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機制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機制

發布時間: 2020-12-19 12:53:39

❶ 毛概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的作用

1、有助抄於喚醒全民族的生態憂患襲意識;

2、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持之以恆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最大可能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

3、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1)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機制擴展閱讀

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在繼承傳統智慧的基礎上賦予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新內涵,將思想變成現實、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全黨全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將生態文明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象地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

並且在中國的實踐中逐步得到貫徹和執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更加清晰地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必將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❷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決策制度、評價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內容。

1、生態文明決策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通盤考慮,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要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

並要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協調解決跨部門跨地區的重大事項,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貫穿和深刻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2、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

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到目標體系中。

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體現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價值的資源環境統計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3、生態文明管理制度。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者職責

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實行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進行業性和區域性特徵污染物總量控制,使污染減排與行業優化調整、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緊密銜接。

完善環境標准體系,實施更加嚴格的排放標准和環境質量標准。

著力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使這些地區環境質量率先改善。

依法依規強化環境影響評價,開展政策環評、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建立健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聯動機制。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對野生動植物、生物物種、生物安全、外來物種、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進行統一監管。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實行以獎促保,把良好的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休養生息,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繼續深化綠色信貸、綠色貿易政策,全面推行企業環境行為評級。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部門銜接,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在高環境風險行業全面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擴大環境信息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健全聽證制度,對涉及群眾利益的規劃、決策和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鼓勵公眾檢舉揭發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培育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4、生態文明考核制度。

將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環境保護成效的指標納入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指標考核權重。在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考核生態環保指標。嚴格領導幹部責任追究,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機制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

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❸ 落實生態環境過程嚴管應著重建立健全哪些制度

可以按照「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思路制定相關制度。
第一,建立最嚴格的源頭嚴防制度。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環境保護目標體系、統計體系與核算制度。圍繞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嚴格的環境准入制度,強化污染企業停產治理、淘汰和退出。改革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將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可接受水平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准則,以是否能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為評估標准,開展戰略、規劃、政策和項目環評。建立重大項目(政策)社會風險評估制度,健全社會風險民意溝通和利益訴求機制,強化社會風險化解工作機制。

第二,建立最嚴格的過程嚴管制度。建立能夠充分體現地方政府環境保護工作實績的領導幹部政績評價考核制度。建立統一公平、覆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許可制度。探索深化以環境容量為基礎、以環境質量為導向的總量控制制度。建立最嚴格的環境排放標准體系,充分發揮環境標準的引領和導向性作用。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制度,探索環保部門和公安部門聯合執法的聯動機制,推動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環保警察隊伍。

第三,建立最嚴格的後果嚴懲制度。推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審計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嚴重後果的官員,實施終身責任追究,包括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追究。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刑事責任追究制。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建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機制,健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完善環境審判體制機制,探索建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基金制度。

第四,建立最有效的經濟調節制度。建立綠色財稅金融制度體系,如建立綠色公共財政體系,推進環境稅改革,制定基於環境成本考慮的資源性產品定價政策,完善和深化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貿易政策體系等。推動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建立基於總量控制、排污許可和有償使用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加大排污權交易的組織機構和監管能力建設。建立平衡生態產品生產者與受益者利益關系的生態補償制度,建立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向生產者購買生態產品的生態補償制度,保證環境權益在不同區域、群體、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的公平分配,調節生態產品生產者與受益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五,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健全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制度,推動環境公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公民環境權利,完善保障公眾參與、引導和監督的信息公開、立法聽證等制度。明確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責任,通過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定期溝通、平等對話、協商解決機制,引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執行的評估和考核。完善環境新聞宣傳機制,引導新聞媒體,加強輿論監督。推動社區環境圓桌會議制度。科學引導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發展,搭建公眾和政府良性互動平台。

第六,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在中央層面,劃清資源、生態和環境3個領域的關系,將資源領域包括其所有、使用和監管作為獨立序列,將生態保護和建設如林業建設等作為獨立序列,將生態和環境監管整合作為獨立序列,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監管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結果、監管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環境影響。在中央和地方分工層面,明確事權和財權的分配,中央職能部門負責制定相關制度、政策和標准,督查地方政府的執行,督查地方政府所負責的生態環境質量,協調跨區域流域關系等,地方政府負責具體執行,負責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控制。在環境保護系統內部,按照生態環境要素設置內設管理機構,按照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監管體系,建立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體制,排除地方政府對環境監管和執法的不適當干預。

❹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的不同行為構造有哪些

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有以下幾類,

  1. 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動植物的生命運動有時也會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

  2. 2.人類的行為,主要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生產方式;還有是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

  3. 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❺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決策制度、評價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內容。

一、生態文明決策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通盤考慮,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要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協調解決跨部門跨地區的重大事項,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貫穿和深刻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二、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到目標體系中,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體現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價值的資源環境統計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三、生態文明管理制度。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者職責。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實行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進行業性和區域性特徵污染物總量控制,使污染減排與行業優化調整、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緊密銜接。完善環境標准體系,實施更加嚴格的排放標准和環境質量標准。

著力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使這些地區環境質量率先改善。依法依規強化環境影響評價,開展政策環評、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建立健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聯動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對野生動植物、生物物種、生物安全、外來物種、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進行統一監管。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實行以獎促保,把良好的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休養生息,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繼續深化綠色信貸、綠色貿易政策,全面推行企業環境行為評級。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部門銜接,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在高環境風險行業全面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擴大環境信息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健全聽證制度,對涉及群眾利益的規劃、決策和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鼓勵公眾檢舉揭發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培育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四、生態文明考核制度。

將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環境保護成效的指標納入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指標考核權重。在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考核生態環保指標。嚴格領導幹部責任追究,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❻ 構建生態環境的管理及機制我們應該用什麼調節人們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更能夠從根

(1)間接使用價值,一般表現為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鞏固堤岸、防止土壤專侵蝕、降低洪屬峰、改善地方氣候、吸收污染物、調節碳氧平衡、在調節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的作用等等.種植在浮床上的植物根系通過主動運輸吸收水體的N、P,並同化為自身的結構組成物質,屬於生產者.
(2)藻毒素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是正常的神經遞質不能與受體結合,導致神經麻痹,大分子藻毒素可以看作是一種抗原.
(3)植物和藍藻之間競爭陽光等,所以浮床的植物與藍藻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鳥類棲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魚類和水生昆蟲生息環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4)物種都是通過一定的聯系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群落的物種數目一般是不同的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
故答案為:
(1)間接 生產者
(2)突觸後膜 抗原
(3)競爭 垂直結構
(4)復雜的種間關系

❼ 生態文明建設為什麼需要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理念、制度和行動的綜合,它通過科學理念指引制度設計,通過制度規范和引導行動,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最近中央頒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重點,凸顯了建立長效機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地位。我們應深化改革創新和模式探索,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勢所趨
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項在「保護優先」價值取向下制定游戲規則的創新性工作,又是對現有制度安排的繼承、改革與發展。我們既要正確認識其重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又要穩慎探路、有序推進。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性。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已走過40多年歷程,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歷經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後,我們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既與自然原因及發展階段有關,更與法治和體制機制等制度因素息息相關。過去,我國實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制定了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出台了環保目標責任制、環境影響評價等基本制度。但這些制度安排的作用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唯GDP、漠視環保法律、執法不嚴等現象屢見不鮮。從建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入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法治手段、制度建設、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來改善環境,並制定更加嚴格、公平、包容和面向長遠的社會規范,是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著力點。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緊迫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第一個「一百年目標」,要求我們優先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實現「藍天、碧水、凈土」目標奠定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其中就包括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現在距離2020年只剩下5年時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治理改革的任務非常緊迫。不僅構建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的任務非常繁重,而且從目前分散的部門管理走向統一監管、統籌協調的管理體制和完善治理結構也面臨許多障礙。因此,合理運用每一次法律修改、制度出台、機構調整和實踐探索的機會至關重要。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復雜性。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應充分尊重生態系統的特徵和演化規律。自然生態系統經過演化,表現出空間上的完整性,即水、土、氣等要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但各要素具有不同自然和社會屬性,需要處理好綜合管理和專業管理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根據作用范圍不同,表現為局地、區域和全球性問題。我國目前最突出的是區域性灰霾污染和流域性水污染,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人為劃分的行政管轄區域和割裂的部門管理范圍。解決好跨行政區和跨部門的環境問題是一個重大挑戰。同樣,自然資源既有經濟屬性也有生態屬性,實現不同功能的優化配置,應在制度上做出統籌安排。還有許多環境問題難以通過貨幣化方式計量,無法用市場化手段有效解決,需要多樣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體現了一種新的理念,解決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許多制度既無成熟的理論研究和普適性的實踐經驗作基礎,又缺少上位法的支撐,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與大膽的「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盡管任務緊迫,但鑒於制度的基礎性、引領性及一些基本問題的不確定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不能急於求成,而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多方參與、形成共識、有序推進。
牢牢把握基本方向和抓手
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法律法規為基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應充分考慮與現行法律和管理體制有效銜接,使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制度化、有序化的軌道,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規范納入憲法、民商法等法律中。加快制定和修改資源、環境的基礎法律與單行法,消除現行各單行法之間的重疊、矛盾和沖突問題。當前,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基於自然資源的多重屬性和多樣化特徵,應通過較為廣泛的地方試點示範,健全有關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及相關民事權利的規定,分類建立反映各類自然資源特點的資產所有權體系。在用途管制制度上,修改完善現行的規劃、區劃制度體系,明確主體功能區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按其劃定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確定各類開發項目准入條件,落實配套的財稅制度;根據環境保護整體性、系統性的要求,建立和形成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權力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
構建獨立的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制。確立生態環境部門獨立開展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的法律地位,改變法律條款缺乏可操作性的立法模式,明確環境違法行為等級及其對應的處罰措施,壓縮自由裁量空間,規范權力運行;加強區域和流域生態環境監管體制與能力建設,在地方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機構實行相對獨立的雙重領導體制;強化部門間協調聯動,建立會同其他相關部門特別是公安的聯合環境執法機制;加強執法隊伍的能力建設,強化執法能力和財政經費保障,全面增強監管執法的獨立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建立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制度和預警機制。基於國土安全和環境風險管理,確定不同尺度上的生態空間、資源環境容量,為嚴控各類開發活動逾越生態保護紅線奠定基礎。依照科學基礎、法律規定和相關程序,徵求利益相關方意見,考慮合理范圍、可操作性和保障能力,科學劃定生態紅線,促使自然資源得到可持續開發利用,保障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保護和修復土地、河湖等各類資源的生態功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資源環境生態監測評估體系和預警機制。
合理運用市場化手段。對於具有競爭性、排他性的自然資源,應通過完善市場機制來解決合理配置問題。特別是推進資源和環境領域的價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均放給市場,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凡是涉及民生問題的價格改革均應依法依規有序進行,構建更加均衡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建立和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稅收制度。在界定產權的基礎上,開展排污權、水權、碳排放權等交易試點,建立統一規范的自然資源產權、排污權、碳資產管理的各項制度,使能源、資源、環境等要素得到合理配置。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特許經營制度和特許保護制度,消除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制度障礙,不斷提高市場機制的效力與活力。
完善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和問責制度。健全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合理納入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並加大考核權重,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推動考核評價機制創新,對領導幹部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健全生態環境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問責制,建立分檔分級的責任追究機制。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參與評估制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努力。應建立健全環境信息公開、環境公益訴訟和社會參與制度,明確有序參與程序,規范公眾參與行為,鼓勵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完善第三方評估制度,對各類涉及資源環境公共利益的政策法規、規劃方案、工程項目等進行科學評估,提出咨詢建議,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科學基礎。

❽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一、生態文明決策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通盤考慮,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

二、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

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到目標體系中。

(8)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機制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制度具體內容: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

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❾ 十八大第14部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方面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