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蝗蟲治理論文

蝗蟲治理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0 05:23:23

① 關於蝗災的論文,任何題材都可以,字數5000以上的,謝謝

世界歷史上發生過多過蝗災,中國也不例外,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較多的分布。這些蝗災不但對歷代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引發了眾多的飢荒、疾疫乃至社會大動亂。在蝗災的防治上,中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科學與迷信的斗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逐漸戰勝了迷信。
一、產生原因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量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復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能發現到底是哪些化學信號刺激了蝗蟲的神經系統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就可能研製出防止蝗蟲群聚的新型農葯。
綜上,為什麼蝗蟲能爆發成災呢?
1、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於旱災引起的。
2、從其生活習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習性。
(2)它有很強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種植物。
(4)它的飛翔能力很強,難於防治。
(5)它的卵深藏於地下,難於被破壞。
3、暖冬之後蝗災泛濫。
全球變暖,尤其冬季溫度的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第二年蝗災的爆發提供「蟲卵」;此外氣候變暖、乾旱加劇,草場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將為蝗蟲產卵提供合適的產地,而且蝗蟲適應乾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數量大增。因此專家預測,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未來蝗災發生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對我國的糧食生產將造成嚴重的影響。
4、蟲口密度過大會引發蝗災。
在一篇發表在6月2日《科學》雜志的論文中,James Buhl和他的同事證明了這個關鍵因素是特定的蟲口密度。當蝗群處於這個密度的時候,蝗蟲會排列成行,開始朝同一個方向前進。
蝗蟲在其生活史早期是孤立的、沒有翅的「若蟲」,它們傾向於相互避開。但是如果資源變得缺乏,它們就被迫相互影響。然後,它們可以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這種蝗群有能力統一行動,進入近鄰的棲息地,並讓越來越多的蝗蟲加入進來,最終成為了巨大的蝗群。因此,預測群體行動的開始,對於控制蝗災爆發是至關重要的。
這組科學家把數量逐漸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個圓形的場地里,記錄下它們的行為,並用計算機軟體追蹤它們的運動。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
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
這些觀察結果證實了被稱作自推進顆粒模型的計算機模型所預計的結果。Buhl和他的同事認為,使用這樣的模型可能有助於設計出控制蝗災爆發的方法。
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於蝗蟲若蟲群體的定義。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編輯本段]二、防治方法
1、環境保護,治本之法。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
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應該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2、葯劑防治,最主要手段。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效果明顯。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在東營搞過培育蝗蟲天敵———中華雛蜂虻的實驗,取得了一定效果。
新疆等地採取牧鴨、牧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區做過一項試驗,將大量鴨子引入農田捕食水稻蝗蟲,結果僅需2000隻鴨子就能把4000畝土地里的蝗蟲吃得乾乾凈凈。此外,掛網田間的園蛛及狼蛛、貓蛛等遊走蛛,也能在田裡迅速找到小蝗蟲並將其吞食。
廣大農民應盡量保護農田蜘蛛以防止蝗害發生。具體做法是:收割後不要把稻草隨便燒掉,而將其放在田裡,為蜘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種做法是:在收割前後將發現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並加以保護。

對不起,可能字數不夠,你自己擴寫一下吧。

② 一篇初一的生物隨筆小論文

生物小論文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 000~5 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所以大旱之年易鬧蝗災。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