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裕溪河治理最新信息

裕溪河治理最新信息

發布時間: 2020-12-18 08:23:31

⑴ 是什麼原因導致船隻被困長江支流裕溪河中20餘天

根據央視新聞7月28日的微博發布,稱近日,由於長江支流裕溪河封閘停航,不少船隻被困河中20餘天,船上缺少醫療物資,生活用品也消耗殆盡,被困人員急需救助。上海消防援安徽指揮部接到求助後,立即調派人員攜帶物資及隨隊醫生,駕駛沖鋒舟前往救助。今年南方地區的降雨量尤其多,最近一段時間,7月中旬,全國多地的暴雨已經誘發了許多河流湖泊出現了洪水災情,而官方微博一經發出,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網友們紛紛送上祝福,還有人說“快放出捐款鏈接”期待英雄平安歸來。希望英雄帶著好消息,帶著被困的人員勝利返航。災難無情,人有情。災難面前,我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

⑵ 裕溪河的航道航運

裕溪河,屬合裕航道的下段。水源豐富,汛期暴雨集由,一年有半年受長江水倒灌。中洪水位時,航道水流平穩,河寬水深,通航狀況較好。枯水期,沿河有釣魚台、萬石倉、黃雒河、落蓬灣至三漢河、運漕河上下、雍家鎮、裕溪鐵路橋、裕溪口等10多處淺灘礙航。這些淺灘主要是河岸坍塌和枯水期農民打壩攔水抗旱,泥沙回淤形成。淺灘連年增高擴大,河道彎曲日趨嚴重。從抗日戰爭前後到建國初期,裕溪河只能常年通航50噸以下木船,季節通航50—80噸級木船,但需從後河航行(1974年在萬石倉築壩將後河攔斷,干線航道已改走前河)。枯水期長江水位跌落迅速,裕溪河口門水流湍急,入河航船必須聚眾背纖拉溜進口。當時,裕溪口街道和附近農村的一些閑散勞動力,專為口門兩岸進口船隻拉溜,以取得些微報酬。故民間有「裕溪口的纖,搭到就背」的歇後語,這也說明當時裕溪河航行困難。從1957年以後,裕溪河先是設置簡易標,後是發展為重點標。到20世紀末全河段設有接岸標、過河標37座,浮鼓9隻,共46座,其中有5座發光,巢湖及裕溪河航段,配有航標艇兩艘,負責航標維護工作。裕溪河航道共有跨河橋梁2座。
建國以來,整治裕溪河的規劃設計與施工一直沒有中斷過。早期的裕溪河治理實施於1955年、1959年及1963年至1965年。1955年省航運部門對釣魚台及海子口進行了裁彎取直。1959年春對黃雒河下的落蓬灣進行航段切灘,縮短航程3.5公里,共完成土方49萬立方米。同年9月先後在巢湖東口門和裕溪口,動工興建巢湖、裕溪河水利樞紐工程節制閘,裕溪河始成為渠化河流。
1962年,巢湖閘建成,裕溪河口上游的水源受到控制,枯水季節,裕溪河流量不能保持正常,影響通航和農民灌溉。沿河農民常攔河築壩蓄水利田,汛期壩土被沖入河槽,加上河岸坍塌和自然淤積,航道變淺,通航水位降低,貨運量也隨之下降。
1963年—1982年省航運、水利部門先後5次對裕溪河進行全面整治,現河寬水深,航道順直,最小彎曲半徑為200米,一般都在500米左右。枯水期水深1.5~2.5米,常年通航100噸級輪駁船隊。
1967年建成裕溪閘。兩個閘組成巢湖——裕溪河梯級水利樞紐,發揮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
20世紀七十年代,首次對裕溪河實施河道全面治理。施工河段為巢湖閘至裕溪閘河段。那時,沒有現今的機械化施工條件,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全靠千軍萬馬齊上陣的人海戰術。1971年冬至1972年春,在60多公里長的河道整治工地上,分布了裕溪河兩岸的巢縣、無為、含山、和縣四個縣的16萬民工。1973年冬至1974年春,又動員了肥東、無為、巢縣、含山、和縣等五個縣的6萬民工繼續投入這期裕溪河整治工程的掃尾。經上述兩個冬春的河道整治施工,基本完成了河道水上部分的土方任務。此外,通過對釣魚台、東關、黃雒河等三處大彎道河段裁彎取直,使裕溪河河道長度縮短了7.6公里。
1977年至1982年,航運部門又對裕溪河河道的水下土方進行了6次局部疏浚。
自1992年起,開始了對裕溪河的新一輪大規模治理。工程分9期實施,歷時13年,至2004年結束。所完成的工程內容包括:河道水下土方疏浚、河堤加培與護砌、穿堤建築物的改建與加固、堤身房屋拆遷等。長期以來,裕溪閘下原3.9公里彎曲河道因淮南鐵路跨河鐵路橋的阻礙無法實施治理。2003年被裁彎取直。
2001年至2003年,實施了巢湖閘擴建加固工程,擴建節制閘6孔,其工程效益得到更好地發揮。
合裕航道是省會合肥市及周邊地區通江達海的唯一水上通道,裕溪河則稱得上是這個水上通道中的黃金水道。作為巢湖閘——裕溪閘水利樞紐的組成部分,現巢湖船閘和裕溪船閘地處裕溪河兩端的進、出河口,因設計標准較低,工程規模偏小,長期嚴重堵航,成了制約合裕航道航運發展的瓶頸。為此,裕溪、巢湖兩個復線船閘工程已分別於2008年11月和2010年10月投入實施,兩個復線船閘建成後,將大大提高合裕航道的通航能力,對促進合肥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⑶ 裕溪河的河道變遷

裕溪河古稱濡須水,古濡須水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即已形成,從東關濡須口開始。濡須口位於濡須山、七寶山之間,濡須山在今含山縣東關鄉境,謂東關;七寶山在無為縣黃花鄉境,謂西關。兩山對峙,形勢險要,為古巢湖的出口,曾為吳魏相爭的古戰場。濡須水至黃雒河口折南流,經倉頭鎮至馬口閘進入上、下九連圩之間的馬口河,於神塘河口入長江。而最早的入江口是神塘河口下游的柵港口,早已崩入江中,隨之神塘河口至柵港口間的河段也崩入江中,濡須水的通江口才退至神塘河口。
及至南宋(1127年~1279年),巢湖至裕溪口的通江河道逐漸形成,自巢湖經東關沿楊柳圩北堤至三汊河鎮的河段,稱後河,東下入江;又自蟹子口開直道經黃雒河,至三汊河納後河,抵雍鎮,稱前河,一並東北向入江。至此,巢湖的通江河道變為兩條,即南流的濡須水和東流的裕溪河。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神塘河口被堵塞,裕溪河乃成為巢湖水系入江的唯一通道,西河成為裕溪河的主要支流。古濡須水的上段東關至黃雒河口,已成為裕溪河的組成部分,它的中游黃雒河口至馬口閘,已成為西河的中、下遊河道。自宋代至明、清,裕溪河的巢湖口至東關河段,稱天河,又名漕河,俗稱馬尾溝;東關至黃雒河鎮河段,稱鐵毛河;黃雒鎮至運槽鎮河段稱運槽河;運槽鎮以下始稱裕溪河,經雍鎮(即濡須鎮)折東北注入長江。

⑷ 請問蕪湖經由裕溪河,巢湖,內河可以到廬江哪些鄉鎮有做這段航運的朋友嗎

巢湖邊上的都可以

⑸ 裕溪河的流域水系

裕溪河流域,跨巢縣、合肥、肥東、肥西、六安、岳西、舒城、廬江、無為、含山、和縣等11個市、縣。流域范圍:西、北以江淮分水嶺與淮河流域分界,南與菜子湖、白盪湖、陳瑤湖水系為鄰,東北與滁河、得勝河、牛屯河水系接壤,東南濱長江。裕溪口以上總流域面積12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3386平方公里,丘陵6070平方公里,平原圩區247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003平方公里(其中巢湖783平方公里)。
清溪河,裕溪河左岸的支流,源於巢湖市北與含山縣交界的青龍尖(海拔403米),東流,至巨興折東南,至清溪折西南流,經半湖、亞父,穿過淮南鐵路橋,於廟後村注入裕溪河。流域面積僅235平方公里,大部為山丘區,計188平方公里,圩區47平方公里,河道長度25公里,平均比降約1/1500。
西河,裕溪河右岸支流。它是一條在圈圩、聯圩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平原河流,基本平行於長江左岸東下。歷史上西河為缺口至卞家拐河段,卞家拐以下統稱天河或州河。其中馬口閘至黃雒河口段下遊河道,是古濡須水的一部分。西河入江通道是從上游逐步向下游推移的,這是其水系演變的特點。最早的入江口是新安橋和劉家渡。明代以後,沿江圩口聯並,江堤興建,使一些通江支流被圈入圩內;上游通江口因江水位頂托,又向下游尋找新的出口。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堵塞了劉家渡通江口;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堵塞新安橋通江口後於萬曆辛卯年(1591年)建新安橋陡門。因此,西河的入江口遂向中下游移動,主要有經泥汊河從泥汊河口入江;經馬溝河和神塘河從神塘河口入江;經黃雒河口匯入裕溪河自裕溪口入江等三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堵塞了泥汊、神塘兩處入江口,至此,西河的排水出路僅留下經黃雒河入裕溪河一處,正式成為裕溪河的一大支流。
西河上承廬江縣境黃陂湖水系來水,幹流從缺口開始,向東流,至橫山折北流,至黃姑南又折東流;經梁家壩右納郭公河,至湖隴北右納湖隴河,至襄安鎮南左納永安河;至鳳凰頸,右岸有引河向南經鳳凰頸閘通江,鳳凰頸閘建於1952年,主要為引江水灌溉和汛後向長江排水,汛期一般不起排洪作用。西河續東又折東北流,至無為縣長壩,左納花渡河;經田橋至黃雒河口注入裕溪河。流域面積222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黃陂湖來水面積60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09平方公里,丘陵區791平方公里,平原圩區86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55平方公里。西河缺口以上黃陂湖和白湖總集水面積為1138平方公里,大都是山丘區,來水經兩湖調蓄後下西河。1953~1960年間白湖被圍墾,減少了西河上游的調蓄庫容,但疏浚整治後的兆河,已自缺口和東北至馬尾河口,溝通了巢湖。至此,缺口以上的洪水基本經兆河入巢湖,則缺口以下西河入裕溪河的來水面積為1622平方公里。河道長度自缺口至黃雒河口為108公里,河槽上口寬110米,底寬45米,比降1/70000。兩岸圩田集中,有耕地約100萬畝,河堤由圩堤聯結組成,防洪標准尚低。
牛屯河,位於和縣、含山兩縣境內,因河水經牛渚山而得名。上游在水達廟與裕溪河相接,流經桐城閘、杭駁、後港橋、白橋,至聖家圩注入長江,全長31.12公里,流域面積372平方公里。為了控制巢湖洪水及江洪倒灌,早在吳赤烏中(公元245年)就在牛屯河上游建造了銅城閘。民國32年(1943年)在下游新橋處建造了新橋閘,以遏阻江潮倒灌。牛屯河為圩區河道,河底平緩,河寬30~150米,中水位時,河內水深2.0米,安全泄量為455~495秒立方米。建國後牛屯河最高水位為12.56米(1954年8月1日)水色一片澤國,使沿岸33.8萬畝農田受淹,損失慘重。1965年牛屯河開辟為巢湖分洪道,在老銅城閘上的牛屯河河口重建銅城閘,設計流量118秒立方米,將原彎曲河道裁直並拓寬至150米,1978年又在老新橋閘之南重建新橋閘(曾名紅旗閘),設計排澇流量700秒立方米。與無為大堤成圈的練綱圩堤頂高程加高12.5~13米,防洪標准達20年一遇(1983年新橋閘上水位為10.7米)。為解決巢湖洪水出路,1986年巢湖地區決定興建「二河一站」工程,即開挖牛屯河分洪道、興建鳳凰頸排灌站和西河小斷面整治。將牛屯河開挖河底寬60~80米,河底高程保持3.4~2.0米,設計分洪流量455秒立方米,1991年已竣工。正常年份注入長江水量1.40億立方米,最豐水年份2.79億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僅0.67億立方米。
黃陳河,起於石澗鎮的純疃大廟,流經太平、黃雒、黃龍,由黃雒河口入裕溪河,全長10公里,流域面積114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7立方米/秒。
後河,南宋時開挖的裕溪河通江河道,起於蟹子口經銅城閘至三汊河。

⑹ 五嶽和五湖分別在那個地方

五嶽:

1、泰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

2、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3、衡山,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4、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千米處,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5、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 。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五湖:

1、洞庭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2、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面積有4125平方公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的西北是避暑勝地廬山。

3、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4、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二市三縣環抱,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平均寬15.1公里,湖岸線最長181公里多公里。

5、洪澤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

⑺ 裕溪河在無為縣境的地圖

裕溪河流經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的河段是無為縣與蕪湖市鳩江區及馬鞍山市含山縣的天然界河。

見圖。

⑻ 裕溪河的幹流概況

裕溪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東南向流,經巢湖市至馬鞍山市含山縣李家墩,左內納清容溪河來水;至林頭,左納林頭河來水;又經釣魚台、東關至瓦儲村,水分兩股:北股為老裕溪河,已納入牛屯河分洪道,東流至陶咀,經含山縣銅城閘聯通牛屯河;南股裕溪河折南流,至無為縣黃雒河口,右納西河來水;黃雒河以下河道順直,東南向流,經含山縣運漕鎮至三汊河,左岸有水道經銅城閘溝通牛屯河;經黃渡至蕪湖市鳩江區沈巷鎮雍鎮,折北偏東流,至裕溪鎮過裕溪閘後,折東流,於裕溪口注入長江。
裕溪河河道全長60.4公里,其中巢湖閘至裕溪閘間56.5公里,裕溪閘至河口間3.9公里;河底高程巢湖閘至釣魚台為4.2米,釣魚台至裕溪閘為5.0米;河寬125~145米,河底寬100~120米,比降1/34000。

⑼ 裕溪河的水文特徵

裕溪河,安全泄復量10~20年一遇為600~800立方制米每秒,100年一遇為1170立方米每秒。巢湖閘下1969年懸移質泥沙量為歷史最大,年平均含沙量0.170公斤每立方米,年平均輸沙率42.1公斤每秒,年輸沙量為133萬噸;1968年泥沙量為歷史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083公斤每立方米,年平均輸沙率-0.661公斤每秒,年輸沙量為-2.09萬噸。

⑽ 裕溪河的流域文化

巢湖的古代出水河口濡須口地處濡須山與七寶山之間,地理位置相當於裕溪河上游的含山、無為、巢湖市三縣市交界地帶。此處兩山對峙,濡須水穿流期間。濡須口的上游是寬闊的巢湖湖灣水面,地勢十分險要。
三國時,巢湖流域沿江沿湖地帶是吳魏相爭之地。諸葛亮在其《後出師表》中稱: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說的是建安十四年至二十二年(公元209年至217年)間,吳魏雙方在巢湖展開的四次大戰。濡須口踞山臨水的地形地勢,使之自然成了當時吳魏交戰的戰略焦點。
建安十七年冬至次年春,曹操興兵二越巢湖。孫權為拒曹,於濡須水東岸的濡須山築防禦城堡,稱濡須塢,作為水軍的陸上據點。於是,此處的濡須山便被稱作濡須口的東關。「東關」這個三國時的軍事要塞的名稱已沿用作了地名,成了含山縣當年古戰場舊址上的東關鎮的名稱。
在《三國志·吳主傳》中,裴松之的注對曹操二越巢湖伐吳有一段這樣的記載:「《魏略》曰:權(孫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這就是廣為人知的三國故事「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其發生地點在巢湖濡須口的東關,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而非諸葛亮。 在裕溪河上遊河段的右岸,有個被稱作古巢十景之一的舊時著名景點——浮丘釣台。此處地屬巢湖市的釣魚台村,在巢城東南三十里。
釣台,即裕溪河畔的釣魚台,是一塊巨大的臨河石崖。這石崖自河邊陡峭的山體延伸至水面,形如棋坪,方廣平整。崖上曾有宋人鐫刻的「浮丘釣台」四個字。相傳,這里是浮丘公垂釣的地方。石崖上還留有此人「深可寸許」的足跡及踞坐、放置釣竿的印跡。崖下還有一個石洞,常年沒於水下,只有在裕溪河低水位時,洞口才露出水面。
在巢縣的史志記載中,浮丘是位雲游四方的神話人物。這浮丘釣台則是一個山水宜人的去處。據康熙《巢縣志·疆域志》:此處「背山臨水,石岸峻峋,賈帆漁舸往來不絕。」
20世紀七十年代,巢湖專區成立釣魚台石場,大量開採石料,用作無為大堤惠生堤江岸的拋石護岸施工。長年的放炮炸石,破壞了釣魚台山體的自然環境。臨河石崖上的字跡已遭損毀,僅剩浮丘足跡及踞坐印跡依稀可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