.07平方米/人。
規劃2010年市級公園13座。另有同沙郊野公園、綠色世界公園、東莞植物園和水濂山郊野公園等郊區公園和保護區。
規劃確定的八大城市對外通道為:東北新溫塘通道、東部莞樟公路通道、東南規劃南外環路通道、南部莞長公路通道、西南石鼓立交處通道、西部北環公路通道、西北部莞穗大道通道和北部環珠三角高速公路東莞段通道。規劃確定了各通道的具體景觀建設要求,力求創造各通道不同的景觀主題。
規劃根據河道、黃旗山楔入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徵,結合自然丘陵、綠地等創造和建設六條切入市區的楔形綠帶,使城市形態與自然形態有機結合。楔形綠帶必須嚴格控制和保護。
舊城區規劃分為三大片區。
(1)運河東片區用地168.5公頃,以辦公、商業服務、文化娛樂、游覽休憩為主。在西正路和向陽路之間,結合原有邁豪街、同德街及文化廣場,加以補充完善,形成商業步行區和文化娛樂中心。
(2)運河西片區用地172.8公頃,該區以傳統風貌的商業服務業為主要功能。結合原有大西路、中興路、和平路、中山路等騎樓商業街,加以完善,形成商業步行區。
(3)橋南片區:用地125.40公頃,該區以居住為主。
舊城區道路分為市級主幹道、區內主路、次路、支路四級。規劃主幹道間距 600米左右,次幹道間距300米左右。主次幹路相互聯通,形成網路。環繞舊城區形成內外兩條環路,其中外環由沿江路-可園路-金牛路-羅沙路等道路組成,主要擔負舊城區過境交通組織;內環由下關路-向陽路-新芬路等道路組成,擔負舊城區內部的主要交通組織。
考慮市內車輛和外來車輛臨時停放的需要,舊城區停車場採用小型分散布置,停車場位置選擇要順應主要交通流向。規劃按每人0.9M2設置公共停車場,舊城區共設2700個公共停車位,分為28個停車場,其中運河西區11個,運河東區14個,橋南片3個。
舊城居住區住宅分為一類住宅、二類住宅、三類住宅和特色建築四類。規劃確定了分類改造和控制的具體指標。在各類住宅區中的破舊危房應拆除,不準許就地翻建,原基地改為公共綠地或停車場用地。
規劃逐步全部搬遷舊城內有污染和與居住混雜的工廠。市糧食倉庫及其加工廠佔地2.11公頃,改建為特色游樂城。人民醫院南側東江大堤外倉庫,規劃遷至龍灣港庫區,原址作東江公園。船閘公園西南側東江大堤外的生產資料公司倉庫和醫葯保健品倉庫,規劃將其分別遷至龍灣港庫區和篁村外貿庫區,原址作為綠地。船閘公園西北、運河西岸的二輕倉庫,規劃將其遷至篁村外貿庫區,原址改建住宅。東莞大橋橋洞內的倉庫和商店,嚴重影響交通,規劃將其遷出,原址改造為綠地。
規劃在西正路和向陽路之間,綜合現有邁豪街設置商業步行區。充分利用周圍原有商業設施,新建一批3~5層的商業建築,將專業商店集中,組成專業街。
修繕大西路、中興路、和平路、中山路等三十年代前後建成的傳統商業騎樓街,維護其傳統商業風貌。振華路由於交通原因道路須拓寬至23M,兩側原有三層破舊商店均須拆除、改建為6層新商業騎樓街。
規劃盡量利用原有文化設施,在各片區各設一處文化館,作為大眾化文化娛樂場所(包括片區級青少年及老年活動中心)。在文化廣場東面的街坊內,利用原有一組富有特色的住宅(同德街5巷18、11、12、15號,新芬路23、25號)改建為民俗博物館,用地0.25公頃。
規劃將體育學校遷至同沙。運河東區原游泳場向南擴展,用地面積21494㎡,除保留游泳館、跳水池外,補建標准池、比賽池和看台。在人民公園內的籃球場和大型運動場仍保留,遠期擬將大型運動場遷出,原址改為綠地。運河西區在洲麵坊路和光明路轉角處設一處運動場,面積17347㎡,內設三百米環形跑道,籃、排球場和游泳池。橋南區在濱河路旁東莞大橋南側設一處運動場,面積9021㎡,內設三百米環形跑道及籃、排球場。游泳場設在閘門公園北面,濱江路東側,內設兒童池及標准池,面積5686㎡,以及三百米環形跑道及籃、排球場。
重點保護片區。劃定四個保護片區分別實施重點保護。並對一些重點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1、西城樓保護區:規劃要求重點保護。以城樓中心為圓心,半徑50米以內為絕對保護區,區內開辟廣場進行綠化,嚴禁設置任何建築物;半徑50~80米內為景觀保護區,允許建高度12米以下的建築;半徑80~150米范圍內為環境保護區,不允許新建高層建築。
2、可園保護區:可園本身為絕對保護區,可園內建築物及景物(包括樹木),不得變動更改;景觀保護區范圍北至下關路,東至可園東牆外14米,南至高架橋。原有水塘要保護。可園東牆外14米內須植樹綠化,不得修建任何建築物或構築物。可園至高架橋范圍內不得建任何建築物,並須對高架橋進行垂直綠化美化。在西至珊洲河及東江南支流,北至大西路、振華路,東至運河西路,南至高架橋以內為環境保護區,不得新建高層建築。
3、金鰲洲塔保護區:以金鰲洲塔為中心,四周各控制300米為景觀保護區。保護區內河堤路西側只能修建四層以下建築;河堤路外側不得設置任何建築和構築物,以綠化為主,可以設置臨時性的游覽服務設施。其四周800米內為環境保護區,不得新建高層,建築各路段須注意塔輪廓的顯露,使金鰲洲塔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顯示其控制地位。
4、同德街特色民居保護區:同德街5巷11、12、15、18號及新芬路23、25號,形成了一個特色民居群。規劃考慮辟為民俗博物館,並劃定為保護區。可按其原樣進行修繕,周圍改建或新建的建築注意與之保持協調。
重點保護街區。規劃將大西路、中興路整條街區設為景觀保護區,區內質量較好的如大西路3~6號、34號、36號;中興路24號、28號、30號、32號、38號需絕對保護。有些年代久遠、破損較嚴重的,可依其原樣翻修;若拆掉重建則必須按照整條街的建築風格、材料質感及規模大小新建。在街道上視野內不得出現影響街道風貌的建築,街道上的一些設施盡量做到古樸自然。
Ⅵ 東莞運河水流方向
東莞運河自東、北、西三向環繞,城區段自東城峽口,經莞城至石鼓流入東江南支流!
Ⅶ 誰有當年東莞市挖運河的相關歷史資料
東莞運河全長103公里,流經13個鎮區,其中市區內河段長約10公里。多年來,固體廢棄物沉於河底,在枯水期,運河已成為一條又黑又臭的納污河。經我們調查,得知運河是六十年代,即文化大革命前建築的。我們問過一些前輩,他們說當年也有參加運河的開挖工程。在交通不大發達的城市,城裡人就乘船經運河出廣州的,運河成了重要的交通水道。當年的運河一定是很清澈的,據說以前的學生在這里組織暢游活動,有很多魚船,來來往往,好不熱鬧。至今在運河上仍偶爾有一隻船駛過,但所見停泊在河岸的都已是荒廢的,爛掉了的、沉掉的木船,在烏黑的河水中,訴說它們輝煌的過去。 了解了運河的過去,值得我們疑惑的是,為什麼運河至今會變成了這樣呢?你們看到了嗎?運河兩岸的垃圾,食物袋,河面幾十厘米厚的油污,偶爾傳來的一陣陣特殊臭味,簡直讓你嘔心!運河已變成了一條大型「臭溝渠」,每當看到「面目全非」的運河,附近的群眾都心痛不已。再漂亮再繁榮的城市也毀於一旦了!於是我們便尋找原因,水污染的原因:從查閱的資料看,水體主要污染物有:1)無機無毒物:工廠的酸洗廢水、酸法造紙、制酸廠排放的酸,鹼法造紙、化纖、制鹼、煉油中的鹼;2)無毒有機物:制葯廠和儀表廠中的汞;電鍍廠、顏料廠的鉛;煤氣製造,有機玻璃中排放的氰化物; 3)有機無毒物:生活污水、食品工業的碳水化合物;造紙廠,纖維板的木質屑;4)有機有毒物:煤炭、汽油和木燃燒的多環芳涇;印刷廠,染料廠的染料。 對此,我們總結了運河的污染原因,大多是水污染、油污染,還有垃圾污染。1)水污染。各排污管毫無限制的,毫無處理地把污水直接排進河內,污水色彩「斑斕」。2)油污染。主要是汽車的汽油泄漏,通過地下管道流到河內,聚集成巨大的油膜,無法沖走越積越多,把河岸也污染了。3)垃圾污染。人們思想工作做得不夠好,沒有樹立環境意識,且東莞人口密集,環境問題顯得更嚴重。我市對人口管理、城市軟體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層面的宣傳不足,也導致了運河污染的後果。 除了上述原因外,由於東江河床下切,水位下降,連塘水閘已無法為運河引入東江水,運河中下游的主要排水閘如峽口、樟村、新基、石鼓等因要保護有關鎮區的飲用水源而不能開閘把污水排出,因而也造成了運河水質遭受嚴重污染。治理方法: 對此,我市已採取了相當的措施進行治理 1)我市已建立了樟村水質凈化廠。總設供水系流的水質以樟木頭鎮為界,上游達到地面水國家Ⅱ類標准,下游達到地面水國家Ⅲ類標准。 2)在去年初,東莞市環保局委託了國家環保總局華南環保科研所對東莞運河開展全面的調查研究,組織編制了《東莞運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工程規劃》,力爭在近期內改善運河的水。 3)東莞市委、市政府非 常重視,將運河整治,還運河一汪清水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過多次與水利部門商討,並邀請省水利局和航道局有關專家論證,運河莞城段建設人工湖已動工了。這是東莞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市政、水利綜合工程。
Ⅷ 東莞在東江邊為什麼修運河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莞幾乎每年都有水患旱災,損失嚴重。
如果不做運河專,東江水漲,屬下大雨排不出東江河,東莞定會成澤國。
運河通水,稻穀增收。
「運河水,長又長/運河兩岸稻米香/芭蕉甘蔗甜又大/荔枝菠蘿滿山崗……」
1959年,東莞成立了民工團,在國慶十周年的文藝晚會上,第一個節目便是這首《運河頌》。
東莞運河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澇和農業灌溉,早期也為沿線城鎮提供飲用水源。
Ⅸ 東莞運河是哪個鎮的
看來你對東莞一點都不熟。沒有運河這個名字的鎮!東莞運河是20世紀60年代開挖的一條回人工河,全答長103公里,是廣東省最長的運河。東莞運河始於橋頭鎮建塘口,流經13個鎮街自長安注入珠江。延河的路就是運河路,一般是指市中心的莞城文化廣場附近。給你一個東莞運河路的鏈接,看一下你想知道的是哪個?不清楚了再追問。
Ⅹ 東莞為什麼十年來都要堅持「跑運河」
東莞運河是20世紀60年代開挖的一條人工河,全長103公里,是廣東省最長的運河。東莞運河始於橋頭鎮建塘口,流經13個鎮街自長安注入珠江。2004年10月,東莞市在橋頭鎮建成石馬河調污工程,把石馬河水調入東莞運河,形成一條貫穿全市22個鎮街,自東——北——西三向環繞全市的「護市河」,全長約179公里,匯水面積佔全市面積的三分之二。
在改革開放春風沐浴下的莞城運河,春意盎然:兩岸的馬路寬敞順暢,兩岸的樓宇鱗次柑比,兩岸的商鋪琳琅滿目,兩岸的汽車熙來攘往。特別是莞城運河的夜間景觀,多彩迷人:每到夜晚,華燈競放,河岸上的照明燈,護欄上的庭園燈,護堤上的變色燈,護坡上的泛光燈,便橋上的藝術燈,交相輝映,形成五里長河流光溢彩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