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外國霧霾治理

外國霧霾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19 15:16:39

㈠ 如何治理霧霾天氣 西方發達國家如何治理霧霾

毋庸置疑,根治霧霾,亟須科技的力量介入。在宏觀層面,國家需要從工業布局、經濟轉型、產業調整等方面進行調整,但具體到每一個針對霧霾治理的措施,「無科技則難言成功」。加快產業調整,需要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並對傳統生產企業的工藝進行改進;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固然可以通過搖號限行加以控制,但也需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縮減工業燃煤和火電,更須對煤炭進行脫硫處理,並盡快發展新型替代能源……可以說,要將空氣中的PM2.5的含量盡可能降低,讓霧霾散去,藍天重現,科技大有可為,科學家大有可為,中科院大有可為。
當前,中科院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霧霾監測站。目前已在全國布設了由40個站(點)組成的大氣污染化學聯合觀測網,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中科院將繼續完善觀測體系,並將利用立體觀測、實驗模擬和數值模擬手段,開展大型聯合觀測研究。
此外,中科院還在生態中心成立了整合現有相關研究基礎條件和設施、集研發與系統集成為一體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基地——「大氣污染控制中心」。其研究方向包括大氣污染物源辨識;大氣污染數值模擬與協同控制方案;污染物監測關鍵技術和設備研製;重點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究等多項內容。

㈡ 英國如何治理的霧霾

1968年以後,英國針對於各種廢氣的排放出台了一系列補充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法案規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

1975年,倫敦的霧霾情況開始好轉,已經由每年的幾十天減少到了十幾天,之後又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80年代後,英國針對於交通污染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車發展,目的是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和治理交通擁堵等情況。

1995-2003年,英國又制定了許多國家空氣質量戰略,包括政府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有針對性的加強管理和對於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並將此筆收入投入到改善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中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倫敦在城市外就開始種植大型環形綠地,其面積達到4434平方公里。並且英國政府很早就開始投入使用低碳環保的新型能源,多方面的治理和改善空氣污染。

為了治理空氣污染和強度霧霾,倫敦出台了眾多的治理法案如:《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清潔空氣法》、《污染控製法》(1974)、《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案》(1999年)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

㈢ 防治霧霾 看看國外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令》,規定到2020年,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在2010年的基礎上平均降低20%的可吸入顆粒物。經過多年努力,歐盟成員國目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已經比2000年減少了15%。
為了重點治理城市空氣,德國採取了車輛「環保貼」的限行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限定其行駛區域,違反規定的將被罰款40歐元。義大利則對排放污染物嚴重的汽車徵收重稅,同時設置「綠色周日」活動,規定當天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路行駛。
英國:「霧都」萬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當年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後,倫敦地區工廠煙囪密密麻麻,晝夜不停地燃燒煤炭,帶來了海量的粉塵和有毒氣體,使得一年中有1/4的日子大霧籠罩,從而被稱為「霧都」。1952年持續5天的「煙霧」竟然造成1萬多人死亡。
1956年,英國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主要立足點在減少煤炭用量,英國政府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並在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將燒煤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遷往郊區。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治理污染的重點為治理汽車尾氣。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劑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針對私家車徵收天價的進城費和停車費,控制私車流。同時,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加強綠化也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高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幾乎是城市面積的3倍。今日的倫敦,大霧天氣已經從100餘年前的每年90天,減少為不到10天。英國的治理污染經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歐洲國家的態度。比如自行車取代汽車出行,這在荷蘭、丹麥等國,也都得到了倡導與落實。
義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

由歐盟環境署主辦的「吹起改變歐盟空氣政策之風」研討會1月8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標志著「2013年--歐盟空氣年」系列活動開始,「空氣年」活動旨在促使歐盟於今秋出台新的改善空氣質量的政策文件。
歐盟委員會曾於2008年4月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令》,被批「標准太低、執行不力」。以pm2.5為例,該指令規定到2020年,歐盟各成員國須在2010年的基礎上平均降低20%。從2010年起年均濃度目標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而且從2015年起才在歐盟各國強制執行。該標准遠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准10微克/立方米,也不及美國的標准12微克/立方米。而且,這一標准也未能在成員國得到很好的執行。
歐盟環境委員波多奇尼克認為,歐盟尚有許多改進空間,美國在空氣質量的立法方面遠比歐盟嚴格,中國也已經意識到空氣質量問題,並正在嚴格監控空氣質量。不應將新的措施視為強制手段,而須當作創新與發展的機遇。
經過多年努力,歐盟成員國目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還是比2000年減少了15%。歐盟各國在改善空氣質量方面也是各顯其能。如德國一些城市採取了「環保貼」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在車玻璃貼上不同顏色的「環保貼」。同時把城區分成4個不同區域,豎起標牌標明貼有何種顏色「環保貼」的車輛可以通行,違規者將被罰款40歐元。
上世紀80年代,交通污染變成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對此,政府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治理,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等。到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小汽車徵收「擁堵費」,用來改善倫敦的公交系統。

㈣ 看歐美國家如何利用技術治理霧霾

霧霾從源頭治理顯效更快,歐美有嚴格的排放標准。去年我國對環保查的嚴格,霧霾天氣也得到很大改善。
室內霧霾治理需要藉助空氣凈化器,新興的生態負離子生成晶元技術的負離子凈化器效果更好。凈化作用是源於負離子與空氣中的細菌、灰塵、煙霧等帶正電的微粒相結合,並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

㈤ 倫敦如何治理霧霾

1、《清潔空氣法》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

2、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

3、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

4、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5、1968年以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

(5)外國霧霾治理擴展閱讀

1、霧霾天氣少開窗,但別把窗子關得太嚴,短時間開窗換氣。

2、外出戴口罩,在霧霾天氣盡量減少出門;

3、多喝茶,適量補充維生素D,飲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補鈣、補維D,多吃豆腐、雪梨等。

4、開車注意車速

5、避免霧天鍛煉,出門時佩戴專門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

6、盡量遠離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車進入市區這些時間段,污染物濃度最高。

㈥ 國外防治霧霾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英國
提到霧霾,人們第一個想到英國倫敦。這個海島國家的首都有海風吹拂,按理不該有霧霾。但「倫敦煙霧事件」像一記重錘,使得英國人痛下決心開始整頓空氣污染,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通過一系列措施,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可惜倫敦的抗霧斗爭並沒有到此結束。80年代後,倫敦的汽車數量激增,當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44萬輛(截至2014年底,北京每百戶家庭擁有63輛小汽車,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數據平均值僅為25輛。據北京市交管局信息,北京全市2015年11月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61萬輛),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對抗這種由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
1、控制車輛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對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物等成分進行嚴格控制,並在汽車年檢中檢測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達標。
2、通過交通擁堵費和發展公共交通來限制私家車流量。自2003年2月起,倫敦市政府規定,收費區域為倫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區域(現在已擴展到了22平方公里),從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點至下午6點在收費區域內行駛,需要繳納擁堵費。擁堵費在過去10年有所增長,目前已從最初每天5英鎊上漲至11.5英鎊。隨後,倫敦市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研究表明,該措施減少了收費區域內26%的交通擁堵。區域內行駛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時;2003—2006年,該措施減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7%、24%和3%。與此同時,倫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路,鼓勵市民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並計劃修建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
3、提倡自行車代替汽車。英國鼓勵市民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建設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英國的高官們都以身作則,控制公務用車,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倫敦市市長鮑里斯計劃到2023年把倫敦私車流量減少9%。鮑里斯市長本人也堅持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4、倫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
二、美國
洛杉磯是美國的工業城市,從20世紀初就飽受大氣污染的困擾。特別是1943年的「洛杉磯霧霾」事件和之後發生的「光化學煙霧」污染,讓洛杉磯政府和市民下決心採取措施根治霧霾。隨著石化能源的發現與開采,洛杉磯汽車擁有量不斷增加,上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汽車擁有量從30年前250萬輛增加到400多萬輛。
1、美國治理霧霾,首先從汽車入手。在洛杉磯,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車必須是「清潔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後出售的汽車全部安裝「行駛診斷系統」,對機動車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這樣當有車輛超標時可以及時讓其停止污染並接受維修。加州還出台了比美國政府出台的空氣質量法還要嚴格的《污染防治法》,引導並促使美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商改進汽車的排放性能。
2、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汽車用量。汽車、港口船舶和貨物運輸是洛杉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洛杉磯地區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擴建區內輕軌系統和洛杉磯市地鐵系統;在高速公路上設立兩人以上車輛專用通道,並允許單人駕駛新能源汽車使用專用通道;在市區增設自行車車道;要求船舶進入洛杉磯港口後使用岸上電源;設立過境運輸車輛專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車輛等。
3、鼓勵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准,要求發動機生產商製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洛杉磯地區要求使用天然氣替代石油或燃煤發電;鼓勵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強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發;制定減少溫室氣體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築節能標准;為購買新能源汽車和安裝太陽能設備的家庭提供財政補貼等。
三、德國
德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的努力備受全球矚目。20 世紀70 年代,德國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影響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德國治理空氣污染主要通過完善應急措施和長效機制,軟硬兼施。
1、依法治理,設立「環保區」。1974 年德國政府出台了《聯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標准,要求企業在規定時間內空氣過濾裝置達標。此法經過多次修改、補充,現已成為歐盟治理空氣污染的樣板法律。德國超過40個城市設立了「空氣質量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駛入。還在許多大城市中心設「自然保護區」。
2、注重快速應對,霧霾嚴重時禁行車輛關停工廠。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快速應對。對部分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限制城市內的建築工地運作。
3、注重長效機制,設定機動車排放標准,各類車輛都需滿足設定的排放上限。歐盟所有成員國機動車均需符合歐盟統一標准。為了排放不超標,機動車輛需安裝微粒過濾器等尾氣清潔裝置。在德國,安裝過濾器的車主可獲得國家補貼。嚴格設立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的排放標准。歐盟已統一規定了工業排放標准,出台了《工業排放令》。同時,對小型鍋爐等供暖設備設定排放標准。
4、實施「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40多年前,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萊茵河兩岸污染嚴重。而今,實現了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這與德國實施100個「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密不可分。「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具體方法首先是限制釋放顆粒物的行為。例如,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第二就是用技術手段減少排放,例如安裝顆粒過濾裝置。德國立法機構曾於2007年立法補貼安裝顆粒過濾裝置的柴油機小汽車,並對未安裝過濾裝置的車輛徵收附加費。
四、日本
日本在工業化初期也曾飽受空氣污染之苦。1999年東京600多為國道沿線呼吸道疾病患者就以汽車尾氣上海其身體為由狀告地方政府和八家汽車企業,經專家鑒定,汽車尾氣造成的PM2.5確有強烈的致癌作用。正是這一訴訟案推動了日本政府對PM2.5的重視和地方政府著手管控交通的決心。
1、自2000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要求汽車加裝尾氣凈化裝置,並禁止超標車投入運行。經過多年的努力,日本在汽車尾氣排放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東京近十萬輛計程車都成功改造成使用天然氣,PM2.5數值得到大幅下降。
2、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並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當時的日產汽車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尾氣過濾技術。
3、2004年,東京使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計程車。這種汽車燃油經濟性能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當時被稱作「生態計程車」。
4、環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種條例的出台更影響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排氣量660cc以下的汽車因其環保、小巧而深受歡迎,成為日本汽車市場的主流。
五、法國
法國在近幾年也陷入霧霾的困擾中,埃菲爾鐵塔等建築物在霧霾中幾近消失。當地時間2014年3月13日,法國多個地區遭遇高濃度微粒污染。巴黎為了應對持續惡化的霧霾侵襲,做過如下措施:
1、2014年3月法國首都巴黎實施汽車單雙號輪流行駛措施。該措施實施首日3月17日,有數以千計的車輛被拒於巴黎城區之外,地鐵高峰期也十分擁擠。據悉,法國上一次實施這一措施是在1997年。
2、施行為其三天的公共交通免費,包括公交車、地鐵、快線和公共的自行車電動車,鼓勵大家少開車;巴黎大區的地區快線、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將免費供民眾使用。
3、巴黎市政府和一些機構緊急推出多項措施,以鼓勵市民減少使用私家車,更多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包括減少公務車輛的使用、居住區免費路邊停車、部分減免自行車和電動汽車的租賃費用等。
4、將巴黎環城公路限速由時速70公里降至60公里,途經巴黎及其周邊地區高速公路的時速限速也分別下調20公里。
六、義大利
2008年,米蘭被稱為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此後一直處於歐洲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名單。自2007年起,米蘭已經多次採取限行措施。
1、義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工作日7時至19時,污染嚴重的汽車必須繳納2至10歐元稅才能進入市區。
2、羅馬實行「綠色周日」活動,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街行駛。12月21日和22日,羅馬採取了單雙號限行措施,違者被處以150歐元(165美元罰款)。
3、米蘭於2015年12月28日至30日採取車輛限行措施。與之相應,米蘭將加大公交優惠力度,一張售價1.5歐元(約合1.65美元)的「抗霾」特票可以使用一整天。
七、西班牙
西班牙巴塞羅那和馬德里也採取了降低空氣污染水平的措施。
1、巴塞羅那地區提出對車輛實施限速每小時90公里的新標准。
2、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2015年11月12日首次宣布執行禁停和限速措施,規定非市中心區域居住市民禁止在這一區域停車,同時,進城車輛的速度限制在70千米/時,低於之前80~90千米/時的平均速度。市政當局力勸310萬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根據馬德里市減排控污計劃,如果每立方米空氣NO2含量達到250微克,或持續兩天達200微克,政府就會發布警示,力促綠色出行並實施限速;如果第二天污染依然嚴重,市中心僅允許附近居民停放車輛;若污染持續到第三天,市中心將執行單雙號限行措施,同時還會限制計程車自由行駛。
八、波蘭
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久前實施一項新的抗霧霾方案:當空氣中的PM10含量達到150微克/立方米時,城市立刻啟動應急狀態——機動車駕駛員在出示本人駕駛證後,可免費乘坐市內公交,而其他人需正常購票。此外,載重量超過3.5噸的車輛禁止進入市中心和內環路。

㈦ 防治霧霾,國外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霧霾就是pm2.5,是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雖然它看起來像霧一樣,不過它回是固體的
霧霾發生答的原因:
煤炭秸稈燃燒,這也是北方冬天容易出現霧霾的一個原因
汽車尾氣排放
工業廢氣排放,當年倫敦霧霾的主要來源
生活中的各類灰塵,灰塵和水蒸氣結合漂浮在空氣中會形成霧霾
霧霾的危害:
1. 危害呼吸系統,容易引發急性鼻炎、支氣管炎,嚴重可能引發肺癌
2. 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心血管病、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氣管炎出現肺源性心臟病等。
3. 影響男性生殖能力
霧霾的防治:整體治理靠國家,但是我們本身也必須有防範意識
1. 室外適當減少鍛煉時間和強度
2. 出門佩戴口罩,建議一次買很多口罩的,用二三天後剪開一個看一下濾芯情況,從而判斷下每個口罩的使用周期和使用效果
3. 保護肺,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多喝水
4. 室內空氣凈化:空氣凈化器的效果不太好,自己的房子的最好安裝一套皓庭家用無管道新風系統,出風口pm值能達到0,整個房間內pm值也在7-15之間,效果非常好。

㈧ 國外的人對於霧霾天氣有什麼治理措施

以下列舉8個國家的治理措施,非常值得參考與借鑒:
一、英國
提到霧霾,人們第一個想到英國倫敦。這個海島國家的首都有海風吹拂,按理不該有霧霾。但「倫敦煙霧事件」像一記重錘,使得英國人痛下決心開始整頓空氣污染,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通過一系列措施,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可惜倫敦的抗霧斗爭並沒有到此結束。80年代後,倫敦的汽車數量激增,當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44萬輛(截至2014年底,北京每百戶家庭擁有63輛小汽車,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數據平均值僅為25輛。據北京市交管局信息,北京全市2015年11月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61萬輛),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對抗這種由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
1、控制車輛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對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物等成分進行嚴格控制,並在汽車年檢中檢測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達標。
2、通過交通擁堵費和發展公共交通來限制私家車流量。自2003年2月起,倫敦市政府規定,收費區域為倫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區域(現在已擴展到了22平方公里),從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點至下午6點在收費區域內行駛,需要繳納擁堵費。擁堵費在過去10年有所增長,目前已從最初每天5英鎊上漲至11.5英鎊。隨後,倫敦市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研究表明,該措施減少了收費區域內26%的交通擁堵。區域內行駛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時;2003—2006年,該措施減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7%、24%和3%。與此同時,倫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路,鼓勵市民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並計劃修建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
3、提倡自行車代替汽車。英國鼓勵市民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建設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英國的高官們都以身作則,控制公務用車,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倫敦市市長鮑里斯計劃到2023年把倫敦私車流量減少9%。鮑里斯市長本人也堅持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4、倫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

二、美國
洛杉磯是美國的工業城市,從20世紀初就飽受大氣污染的困擾。特別是1943年的「洛杉磯霧霾」事件和之後發生的「光化學煙霧」污染,讓洛杉磯政府和市民下決心採取措施根治霧霾。隨著石化能源的發現與開采,洛杉磯汽車擁有量不斷增加,上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汽車擁有量從30年前250萬輛增加到400多萬輛。

1、美國治理霧霾,首先從汽車入手。在洛杉磯,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車必須是「清潔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後出售的汽車全部安裝「行駛診斷系統」,對機動車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這樣當有車輛超標時可以及時讓其停止污染並接受維修。加州還出台了比美國政府出台的空氣質量法還要嚴格的《污染防治法》,引導並促使美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商改進汽車的排放性能。
2、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汽車用量。汽車、港口船舶和貨物運輸是洛杉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洛杉磯地區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擴建區內輕軌系統和洛杉磯市地鐵系統;在高速公路上設立兩人以上車輛專用通道,並允許單人駕駛新能源汽車使用專用通道;在市區增設自行車車道;要求船舶進入洛杉磯港口後使用岸上電源;設立過境運輸車輛專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車輛等。
3、鼓勵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准,要求發動機生產商製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洛杉磯地區要求使用天然氣替代石油或燃煤發電;鼓勵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強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發;制定減少溫室氣體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築節能標准;為購買新能源汽車和安裝太陽能設備的家庭提供財政補貼等。

三、德國
德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的努力備受全球矚目。20 世紀70 年代,德國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影響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德國治理空氣污染主要通過完善應急措施和長效機制,軟硬兼施。

1、依法治理,設立「環保區」。1974 年德國政府出台了《聯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標准,要求企業在規定時間內空氣過濾裝置達標。此法經過多次修改、補充,現已成為歐盟治理空氣污染的樣板法律。德國超過40個城市設立了「空氣質量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駛入。還在許多大城市中心設「自然保護區」。
2、注重快速應對,霧霾嚴重時禁行車輛關停工廠。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快速應對。對部分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限制城市內的建築工地運作。
3、注重長效機制,設定機動車排放標准,各類車輛都需滿足設定的排放上限。歐盟所有成員國機動車均需符合歐盟統一標准。為了排放不超標,機動車輛需安裝微粒過濾器等尾氣清潔裝置。在德國,安裝過濾器的車主可獲得國家補貼。嚴格設立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的排放標准。歐盟已統一規定了工業排放標准,出台了《工業排放令》。同時,對小型鍋爐等供暖設備設定排放標准。
4、實施「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40多年前,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萊茵河兩岸污染嚴重。而今,實現了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這與德國實施100個「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密不可分。「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具體方法首先是限制釋放顆粒物的行為。例如,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第二就是用技術手段減少排放,例如安裝顆粒過濾裝置。德國立法機構曾於2007年立法補貼安裝顆粒過濾裝置的柴油機小汽車,並對未安裝過濾裝置的車輛徵收附加費。

四、日本
日本在工業化初期也曾飽受空氣污染之苦。1999年東京600多為國道沿線呼吸道疾病患者就以汽車尾氣上海其身體為由狀告地方政府和八家汽車企業,經專家鑒定,汽車尾氣造成的PM2.5確有強烈的致癌作用。正是這一訴訟案推動了日本政府對PM2.5的重視和地方政府著手管控交通的決心。

1、自2000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要求汽車加裝尾氣凈化裝置,並禁止超標車投入運行。經過多年的努力,日本在汽車尾氣排放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東京近十萬輛計程車都成功改造成使用天然氣,PM2.5數值得到大幅下降。
2、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並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當時的日產汽車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尾氣過濾技術。
3、2004年,東京使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計程車。這種汽車燃油經濟性能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當時被稱作「生態計程車」。
4、環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種條例的出台更影響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排氣量660cc以下的汽車因其環保、小巧而深受歡迎,成為日本汽車市場的主流。

五、法國
法國在近幾年也陷入霧霾的困擾中,埃菲爾鐵塔等建築物在霧霾中幾近消失。當地時間2014年3月13日,法國多個地區遭遇高濃度微粒污染。巴黎為了應對持續惡化的霧霾侵襲,做過如下措施:

1、2014年3月法國首都巴黎實施汽車單雙號輪流行駛措施。該措施實施首日3月17日,有數以千計的車輛被拒於巴黎城區之外,地鐵高峰期也十分擁擠。據悉,法國上一次實施這一措施是在1997年。
2、施行為其三天的公共交通免費,包括公交車、地鐵、快線和公共的自行車電動車,鼓勵大家少開車;巴黎大區的地區快線、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將免費供民眾使用。
3、巴黎市政府和一些機構緊急推出多項措施,以鼓勵市民減少使用私家車,更多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包括減少公務車輛的使用、居住區免費路邊停車、部分減免自行車和電動汽車的租賃費用等。
4、將巴黎環城公路限速由時速70公里降至60公里,途經巴黎及其周邊地區高速公路的時速限速也分別下調20公里。
六、義大利
2008年,米蘭被稱為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此後一直處於歐洲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名單。自2007年起,米蘭已經多次採取限行措施。

1、義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工作日7時至19時,污染嚴重的汽車必須繳納2至10歐元稅才能進入市區。
2、羅馬實行「綠色周日」活動,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街行駛。12月21日和22日,羅馬採取了單雙號限行措施,違者被處以150歐元(165美元罰款)。
3、米蘭於2015年12月28日至30日採取車輛限行措施。與之相應,米蘭將加大公交優惠力度,一張售價1.5歐元(約合1.65美元)的「抗霾」特票可以使用一整天。

七、西班牙
西班牙巴塞羅那和馬德里也採取了降低空氣污染水平的措施。

1、巴塞羅那地區提出對車輛實施限速每小時90公里的新標准。
2、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2015年11月12日首次宣布執行禁停和限速措施,規定非市中心區域居住市民禁止在這一區域停車,同時,進城車輛的速度限制在70千米/時,低於之前80~90千米/時的平均速度。市政當局力勸310萬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根據馬德里市減排控污計劃,如果每立方米空氣NO2含量達到250微克,或持續兩天達200微克,政府就會發布警示,力促綠色出行並實施限速;如果第二天污染依然嚴重,市中心僅允許附近居民停放車輛;若污染持續到第三天,市中心將執行單雙號限行措施,同時還會限制計程車自由行駛。

八、波蘭
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久前實施一項新的抗霧霾方案:當空氣中的PM10含量達到150微克/立方米時,城市立刻啟動應急狀態——機動車駕駛員在出示本人駕駛證後,可免費乘坐市內公交,而其他人需正常購票。此外,載重量超過3.5噸的車輛禁止進入市中心和內環路。

研究和實踐都顯示,限行措施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霧霾,但在秋冬季易出現長時間靜穩天氣導致污染進一步加重的大城市作為應急措施效果明顯。一些國家治理空氣污染的做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2015年北京有過極品藍、閱兵藍,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6.2%,首都空氣質量的艱難改善仍值得稱贊。但也遭遇了年末連續空氣重污染預警。抗霾路上北京有一系列大動作:東西城核心區無煤化和城六區無燃煤鍋爐,淘汰老舊機動車達38萬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公共租賃自行車、力推新能源車等多措並舉控制機動車排放,深入調整產業結構、三年累計淘汰「超千家」高污染行業企業、實施了260項環保技改工程,嚴查揚塵污染、推行道路清掃保潔新工藝、百萬畝平原造林任務提前超額完成,標准政策不斷出台、「倒逼」排污企業治污減排,嚴格執行新環保法、監管執法出重拳,兩次啟動紅色預警削峰減排、及時提示公眾防護,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共同參與污染減排行動。
對於地處華北平原、秋冬季極易出現長時間靜穩天氣、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61萬輛的北京,防治霧霾還任重道遠,還需要在進一步強化京津冀協同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更需要全體市民積極行動參與防治霧霾。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