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村整治
① 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鄭庵鎮坡劉村什麼時候能拆遷
圖沒給文字 棗庄市市區城改造發展新農村建設2010市區棚戶區棚戶房改造工程具體些屬於應該改造區域否市建委說(需要改造城村:文化路南3龍村岳樓村前石碑村官莊村2陳湖村澇坡村邵庄村馬庄村、洋河村2疙瘩埠村文化路北:馬宅村西沙河村北石碑村周庄村利民村雷村趙庄陳庄佟樓渴口田莊等25村需要改造棚戶區約十幾處據完全統計包括城村棚戶區內約居住口8萬需要改造住房面積約400餘萬平米) 希望家踴躍探討 2009-08-01 、市新區村莊整合項目 市新區規劃衡山路西范圍內尚黃庄、寨、屯、遺棠、王溝5村需要拆遷整合騰新區發展空間約7平公我已按照省、市關加快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要求該項目報列入省、市村莊整合重點項目計劃項目規劃、立項、研、環評手續已辦理完畢申請建設用辦理需整合總戶數1650戶、總口4146村莊總佔1720畝拆遷房屋面積66萬平米估算拆遷安頓投資約6.56億元安頓用選址已確定總佔220畝規劃建築面積20萬平米其住宅面積19萬平米安置1838戶層住宅主區內規劃道路車流谷山路設步行景觀入口央做集綠約10畝充考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集停車場存放村民農機具車輛 二、西沙河改造項目 西沙河管理工程山東省城建環保二期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全市富民興棗十工程全區十城建項目該項目實施於進步改善城市態環境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具重要意義其主要工程內容:截污管線27.55公河道整治8.85公包括河道清淤、擋牆砌築蓄水構築物;綠化面積78226平米;橋梁改造4座橡膠壩11座預計工程總投資約5億元(其猜測拆遷費用3億元)利用世行貸款1.7億元剩餘資金由自籌整工程三土建包移民安置區建設包及維護管養設備包 三、火車站站前廣場改造項目 棗臨鐵路已經工建設規劃案要求改造棗庄東站原車站北進口改南進口通拆遷建設候車廳站前廣場同啟廣場四周商業發住宅發拆遷面積10萬平米計劃投資4億元棗臨鐵路建設我市改善外交通提高城市品位服務功能起極推作用建設新火車站站前廣場及配套站台服務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等近期客運主遠期貨運遷至稅郭貨運站即徹底改變車站四周面貌環境改善交通狀況滿意新車站要求吸引客源利於棗臨鐵路運營操作模式先進行規劃由土儲備央儲備實行市場化運作 四、光明路高架橋項目 加快棗庄市新城區交通連接緩解光明道交通擁擠壓力實現城區與京滬高速鐵路京福高速公路高速直達高架路起於市區光明道電信樓處向西穿薛城區止於新城區市司樓處全18公初步擬定設計標准:寬24.5米雙向四車道沿線與西二環路、張范鄉駐公路、店韓公路等省道連接項目估算造價18億元 五、舊城區改造項目· 1、前陳湖社區改造項目:位於西昌路東側、光明路南側總占約216畝現狀二層住宅容積率約0.6規劃居住用新建住宅容積率層於1.4高層於2.0高層於3.0 2.陳湖社區改造項目:位於華山路西側、光明路北側總占約256畝二層住宅容積率約0.8規劃居住用新建住宅容積率1.4--3.0 3、龍社區改造項目:位於文化東路南側建設路西側總占約237畝二層住宅容積率約0.6規劃居住用新建住宅容積率1.4--3.0 4.青檀區改造項目:位於華山路東側、文化路南側、龍路北側總占約230畝、二層居民住宅容積率約0.85規劃居住、商業用新建住宅容積率1.4--3.0 5、道南區改造項目:位於青檀北路西側、君山西路北側總占約166.9畝居民住宅且企業占空間較容積率約0.6規劃居住、商業用新建住宅容積率1.4--3.0 6、香港街北區改造項目:位於解放路東側、香港街北側、東沙河西側總占約105畝現狀二層村民住宅及部單位占容積率約0.6規劃居住用新建住宅容積率層於1.4高層於2.0高層於3.07、商城四期改造項目:位於解放路西側、北馬路南側、南馬路北側處棗庄商貿帶總占約101畝現狀住宅及部單位用容積率約1.0規劃居住、商業用新建住宅容積率層於1.4高層於2.0高層於3.0 8、楊河社區改造項目:位於青檀路西側、光明路南側總占約83畝(若拆遷南部企業增加123畝)現狀二層住宅及部層住宅容積率約1.1規劃居住、商業用發高層商業、賓館、寫字樓、住宅等新建住宅容積率層於1.4高層於2.0高層於3.0 9、邵庄區改造項目:位於青檀路西側民路北側總占約93.5畝.現狀二層住宅企業占空間較容積率約0.6規劃居住、商業用新建住宅容積率層於1.4高層於2.0高層於3.0 六、西昌路、光明路、青檀路改造項目 西昌路、光明路、青檀路改造項目市政府確定重點工程主要改造市政基礎設施各種管線、綠化景觀提升、節點綠建設違章建築拆除、沿街建築包裝燈光亮化街景美化等等計劃投資1.5億元目前委託濟南、海景觀設計公司進行規劃設計打造東城區門戶景觀道 七、青檀北路拆遷項目 青檀北路改造項目實施沿路需要拆遷計劃拆遷面積1.6萬平米需要拆遷資金4800萬元青檀路改造沿路200畝土用於房產發 八、市新區行政、公務員公寓、道路基礎設施項目 市新區我已啟衡山路東2.3平公拆遷建設通村莊整合再騰衡山路西2平公發展空間該區域用已通《土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調整建設予留申請用指標規劃市區新行政高端商務約發40萬平米估算總投資15億元;公務員公寓約80萬平米投資約20億元新區規劃衡山路、谷山路、龍西路、建華西路、文化西路總約8公包括道路修建、景觀綠化、綜合管線計劃投資2億元
②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③ 人類保護環境及破壞環境的事例
一、保護環境的事例
(1)節約用水(一水多用)、節約用電(使用節能電器、盡量不做電梯)、節約用紙(一紙多用)、節約糧食(飲食不浪費,飯店吃剩餘食品打包回家)等等;
(2)垃圾分類回收: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垃圾分類投放;不亂丟 垃圾;
(3)減少白色污染。使用菜籃子,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品包裝,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不隨意扔塑料袋;
(4)盡量少開車或不開車出行。近路:首選步行,不太遠的路:選擇自行車騎行,遠路:乘坐公交;
(5)盡量選擇「電子文檔」,減少資源消耗。例如:選擇使用電子郵箱、電子檔案、電子日歷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也無論是家庭、國家,還是世界,環境永遠是我們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二、破壞環境的事例
(1)廢氣排放
廢氣是大氣環境的嚴重的污染源,工業企業燃燒和生產工藝過 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氣;
(2)污水排放
污染地表水,如琥珀、江河,導致水體水質變差,甚至影響水體功能;污染土壤,導致土壤出現酸鹼化、鹽鹼化等;
(3)濫伐森林
破壞原始林資源;不能涵養水源,造成河流流量減少;旱澇危害增大;水土流失加劇;
(4)過度開礦選礦
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水災旱災頻繁,而且影響各業生產的發展;
(5)廢舊電池丟棄
電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屬上,如鉛、汞、鎘等。這些有毒物質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內,長期積蓄難以排除。
④ 老子經函谷關向西而走,為什麼是騎牛而不是騎馬
牛,在歷史上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趣聞佳話、成語典故。比如老子騎青牛出關的故事:道教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騎著青牛過函谷關,被守關的尹喜發現,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後來老子離開函谷關入秦,遍游秦國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後隱居於扶風一帶講學,傳播道教思想,他寫的《道德經》,成為道教的經典。這個故事雖家喻戶曉,但在那個多以馬代步的時代,老子為何要騎青牛出關呢?
在渦陽縣城西S202和S307省道交會處,有一座紫銅鍛造,重15噸,高7.4米的銅像,它就是以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繪老子像作基礎而造的老子形象。在神態上,老子雙目凝視長空,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盤腿端坐在青牛背上,神采飄逸,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印象。其寓意著老子是個大聖人,騎著青牛在九天之上遨遊,到處播撒智慧的種子。眾所周知,古代交通工具都是以馬為主,而老子出關為何只騎青牛不騎馬呢?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就成為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後來,「青牛」也成為老子的代名詞了,老子因此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如今,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敬神一樣供奉著。
⑤ 魯爾區綜合整治有哪些經驗
我轉文章,樓主注意裡面的小標題就可
魯爾區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西部,介於萊茵河及其支流魯爾河、利伯河之間。在行政上魯爾區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通常以該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面積4 430 km2,不到全國面積的1.3%;人口約540萬,佔全國的6.6%。傳統上魯爾區是一個老工業區,從19世紀中葉開始發端,其顯著特點一直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並是該國的能源基地、鋼鐵基地和重型機機械製造基地,這三大部門的產值曾一度佔全區總產值的60%。二戰後,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世界其他一些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傳統工業區紛紛陷入嚴重衰弱危機之際,唯有魯爾區仍保持較強的生命力,經濟持續發展。目前,魯爾區已形成了新老工業並舉、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布局相對合理的區域工業綜合體,這與其審時度勢,緊跟經濟全球化趨勢,面對逆工業化過程和區域衰退,利用科學技術革命,不斷創新,全面進行區域整治和更新分不開的。
1 魯爾區區域整治和更新的背景
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廉價石油的競爭,百年不衰的魯爾工業區爆發了歷時10年之久的煤業危機,繼而又發生了持久的鋼鐵危機,礦區原有的以採煤、鋼鐵、煤化工、重型機械為主的單一的重型工業經濟結構日益顯露弊端,全區的經濟受到很大的打擊,魯爾區的聲譽開始下降,經濟的中心地位減弱。面對著衰落和發展兩條道路的抉擇,魯爾區選擇了發展。發展的核心就是開展區域全面整治和更新,重點是改變原有單一的經濟結構,使礦區經濟朝著多樣化綜合化發展,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魯爾區就上述問題開展了全面的區域整治工作,至今已取得明顯成效,是聯邦德國區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實例,也為傳統工業區的改造作了有益的嘗試。
2 成立權威領導機構,區域發展規劃不斷創新
1920年5月5日,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The Siedlung severband Ruhr kohienbenzirk,簡稱SVR),是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這一規劃機構的職能和許可權隨著區域的發展一再擴大,現已成為區域規劃的聯合機構(KVR),州聯邦的權力部門。協會由88個成員組成的議會和7個成員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日常工作。協會成員中60%是市縣政府代表,40%是企業代表。行政上受州政府當局管轄,財政上由地方當局撥款和協會自身籌款,協會自身還有貸款的權力,總部設在埃森。針對魯爾區存在的問題,協會於1960年提出了魯爾區總體發展規劃,作為法令要求全區嚴格遵守執行。此外,還有一個魯爾工商局組織,作為區域性的工商經濟管理機構,對魯爾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也起著協助和監督的作用。
在魯爾煤管區協會成立以前,魯爾區無論是在發展工業生產,還是在城市建設、交通以及環境保護方面,都沒有統一的規劃,因此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導致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直接影響到工業區的生存發展。但在協會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工作也只是制定「一般開發規劃」(General Settle/ment Plan)即為工業和民用地,交通線路,綠化環境等提出輪廓性布局方案。從20世紀60年代起,協會逐漸擔負起對工業區的全面規劃,直接與全區的建設和發展掛鉤,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而,在德國普遍認為KVR組織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1960年,協會提出了把魯爾區劃分三個地帶的設想:第一個地帶是「南方飽和區」,主要是指魯爾河谷地帶,這里是早期的礦業集中地區,隨著採煤業的北移,地位已大大下降,但經濟結構相對比較協調,今後的發展是繼續保持其穩定性。第二個地帶是「重新規劃區」,這是魯爾的核心地區,該區包括魯爾區的重要城鎮及埃姆舍河沿岸城鎮,是人口和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區,存在著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控制人口的增長,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第三地帶是「發展地區」,包括魯爾西部,東部和北部正在發展的新區,其中北部是重點發展地區。根據三地帶的不同情況,協會提出發展第三地帶,穩定第一地帶,控制第二地帶的戰略設想,這一設想為以後魯爾區的全盤規劃打下了基礎。1966年在修改上述規劃的基礎上,協會又編制了魯爾區的總體發展規劃。這是聯邦德國區域整治規劃史上的第一個地區性的總體規劃,也是第一個在法律上生效的規劃方案。此方案於1969年又進行補充,以補充報告的形式公布於眾。總體規劃的主要宗旨是發展新興工業,改善區域經濟部門結構和擴建交通運輸網;在核心地區以及主要城市中控制工業和人口的增長;在具有全區意義的中心地區增設服務性部門;在工業中心和城鎮間營造綠地或保持開闊的空間;在邊緣地帶遷入商業;並在利伯河以北魯爾河谷地及其周圍丘陵地帶開辟旅遊和休息點,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娛樂的場所。1989年,KVR制定了一個為期10年的國際建築博覽會的宏偉計劃(IBA),重點是對魯爾區核心地區800 km2、擁有200萬人口、有17個城市參加的城市再造工程,使魯爾區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邁進21世紀。
3 區域創新發展的成效
3.1 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特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 過程。從1966-1976年的10年中,政府撥款150億馬克資助煤礦集中改造,並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護煤炭工業。1969年魯爾區26家煤炭公司聯合成立魯爾煤炭公司,把採煤集中到機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礦井,關閉不盈利的小企業,對整個魯爾煤田重新規劃,統一部署,安排生產,並且實行了全盤機械化,現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從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與協作化;同時對鋼鐵工業的布局作了合理調整。其次,為了使魯爾區的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而魯爾區也完全具備發展這些新興工業的有利條件:勞力充足,交通便利,又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因此新建和遷入的工業企業像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涌現,僅1958―1973年,新建和遷入企業達459個。1985―1988年間魯爾區新建企業數量增加41%,大大超過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產品種類繁多,有汽車、煉油、化工、電子以及服裝食品等等。最有名的奧佩爾汽車廠,興建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座落在一個已關閉的礦井舊址上,現已發展成為擁有20多萬人的世界最現代化的汽車廠之一。石油提煉和石油化工也由於從鹿特丹及威廉港通往魯爾區的輸油管建成發展很快。從威廉港到魯爾的兩條輸油管,直徑分別為71和102 cm,年通過能力約45 000 kt/a。戰前,魯爾區以煤化學工業為主,只有兩個規模不大的煉油廠,目前已有10多個煉油廠,煉油能力達到30 000 kt/a,石油提煉和石油化工已成為化學工業中的主業。同時,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各城市大多已建有完善的服務業,服務網點遍及各個角落,在邊緣地區開辟了不少新的旅遊點,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條件。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使魯爾區的經濟結構得到了調整、充實和提升。煤鋼比重大幅下降,現產值僅佔全區的16%,煤、鋼兩大部門職工人數也從20世紀50年代初占工業部門總數的60%降至90年代初的33%,而同期非煤鋼工業的就業人數卻從32%上升到目前的54%多,第三產業部門的比重則從29.8%提高為56%。尤其是新興工業的發展趨勢方興未艾,在信息技術領域中魯爾區的發展速度在德國遙遙領先,僅1994-1997年,北威州的軟體企業從241個增加到2 720個,這些企業大多落戶在魯爾區。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作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3.2 合理調整區內生產力布局
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如採煤業是在魯爾河以南,
靠近煤田,以後隨著煤炭作為燃料和化工原料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煤礦也逐漸向北推移,因而生產力布局歷史上也是由南向北發展。到二次大戰前,基本形成東西延伸,以中部為核心的工礦區。尤其是從杜伊斯堡-多特蒙德條狀地帶,城市鱗次櫛比,已找不到一塊面積大於100 hm2的空地。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應首先考慮到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地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調整變化最明顯的是鋼鐵工業,原來鋼鐵生產高度集中在蒂森、惠施、克虜伯等幾家大公司之中,布局上形成了沿魯爾河東西走向的生產格局。通過改造調整,鋼鐵工業面貌一新,如為增強競爭力,同為鋼鐵生產巨頭的蒂森鋼鐵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1998年實行了強強聯合,現鋼產量佔全區的一半左右;在布局調整中又針對目前區內鋼鐵工業所用的幾乎全是進口鐵礦的新趨勢,考慮從鹿特丹經萊茵河到杜伊斯堡每噸礦石的運費要比到多特蒙德便宜得多,於是就以最低運費為原則,一改過去鋼鐵工業布局就煤的東西向布局格局為就鐵的南北向格局,在萊茵河沿岸港口以杜伊斯堡為中心的南北17 km2的狹長地帶內形成了29 000 kt/a鋼鐵生產能力,杜伊斯堡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鋼城"。電力生產主要集中在費巴和來因-威斯特法倫電力股份公司,化學工業則集中在休斯、舒爾文和格爾貝克三家化學公司。由於大公司科技力量強,現代化水平高,生產成本低,產品精良,煤、鋼、化工、機械等一大?quot;魯爾製造"的特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為魯爾區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現整個魯爾區的生產力布局格局已突破原來的魯爾煤田范圍束縛,向西(越過萊茵河)向北(越過利伯河)發展。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但大企業的業務性質仍為這些城市打上深深的烙印。如費巴公司總部所在地杜塞爾多夫,是以能源、化工、鋼鐵、機械、電氣等工業的中心,同時又是德國最大的銀行所在地;蒂森公司所在地杜伊斯堡是以鋼鐵、機械、化工頹岱墓ひ檔鬧行模質塹鹿畲蟮哪諍癰劭誄鞘校籖WE公司所在地埃森是以能源、鋼鐵、化工、建築工業的中心,也是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博覽會城市等。大企業的發展不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並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提升了城市的能級。現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 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3.3 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的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魯爾區許多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科研機構,並根據企業特點和國際國內市場行情制定自己的科研計劃,科研中心和生產中心緊密結合也是德國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制勝法寶。如魯爾煤炭股份公司下屬的煤礦研究中心是全國最大的煤炭研究機構,擁有17個研究所、4個實驗場以及計算機處理中心,科研人員曾達1 100多人,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煤炭工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煤炭的綜合利用。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從多特蒙德、經過波鴻、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條橫貫全區的"技術之路",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研究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並建立"魯爾區風險資本基金會"和新技術服務公司,為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和咨詢。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於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現魯爾區擁有15所高等院校,14萬多大學生,其中對區域經濟有重要影響的理工科和經濟專業學生占總數的63.5%,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
另外,用新技術改造老工業。魯爾區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單純發展新興工業,所以,在發展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快了用新技術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擬定技術革新計劃、結合中小企業具有靈活應用新技術的特點,優先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並提升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層次,魯爾區的目標是成為歐洲新經濟中心。
3.4 加強企業間的聯系與協作,保證區域資源的合理配置
魯爾區大企業之間以及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密切的協作關系,最早出現的煤鋼聯營的形式,以後又出現煤化、煤電以及鋼鐵與機械的聯營,有的以合同的形式,有的則組成聯合公司,既保證了生產,又穩定了銷售,使區域內部的資源優勢和加工能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例如,魯爾區所生產的煤約76%在本區消費,主要用於煉焦和發電;魯爾區的大鋼鐵公司都有自己的煤田,自行開礦,辦煉焦廠,蒂森、克虜伯等大鋼鐵企業都有自己的煤礦。魯爾區所產鋼材的70%提供本地區機械製造業;煤化工聯營從煉焦開始,大力回收煉焦副產品,供化學公司作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如區內最大的休斯化學公司就是從煤礦購入煤,供自備電廠;從煉焦廠購入焦爐氣提取甲烷,購入粗苯和酚,生產塑料和橡膠;機械工業與鋼鐵的聯營表現在大鋼鐵公司大多轄有機械製造業,鋼鐵工業的中心也是機械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所產的礦山機械70%在本地銷售,主要用戶是礦山、冶金和化工等。同時,通過有效的企業組織結構,大企業還為當地眾多的中小企業提供配套技術、資金和配套生產。魯爾區的企業聯盟關系促進了區內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發揮,使魯爾區成為既是資源地、生產地和消費地。
3.5 完善交通運輸網,推動區域綜合開發
魯爾區原有的交通運輸系統就很發達。但由於新建企業以及城市住宅區向郊區發展,出現了區內交通負荷不斷增大,邊緣地區和核心地區交通相脫節的局面,急需進一步改善交通網路和設備現代化。魯爾區煤管協會在1968-1973年的交通規劃中提出,有計劃地對現有的線路進行技術改造,發展區內快車線。1969年魯爾區架起了高架鐵道,解決了鐵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發揮了很高的效能。1975年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和科隆-伍佩爾塔爾-多特蒙德兩條高速公路竣工,採用新型列車,時速高達200 km。新建的兩條高速公路,一條平行於魯爾河北,在穿越埃森市區中心時有800 m的地下道,另一條大部分在埃姆舍河旁也以地下道方式通過。在該交通規劃中還提出新的高速公路,使區內任何地點距高速公路的距離都不超過6 km。現全區擁有鐵路線長度近10 000 km,年貨運量超過150 Mt。還有6條水運內航道,為此魯爾區提出在最大限度發揮本區水運優勢的基礎上搞好水陸聯運,加速南北向交通線路的建設,組成統一的運輸系統,把全區彼此分隔的工業區和城市緊密地銜接起來,這些措施對全區的綜合開發起了極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6 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
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再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運用國際博覽會形式,通過工業旅遊開發,達到區域復興。經過長達10多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
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最典型的是將一個建於1854年的老鋼鐵廠改建為一個露天博物館,其特色是設計了可提供兒童開展各種活動的游戲故事,導游由原工廠志願者擔任。活化了旅遊區的真實感和歷史感;(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蒂森公司將1985年停產的一家企業改造為以煤、鋼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該公園佔地2.3 km2,內容豐富多樣,既有青少年活動場所,又可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即在工廠原址新建大型購物中心,旁邊仍保存原有工業設施的博物館,還配套建有美食文化街、體育中心、游樂園、影視設施,吸引大量旅遊和購物的人流。(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等。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連接了19個工業旅遊景點、6個國家級博物館和12個典型工業城鎮等,並規劃了25條旅遊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工業旅遊的開發在改善區域功能和形象上發揮了獨特的效應。
3.7 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設,重塑田園都市風光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魯爾區上空的6 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硫磺等約4 000 kt,其中600 kt滯留在本區上空,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行人感覺肺疼的程度。礦區排放的污水又嚴重污染水質,使魚類曾一度絕跡。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先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長達100 km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凈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設立微生物凈水站,所以至今尚未發生過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狀況。魯爾河水利工程設備之先進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能解決水污染問題外,還具有蓄水攔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全部建起,各工廠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全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滿目荒涼的廢礦山披上了綠裝,塌陷的礦井成了碧波盪漾的湖泊。目前,區內共有綠地面積約75 000 hm2,平均每個居民130 m2(1968年魯爾核心地區這一指標只有18 m2),大小公園3 000多個,整個礦區綠蔭環抱,一派田園風光,往日濃煙滿天,黑塵遍地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蔚藍色的天空"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1 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1989年,聯邦德國慕尼黑經濟發展研究所對歐洲共同體11 000家企業和區域研究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12月,美國華盛頓人口危機委員會發表了世界100個特大城市和產業和人口密集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道,按生活質量和等級排序,魯爾區列為世界第二位。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保持經久不衰,景氣長存的局面。
⑥ 河南曝光哪四起腐敗問題典型案例
省紀委監察委4月27日公開曝光了四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典型案例。
三門峽市靈寶市尹庄鎮寺窪村黨支部書記陳增力違規向群眾收取建房保證金等問題。2006年至2010年,在寺窪新村建設中,陳增力違規收取本村143戶群眾建房保證金共23.15萬元,未納入財政賬戶管理,在退還已建成住房村民每戶1000元不等保證金後,共剩餘建房保證金14.35萬元。2017年,陳增力違反工作紀律,未對本村易地搬遷貧困戶進行認真篩選核實,致使5戶村民違規享受國家易地搬遷扶貧政策;陳增力在寺窪新村自己宅基地上建房時,違規多佔67.2平方米。2018年3月30日,經靈寶市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給予陳增力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退還群眾14.35萬元建房保證金。
引以為鑒,舉一反三。省紀委監察委要求,全省各級黨委(黨組)要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把著力解決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抓手,動真碰硬,從嚴從實,確保各項政策和資金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對工作不力、履責不到位的黨委(黨組),實行「一案雙查」「一案雙究」,既追究直接責任,又追究領導責任;既追究主體責任,又追究監督責任。
忠誠履職,務求實效。省紀委監察委強調,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本著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責、為民解難的態度,扎實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尤其要對扶貧領域貪污侵佔、行賄受賄、虛報冒領、截留挪用、揮霍浪費、吃拿卡要、優親厚友等行為快查嚴懲,決不姑息,進一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大對「蠅貪蟻腐」典型問題通報曝光的力度,形成有力震懾,持續傳遞正風反腐的強烈信號。
您們辛苦了。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⑦ 西接白鹿公園東至雙橋路 北京白鹿司北街正在擴路整治中
從4月份開始白鹿司北街就開始了道路整治工程,這條破舊不堪的小路連接著柏陽專景園、海屬棠公社等眾小區之外,還連接著東郊著名的郊野公園「白鹿公園」。經過這次整修後道路將有明顯的改觀。
?白鹿司北街此次整治的范圍為從雙橋路往西至白鹿公園南門正對的白鹿司中街。
?北京雙橋地區公眾號近日從雙橋路為起點探訪了該路段的整治情況
?五一期間探訪時該路段已經開始了瀝青的攤鋪,從雙橋路到535路總站這一段為全封閉施工路段。
?這一段路正在斷路施工
?施工人員正在進行道牙的碼放
?535路公交總站向西機動車可以半幅通行
?海棠公社小區附近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圍欄磚的修砌。
?從通知公告來看,這一路段4月4日就開始了施工
?海棠公社2019年才入住的幾棟高層小區,這一路段的改造確實更為迫切。
?繼續往西就來到了白鹿公園南門。白鹿被視為神獸,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徵。此地區明朝時期為皇家飼養白鹿之場所,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公園由此命名為「白鹿公園」。
?同樣比較狹窄的白鹿司中街,這條路先前就進行了整治
?過了白鹿公園向西,這一段的白鹿司北街已經被整治一新。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整治石碶600字作文
8月17日,位於鄞州大橋以西的建庄新村市政配套設施工程正在加速推進中。這個總建築面積22萬余平方米的新村,預計年底可交付使用。
隨著建庄新村的基本建成,雅戈爾紡織城開始啟動「退二進三」,目前正處於土地出讓階段,預計2014年10月正式搬遷;奉化江邊的原銅盆浦垃圾填埋場,作為區級改造升級項目,即將進入規劃設計階段;「翔鷹」廠房地塊已列入「退二進三」計劃;新的醫院、學校、菜場均在規劃之中……
「今後5年,在奉化江以西,鄞州大道以北,石碶將崛起一座新城。」街道黨工委書記朱良華指著地圖說。
近年來,新城區的面貌日新月異,而奉化江對岸的石碶街道卻依然形象破舊。石碶街道當前有9個市、區級重點工程,包括機場二期拆遷、S214省道改造、輕軌2號線推進、明州大道建造、奉化江堤防整治、新杭甬高速互通等,與這些重點工程相涉的村莊大多臟亂差。
「項目推進會帶來壓力,但從環境面貌的改善方面來說,更多的是機遇。」朱良華說。
2014年以來,街道加大了拆遷力度。街道拆遷辦公室的12名人員,沒日沒夜的工作,在這大半年中,已累計完成拆遷任務11萬平方米。力爭借這「千年等一回」的良機,拆除各類破舊、違法建築,加快城市化進程。
朱良華表示,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需要一個合理的前瞻性規劃,因此,街道在拆遷之前便對今後的產業布局、人口集聚、環境改善作好了整體考慮。
有著600多戶村民的原建庄村環境很差,村民居住分散,集中到建庄新村後,這里的配套設施標准較高,幼兒園、車庫等一應俱全,村民的居住條件趕上了城裡人。為實現資源共享,街道還將在機場二期建設中拆遷的何家自然村村民安置到這里,同時解決部分大齡青年結婚用房。
與建庄新村相鄰的雅戈爾紡織城,待廠房搬遷後,這里將建成一個佔地460畝的高檔社區。
這些新建小區基本處於奉化江沿線,岸邊還將打造漂亮的綠化帶和江濱公園。2014年6月,市政府召開奉化江綜合整治「千日攻堅」行動動員大會,要求大力整治奉化江兩岸風景,而石碶的好幾個村正好處在奉化江沿線,這意味著街道的整治工作已走在了前頭。
此外,街道今後還將以洪渡新村、雍景苑、輕紡城為三大節點,加快污水管網理和街容街景改造。
「明年6月,輕軌2號線開通,石碶的交通狀況將得到極大改善。」朱良華說。輕軌2號線開通後,街道將改造雅戈爾大道路面,並提升道路綠化,美化街景。隨著四明路西延與機場路、杭甬高速實現互通,茶桃路從首南通到石碶,鄞州大道西延與輕軌2號線交會,北有環城南路、南有明州大道、中間有航空大道的石碶街道,無疑將成為北接寧波市區、東接鄞州新城區,向南向西輻射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