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太湖
『壹』 太湖藍藻該如何治理
2007年太湖無錫「水危機」之後,在國家水體污染治理重大專項和省、市各級地方政府太湖治理專項的共同努力下,太湖的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太湖地區做起了成功的示範工程。
鄧建才建議,太湖地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改善湖體水質除了控制內源釋放,關鍵在於流域污染治理,從源頭上進一步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同時,要從根子上解決藍藻暴發問題,應確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嚴控污染物入湖,入湖河道口設立生態緩沖區;同時定期清淤,削減內源污染,逐步恢復自然凈化能力,從源頭減少藍藻的產生。來源:科技日報
『貳』 吳越在治理太湖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針對太湖的地勢特點,吳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採取的措施有:①開浚出海乾河,建立排灌系統,以三江為綱,提絜橫塘縱浦的河網。②普遍設置堰閘,隨時調節水位,這樣既可以控制旱澇,同時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襲。③興建海塘防禦工程,保證內陸水系安全。④創設撩淺軍,建立分區負責的養護制度。其職責有疏浚塘浦,罱泥肥田,修堤,種樹,養護航路等等。這是一支因地制宜,治水治田相結合的專業隊伍。⑤制訂法令,嚴禁破壞水利。這是一個治水與治田結合,治澇與治旱並舉,興建與管理兼重的水利規劃。
『叄』 太湖藍藻的治理方法
開展治理工作,困難重重,無錫太湖藍藻污染程度深、擴散面積大需要時間分段實施:
一、在處理水域外圍設置500m的水生植物浮床,並設置多個漂浮式水上圍隔,每個圍隔長500m。
二、在圍隔內投加表面活性物質,通過擴散雙電層的作用(核心技術之一),將藍藻顆粒聚集成團塊
三、多功能水質凈化船開動強大的超微氣泡發生器在水面作業或在原地做360°旋轉運動,和上下的充氣將藍藻及沉澱在湖底的藻泥團上浮於水面,便於收集(核心技術之二)。
四、摩托艇在水面用圍欄繩將聚集藍藻順風向趕至一個方位,使其集中
五、多功能水質凈化船打開艏開門,放下翻斗格柵,和離心機抽吸系統,以五公里/小時作業速度收集、打撈藍藻
六、裝滿藍藻的翻斗格柵,通過液壓裝置自動將藍藻水導入機械脫水機。高效率的機械脫水系統,迅速將藻泥和水固液分離(核心技術之三)
七、脫水後藍藻用自動刮刀下卸,用輸送管裝袋
八、運輸船不斷將袋裝脫水藍藻上岸處置
該方案特點及創新點:
1.多功能環保工作船集充氧曝氣與應急電源於一體。
2.高效的雙層電符作用使懸浮於水中的藍藻快速成團化、集聚化。
3.船上的超微氣泡發生器產生超微氣泡使藍藻浮出水面形成集中收集。
4.整個藍藻的聚集、打撈、脫水過程中,多功能環保作業船需要運行三遍,第一遍使水體產生負離子,第二遍使水體產生正離子,第三遍使藍藻聚集。每次操作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多功能環保作業船可以在幾個圍隔中進行交叉作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使用上述辦法即雙層電符+超微氣泡作用使沉積在湖底的死亡藍藻藻泥集中浮出水面,並通過收集移出水生生態系統之外,徹底解決自來水廠水體腥臭無法去除等嚴重問題,大大降低水廠夏季制水成本,並大大提高了自來水的內在質量。
6.固液分離技術及設備使進入裝置的藻水迅速分離、脫水形成藻漿裝袋,與連續作業的管道相接合,效率大大提高。
『肆』 吳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太湖圩田建設鼎盛時期是在五代的吳越時期。吳越王錢鏐對於太湖地區的農田水利進行了大力的修建、改造,經過80多年的努力,終於使太湖地區變成了一個低田不怕澇,高田不怕旱,旱澇保豐收的富饒地區。
這充分反映了吳越時期,太湖地區的水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吳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採取的措施,一是開浚出海乾河,建立排灌系統,以三江為綱,提絜橫塘縱浦的河網。
二是普遍設置堰閘,隨時調節水位,這樣既可以控制旱澇,同時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襲。
三是興建海塘防禦工程,保證內陸水系安全。
四是創設撩淺軍,建立分區負責的養護制度。
五是制訂法令,嚴禁破壞水利。這充分反映了太湖地區在圩田工程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
太湖圩田
『伍』 你認為治理太湖,應採取哪些措施
一是嚴抄格控制新污染源。襲
停止審批化學制漿造紙、製革等六大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同時,提高產業「准入門檻」,對通過「提標升級」達到國家規定排放標准但在太湖流域沒有環境容量的企業,由政府引導向蘇北、沿海地區有序轉移,嚴控污染產業盲目梯度轉移。
二是淘汰落後產能。
關閉小化工、紡織染整、冶金等重污染企業。
三是強化鐵腕治污。
對企業實施停產整治,實施限產限排,對違法行為進行重點督辦。
四是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和區域環境資源補償。
按照「環境是最重要資源、生態是最寶貴財富」的理念,展開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
五是全面啟動預警應急監測。
組織開展環太湖巡查監測,建立重點湖泊水污染與藍藻監測預警日報、應急快報制度,提高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運行水平。
『陸』 如何綜合治理太湖
太湖魚米香,一直以來是太湖人的驕傲。近來太湖水污染甚為嚴重,藍藻頻發,居民用水受到嚴重影響。
個人角度:不能亂扔雜物,不可亂捕殺水生物,也不可隨意放生物種入湖,做到人人愛護環境,監督個人行為。
周邊廠家:嚴格控制廠商的排污,進行有效監控,這需要相關部門的協力配合。
社會輿論的呼籲,生物專家的科學整治,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僅僅出自於個人理解,若有失偏頗,請各自斟酌。
『柒』 吳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吳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採取的措施有:①開浚出海乾河,建立排灌系統,以三江為綱,提絜橫塘縱浦的河網。所謂三江,是指吳淞江、婁江和小官浦,這是太湖地區三條出海的干河。在三江之間,布置了秩序井然的河網,「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七里十里而為橫塘」,使其流通於高田和低田之間,這樣就保證了在乾旱時有足夠的灌溉用水。在受澇時,又可充分發揮排水作用。②普遍設置堰閘,隨時調節水位,這樣既可以控制旱澇,同時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襲。③興建海塘防禦工程,保證內陸水系安全。④創設撩淺軍,建立分區負責的養護制度。其職責有疏浚塘浦,罱泥肥田,修堤,種樹,養護航路等等。這是一支因地制宜,治水治田相結合的專業隊伍。⑤制訂法令,嚴禁破壞水利。這是一個治水與治田結合,治澇與治旱並舉,興建與管理兼重的水利規劃。
『捌』 有哪些人都曾經治理過太湖水道
永樂元年(1403)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過一次成效顯著的疏浚工程,繼夏原吉之後,周忱、徐貫、李充嗣、林應訓、呂光洵、海瑞等,都曾對太湖水道作過較大規模的治理,對排洪都起過一定作用。
『玖』 太湖治理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在持續治太的過程中,當地政府認識到了要打贏太湖治理的「關鍵仗」,還是要在加強污染源頭治理下功夫,因此按照「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的要求,通過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大力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努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太湖之美,釋放出的遠遠不是可觀數據、鐵腕硬招所能涵蓋的能量。太湖之水的變遷,正是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太湖治理的成功經驗再次啟示我們,綠色發展之路才是永恆發展之路,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切實轉變發展觀念,打造山清水秀的美麗中國!
『拾』 太湖有哪些治理工程
太湖流域除了水體污染之外,還有洪澇災害的威脅。太湖流域有3萬平方千米為平原,占流域面積的六分之五,地勢十分平坦,因此一遇稍大的降雨,即發生泛濫,極易成災。在總體上講,太湖流域雖然水資源量較為豐富,但是流域農業發達,又是水稻高產區,農業用水量特別大。加上近年來鄉鎮工業發展較快,工業用水量也大大增加,這樣水資源量已出現供需矛盾,據初步計算,遇到乾旱年,需從長江引水100億~200億立方米。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經過長達27年的討論研究,於1985年7月出台了太湖流域綜合治理方案。這一方案同時考慮防洪、供水、航運和環境保護,按照「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全面發展、分期實施」的方針,安排各項措施。治理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項骨幹工程。
十項骨幹工程可以概括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增設抽水」三大類,總計拓浚和新建河道達20條,總長454千米,土方2億多立方米,加固和新修湖堤、河堤共560千米。在長江沿岸和杭州灣增設抽水站7處。大部分既可排水又可引水。這些工程建成後,能起到豐富水源、改善水質、免除洪澇、控制調度等作用。
綜合治理方案在沿長江一線拓浚和新辟河道7條,並增設7座抽水站,這既可把流域洪水和地區澇水排入長江,又可引長江水補充流域水量之不足。據初步計算,最大引江能力達每秒1000立方米。引水沿線經過太湖西部缺水地區,既滿足了該地區工農業用水的需要,同時可以將大量的水引入太湖,經太湖調蓄後,供給杭嘉湖地區和黃浦江,解決這些地區的用水需要。從長江引水,並經太湖調蓄,將水送到各用水地區,是太湖流域長期供水計劃的主要措施,可以保證流域內今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之一,它將大大改善這一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