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爭端
Ⅰ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小學化惹網友爭議嗎
2018年7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據了解,此次專項治理工作的治理任務包括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以及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在北京某培訓機的學前班的招生廣告上,這個面向5—6歲兒童的全日制學前班,其教學內容包括:學習100以內單雙數、相鄰數及按群計數,50以內加減法,各種類型應用題……認讀聲母單韻母復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等。同時包括數學啟蒙、思維訓練等課程。
而在其他學前班的宣傳中,類似的小學一年級可能基本都能找到。有些幼兒培訓機構的課程種類甚至達到10至15種之多,家長們趨之若鶩。
「幼兒園不教,就去培訓機構學!」類似這樣的心理,讓很多家長紛紛選擇將孩子送入課外培訓班,僅僅五、六歲的孩子就這樣套上了學習的「小夾板」,可學習效果卻令人堪憂。
根據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只是要求5—6歲幼兒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但是顯然,大部分培訓班的培訓內容早已經超過了這些。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黃進表示,「這些培訓,一是知識抽象水平超出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教學方式採用『集體上課』,不注重孩子自身的興趣需要和年齡特徵,往往對孩子是一種負擔。」
根據教育進展國際組織此前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創造力卻倒數第五。這樣的數據無疑不透露出中國教育的短板之處。
2016年,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對武漢、北京等地500位幼兒家長和100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七成教師明確表示超前傳授知識不利於孩子成長,提前加壓還會抹殺孩子的想像力。
有研究顯示,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3歲約為9分鍾,4歲約為12分鍾,5歲約為14分鍾。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重復型教育,如果強行讓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過早灌輸超綱的學習內容,對其身心發展有害而無益。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青島、北京等地教委便已紛紛出拳打擊幼兒教育「小學化」,整治培訓班亂象。然而,如今卻仍屢禁不止。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父母,很多家長都有緊迫感,生怕孩子跟不上,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長相信笨鳥先飛,於是讓孩子提前學些;還有的家長則是跟風,看到別的孩子學習,自己也要跟上。
而如今某些學校的「幼升小」考試,設置門欄,其中的題目過難、過於超綱,也無形中促使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家長A:我們家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拼音就學了兩個月,老師說了,大部分孩子都會,不會的家長想辦法吧,意思就是外面報班唄!不學行嗎?
家長B:不上學前班,上一年級家長就有的忙了,不會老師就找你!
家長C:什麼時候重點小學考試不挑孩子呢?
幼兒「小學化」教育屢禁不止背後,既有家長們的「望子成龍」情結,也有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復雜原因,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解決。
那麼幼兒到底應該學什麼?國外的幼兒教育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經驗。
比如,日本的幼兒園注重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通過玩樂來培養他們健康的身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美國幼兒園則以動手製作手工和戶外活動課程居多;澳大利亞則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的人格,建立和夥伴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