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整治
① 唐太宗採取哪些政策治理國家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
② 唐太宗對如何治理國家有怎樣的認識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
③ 唐太宗制定了哪些法令來治理國家
他任命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訂《武德律》製成《貞觀律》。《貞觀律》的刑罰比《隋專律》減屬輕了許多,其中去掉死刑92條,其餘還有不少地方都把刑罰減輕了。後來,唐高宗又讓長孫無忌組織19名法學家,特地為《唐律》做註解,即《唐律疏議》。
這是封建社會最完備的法典,成為此後各朝制定法律的藍本。
除了「律」(即刑律)以外,唐太宗還詔令大臣們制定了「令」「格」
和「式」等法規。「令」是國家的制度和政令;「格」是文武百官的職責范圍,是考核官員的依據;「式」則是包括尚書各部在內的各個部門的工作章程。「律、令、格、式」四個方面,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從國家的政治制度到社會經濟生活,以及民間的婚喪嫁娶等,都有詳細的條文規范。不論誰違反了這些規定,都須按照刑律來定刑判罪。
④ 李世民實行了怎樣的治理國家措施
以儒家為主流思想!
1.吸取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使內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容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2.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任用賢臣、重用魏徵,賞識魏徵才華、採納意見!
3.在教育上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
4.在農業上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減輕賦稅徭役。
5.與外國交流合作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
6.少數民族促進國家穩定,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⑤ 唐太宗當政時期,採取了哪些政策治理國家
貞觀之治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一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開放國境
由於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
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贊嘆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為大唐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時代,比漢朝的僅限於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於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采,唐朝政府還設立了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頗為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政治清明
貞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基本廉潔的時期,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尤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警告貪污者,而是以身作則並制定了一套盡可能科學的管理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管理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本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
五、商業發達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再有「士農工商」之傳統,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農人要低好幾個檔次。這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⑥ 唐太宗治理國家主要措施是什麼
前期的李世民汲抄取隋失敗的教訓襲,正如漢朝初期汲取秦滅亡的教訓一樣,讓百姓休養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虛懷從諫。但是,晚期的李世民變了,不再那麼虛懷從諫,不在讓百姓休養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麗失敗。這些是貞觀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編輯本段]〖盛世景象〗
⑦ 唐太宗當政時期,採取了哪些政策治理國家
第一,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回。
第二,答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第四,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
第五: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⑧ 李世民治理環境採取的措施
唐太宗時期,從南到北,自西徂東,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面對這種種災害,唐太宗是如何防治的呢?
1、災害預防。唐太宗作為唐朝的創建者,曾經親眼目睹了既盛且強的隋朝如何在一夕之間分崩瓦解,走向滅亡,深知人民群眾/載舟覆舟0的巨大力量。自然災害雖然是非人為因素所致,但由於此時人民身處水火、生活維艱,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各種群體性反叛,危及政治統治的根基,包括隋朝在內的歷代農民造反,就大都有自然災害的影子。因此,對自然災害,唐太宗特別注意通過興修水利、建立義倉等加以事前預防。
興修水利,可以水旱雙防,一舉兩得。唐太宗對此十分重視,在他提倡和支持下,當時各地先後興修各種水利工程達20餘項[3](P114-116)。這些工程,從相關文獻記載來看,在預防旱澇方面確實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比如滄州刺史薛大鼎,「以州界卑下,遂決長蘆及漳、衡等三河,分泄夏潦,境內無復水害」[2](《薛大鼎傳》);瀛州刺史賈敦頤,「州界滹沲河及滱水,每歲泛溢漂流居人,敦頤奏立堤堰,自是無復水患」[2](《賈敦頤傳》)。
發生水旱等自然災害,一個直接的後果便是災民缺衣少食,因此,如何備荒就成為防災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引起政治家的關注,《禮記#王制》說:「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至遲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先民就已經學會儲糧防災。唐太宗時期更加重視糧食儲備,當時國家設置了多種糧倉,其中專為備荒防災而設的是義倉,它如正倉、太倉,也具某種備荒防災功能。
義倉,也叫社倉。義倉之設,始於隋代,當時「諸州百姓及軍人......收獲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窖貯之。即委社司執賬檢校毎年收積,勿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有飢饉者,即以此谷賑給」[4](《食貨志》)。唐朝建立後,高祖時期,國家未寧,不遑建立。唐太宗貞觀二年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說:「今請自王公已下爰及眾庶,計所墾田稼穡頃畝,至秋熟,准其見在苗,以理勸課,盡令出粟。稻麥之鄉亦同此稅,各納所在,為立義倉。若年穀不登,百姓飢饉,當所州縣,隨便取給」。唐太宗認為戴胄的建議「既為百姓,預作儲貯,官為舉掌,以備凶年,非朕所須,橫生賦斂,利人之事,深是可嘉」,於是下令「王公已下,墾田畝納二升,其粟麥粳稻之屬,各依土地貯之州縣,以備凶年」,「自是天下州縣始置義倉,每有飢饉則開倉賑給」[2](《食貨志下》)。貞觀十八年秋,易州水災,史書就明言開「義倉」[1](《帝王部#惠民》)賑給之。
正倉,即唐代的縣倉和州倉,主要囤儲當地人民所繳納的租稅。正倉起源甚早,秦代就已經存在唐代正倉始設於唐高祖武德年間,但尚不普遍,唐太宗時期進一步加以完善。正倉的主要功能是受納租稅,支付地方官員的祿糧和其他因公在役人員的口糧,但也具有一定賑濟功能,尤其在唐朝義倉設立之前,官方的主要賑濟機構就是正倉。
太倉,即設置於京城長安的中央糧倉。唐代,太倉作為中央糧倉,主要是為京城的皇室、官僚、軍隊及其他因公在役人員提供公糧,但也具有為京城一帶「備水旱」[5](《食貨志三》)的功能。為此,唐太宗時期,每年需從東南向關中水陸漕運20萬石糧食。
除了興修水利、建立糧倉之外,唐太宗還通過祭祀禱告、仁政修身等方式,力圖取悅上天、趨利避害,這將在下面的災害應對部分合並論述。
2、災害應對。自然災害,雖然可以事前進行預防,盡量使之減輕或消除,但它一旦來臨,就需要認真應對。從唐代文獻來看,唐太宗時期對災害的應對方法主要有仁政修身、祭祀禱告、賑恤救助。
先說仁政修身。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當一個君主的作為符合天意時,就會風調雨順,萬物和諧, 祥瑞駢至;而當一個君主的作為悖逆天意時,上天就會呈現一系列反常和奇怪現象予以警示,如果君主仍執迷不悟,繼之就會降下種種自然災害。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君主及時修德改過,則會「去危而就安,轉禍而為福」[2](《天文志上》)。貞觀八年,有彗星見於南方,長6丈,經百餘日乃滅。唐太宗馬上意識到這是「由朕之不德,政有虧失」,魏徵也認為「但能修德,災變自銷」[6](《災祥》)。每當出現災異之時,唐太宗都會深自反省,而當自然災害形成時,唐太宗更會從個人修身到實行仁政,採取多項措施,祈求上天減輕或消除災害。貞觀十一年七月,因發生水災,太宗「令尚食斷肉料,進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極言得失」[6](《災祥》);十三年五月,因「自去冬不雨至於五月,甲寅避正殿,令五品以上上封事,減膳,罷役,分使賑恤,申理冤屈」[2](《太宗紀下》),史書稱效果立見,很快就普降甘霖;十七年三月,因久旱不雨,太宗「令覆囚使至州縣科簡刑獄,以申枉屈,務從寬宥」[1](《帝王部#弭災》);同年六月癸巳,「以旱不視朝」,乙巳,又下詔:「今避茲正殿,以自克責。尚食常膳,亦宜量減。京官五品已上,各進封事,極言無
隱」[1](《帝王部#弭災》)。
次說祭祀禱告。既然上天可以對人的行為作出不同的反應,那麼直接向上天以及分管方面的諸神禱告,也就可以成為防災救災的一個重要方法。從諸書來看,唐太宗時期每年都要向皇天後土、四時節氣、山嶽溝瀆等各路神仙進行祭祀,其目的自然是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自然災害來臨之時,各種祭祀禱告就更是必不可少。貞觀二年六月,京畿一帶鬧蝗災,「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祝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舉手欲吞之。左
右諫曰:『惡物或成疾。』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吞之」。上天大概為唐太宗的仁惻所感動,這一年竟然「蝗不為災」[7](卷192)。貞觀三年六月,因為大旱,太宗「遣開府儀同三司長孫無忌、左僕射房玄齡、工部尚書段綸、刑部尚書韓仲良,祈雨於名山大川」[1](《帝王部#弭災》)。
再說賑恤救助。仁政修身是一種應對自然災害的泛泛的做法。這種做法中實際包含了在今天看來與救災無關或曰無直接關系的一些內容,比如釋放宮女、「申理冤屈」等,而賑恤救助則是與救災有直接關系的做法。貞觀元年夏,山東諸州大旱,於是「令所在賑恤,無出今年租賦」[2](《太宗紀上》);元年、二年,水、旱、蝗災接二連三,關內人民生活無著,「民多賣子以接衣食」,面對這種情況,太宗下詔「出御府金帛為贖之,歸其父母」[7](卷192),後又進一步大赦天下;三年六月,關內諸州發生旱災,遣中書舍人杜正倫等往關內諸州慰撫;八年七月,隴右山崩,山東、河南、淮南大水,太宗派使者一方面「申理獄訟,多所原免」,一方面「分道賑恤餓人」[1](《帝王部#弭災》),十一年,東都洛陽一帶遭大水,太宗下令「諸司供進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分給河南、洛陽遭水戶」[2](《五行志》);同年,黃河泛濫,陝州、河陽等地遭水災,太宗親往視察災情,並「賜遭水之家粟帛有 差」[2](《太宗紀下》);二十一年,河北諸州大水,「遣屯田員外韓贍等分行所損各家賑恤」[1](《帝王部#惠民》)。十年、十五年、十八年,關內、河東一帶、澤州及廬、濠、巴、普、郴等州先後疾疫流行,唐太宗都「命醫齎葯療之」[2](《太宗紀下》),「遣醫往療」[1](《帝王部#恤下》)。
唐太宗統治初年,還實行過一種特殊的救災做法——就食。所謂就食,就是政府允許受災地區的人民暫時到沒有受災的地區去取得糧食,安家度日。在義倉設立以前,一旦出現水旱災害之後,國家設有正倉的地方都是以正倉的儲備糧進行救荒,沒有正倉的則只能就食他州。貞觀二年,「天下諸州並遭霜澇」,鄧州「一境獨免,當年多有儲積,蒲、虞等州戶口盡入其境逐食」[2](《陳君賓傳》)。《資治通鑒》卷193「唐太宗貞觀四年條」說:「元年,關中飢,米斗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可見災民就食的地方不僅是鄧州,還有其他地方。通過就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災民的生存問題。唐太宗的統治備受後人稱贊,其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唐太宗重視民生,尤其是在大災時期總會想方設法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就食僅是唐太宗在義倉普遍設立以前解決災荒問題的一個權宜之策,義倉設立後,就食的作用便逐漸下降。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唐太宗時期,賑恤救助並不都是臨時性的急就章,有些方面已經法制化,比如唐代規定:「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8](《租稅上》)這說明在歷代救災經驗的基礎上,太宗時期的救災工作已經逐漸形成一定可資遵循的模式,在當時的條件下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綜上所述,唐太宗統治時期,自然災害頻仍。面對接踵而至的各種自然災害,唐太宗通過興修水利、建立義倉等進行了有效的事前預防,而當自然災害到來時,則又通過仁政修身、賑恤救助等進行了多方應對。太宗統治時期被後人譽為貞觀之治,這樣一個盛世局面的出現顯然與此一時期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有效預防和應對有密切關聯。這啟示我們,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並不意味著沒有危機或災害,而在於政府應該如何對待危機或災害。如果政府面對危機或災害能夠想民所想,未雨綢繆,恰當應對,就有可能化危機為轉機;如果不負責任,對人民的疾苦安危漠然處之,那麼即便是原本不太大的問題,也會釀成巨大的危機或災害。唐太宗時期的自然災害及其防治,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⑨ 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統治對當代國家治理提供了哪些啟示
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時期的局面共同點: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思想文化繁榮、對外交流頻繁。
唐太宗(公元598年1-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了統治,開創「貞觀之治」盛世局面。
1、政治經濟上﹕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徭役負擔,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慾望。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年間,名相、名將輩出。
③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2、文化上
④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大大擴充國學的規模。
3、民族關系及對外關系
⑤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共同擁戴,北方各民族尊稱他為「天可汗」。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
⑦唐太宗推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派玄奘西遊天竺,促進了中印友好往來。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多民族的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對外交往更具開發性,社會出現了國家和睦、社會和諧、民族關系友好、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同時,他的統治也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唐玄宗從公元712年登上帝位,到756年被迫退位,在位40餘年。唐玄宗統治前期很有作為,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的姚崇等人為相,因此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史稱「開元盛世」。
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
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餘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⑩ 唐太宗治理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是什麼
抄1、指導思想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2、人物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3、人物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