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石漠化
❶ 石漠化片區是怎樣形成如何治理
簡單地說抄就是該片區的植襲被嚴重破壞,土壤基本失去,僅剩下裸露的岩石。同時岩石受冷、熱等物理作用進行分化,形成碎片或類似沙漠的小顆粒,使水更容易流失。也會形成程度不等的泥石流。同時使形成區域的環境更加嚴酷,治理成本和難度極大。治理方面首要任務是恢復土壤,同時恢復植被,並輔助以相應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❷ 石漠化的治理
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防護林種植、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岩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於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我國石漠化擴展趨勢發生逆轉,生態治理工程貢獻率達72%
2012年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通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我國石漠化地區監測范圍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粵等8個省(區、市)的463個縣,是珠江的源頭和長江水源的重要補給區,也是南水北調水源區、三峽庫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1999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加大長江、珠江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投入,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石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遏制,由過去持續擴展轉變為凈減少,岩溶地區生態狀況呈良性發展態勢。截至2011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200.2萬公頃,占監測區國土面積的11.2%,占岩溶面積的26.5%。與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凈減少96萬公頃,減少了7.4%;年均減少1600平方公里,縮減率為1.27%。而上世紀90年代末為年均擴展1.86%、「十五」期間年均擴展1.37%。
岩溶地區石漠化凈減少,生態狀況向良性方向發展,是因為我國實施了綜合性舉措。其中人工造林種草和林草植被保護等生態治理工程對石漠化土地逆轉發揮著主導作用,貢獻率達72%;土地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的植被自然修復率為18%;實施農業工程與農業技術措施的貢獻率為7%;其他因素的貢獻率為3%。
實踐表明,石漠化治理的過程還是一個減貧的過程。通過治理石漠化,工程區保持了水土,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發展了林果業、木本糧油。統計表明,工程區農民這些年的人均收入年均以12.5%的速率遞增。
❸ 廣東石漠化土地大肆增加 如何治理土地石漠化
廣西貴州等地石漠化現象嚴重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布,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岩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從成因來說,導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活動。由於長期以來自然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大面積的陡坡開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區土層薄,基岩出露淺,暴雨沖刷力強,大量的水土流失後岩石逐漸凸現裸露,呈現出「石漠化」現象,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積也在不斷加深和發展。 貴州省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為3592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0.39%。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積10518平方公里,強度石漠化面積2669平方公里。貴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由於生態惡化已不具備生存條件而需要移民搬遷的還有約45萬人,目前正採取措施逐步進行移民搬遷。 治理石漠化需要生態和經濟雙豐收 或許,很多不知情的人士還認為「石林」的美麗,但是滿山遍地的光禿禿石林,或許就不是那麼漂亮了。如何治理土地石漠化?筆者認為這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企業的幫助下,開展農民植樹造林活動,特別是開發耐乾旱的經濟林,是治理土地石漠化的主要措施。 中國的環境問題很普遍和嚴重,僅僅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那樣會顯得勢單力薄。治理中國目前廣西合貴州的石漠化問題,還需要一些企業帶頭來做。記得福特在華設置了福特環保獎,也支持過類似項目。寧夏自治區永寧縣金沙鄉轄區的沙地處於騰格里沙漠邊緣,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楊海瀾從1997年開始懷著「把沙地變成綠洲良田」的夢想,她說服家人動用家庭積蓄,承包了520畝沙漠。楊海瀾在沙地上建設起一個瓜果飄香,農林牧副漁齊發展的綠色生態園,走上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楊海瀾在2003年得到了福特環保獎的支持。 同樣具有嚴重石漠化問題的湖北宜都市五眼泉鄉龍口子村,當地村民在石林中少有的土地里種上了花椒,這種植物耐乾旱,適當的泥地就能生存,該村所有石林中種上了花椒樹,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每年還能產1萬多斤花椒,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❹ 怎樣治理沙漠化
1.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像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2.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4.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直接領導,以提高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工,辦公室仍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要加強「高級專家顧問組」的作用,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學技術和規劃設計的透明度。
5.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任何經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都要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一利帶來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趨利避害,則要通過對環境成本的評估,決定取捨。例如,近十年來,因挖發菜還使內蒙古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淪為荒漠,其餘的也處於沙化的過程之中。為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可估量,還引發了農牧民沖突,造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社會問題。因此,這種資源掠奪式的經濟活動,理當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基層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中,只有發展經濟的指標而無生態建設的指標,特別在脫貧目標上,一味強調增加牲畜的存欄數和糧食產量,從而助長了牧民過牧草場,農民毀林毀草開荒種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則不在考核之列。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內的「政績」。這是導致急功近利,政府行為短期化與決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見,環境的問題根植於我們社會和經濟的結構、體系之中。不改變與生態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改善環境的努力就不會有大的作為。目前,我們急待解決的就是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並將生態建設的具體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去。
6.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與「退人」結合起來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我國西部生態極其脆弱,破壞易而恢復難,「地廣人稀」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由於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飽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人口總數已達4億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60‰。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僅有4.5%,目前農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紀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地區僅有1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過聯合國制定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臨界指標為7人的標准。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過20人,而今在該地區卻達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載力。過墾過牧,造成風沙肆虐。西南地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喪失生產力,因此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與「退人」結合起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口遷移出來,轉移到小城鎮,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退耕後反復的問題和「靠山吃山」,繼續破壞植被的問題,給大自然以喘息之機,恢復元氣;同時,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7.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沙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漠、戈壁系統、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系統、森林系統和濕地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以往,我們一手植樹種草,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隻手卻破壞荒漠生態系統,製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實上,正是由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盡管我們營造了「三北」防護林,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卻仍然未能在整體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張的步伐。可以說,近半個世紀來,沙暴頻頻的真正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小環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環境的整體逆變。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❺ 如何治理雲貴高原地區的石漠化現象
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城市化步伐;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改善能源結構,大力推廣沼氣和省柴灶;加強對緩沖區的管理,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滿意請採納
❻ 減少石漠化的措施高中地理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岩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岩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也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
石漠化
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防護林種植、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岩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於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❼ 如何治理石漠化
簡單地說就是該片區的植被嚴重破壞,土壤基本失去,僅剩下裸露的岩石。同時岩石受冷、熱等物理作用進行分化,形成碎片或類似沙漠的小顆粒,使水更容易流失。也會形成程度不等的泥石流。同時使形成區域的環境更加嚴酷,治理成本和難度極大。治理方面首要任務是恢復土壤,同時恢復植被,並輔助以相應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❽ 雲貴高原石漠化怎麼治理
植樹造林,調節水土流失
❾ 石漠化治理措施有哪些
石漠化治理化須多管齊下,比如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