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的治理
① 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治理好一個國家需要的是什麼?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孔子對這三項內的排序是民信
足食容
足兵
對於後兩項的順序是無可厚非的,一個國家當然得有自己的機器--軍隊了,但是糧食更重要,民以食為天啊。但是信仰的力量卻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解放戰爭,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洋槍洋炮,九八年的抗洪搶險,都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國家對自己民族的一種信仰啊!
現在物資文明大跨步前進的中國更需要經受思想上的洗禮!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好的實現共同富裕!才能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② 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提法的轉變有何意義
「治理」和「國家治理」的提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提升執政能力、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更高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的經驗總結、對各領域改革目標的科學提煉,是中國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一般說來,作為一個執政黨和人民的政府,實現對國家事務的管理,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從「管理」到「治理」再到「服務」。
這個治理是什麼意思呢?它強調多主體,大家都是主體,國家管理者,這是主體。現在我們的人民也是社會的主體,還有各組織、各單位,都是參加管理的一個方面的角色,都是主體之一,所以這是從過去的一個主體變為多主體。「管理」常常是單向度的,突出政府的行政權威;而「治理」則是系統的、體系化的,包含著群眾的自治、社會的自治和具有反饋迴路的,主張更多發揮NGO組織的調節作用。第四,結果上的差異,「管理」必致官本位,「治理」要求民本位。因此,所謂「治理」,是指多元的、扁平化的、系統的機制,是傳統「管理」機制的一種提升。
意義:從「統治」到「治理」,這種理念的變遷強調了對人權的重視和對公權力的約束。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即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包括了三個維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這三個維度都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基本標志。
思路:(一)精良的制度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制度是用以減少人們行為不確定性的規范和安排。在一個環境異常復雜的國家執政,中國共產黨必須充分認識到制度的重要性,要看到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價值:制度是國家治理行為能否有效開展、治理績效能否順利實現的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治理的發展方向、進程和質態。科學、合理和健全的制度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源泉和動力,制度化水平越高,越有助於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構建符合中國國情、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契合社會發展需求、與國際先進治理經驗相融合的現代治理制度,是提升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基礎。
(二)合理的結構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柱。一個組織能否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同其結構是否合理密切相關。實踐表明,治理能力的充分發揮是建立在合理的治理結構的基礎之上。期待不合理的結構能釋放出較高的效能,幾乎是妄談。當前我們的治理能力之所以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同治理結構不夠科學合理直接相關。
③ 陸遜對國家的治理觀點是什麼
陸遜陳述有利於國家的事情,想要興利去弊時說:「國家以民眾為根本,強盛要依靠回民眾的力量,財物答要由民眾拿出。所謂民眾殷實而國家衰弱、百姓貧窮而國家富強的情況,從來沒有過。所以治理國家,得到民心就會天下大治,失掉民心則天下大亂。如果百姓得不到利益,而要讓他們竭盡全力,報效國家,也是很難做到的。因為《詩經》中感嘆道:『善於安定百姓,會受到的福祿。』請求您廣施聖恩,幫助百姓,幾年之內,國家的財用稍微豐足了,然後再作打算。」
④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什麼發揮作用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我們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4)對國家的治理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並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進行專門部署,提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為新時代的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具體來看,新時代社會治理肩負著以下幾方面任務。
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首次被置於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這是我國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的一次重大創新,意味著中國社會建設在頂層布局上邁上了新台階。
其後,黨中央對加強治理、完善體制、創新機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社會治理思路日益清晰、效能日益彰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形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將其置於國家發展全局高度,標志著中國社會治理邁向格局構建的新階段。社會治理格局是在更高層次更大系統中對社會治理事業的立體化全方位謀劃和安排,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不僅要求建立社會治理多元的制度體系、完備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嚴密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的社區自治體系,還意味著要營造出這些體系有效運轉和相互支撐所必需的系統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把新時代社會治理提升到更高水平
⑤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於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內涵本質
強調「國家治理」而非「國家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不是簡單的詞語變化,而是思想觀念的變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們黨對社會政治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創新,也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向執政黨的重要理論標志。從實踐上說,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勢必要求對國家的行政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進行突破性的改革。
從理論上說,治理的概念不同於統治的概念,從統治走向治理,是人類政治發展的普遍趨勢。「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治」是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徵。從政治學理論看,統治與治理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區別。其一,權力主體不同,統治的主體是單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國家公共權力;治理的主體則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還包括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等。其二,權力的性質不同,統治是強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強制的,但更多是協商的。其三,權力的來源不同,統治的來源就是強制性的國家法律;治理的來源除了法律外,還包括各種非國家強制的契約。其四,權力運行的向度不同,統治的權力運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權力運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兩者作用所及的范圍不同,統治所及的范圍以政府權力所及領域為邊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圍則以公共領域為邊界,後者比前者要寬廣得多。
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種偏重於工具性的政治行為。無論在哪一種社會政治體制下,無論哪個階級行使統治,誰上台執政,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多的公民支持。換言之,都希望自己執政的國家有良好的治理。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治理體制也是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但是,歸根到底,治理是實現一定社會政治目標的手段,相對於國家的統治體制而言,治理體制更多體現工具理性。
國家治理體系就是規范社會權力運行和維護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規范行政行為、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重要的次級體系。更進一步說,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制度體系,分別包括國家的行政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有效的國家治理涉及三個基本問題:誰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樣。這三個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體、治理機制和治理效果。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有機、協調、動態和整體的制度運行系統。
國家治理的理想狀態,就是善治。善治不同於傳統的政治理想「善政」或「仁政」,善政是對政府治理的要求,即要求一個好的政府。善治則是對整個社會的要求,不僅要有好的政府治理,還要有好的社會治理。簡單地說,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過程,其本質特徵就是國家與社會處於最佳狀態,是政府與公民對社會政治事務的協同治理。作為政府與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善治需要政府與公民的共同努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公民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將變得日益重要。然而,在所有權力主體中,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均不足以與政府相提並論。政府對人類實現善治仍然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善政是通向善治的關鍵;欲達到善治,首先必須實現善政。
要實現善治的理想目標,就必須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現代治理體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表徵。衡量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否現代化,至少有以下五個標准。首先是公共權力運行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企業治理和社會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須保障主權在民或人民當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其三是法治,即憲法和法律成為公共治理的最高權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其四是效率,即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益;其五是協調,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有機的制度系統,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是區別於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所在。所以,政治學家通常也將現代國家治理稱為民主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其實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和制度執行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與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有了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不過,影響國家治理能力除了制度因素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即治理主體的素質,既包括官員的素質,也包括普通公民的素質。僅以官員的素質來看,縱使有最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如果官員素質低劣,國家的治理能力必定不強,社會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善治。提高官員的素質,要對官員進行教育和培訓,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民主的選拔機制,將優秀的公民遴選出來,授予他們權力,並且以制度對官員的權力進行制約。
必然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是對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另一方面也是對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的主動回應。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奇跡。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不僅對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深刻變革,也對政治體制進行了重大變革。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是一個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整體性社會變遷過程。但是,中國的政治改革不是許多西方學者理解的那種政治體制改革,這種改革不涉及基本政治框架的變動。如果按照多黨競爭、全民普選、三權分立的標准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政治確實沒有什麼變化。然而,如果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那麼就會發現中國的政治生活在過去35年中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例如,在依法治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政府問責、政治透明、行政效率、政府審批、地方分權和社會組織發展等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到巨大的變化。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成功,或者說,中國能夠在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持經濟的長期發展,首先得益於中國治理改革的成功。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已經形成,各種利益沖突日益明顯。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國家治理體制和能力方面,正面臨諸多新的嚴峻挑戰。僅以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為例,我們就可以發現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包括選舉、協商、決策、監督等基本民主治理制度還不健全,公共權力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制約,公民參與的渠道還不暢通,公共利益部門化現象相當嚴重,官員的腐敗和特權屢見不鮮,政府的公共服務還相當不足,動態穩定的機制尚未完全確立,政治透明程度相對較低,行政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社會自治的程度相當低,主要公共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還不夠協調,等等。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說明我們現存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相對落後,跟不上社會現代化的步伐,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需求。如果不採取突破性的改革舉措解決國家治理中存在的緊迫問題,那麼我們目前的局部性治理危機有可能轉變為全面的統治危機和執政危機。化解治理危機的根本途徑,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必要舉措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中全會《決定》就是總的指導思想、全面改革的路線圖和重大的戰略部署。我在這里特別想強調以下六點必要舉措。
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是一個民族保持其理論思維的先進性和激發其精神活力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沖破傳統和教條的束縛,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治理體制的改革屬於政治改革的范疇,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們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永無止境」不僅指時間的維度,也包括空間的維度。從時間上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從空間上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涉及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特別是治理領域。判斷一種新的思想、觀念、制度和政策,首先應當看它是否有利於國家的富強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會的公平正義,看它是否有利於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只要有利於「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新觀念和新實踐,都值得重視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縛社會政治進步的體制機制都應當破除。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正如《決定》指出的,我們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探索;又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宏觀指導。國家的治理體系是一個制度系統,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必須從總體上考慮和規劃各個領域的改革方案,從中央宏觀層面加強對治理體制改革的領導和指導。碎片化、短期行為、政出多門以及部門主義和地方主義,是我國現行治理體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點,它們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治理能力。鑒於這樣一種現實情況,頂層的制度設計和宏觀指導,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尤其重要。應當加強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研究,按照《決定》的總體目標,分階段制定國家治理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表。一方面,要站在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門和地區利益,進行全局性的統籌規劃,掙脫既得利益的束縛。另一方面,既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草率從事,應當廣泛討論,從長計議,避免短期行為。
第三,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貴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許多好的治理改革因為沒有上升為國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僅在小范圍內實施。應當系統地總結各級政府的治理改革經驗,及時將成熟的改革創新政策上升為法規制度,從制度上解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動力問題。從根本上說,國家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動力源自經濟發展、政治進步、人民需要和全球化沖擊,但其直接動力則是壓力、激勵和制度,其中制度是長久性的動力所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無論其效果多好,多麼受到群眾的擁護,如果最終不用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和推廣,那麼,這種創新最後都難以為繼,難免「人走政息」,成為短期行為。
第四,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各國在這方面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我們應當借鑒、汲取。我們從來主張要學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當然包括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方面的許多進步和成就,其實也得益於向外國的先進經驗學習。例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聽證制度」、公共服務中的「一站式服務」、責任政府建設的「政府問責」制度、司法實踐中的「律師制度」、政務公開中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式治理」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我們應當具有當年鄧小平同志引入市場經濟那樣的胸懷和膽識,站在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高度,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活力為目標,認清世界發展潮流,立足中國國情,大膽借用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五,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最重要的還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影響國家的治理水平和效益有兩個基本因素,即治理者的素質和治理的制度,這兩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質,可以制約治理者的濫權和失職。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在於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即制度的破與立。一方面,要像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那樣,「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現存的不少治理體制機制不盡合理,有些違背了政治學的公理,有些則嚴重損害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例如,至今仍有一些機構只有權力而幾乎不承擔責任,政出多門、職責不清、職能錯位等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根本的和基本的政治制度。然而,這兩者都遠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許多重要的制度機制或者仍然缺失,或者極不完善。憲法規定的許多公民權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重要的原因也在於相關執行制度的缺失。
第六,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是影響治理者素質的重要因素。官本主義是長期支配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和政治體制,其實質是官員的權力本位,它與建立在公民權利本位之上的現代政治文明和現代國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馳的。改革開放35年後,我國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進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有權就有一切」的官本主義流毒在現實中還大量存在,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官本位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謂切中要害。一方面,我們要對廣大公民特別是各級黨政官員進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破除權力崇拜,牢固樹立公民權利至上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來遏制官本位現象,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將官員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同時,用制度來構築保障公民權利的長城。
《決定》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換言之,要在二〇二〇年初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在七年內要完成這一任務,其艱巨性可想而知。實現這項艱巨的戰略任務,不僅需要堅定的決心、堅強的領導和果斷的措施,同樣也需要寬廣的胸懷、高度的智慧和正確的道路。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必須超越任何組織和群體的局部利益,而以中華民族和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著眼點;不僅要集中全黨的智慧,而且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不僅要有政治精英的參與,也要有普通民眾的參與;不僅要依靠黨組織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更要嚴格遵循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和科學執政的基本方略。
總而言之,只有沿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反過來,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
⑥ 國家治理和管理的區別
現代國家治理或者國家治理現代化,主要包括現代國家治理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
現代國家治理理念,從國家管理到國家治理,僅一字之差,但是,內涵上就有了重大區別。
國家治理的主體已不僅僅是政府,而是在黨的領導下,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進行治理。
治理的方式是法治,而不是行政命令。國家管理的主體則是政府,方式則是行政命令。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我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與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巨大同時並存,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加大。我國社會矛盾凸顯,階層分化和利益固化與人民對公平正義呼聲日高同時存在,社會風險加大。黨的建設面臨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從國際看,力量轉移導致國際矛盾激化凸顯。在這個時期,挑戰與機遇並存,考驗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需要在制度層面來解決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和治黨治國治軍需要在制度層面來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在體制機制層面解決問題。
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要求的不僅僅是消費需求的逐漸滿足,還要求公平正義。我國已經進入現代化過程的中級時期,人們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對公平正義的要求更加凸顯,對文化認同更加迫切,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渴望更加明顯。我國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牽引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藍圖。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福祉,需要的是制度化、法制化,需要的是透明、公平、公正、依法。因而,現代國家治理或者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人民的需要。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⑦ 對中國的治理有哪些建議和想法
對中國的治理有哪些建議和想法?我覺得對中國的治理首先要加大對環境的治理,減少霧霾與其沙塵的的發生,狠狠地處理超標排放的企業。
⑧ 國家對所出現的問題國家如何治理的
治理的方式是法治,而不是行政命令。國家管理的主體則是政府,方回式則是行政命令。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答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