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防疫
㈠ 有哪些城市已封域防疫了
武漢和漢口己封防疫
㈡ 永城防疫站重點治理問題
芒碭山漢文化旅遊區 永城自古以來就是「春風拂楊柳,秋禾遍地金」的旅遊勝地。
在眾多的景內區點中,當容首推芒碭山漢文化旅遊區。芒碭山漢文化旅遊區位於芒山鎮,是豫東邊陲的漢文化旅遊勝地。2002年被納入河南拾三點一線」的黃金旅遊帶,2012被列為河。
㈢ 什麼是市域社會治理的橄欖型管理模式
橄欖型城市管理模式(Olivary City Management Model)是城市管理服務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通過多規合一及綜合執法改革的推進,在市域治理中形成了綜合規劃決策和綜合執法監察兩個綜合,推動構建從綜合規劃決策、到社會化專業運行服務管理、到綜合執法監察「兩頭收斂、激活中間」的橄欖型城市綜合管理現代城市治理結構,形成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管理一體,城市決策、執行、監督協力,政府、市場、社會共治的橄欖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於城市管理三維結構視野下的城管執法監察研究,通過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城市綜合管理橄欖型城市治理結構,將有助於推動形成從綜合規劃決策、到社會化專業運行服務管理(行業發展的專業規劃、建設、運行服務與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主體部分,不僅需要政府各專業部門的參與,更需要激活市場、社會各方主體的廣泛參與)、到綜合執法監察(城管綜合執法及相關綜合執法巡查監察力量、網格巡查員及協管員等輔助巡查監察力量、廣大的社會監督力量)的橄欖型城市綜合管理現代治理結構,形成面向綜合管理的橄欖型現代城市管理模式,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城市規劃決策作為城市管理的龍頭及城市綜合管理橄欖型城市治理結構的最前端,歷來在城市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視,也正經歷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驅動轉型。而城市建設及運行服務與管理隨著城市的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提上議程,城市運行管理的新網路、新數據環境也為社會各方參與城市專業運營和科學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強調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的充分參與和協同。隨著對大數據環境下城市管理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綜合執法改革的推進及對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監察二重性的認識,城管執法監察作為巡查執法的第一線、問題發現的最前端和管理的最末端,將在城市管理服務轉型中扮演重要作用,從而形成橄欖型現代城市管理模式,創新面向法治、精治、共治的市域治理新格局。
橄欖型管理模式是指在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兩端小,中間大的管理結構,主要包括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領域及城市管理服務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即前端抓銷售,中間抓生產,末端抓研發,這種管理模式目前正在被啞鈴型管理模式替代稱為過去。城市管理服務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即前端抓綜合規劃決策、末端抓綜合執法監察、中間是各方參與的城市管理服務提供,這種橄欖型管理模式正在成為政府機構改革、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本刊編輯部. 綜合執法改革與大數據環境下的橄欖型城市治理結構[J]. 北京城管科技信息動態, 2019, (9):3-5.
宋剛,王毅,王旭. 城市管理三維結構視野下的城管綜合執法與監察[J]. 城市發展研究, 2018, 25(12):113-121.
俞娜. 啞鈴型與橄欖型企業經營模式評析[J]. 區域經濟評論, 2005(1).
㈣ 怎樣預防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具有嚴格的地方性區域特點的一類疾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發生,有的地區可多達五、六種,受威脅人口多達4.2億多。地方病主要發生於廣大農村、山區、牧區等偏僻地區,病區呈灶狀分布。
地方病包括很多方面如碘缺乏病,麻風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鼠疫
防治地方病主要防治措施:
(一)化學元素性地方病
1.補充環境和機體缺乏的元素(1)在婦女妊娠前或妊娠初期補充足夠的碘可預防地方性克汀病、亞臨床克汀病、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及發育性疾病如不孕、早產、死產、新生兒死亡等。出生後各個發育時期補充足夠的碘可以預防和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2)補硒可預防大骨節病、克山病。補硒(口服亞硒酸鈉片、亞硒酸鈉強化食鹽、糧食噴硒等)後,可促使大骨節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患者骨骺端病變修復,也可使克山病發病率明顯下降並可預防其惡性發作。 2.限制環境中過多的元素進入機體,如防止氟、碘的過度攝入。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
1.殺滅宿主使宿主長期大面積下降是消滅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制措施。
2.殺滅媒介昆蟲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化學葯物(敵敵畏、敵百蟲、除蟲菊類葯物)對蚤、蟎、蜱均有效;此外,還應加強個人防護(塗沫驅避劑)及注意環境衛生。
3.消毒 又分(1)疫源地消毒:對有或曾經有污染源的場所進行消毒;(2)預防性消毒:對可能受病源體污染的場所、物品進行消毒;(3)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消毒是殺滅傳播因素中病原體的重要手段,對預防鼠疫、布魯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4.預防接種通過生物製品接種,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力。鼠疫活菌疫苗接種後,其免疫力只有半年;布魯氏菌活菌疫苗和森林腦炎滅活疫苗的免疫力能維持1年;Q熱滅活疫苗的免疫力較為持久。[
㈤ 在傳染病區採取防疫措施,要注意哪幾點
傳染病區的醫學防護 (一)醫學防護對硬體設施的要求 為適應傳染病的隔離,傳染病醫院及綜合醫院的傳染病區在建築上應有嚴格要求。病區內應劃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緩沖區)和污染區,並嚴格進行區域管理。 1、「三區」劃分 清潔區:不接觸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區域, 設有更衣室、衛生通過間、值班室、小庫房、小葯房、配餐間。 半污染區: 有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污染源的區域,包括內走廊、醫師辦公室、治療室、處置室、護士站。 污染區: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區域,包括各病室、病人衛生間及浴室、入院室、污衣污物間、垃圾存放處。 2、建築布局的特殊要求 (1)、傳染病區應設內外走廊,方便病人和醫務人員的各自通道。 (2)、病室及內走廊之間應有二道間,方便醫務人員洗手和穿脫隔離衣。 (3)、病室及內走廊之間應有遞物窗(觀察病情、送飯、送葯等),以減少工作人員和病人的密切接觸頻率。 3、呼吸道傳染病區的特殊建築要求 (1)、建立負壓病房採取房間隔離,使整個病區的空氣有組織流動,空氣流向從辦公區 → 走廊 → 緩沖間→ 隔離病房。 (2)、如為高層建築,呼吸道病房應設在建築的上層。 (3)、「三區」之間必須有實際隔離屏障,既隔斷牆必須直達樓頂板。各隔斷牆上的門必須錯開,以形成空氣迷路。 (4)、沒有負壓病房條件,應安裝大功率排風扇進行強行通風,呼吸道病區的送風流程為:送風到清潔區(正壓) 半污染 污染區(各病室回風形成負壓),但要注意避免送風和回風口距離過近,導致空氣交叉污染。 4、消化道傳染病硬體設施的要求 非手觸式洗手設備 防蟲害設施 嚴格區域劃分 (二)傳染病區醫學防護對消毒隔離的要求 1、各種傳染病的消毒隔離要求 為便於對各類傳染病的管理,不同的傳染病,按其病原微生物排出途徑和傳播媒介的不同,需採取不同的隔離方法。 嚴密隔離:適用於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的烈性法定傳染病。如鼠疫、霍亂、肺炭疽等及疑似病人,均需嚴密隔離。 (1)病人要求分室隔離,相同菌種感染病人可同居一室。 (2)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接觸過的一切物品,均需隨時嚴格 消毒。 (3)進出嚴密隔離室的工作人員應進行登記並嚴格防護。 (4)接觸病人或污染物品後必須洗手。 (5)廢棄污物必須裝袋進行焚燒處理。 (6)接觸者盡可能注射疫苗或採取預防措施。 呼吸道隔離:適用於病原微生物隨呼吸道分泌物及飛沫排出而傳播的法定呼吸道傳染病。 預防感染經空氣傳播 如接觸結核、水豆、麻疹等傳染病(飛沫核
㈥ 大氣污染怎樣預防治理
大氣中的污染物會對人類產生不良的影響,治理大氣污染已成為節能減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對我國現階段大氣中主要污染物的基本治理方法和防治措施進行了論述,包括減少大氣污染物產生的措施、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加強監管與執法等內容。 關鍵詞大氣污染物;預防;治理
大氣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氣環境質量的優劣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一些常見的大氣污染物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大氣污染物一般有2種形態,即顆粒狀污染物和氣態狀污染物,顆粒狀污染物主要以煙塵為主,氣態狀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含氫氣體等。大氣污染物能夠在大氣中擴散,具有污染范圍廣、區域性和整體性強的特徵。因此,大氣污染的程度與該地區的自然條件、能源構成、工業結構和布局、交通狀況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種因素有關。防治大氣污染物的根本方法,是從污染源頭著手,通過削減污染物的排放量,促進污染物擴散稀釋等措施來保證大氣環境質量,同時從區域環境的整體出發,充分考慮該地區的環境特徵,對能夠影響大氣質量的各個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充分利用環境本體的自凈能力,採用最佳的防治方法,已達到控制大氣環境質量,減輕大氣污染的目的[1]。大氣污染物的綜合防治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採取各種措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1.1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必須從協調地區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該地區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類污染物質的種類、數量、空間分布做全面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2]。例如:工業生產區應設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在工廠區與城市生活區之間,要有一定間隔距離,並營造城市綠化帶,以減輕大氣污染的危害。嚴格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審批,對無污染治理設施或污染治理設施不完善的要責令其停工限期整改,對於現有污染嚴重、資源浪費、治理無望的企業,要堅決採取關、停等措施。 1.2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國是燃煤大國,煤炭燃燒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懸浮顆粒等污染物。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改變,因此應優先推廣型煤和低硫等洗選煤的生產和使用,降低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此外,要根本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還要從改善能源結構入手。例如,使用天然氣和焦化煤氣、石油液化氣等二次能源,加大對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變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
1.3實行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
家庭中的燃煤爐灶和分布在市區的各類採暖、燒水小鍋爐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煙塵是造成城市大氣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城市採取區域採暖,集中供熱措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區域採暖,集中供熱的好處表現在:一是可以提高鍋爐設備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量;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熱能,提高熱利用率;三是便於採用高效率除塵設備,大大降低粉塵排放量。四是減少燃料的運輸量,從而減少運輸設備的使用,間接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1.4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綠化造林是大氣污染防治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種有毒有害氣體和凈化空氣的功能,是空氣的天然過濾器。蒙塵的樹葉經雨水淋洗後,又能夠恢復吸附與阻攔塵埃的功能,使空氣得到凈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釋放出氧氣,可吸收二氧化碳,一般1 hm2的闊葉林,每天能夠消耗約1 t二氧化碳,釋放出750 kg氧氣,起到了良好的空氣調節作用[3]。 2採用各種專業技術,控制污染物排放 2.1顆粒狀污染物的治理
大氣中的煙塵(主要由顆粒狀污染物組成)大部分是由於固體燃料(煤)的燃燒產生的。去除大氣中顆粒狀污染物的方法很多,根據其作用和原理,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干法去除顆粒狀污染物。利用機械力(重力、離心力)將粉塵從氣流中分離出來,達到凈化的目的。常用的設備有重力沉降室、慣性除塵器和旋風除塵器等。其中最簡單、廉價、易於操作維修的是沉降室。攜帶塵粒的氣流由管道進入寬大的沉降室時,速度和壓力降低,其中較大的顆粒(直徑大於40 μm)則因重力而沉降下來。旋風除塵器的作用原理是使氣流在分離旋轉,塵粒在離心作用下被甩往外壁,沉降到分離器的底部而被分離清除。這種方法對5 μm以上塵粒去除效率可達50%~80%。二是濕法去除顆粒狀污染物。該方法是用水或其他液體使顆粒濕潤,進而加以埔集去除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噴霧塔式、填斜塔式、離心式分離除塵器、文丘里式除塵器等多種,這些方法能除去直徑大於10 μm的顆粒,如果採用離心式分離除塵器,其去除率可達90%左右,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能耗較高,同時存在污水處理問題。三是過濾法去除顆粒狀污染物。有較高的除塵效率,其中最常用的袋式濾塵器對直徑1 μm顆粒的去除率接近100%,它使含塵氣體,通過懸掛在袋室上部的織物過濾袋而被除去,這種方法效率高,操作簡便,適應於含塵濃度低的氣體;其缺點是維修費高,不耐高溫高濕氣流。四是靜電法去除顆粒狀污染物。該法的原理是所有塵粒通過高壓直流電場時吸收電荷的特性而將其從氣流中除去。帶電顆粒在電場的作用下,向接地集塵筒壁移動,借重力而把塵粒從集塵電極上除去。其優點是對粒徑很小的塵粒具有較高的去除效率,且不受含塵濃度和煙氣流量的影響,但設備投資費用和技術要求高。 愛衛天貓
上述各種除塵方法原理不同,性能各異,使用時應根據實際需要加以選擇或使用,主要考慮因素為塵粒的濃度、直徑、腐濁性等以及排放標准和經濟成本。一般情況下,顆粒較大(數十微米以上)宜於採用干法,對於細小顆粒(數微米)則以採用過濾法和靜電法為宜。
2.2氣態污染物的治理
二氧化硫不僅在大氣中形成酸雨,造成空氣污染,而且嚴重腐蝕鍋爐尾部設備,影響生產和安全運行[4]。因此,煙氣脫硫對我國來說更為重要。煙氣脫硫技術包括燃料脫硫(目前主要是重油脫硫)和煙氣脫硫2種。重油脫硫是採用加氫脫硫催化法,使重油中有機硫化物中的C—S鍵斷裂,硫變成簡單的氣體或固體化合物而從重油中分離出來。含硫量較高的重油首先進行脫硫處理,再提供給用戶,主要應用在那些沒有煙氣脫硫能力的中小工廠,而大型工業企業則要求安裝煙氣脫硫設施。
煙氣脫硫可分為干法和濕法2種,濕法是把煙氣中的SO2和SO3轉化為液體或固體化合物,從而把它們從煙氣中分離出來,濕法脫硫主要包括鹼液吸收法、氨吸收法和石灰吸收法等。鹼吸收法是用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水溶液等作為吸收劑;氨吸收法用氨氣作為吸收劑;石灰乳法使用石灰漿作吸收劑,同時可回收石膏。
濕法脫硫後,煙氣溫度降低、濕度加大,排出後影響煙氣的上升高度而難以擴散。為克服上述缺陷,採用固體粉沫或非液體作為吸收劑或催化劑進行煙氣脫硫,稱為干法脫硫。干法脫硫又分為吸附法、吸收法和冷凝法、催化轉化法、直接燃燒法、膜分離法以及生物法等,其中吸收法和吸附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2種方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體吸附劑處理氣態污染物,使其中的1種或幾種組分,在固體吸附劑表面,在分子引力或化學鍵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體表面,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常用的固體吸附劑有骨炭、硅膠、礬土、沸石、焦炭和活性炭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活性炭。吸收法是利用氣體、液體中溶解度的不同,以分離和凈化氣體混合物的一種技術,也適用於氣態污染物的處理。在吸收法中,選擇合適的吸收液至關重要,是關繫到處理效果的關鍵
㈦ 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防治工作概況
地質環境管理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行政職能還處於起步階段,面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現狀和難度,我市自1993年起就如何針對本地區實際情況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調查,積極開展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市地質災害基本分布規律,在全省第一個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市、縣、鄉、村四級聯系網路,實施規劃→細則→組織「三位一體」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新體系,已連續四年未發生重大地質災害事件,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2002年4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先進單位。
1.深入調查,分析原因
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縣(市)調查研究、收集整理各災害點的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水土保持、當地氣候、地質災害類型等各類資料,並進行歸類成冊,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對本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分布情況、特點、原因基本做到心中有數,為做好防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健全制度,明確職責
首先在台汛期建立值班制度,速報制度;其次編制台汛期地質防災預案;第三通報已知隱患(地段)點採取預防措施。每當災害發生,立即組織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工作。並通報有關部門,為領導決策和及時救治提供依據。
3.建立網路、掌握動態
並及時掌握本市地質災害情況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展趨勢,初步建立了以地、縣(市)地礦局(辦)、重點行政村主要負責人組成的四組地質災害防治聯系網路。
4.爭取資金,積極防治
積極建議有關縣(市)政府撥出專款治理的同時,協調搞好防治項目的規劃、論證、立項上報工作,爭取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430萬元、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650萬元。
二、預防對策措施
地質災害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受大氣降水、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自然因素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控制,因此試圖通過人為努力全面阻止其發生,目前還有很大的困難,也是不太現實的。但只要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處理得當,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地質環境,認真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和規劃工作,進行地質災害預測分析,做好重大地質災害的事前防範工作,特別要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可以防止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的。
1.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
由於地質災害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社會公眾對地質災害缺乏了解,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地質防治的科普宣傳。因此各級政府首先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及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04號令《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增強各級領導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地質環境保護法律意識,開展地質災害科學知識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做得好與壞,也直接影響麗水市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步發展。應該看到,地質災害發生比較嚴重的地區,都是比較貧困、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地區,防治地質災害難度極大。麗水市是經濟欠發達,又是困難落後的市,尤其是景寧、青田等縣(市)剛剛脫貧,經濟比較困難,對地質災害防治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把防治地質災害這項工作擺到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尤為重要。
3.編制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要在近期內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從現階段來說,首先在深入了解災情的基礎上進行防治,即從致災因素上進行調查研究,用於開展系統的、全面的基礎性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以確定防治步驟、方法;其次,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編制好麗水市中長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1)了解掌握麗水市域地質災害的類型、基本特徵和分布規律,查明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目前災害體的穩定狀況等。
(2)在此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將明顯可能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區域,圈定為地質災害易發區或重點危險區。
(3)將劃定的危險區域,由地礦主管部門報當地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對危險區域進行工程建設限制和人為活動限制,並按照各地質災害點危害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區分輕重緩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研究提出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4.制訂監督管理辦法
《麗水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實施細則》是保護麗水市地質環境,實施資源、環境、人口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可靠保證。制定並有效實施「實施細則」有利於使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實現以防治規劃為指導,實施細則為依據,組織機構為手段的「三位一體」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新體系,對於推動地礦行政管理,特別是地質環境管理是有十分重要意義。
5.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
政府現有的財力不可能對所有地質災害體都進行治理,對大部分地質災害體,只能通過加強監測、預報,以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盡可能減輕經濟損失。
(1)各縣(市)政府根據本區域初步調查和普查結果,確定各自的監測、預報重點,根據上級地礦部門的要求,編制好近期本區域的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最大限度的減輕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2)根據地質災害體(隱患點)所在的位置、威脅的對象,將災害監測工作任務落實到具體部門、單位。對危害很大,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危害點,要由政府聘請專業隊伍進行監測。
(3)一般性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災害點所在鄉、鎮設立地質災害監測組,由鄉鎮負責編制防災預案,預案必須明確:地質災害體動態監測人員、防災預警的判據、預警發布機構及負責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並選派工作認真,有一定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責任心強的村民為監測員,對每個監測員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制定責任制,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群眾性簡易監測。
6.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基金
由於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新的公益性事業,社會效益巨大,而經濟效益並不十分明顯。地質災害又是牽涉千家萬戶,防治地質災害就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使之成為一項全民活動,建立起群測群防體系,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各行各業防治地質災害的積極性,廣泛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多渠道籌集地質災害防治基金,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工程性治理措施提供物質基礎。立足於防,防治並舉,為麗水市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的地質環境。
三、防治對策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必須在地質災害勘查的基礎上進行,下面簡單介紹常見的幾種地質災害的主要治理方法。
1.滑坡治理
滑坡發生前常有異常(前兆)現象,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特點的滑坡在滑動之前,均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異常現象,顯示出滑動的預兆(前兆)。歸納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大滑動之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水井)突然乾枯、井(鑽孔)水位突變等類似的異常現象。
(2)在滑坡體中,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這反映了滑坡體向前推擠並受到阻礙,已進入臨滑狀態。
(3)大滑動之前,在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上隆(凸起)現象。這是滑坡向前推擠的明顯跡象。
(4)大滑動之前,有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影響。這種跡象反映了深部變形與破裂。動物對此十分敏感有異常反映。
(5)臨滑之前,滑坡體四周岩體(土體)會出現小型坍塌和鬆弛現象。
(6)如果在滑坡體上長期位移觀察資料,那麼大滑動之前,無論是水平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這是明顯的臨滑跡象。
(7)滑坡後緣的裂縫急劇擴張,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
(8)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態。如豬、狗、牛驚恐不寧,不入睡,老鼠亂竄不進洞,樹木枯萎或歪斜等。
用肉眼識別滑坡體是否穩定的方法,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徵,粗略地判斷它的穩定性如何。
(1)已穩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徵:①後壁較高,長滿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②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無沉陷現象;③滑坡前緣斜坡較緩,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坍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河水沖刷過的跡象;④目前的河水已遠離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部已有漫灘、階地分布;⑤滑坡體舌部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基岩;⑥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2)不穩定的滑坡常具有下列跡象:①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較長,坡面高低不平;②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有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的現象;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④滑坡體表面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⑤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⑥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林。
需要指出,以上標志只是一般而論,較為准確的判斷尚需作出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當遇到滑坡災害正在發生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慌亂。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跑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並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准備,密切注視災情的漫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即次生災害),應迅速設立觀察點,密切注視其變化動態。
滑坡治理的主要方法:防治滑坡一般採取「避、排、減、擋、錨」等辦法。「避」即在選擇建築物場地,鐵路、公路選線,城鎮選址時,應盡量避開滑坡體。在無法避開滑坡體,或對已建設在滑坡體的建築,視經濟可地性進行工程治理。主要工程治理措施歸納起來分為三種:一是「排」水,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二是改變滑坡體的平衡條件,如:削坡「減」重壓腳、建築「擋」土牆、抗滑樁、「錨」固等。三是改變滑坡岩土性質。
(1)截引地表水。攔截、排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區;或將滑坡范圍內的雨水及泉水盡快排除,防止雨水、泉水進入滑坡體內。排引地表水中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治理方法,而且應是首先採取長期運用的措施。主要工程有:一是在滑坡外修築橫向截水溝、槽和縱向排水槽、排水暗溝等。二是滑坡體上修築地表排水溝,此泉工程及時將地表水及泉水引走,減少其停滯下滲的機會。必須注意溝、槽要切實不漏水,並經常檢修,否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2)護坡腳。防治河水、庫水對滑坡腳的沖刷,避免坡腳被沖刷掏空失穩,導致滑坡,主要工程措施有:一是「T」型壩。是在滑坡嚴重沖刷地段,促使主流偏向滑坡體對岸,保護滑坡腳免遭河流沖刷的建築物。「T」型壩常橫向下游,與水流夾角為60°~70°;它可使水流沖刷強度降低10%~15%。二是在滑坡前緣拋石、鋪設石籠、修築鋼筋混凝土塊排管,以使坡腳的土體免受河水沖刷。主要應用於江邊、庫邊的滑坡體治理。
(3)削坡減重。削坡減重也稱削坡減荷、削坡減載。此方法常用於治理「上陡下緩、頭重腳輕」的滑坡或推移式滑坡,而在前方又沒有可靠抗滑坡地段的滑坡體,使滑坡體外形改善,斜坡高度降低,坡度減少,滑坡體和重心降低,從而提高滑坡體的穩定性。若將上部削下來的填在坡腳,效果更好。
(4)採用擋土牆、抗滑樁、錨固等工程,以增強滑坡體的穩定性地。
滑坡治理實例:
(1)堵縫。地表上已有張開裂縫的滑坡,可用粘土或水泥土夯實,並做到成魚背狀。防止雨水和地表徑流直流入縫下滲,起潤滑加速下滑作用。雲和縣源鄉蔭橋坑村後山體滑坡上部開裂近20厘米,採用粘土堵縫後,已穩定了5年多時間,尚沒發現新的發展趨勢。
(2)排水。在滑坡體邊界設環形截水溝,排除滑坡體外地表徑流;在滑坡體界內修建樹枝狀排水溝,將水導出滑坡體外排水溝壁進行防滲處理。在滑坡體內可設置地下排水暗溝垂直排水井、孔等,用於疏干滑坡體或滑動面,減少土壤含水量。這是我市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治理方法,在慶元、景寧、龍泉、雲和、青田、麗水等縣(市)已發現的滑坡隱患點上採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支撐。在滑坡體腳設擋土牆、抗滑垛、錨固等。對於滑坡體積不大,採用擋土牆較好,而擋土牆內需設排水孔。對於滑坡體積物不厚的滑坡,可用木樁、鋼軌、鋼管、鋼筋混凝土樁直接打入穩定的地基;對於厚度較大的滑坡體,可鑽孔或沖抓套井回填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以增強滑坡的穩定性。支撐擋護這一方法在我市應用於公路邊坡滑坡的治理。
2.崩塌治理
崩塌體的識別: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徵進行識別。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徵:
(1)坡度大於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孤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或順坡裂隙或較弱帶發育,坡體上部已有拉張裂縫發育,並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穿,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後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徵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於一觸即發狀態之中。
崩塌治理的主要方法:
(1)攔截:對於僅在雨季才有墜石、剝落的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腳或半坡上設置攔截構築物,如設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積崩塌物質;修建擋石牆以攔墜石;利用廢鋼軌。鋼針及鋼絲等編制鋼軌或鋼纖柵欄來擋截落石。
(2)支擋:在岩石突出或不穩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擋牆或用廢鋼軌支撐。
(3)護牆、護坡:在易風化剝落的邊坡地段,修建護牆,對緩坡進行水泥護坡等。一般邊坡均可採用。
(4)削坡(刷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體風化破碎的地段,採用刷坡來放緩邊坡。
(5)排水:在有水的地段,布置排水構築物,以進行攔截疏導。
(6)鑲補溝縫:對坡體中的裂隙、縫、空洞,可用片石填補空洞,水泥沙漿溝縫等,以防止裂縫、縫洞的進一步發展。
3.泥石流治理
泥石流的識別:能否產生泥石流可以從形成泥石流的條件分析判斷,已經發生過的泥石流的流域,可以從下列幾種現象來識別:
(1)中游溝身常不對稱,參差不齊,往往凹岸發生沖刷坍塌,凸岸堆積成延伸不長的石堤;或凹岸被沖刷凸岸堆積,有明顯的截變取直現象。
(2)溝槽經常大段的被大量鬆散固體物質堵塞,構成跌水。
(3)由於多次規模不同的泥石流的下切淤積,溝的中下游常有多級階地,有較寬闊地帶常有壠崗狀堆積物。
(4)下游堆積扇的軸部一般較高聳,稠度大的堆積物其扇角小,呈丘狀。
(5)堆積扇上溝槽不固定,扇體上雜亂分布著壠崗狀、舌狀、島狀堆積物。
(6)堆積的石塊具尖銳的稜角,無方向性,無明顯的分選層次。上述現象不是所有泥石流地區都具備的,調查時應多方面綜合判定。
泥石流治理的主要方法:
(1)植物措施。泥石流突發性強,治理難度大。但它的發生和森林植被覆蓋率有很大的關系,森林植被覆蓋率大的地方不容易或不可能發生泥石流;森林植被覆蓋率小的地方,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水土保持能力差,容易或者有可能發生泥石流。因此,要防止泥石流發生,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植樹造林。根據泥石流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地表徑流形成區主要目的是水源涵養,調節徑流,減緩流速,控制水動力;泥石流形成區主要任務是穩定溝床與坡腳、防治坡面的土壤侵蝕;流通區主要任務是減少匯入溝道水體,減少泥石流流量,創造泥石流停積的條件。我們可根據各區段不同要求,選擇適當的林種植被,對荒地進行造林種草,種植水土保持林、特用經濟林,發展以針闊葉混交林為主,林灌、草多層立體交錯覆蓋的造林結構,層層截流降水,減輕地表侵蝕,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耕作措施。禁止毀林開荒,禁止順坡耕作;2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經濟林果坡改梯,修建水平帶、排水溝;實行等高耕作、等高帶狀間作、溝壟種植、壟種、草田輪作;推廣少耕、免耕、覆蓋耕作等保土耕作措施;固定耕地精耕細作,改變廣種薄收的不良傳統。
(3)工程措施
防護工程。在容易滑塌、崩塌的溝坡、谷坡、山坡採取削減載、排水抗滑、支擋等護滑工程,在溝中修建谷坊、淤地壩等固溝工程,鞏固溝床,穩定溝坡,減輕溝蝕,控制崩塌、滑塌。對泥石流經過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等其他重要工程設施;作一定的防護建築物,用以抵禦或消除泥石流對岸、坡及主體建築物的沖刷、沖擊、側蝕等危害。防護工程主要有護坡工程、護岸工程、護墩工程和固溝工程等。
攔擋工程。在泥石流溝中修築各種形式的攔擋壩,以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攔截泥石流的砂石、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盡量將泥石流改變為一般洪水,減少泥石流對下游經濟建設工程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主要有格柵壩、樁林、攔沙壩等形式。
排導工程。為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泄洪能力,避開鐵路、公路、渠道等設施。讓泥石流按設計意圖順利通過排導設施順暢地從保護的城鎮、建築物、道路物上游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主要有排導槽和渡槽等形式。
4.地裂縫治理的主要措施
根據裂縫的特徵,減輕地裂縫災害的主要措施:
(1)對已有裂縫進行回填、夯實等,並改善地裂區土體的性質;
(2)改進地裂區建築物的基礎形式,提高建築物的抗裂性能;
(3)對地裂區已有建築物進行回固處理;
(4)設置各種監測點,密切注視地裂縫的發展方向;
(5)採取各種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過量開采;
(6)加強了地裂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四、建議實施防治工程項目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社會性、基礎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技術性強,地質災害不僅僅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給廣大群眾帶來生命財產損失,而且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是摸清底子,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監測、預報,對重點危險區段進行重點預防治理。
1.麗水地區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項目
本市地質災害分布廣泛,災情嚴重,治理難度較大,要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
首先,在本市范圍內部署分縣(市)的1:5萬的以地質災害為主要內容的環境地質調查、區劃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圈定地質災害多發區,查明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及其他可能的危害程度、目前災害體的穩定狀況等。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及人口分布狀況,因地制宜地組織編制《麗水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提出具體的防治方案,實施該項目需2~5年時間,資金概算約500萬元。
其次,根據調查報告對將明顯可能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區域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對危險區進行建設限制和人為活動限制,並對重點地段作重點勘察,對重要經濟活動區、重要交通干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危害性作出評價預測,實施該項目需3~5年時間,資金概算800~1000萬元。
第三,對危害點進行綜合治理,按照「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誰受益,誰治理,人為引起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將防治工作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對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治理。
2.本市重點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項目
針對我區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景寧、慶元、青田、麗水等縣(市)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一定資金,在重災區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和採取初步的應及措施,為減緩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起到積極作用。根據本市地質災害現狀與特點,近期建議實施的重點防治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項目30餘處,包括金溫鐵路、330國道線及省道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項目,預計需要投入建設資金2億元(具體項目省略)。
㈧ 如何防疫
一、日常生活應知應會
1、按照新型冠狀病毒防控要求,加強農(集)貿市場建設和環境衛生治理,做到功能齊全,分區合理,垃圾清運規范,衛生健康宣傳公示欄完善。
2、我市農(集)貿市場禁止活禽交易和宰殺(農村市場活禽交易和宰殺按相關要求暫停),市場落實「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制度。禁止市場銷售野生動物。
3、強化市場公廁、水池等基礎設施的清掃保潔和消毒。
4、做好市場垃圾收集清運和污水處理,加強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到無垃圾成堆、無污水橫流、無雜物亂堆,從源頭上切斷疾病傳播。
㈨ 路域治理六個無是什麼
切實糾正行業不正之風,促進依法行政,提高辦事效率,增強服務意識,營造了清正廉潔的政務環境,為建設「和諧公路」創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
為提高全社會愛路、護路意識,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公路產權自覺性,加大宣傳力度是其工作的基礎。利用多種形式,藉助各種媒體,並按照要求,注重做好宣傳實效,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要讓群眾通過輿論監督,把路域環境治理的任務落到實處,營造大的治理聲勢、創造良好的治理氛圍。
違章建築的治理要與當前實施的「暢通工程」相結合,依靠當地政府和各職能部門間的相互配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針對轄區內公路兩側現狀進行細致調查,屬於各類違章建築物、構造物,堅決予以拆除;堅決取締佔道經營和違法建築;做好預防性管理,堅持每天上路巡查,避免出現房子建起再制止的被動局面。依照《公路法》和《關於加強公路管理通告》的有關規定執行,按符合公路長遠發展的要求實施治理。
穿村城鎮路段環境復雜,管理難度大,並且反彈現象嚴重,必須投入大量的精力,做耐心細致的工作。以整頓穿村城鎮路段的路宅不分、亂堆亂占為突破口,認真治理臟、亂、差現象,全面提高公路的整體形象。首先要達到實施公路兩側的「一低三化」的要求,條件允許的要建設高標準的路宅分家,對暫不適合搞路宅分家的穿村路段就採用公路兩側低於20公分和門前場地硬化的方法,確保安全與排水暢通。其次是嚴禁商戶店外經營,為加強經常性管理,採取了與商戶簽定「三包」責任狀,即包衛生整潔、包無亂堆亂放、包無占路經營,對現有的攤點,實行門外掛牌、店內經營,禁止搭建臨時棚屋、亂倒垃圾,杜絕公路上亂停亂放、擺攤設點、堆放物料、打場曬糧、傾倒廢渣等有害的污染物質、焚燒各類廢棄物、設置路障的 現象發生。
為確保公路暢通,集市攤點應遠離公路,主動與當地政府聯系,取得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的支持與配合,有效地開展公路集市貿易的清理、遷移工作。對一時無法遷移,確實不能避開公路的,就只能在公路一側且必須在公路邊溝以外設置交易場所。為防止反彈,我們會加大檢查監督力度,不定期進行巡邏,對拒不履行責任和存在僥幸心理的業戶進行嚴厲打擊,通過行之有效的攻勢,消除掉「公路集市」、「臟、亂、差」、「佔道經營」現象,使路容路貌和通行環境明顯改善,使其達到預期效果。
搞好轄區內省道美化、維護省道秩序、規范省道兩側建築物,努力做好轄區內文明樣板路的維護,做到規劃先行、有序建設、整潔美觀,努力提高公路管理水平。因為公路不僅是為社會服務的基礎設施,它更是展示社會文明的一條亮麗風景線 和示範窗口。
通過制定實施方案,制定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機制,防止出現先治理後反復的現象,使路域環境真正實現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查看追問
㈩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中國防疫治理措施
1、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防控力量: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內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此次疫情防控治理中的具體實踐,不僅包括維護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根本利益,還包括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展開防疫工作。
2、以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的部署安排:黨中央提出的各項防控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只有疫情防控全面勝利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免受來自疫情方面的侵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還包括重視和保障民生。
3、以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首位的防控要求:在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一個國家需要處理的事情較平常時期更為復雜,但是在這種特殊事件和情況面前,一個政黨和政府的應急反應和首位要求最能凸顯該政黨和政府社會治理實踐的價值立場和價值選擇。
(10)市域治理防疫擴展閱讀: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築牢制度防線」「要組織動員更多黨員、幹部下沉一線、深入社區,及時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困難」。這充分說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最大關切和最主要的關心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