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專制治理

專制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20 05:40:17

⑴ 人治和法治,法制有什麼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人治: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人治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白話釋義: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1)專制治理擴展閱讀:

人治的特徵:

特徵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而憲政賴以建立的權力基礎卻是社會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間互相控制、相互制約而結成的多元化「網狀」控權模式。 「人治」的一元化傳統及「線狀」控權模式是憲政生成的政治障礙。

⑵ 《哈姆萊特》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

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狄斯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並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2)專制治理擴展閱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的悲劇性愛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劇元索。他們原本純潔的愛情由於時勢的逼迫、壞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點的暴露而最終凋零。

在這一由深愛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發展過程中折射出了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權力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內部的腐敗)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惡的一面,對深化主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姆雷特》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嫻熟的藝術技巧而著稱。

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語言運用的適當與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就是它情節的豐富與生動。在結構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為主,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為副三條復仇線索展開故事的。從大的方面說,次要線索貫穿揉合於主要線索中,起到了映襯和對比的作用。

不僅充實和推動了主要情節的發展,更突出了哈姆雷特復仇的社會意義。從小的方面說,《哈姆雷特》在內容情節上還具有較廣泛的涉及面。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同時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個人犧牲也是作品發展的最終結局。在某種程度上,悲劇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美。

⑶ 不被歷代諸家看好的,《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籍

《呂氏春秋》是戰國時期呂不韋任秦王羸政相國之後,組織一批文人與門客合作編寫的一部雜家著作,又叫《呂覽》。


此書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時間了。《呂氏春秋》在記錄、討論、議論中,引證了許多古史和舊聞。它關於天文、歷數、音律等很多方面的內容,是"集儒士、使善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古今萬物之事」。

並且內有絕佳名句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言之易,行之難——《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呂氏春秋·覽·審分覽》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紀·孟夏紀》

敗莫大於不自知。——《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求之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論·慎行論》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呂氏春秋·紀·季冬紀》

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呂氏春秋·論·士容論》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呂氏春秋·覽·恃君覽》

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呂氏春秋·紀·孟春紀》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呂氏春秋·論·開春論》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呂氏春秋·論·慎行論》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呂氏春秋·紀·孟夏紀》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呂氏春秋·紀·季夏紀》

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呂氏春秋·論·貴直論》

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適。——《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井中之無大魚也,新林之無長木也。——《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欲知平直,則必准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呂氏春秋·紀·孟冬紀》

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呂氏春秋·覽·先識覽》

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同則速為上,勝之同則濕為下。——《呂氏春秋·論·開春論》

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呂氏春秋·覽·審分覽》

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呂氏春秋·紀·孟春紀》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呂氏春秋·紀·孟秋紀》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呂氏春秋·紀·季夏紀》

⑷ 關於法制內涵的說法錯誤的是

法治就是指依法辦事。

答案解析

[解析] 法治的內涵很豐富,它不單是指要依法辦事,還包括版有法可依和執法權必嚴,A項錯誤。B、C、D三項說法正確。故選A。

原題:

下列關於法治的說法,錯誤的是()。

A.法治就是指依法辦事。

B.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法治是良法之治。

C.在國家治理方式上,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

D.法治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治理狀態。

(4)專制治理擴展閱讀

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⑸ 在唐太宗治理國家的一系列措施中,你認為哪一項最重要說明你的理由

重視民族問題,一視同仁

⑹ 中國古代社會超穩定和超專制的原因

  • 中國社會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大一統皇權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歷2132年,期間經過長長短短12個大一統皇權更迭,4個地方政權割據、混戰時期。無論朝代如何更迭,無論是地方政權割據還是中央集權,其社會治理結構基本都在復制秦朝的中央集權體制。沒有什麼進步。制度文明是在原地轉圈,甚至明清相對於漢唐還有倒退。文學藝術自唐宋達到高峰後也在走下坡路。中國的科學技術自14世紀以來,就少見有系統的重大發明了。社會的發展、思想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甚或倒退狀態。我將這種長時期內體制的復制和發展的停滯稱之為中國社會結構的超穩定。

  • 丁曉良認為其成因主要在於以下三個原因:即生產方式的復制,治理結構的復制,教育結構的復制與人才結構的彈性。

  1. 生產方式的復制。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以農業文明為主。為便於統治,全民集體走集權軍國主義道路,自商鞅變法始中國歷朝歷代就開始實行「重農抑商」自然經濟政策,這不僅阻礙了財富向工商資本轉移,影響了科技進步,更要命的是,它阻礙了在中國建立相對於停滯的農耕文明而言具有無限擴展性和帶動性的工商業文明,使得整個中國社會在上述的2132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產方式一直停滯在以農業為主的農耕文明階段,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和發展停滯。

  2. 治理結構的復制。由於中國以定居農業為主,人民世世代代在同一塊土地上繁衍,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基於血緣組織的家庭、家族非常發達,而地緣組織的社區相對微弱,形成了熟人社會,宗法制,構成「家國一體」,叢林法則的治理方式。例如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在動員「貧乏游手之徒」造反時就說:「天下國家,本同一理。」奪天下的人都是想要復制家天下的治理結構。皇帝就等於宗法制的大家長,地方長官就是父母官。自夏禹、商湯、周武王、秦始皇、劉邦以來就一貫如此,漢初又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三綱五常、「大一統」,為這種復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之後的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也莫不是再復制。就連忽必烈、努爾哈赤為首的游牧民族,由於其治理方式是基於叢林法則,與農耕文明原有的治理模式相近。入主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安逸的定居農業地區後,由於被治理地區的生產方式主要維持定居農業形式,其後人(如八旗子弟)的游牧民族開拓創新傳統反而被大大衰減,乃至被漢族所同化。因此也在重復漢族的治理模式。例如慈禧太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兼之中華制度文明中缺乏制約皇權的政治基礎,因此這種基於家國結構、叢林法則的治理方式在被基於契約精神治理的商業文明外力打破之前得以被不斷復制、維持。

  3. 從人才供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實行中央集權的文官制,建立了金字塔結構的官階體系,形成強有力的覆蓋式管理網路。同時,在嚴格的蛛網式管理中,又實行科舉制度,人人都可通過考試改變社會地位和家族命運,形成一種身份轉移變換的機會。這既可穩定帝國統治,廣納人才,引導知識分子忠君報國,也可使社會矛盾有一定緩解,人才結構維持一定的彈性。至於考試的科目無非是復制陳舊的教育結構,引導知識分子以主要精力學好儒家學說的四書五經,忠君報國,到明清甚至發展為完全扼殺創造力的八股文考試。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科舉考試的課程設置及其激勵結構不合理,導致帝制社會超穩定乃至科技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綜上所述,中國社會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的復制,宗法制治理結構的復制,四書五經教育結構的復制與科舉考試所產生的文官彈性結構等綜合作用導致了中國社會結構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大一統皇權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帝制期間的超穩定,導致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面落後。當前,中國的GDP已經躋身世界第二,產能世界第一,國際貿易額世界第一,城市化過程也正在如火如荼進展過程之中,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經進入城市,市場經濟正在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中國社會傳統的定居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宗法制治理結構正在緩慢、漸進的改變過程中,禁錮思想的教育結構復制仍然在延續。一句話,中國已經處於由超穩定結構轉向漸進改良結構的轉折點。我希望每個公民都能夠獨立理性思考,知行合一,從自身做起,大家行動起來,避免宗法制治理結構的再復制和教育結構的再復制,共同推動中華民族走向不可逆的漸進改良結構!

⑺ 國家治理發展包括以下哪幾個階段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專題線索梳理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初創、確立、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金朝的猛安謀克制、遼朝的蕃漢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認識: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逐漸發展和完善。這一制度,組織系統龐大,結構嚴密,在征發徭役、兵役,徵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鞏固邊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猛安謀克制以及蕃漢分治等我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不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時得到鞏固,隋唐時完善,北宋時加強,元朝時發展,明清時期皇權得到進一步強化。

認識: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結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明太祖廢丞相,使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基本上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君主專制局面。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評價這一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即使是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在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反擊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⑻ 列寧治理下的蘇聯,到底是無產階級專制還是列寧一個人

列寧屬於領袖這樣的人物,領袖和領導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身後具有一種極其強內大的意識形態光環,每容到一個地方,民眾必將發出呼聲。社會主義國家基本首任領導全是克里斯瑪型的權威,領袖這樣的人物,所以可以推斷,列寧在位時候,主要是一把手說了算,當然下面布爾什維克黨的科層制也客觀分化了一些權力。

⑼ 列寧的簡介

列寧主義(Ленинизм)(Leninism)和馬克思主義一樣,它的普遍原理是世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因此,它常常和馬克思主義一起合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因此列寧主義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同志命名的。
來源
「列寧主義」一詞始見於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1924年斯大林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列寧主義,並把它定義為:「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所作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是很豐富的。
構成列寧主義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①帝國主義理論。②無產階級革命理論。③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④無產階級專政理論。⑤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⑥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列寧主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它指引俄國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動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斗爭。它至今仍然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
原則
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下:
1.社會人群最重要的區別在經濟基礎決定的階級,階級(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是對立的,而且對立的矛盾不可調和。
2.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無產階級政權的國家實行集權的公有制。
列寧主義思想
而列寧主義者則認為,斯大林主義的官僚集權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民主及無產階級專政是有嚴重區別的。斯大林主義的主體是官僚特權等級。而列寧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並且通過無產階級的民主,選舉出來的代表對資產階級進行專政。資本主義的民主,是建立在財產之上的等級制的民主。而無產階級是全社會最受壓迫最底下的等級,他們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此外,當代的民主國家,無產階級並不能真正地參與到民主中來,並不能有代表本階層的代表,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把選舉的身份後面加入了身份和財產。而列寧主義者同時也認為,如果不通過暴力及專政,無產階級將更困苦。歷史上,巴黎公社失敗後,資產階級政府,槍殺三萬余名公社社員。而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十多個國家組成聯合軍隊與沙皇俄國時期的封建主們組成白軍,更是殺害了非常多的平民百姓。所以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為,革命在關鍵的時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將爭奪社會的領導權。
歷史條件
(1)階級基礎:19世紀70年代,俄國無產階級開始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2)思想組織基礎:80年代,普列漢諾夫、列寧等開始在俄國宣傳馬克思主義,俄國出現了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小組。
(3)列寧的准備工作。
誕生標志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定義
列寧主義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⑽ 宗族治理是專制的嗎

《白鹿原》是一部講述傳統宗族社會的治理秩序及其崩潰的文學作品,電影版似乎弱化了這一主題,而突出田小娥與幾個男人之間情慾糾纏的線索,彷彿要向《紅高梁》、《大紅燈籠高高掛》致敬。不過,借著電影引起的熱議,我們還是可以重溫清末民初之際關中平原的宗族社會畫面,並藉此糾正一百年來主流歷史敘述對於宗族組織的一些偏見。
提起傳統社會的宗族組織、宗法秩序,今人也許會不假思索地聯想到「封建專制」,以為宗族就是皇權專制的縮影,族規是森嚴冷酷的,宗法是等級森然的,而族長則是一個土皇帝一般的獨裁者。但我不得不說,如果我們不是滿足於「五四」吳虞之流的陳詞與「家春秋」等小說的描述,而是願意回到歷史現場,我們會發現宗族社會絕不是「專制」二字所能概括的。
要了解並理解宗族的治理秩序,經歷過宗族社會的前人的回憶錄,比之主題先行的批判文章與文學作品,可以提供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材料。錢穆先生的回憶錄《八十憶雙親》提到,錢氏宗族有義庄三所,錢穆在父親病逝後,一家子便靠義庄賑濟,「自此五世同堂一宅,
幼有養,
老有歸,皆得賴祖宗庇蔭,粗衣淡食無憂,一宅歡然。」《胡適口述自傳》也提到,他的父親胡傳原本幫襯家人料理茶葉店,「因為十分聰穎,早為其有志為學的伯父所賞識。他認為有這樣資質的青年子侄,實在不應該在一個小茶葉店裡埋沒了。所以父親被家中長輩特地選出,讓他專心讀書,以便參加科舉。」這里說的是宗族為族人提供了「教」與「養」的救濟與福利。
蔣廷黻先生的回憶錄也有一段材料:「在鄉間,每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祠堂和族長,族長在家族中具有無上權威。大多數的祠堂都有祠堂公產,公產收入用於修繕、祭祀、救濟族人,補助同族子弟,特別是聰明而貧苦的學生學費。族人間的爭執大都由族長們出面排解。」宗族除了周濟族人,還通過族長的權威維持了鄉土社會的自治秩序。
不錯,「族長在家族中具有無上權威」,但「權威」並不等於「專制」。族長的權威必須建立在自身的德行、能力、威望與族眾的認可上。不孚眾望、武斷鄉曲之人,是難以被公選出來擔任一族之長的,如清代武進城南張姓《宗約》規定:「族長雖序行序齒,以有德為主,
若分雖尊,
而德不足以信於人,即強為武斷,眾共摒之,弗聽命,焉可也?」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族長的產生是經過族內公舉的。族長若不合格,可以更換,湖南湘鄉匡氏《家規》說:「倘戶長有私,通族合議重罰;擇房長中賢 而有德者更立之,房長有私,通族合議,擇本房中 之才而有能者更立之。」
而且,族長的權力,還受到族規的約束、宗族會議的制衡。我看過不少明清時期的族規,應該說,這些族規確實強調了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族人要服從族長的管束,但這並不意味著族長可以專制,恰恰相反,族長應為族人表率,遵守族規,體恤族人,和睦鄰里,敦厚風俗。如果族長「行詣有愧,觸犯規條,合族齊集,
公討其罪,如稍有改悔,聊示薄懲,以警其後,不然則削去族長名字,永遠不許再立」(《交河李氏族譜·譜例》。
事實上,「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宗法秩序通常只體現在禮儀與精神上,對族內政務性的治理,宗族則表現為另一種比較平等與民主的秩序,族中公事須由各房公議、族會決議。不妨來看江西浮梁鄭氏宗族的祖訓:「宗事於眾,無小大俱集廟,從長公議」。廟,就是宗族祠堂,為一族的議事機構。梁啟梁的記錄也可以提供佐證。在任公的家鄉廣東新會茶坑鄉,梁姓約有三千人,自成一保,其自治機關為梁氏宗祠「疊繩堂」,「自治機關之最高權,由疊繩堂子孫年五十一歲以上之耆老會議掌之」。耆老會議「以對於紛爭之調解或裁判為最多。每有紛爭,最初由親友耆老和解,不服則訴諸各房分祠,不服則訴諸疊繩堂,疊繩堂為一鄉最高法庭,不服則訟於官矣。然不服疊繩之判決而興訟,鄉人認為不道德,故行者極希。」疊繩堂的耆老會議,隱隱然已有「宗族議會」的模樣。
我說「宗族議會」,並不是出於一廂情願的假想。晚清時,隨著西方憲政思潮的傳入,一些宗族得風氣之先,率先引入議會制、選舉制——這恐怕要出乎今日一些將宗族組織想像為頑固守舊形象的朋友的意料。光緒年間,績溪華陽邵氏宗族即採用了民主投票的方式選舉族長,一年一選,善則留任,不善則不選。最能體現宗族民主自治精神的,大概要算上海曹氏宗族在宣統元年開始實行的「譙國族會」。曹氏族會設有議長、副議長、評議員、契券保管員、會計、庶務、文牘、征租等,均經投票公舉產生。舉行族會時,須「議員半數以上到會,方得開議。到會議員有過半數同意方得取決」;「議員意見或兩歧時,以多數取決;兩數相等,則取決於議長」;「主席(議長)有匯集到會議員意見分付表決之權,惟不得參加己意;如有發表,須請副議長主席,而退就議員位,方得發言」。可以看出,曹氏族會已具備相當完善的議會品質。
宗族議會、民主票選雖然是新鮮事物,卻不是全無由來,而是宗族會議與公舉族長慣例在新時代的發展創新。「五四」時期的吳虞與陳獨秀等人,認定傳統的宗族組織是國家進步的巨大障礙,必除之而後快,但有著立憲思想的新士紳們則認識到宗族組織可以成為憲政的訓練基地。訂立於宣統二年的「上湘龔氏族規」說,「竊我國預備立憲,必人人有自治之能力,而後有國民之資格。而欲求自治方法,莫如從家族入手。」梁啟超也認為,鄉族自治「宜其為建國之第一基礎也」。
然而,「五四」之後,還是全盤性反傳統主義主導了歷史進程,正如《白鹿原》後半部所展現的那樣,傳統宗族組織與禮俗秩序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全然解體,最後,個人成為了原子式狀態的「螺絲釘」,被嵌入龐大的國家機器內。現在回過頭看,還得承認當初新士紳群體的見識更有歷史眼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