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腐敗治理
❶ 古代官場真的如此腐敗的,國家的滅亡和官場的腐敗有無直接原因
古代只有雍正年間的反腐最到位,真正為國家減緩了衰敗的速度,而其它朝代的滅亡或多或少和腐敗有比較直接的關系。比如明朝的落敗,一些歷史學者或許會說,明朝天災人禍不斷,戰爭又多,是一個命運多舛的朝代。其實,橫跨三個世紀的明朝走向滅亡,其根本原因就是政治腐敗。
這些地方官個個都有大宅大院,有田地幾十萬畝,家裡還有幾百名保鏢,上千個僕人。一個國家的財富都掌握在了這些人的手裡,國家自然就沒有錢了。因此明朝的滅亡確實有許多內外因素,但大部分都是腐敗導致的。腐敗的官員就像蛀蟲,一點點地把國家這棵大樹啃爛,直至傾倒。而明朝也是古代歷代很多朝代的縮影,滅亡的根本原因大多都出在腐敗之上。
❷ 古代貪污腐敗嚴重,朱元璋是用什麼辦法治理的
從古至今,貪污腐敗一直都存在,為了治理貪腐現象,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是絞盡腦汁。即使是這樣,貪污腐敗之風從未斷絕,甚至成為各朝代非常大的隱患。但有幾位皇帝,治理貪污腐敗手段值得現代人反思,下面盤點一下那些在治理貪腐方面比較牛的皇帝。
第一名:雍正皇帝
康熙和乾隆統治下的清朝,被贊譽為「康乾盛世」,這對雍正皇帝極為不公平。在雍正剛即位的時候,國家稅收短缺,國庫空虛,貪污腐敗成風。在這種情況下,雍正非常勤奮,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懲治官員貪污腐敗上。積極制定切實有效的治理和預防腐敗的大政方針,不斷推進反腐倡廉事業,極大地消除了康熙一朝的諸多弊政。不僅如此,他他積極推進高薪養廉,為了保證監督部門能落實其職責,並實施了連帶責任制。僅用了五年時間,貪腐之風就得到很大的改善,國庫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五千萬兩白銀。可以說,如果沒有雍正的治理,就不會有乾隆時期的繁榮。
❸ 中國古代是如何反腐
貪官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論是古今還是中外,官場總有這種現象。以當今中國反腐為參照,看看古代歷朝歷代是如何反腐的?
貪官起源於何時?這種說法不一,有的說起於漢朝,有的說開始於西周,更有的說早在殷商出現私有制時就存在了,治理貪官,古人一般採用三種方式。
NO1.選拔時監控
先秦時期,為了選到「有德」官員,出現了「察舉」制度,面相社會公開推薦官員,在民間稱為「舉賢」。漢朝時期,察舉已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但是也更加規范,如果推薦的官員「不善」,推薦人也要受牽連。隨後曹魏時期出現了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開始的科舉取士制,都是為了更好的選官。
NO2.設立監察機構
歷朝都設置了類似於反貪局這樣的監察機構,秦朝時叫做「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相當於副宰相級別,漢朝時提升為了宰相級別,御史大夫下面還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監郡御史,地方郡縣都配備了監察官員。
漢武帝時期,還正式設立「刺史」,成為古代一種新型的「反腐辦」,以後各朝代都有借鑒。除了官方機構外,還動員民間參與「舉報」,鼓勵越級上訪。
NO3.懲治手段
秦朝對於經濟犯罪的官員懲治很嚴,有「通一錢,黥城旦罪」之說,就是行賄一個錢,就要被懲罰在臉上刺字,再去修城。漢代的標准也是很苛刻,「贓二百五十錢以上即免職」,250錢在當時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長衫也買不到。隋唐時是「坐贓論加二等」,如果是重臣,則加重處罰。
宋元時期規定「贓滿五貫文者處死」,五貫錢還不到縣令半月工資。明朝時期的懲罰是最嚴重,流放、殺頭、剝皮、滅族等重刑都被用於貪官,貪污銀子60兩就被「梟首示眾,剝皮實草」。
其實在古代懲罰貪官最嚴重的手段就是:自發現後,其子女後輩都受牽連,失去了做官機會。但盡管如此,法律總有漏洞,不論古代還是如今,還是不斷涌現出許多巨貪,無奈。
我是趣味的歷史,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我。
❹ 古代的廉政與貪腐案例有哪些
廉政的:
公孫儀拒收甲魚
公孫儀是戰國時魯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別喜歡吃新鮮甲魚。於是送魚的紛紛上門,但都被公孫儀一一回絕。公孫儀的弟弟對此很不理解。問:"你素來喜吃甲魚,為何別人好心送來,你卻不收呢?"公孫儀說:"正因為我喜歡吃甲魚,所以才不能收。吃幾條甲魚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經常收別人的禮品,那就要落個受賄的壞名聲,到頭來連丞相的官位也會丟掉。到那時,為兄再愛吃甲魚,恐怕也吃不成了。現在我不收別人的魚,倒還可以安穩地做丞相,多吃幾年我愛吃的甲魚。"
古代腐敗亡國故事三則
伯嚭受賄亡吳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在大臣伍子胥的幫助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迫求和,帶著妻子前往吳國服侍夫差。但是身在吳國的勾踐並沒有忘記復仇,他聽從大夫文種的建議,派人用重金美女賄賂夫差的寵臣伯嚭,收受賄賂後的伯嚭即向夫差進言,放勾踐回國,並想盡辦法詆毀伍子胥。最後,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伍子胥死後,吳國大權即落在伯嚭手中,勾踐更是經常送珠寶美女給他,致使吳國上下貪賄,民怨四起。越王勾踐則乘機伐吳,一舉攻克吳郡。夫差求和不成,深感愧對伍子胥,遂蒙面自殺,吳國遂亡。而多次收受勾踐賄賂的伯嚭在吳滅亡後也被勾踐誅殺。
郭開受賄亡趙
郭開是戰國時期趙王遷的寵臣。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率兵攻趙,趙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迎戰。李牧是當時趙國繼廉頗之後的名將。數年間,他率兵北破燕軍、南拒韓魏,且幾敗秦軍,王翦畏之如虎。
見是李牧領兵迎戰,秦國深感強攻無望,於是便用重金賄賂郭開,讓其設法說服趙王遷召回李牧。貪婪成性的郭開收受賄賂後,誣陷李牧、司馬尚等謀反,趙王遷不察真相,盲目決策,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司馬尚,並將李牧殺害。
李牧被殺後,王翦率秦軍乘機大敗趙軍,俘虜了趙王遷,就這樣,把趙國吞並了。
後勝受賄亡齊
戰國末年,後勝任齊王建的宰相,秦知道後勝貪財,便派人送重金給他。後勝的賓客、仆從也經常收受秦國的金錢。於是他們共同力勸齊王不要出兵援助其他諸侯國,致使秦得以將其他諸侯國各個擊破。
公元前221年,秦兵大舉伐齊,齊國因後勝當政,政局混亂,軍心懈怠,無人敢戰、願戰。秦兵不費吹灰之力而亡齊。齊人埋怨齊王聽信後勝及其賓客讒言,致使齊國敗亡,就編了一首歌謠:「悲耶,哀耶,亡建者勝也!」
❺ 概括古代遏制腐敗的措施並分析影響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制度當中,腐敗是伴隨封建社會的一大頑病痼疾。腐敗愈演愈烈,必然導致王朝崩潰倒台。因此,歷代有識之君都將反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並想出不少別出心裁的懲防措施。這些各種形式的反腐手段,確實結結實實地打在貪官污吏「死穴」上,讓貪官污吏無處藏身,給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我國大力「打蒼蠅老虎」的今天,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唐太宗、隋文帝:釣魚執法 唐太宗即位之初,一方面,由於隋末唐初連年戰亂的影響,官員貪污受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另一方面,行賄受賄又具有很強隱蔽性,很難被發現。唐太宗想出了一個辦法,密令左右向大臣行賄,以此判斷受賄之人。不幸果真有一人中招,受絹一匹。唐太宗勃然大怒,下令將其處死。民部尚書裴矩獲知事情來龍去脈後,向唐太宗進諫:「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出自《論語》。孔子曾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單純用政令律法予以約束,百姓雖然遵法卻會失去廉恥之心;只有用道德引導、用禮教感化,百姓才會真正歸服。
唐太宗的做法,用現在的話說,就叫「釣魚執法」,也就是執法者在當事人原本沒有違法意圖的情形下,以欺騙手段誘使其做出違法行為,然後對其進行懲處。
同樣是頭頂巨大榮譽光環的帝王,隋朝開國君主隋文帝楊堅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一位較為賢明開化的君王,經過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內出現了難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這些,與楊堅鐵面肅貪的措施不無關系。
他積極強化對官員的監督,《隋書》中有記載,楊堅曾讓親信「密查百官」,發現貪腐行為便嚴懲不貸。隋文帝在任期間,曾經有過一次罷免河北52州貪官污吏 200人的記錄,導致了河北官場「整體淪陷」的局面。
隋文帝曾命令人悄悄把金銀財寶以及絲綢和南方出產的緞子送給一些大臣和官員,以此來衡量一個大臣和官員是不是有貪賄行為。
假若某個大臣接受了金銀財寶等錢物,不但以貪賄罪處理,甚至還面臨在朝堂之上當著其他大臣的面被砍下頭顱的風險。
隋文帝用這種 「釣魚執法」的反腐高招,搞得滿朝文武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在開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隋文帝曾暗中派人向一些他認為可能有貪腐行為的官員行賄,晉州刺史、南陽郡公賈悉達,顯州總管、撫寧郡公韓延等官員都中了隋文帝的「計」而被砍頭。 這種「釣魚執法」的手段簡單而直接,卻成績赫然,受賄官員面對的風險如此之高,鋌而走險者自然望而卻步。於是,隋初的貪腐之風也就此基本禁絕。
明太祖:用酷刑
朱元璋時代,貪污殺頭的起刑點是60兩白銀,如果按照購買力折算的話,相當於如今1200元人民幣。
相比前兩位皇帝登基前的身份,朱元璋出身於布衣,可謂白手起家,這多少使朱元璋的反腐手段多了幾分跟出身相關的「特色」—殺人,就是這位平民皇帝在任期間最大的反腐手段。 朱元璋時代,貪污殺頭的起刑點是60兩白銀,如果按照購買力折算的話相當於如今1200百元人民幣。
有一次,朱元璋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系拍馬屁求「上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立即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
由於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這些人貪贓枉法的現象非常嚴重。朱元璋為此下詔,聲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這樣的酷刑治貪下,也直接導致了明初官場風聲鶴唳,甚至出現了一些手戴枷鎖的官員審案的情況發生。
後來,為解決官員因涉貪而「青黃不接」的困境,朱元璋還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年輕讀書人提供入仕升遷的機會。朱元璋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
然而,洪武十九年,朱元璋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發現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的做法是全部殺頭,一個不留。
洪武十八年 (即公元1385年),朱元璋「總結」了他多年的反腐經驗和成果,編撰了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
這部耗時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刑典,堪稱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治腐法典,書中對朱元璋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了他對貪官的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
朱元璋甚至還下令,國內必須每戶有一本《大誥》,如果沒有,將治欺君之罪。 然而,面對這樣的嚴酷治腐方式,朱元璋認為,僅僅是斬首就太便宜貪官們了,後來他規定,如果官員犯貪污罪被斬首的,處死後還要將官員剝皮添草以示眾。 為了便於操作,朱元璋下令在地方官府的廣場邊設立一座土地廟,將腐敗官員剝皮的刑場就放在這里,民間因此稱此廟為「皮場廟」。貪腐官員被處死,皮剝下來後,用草填充,製成「貪官標本」並懸掛起來,「使之觸目驚心」,以此警示官員要廉潔自律。
雍正皇帝:抄家 歷史發展到清朝,腐敗也隨著經濟、文化等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在清朝官場之中,官員們將之稱為「陋規」並明碼標價確定下來。
康熙帝親手開創了「康乾盛世」,但也為子孫留下了無盡的煩惱。
據史料記載,雍正帝接手清朝帝國之時,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
那時的大清帝國,看似強盛無比,內里卻空空如也。雍正帝認為,造成這樣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吏治腐敗,所以,他下決心整頓吏治。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連續下了十三道諭旨,頒布到所有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污,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隨後雍正便派出直屬自己指揮的欽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各地查賬,還從各地抽調了一大批候補州縣人員隨欽差到各省一起查賬,查出的貪官污吏,就地免職,然後從欽差團隊里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雍正也開創了監察者接任罷免者之職的先例。
雍正處理腐敗分子的手段也算是獨辟蹊徑,他不像以往的其他皇帝抓到貪官就入獄或者殺頭,而是先抄家、要錢。
在雍正時期,官員造成的虧空一經查出,一方面嚴搜衙署,另一方面要行文原籍官員,將其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
官員貪腐罪行一經核實,就會把他的家底抄個干凈,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僅雍正元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就達數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員。
不僅僅是其他官員,雍正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放過。
雍正的十二弟允衶被查處後,還不起錢,祈求雍正寬赦,雍正不允,逼得允衶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
雍正曾直截了當地告訴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虛詐二字,最惡虛名。」
雍正,用他獨有的反腐制度去根治腐敗,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逐漸改變。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
後人曾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是對雍正治國反腐的歷史評價。
綜上所述,這些皇帝們都不約而同地對當時的積弊敢於大動干戈、大刀闊斧,無論涉及什麼人,都決不寬貸。在那些貪墨成風的年代,不下這樣一個決心,就剎不住腐敗之風。
❻ 古代秦始皇的腐敗事件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3.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二、軍事
1.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三、經濟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六、對外
秦始皇於並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1.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築,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餘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2.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
(二)、秦始皇暴政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
五、結論: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許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大因素吧!
因此秦始皇功大於過
❼ 古代做官貪污腐敗的例子
和珅,魏忠賢
❽ 古代腐敗的的意思是什麼
腐敗釋義:
1.物體腐爛 2.行為墮落的 3.[制度、組織、機構、措施等]混亂、黑暗
來自網路漢語|報錯
腐敗_網路漢語
[拼音] [fǔ bài]
❾ 我國古代最腐敗的是哪個朝代
清朝,因為清朝是最腐敗的,出了一個慈禧來管江山,把我們的國土讓給了外國人,李綱曾經說過:″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所以清朝才是最腐敗的。
❿ 古代諷刺官府腐敗的詩句
碩鼠
先秦·《詩經》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內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容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