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牽手
A. 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是什麼
社會主體合作共治是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B. 社區治理與社會治理關系
社區是社會的一部分,如果社會治理不好,社區想獨善其身也很難。如果社區治理不好,這個社會也不會安定。
社會治理是一個上層建築的東西,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在宏觀層面上加強管理。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是實現良好社區治理的基礎條件。良好的社區治理,也為社會治理水瓶的提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
C. 社會治理是什麼時候提出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治理的命題,標志著我國社會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社會治理命題的形成與提出,離不開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及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經驗。發現社會、關注社會、從管理社會到創新社會管理是十六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主線。
(3)社會治理牽手擴展閱讀:
另外,河北省委黨校韓立紅同志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之道——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經驗研究》書籍。這本書從總體上看,這是一部全面系統研究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之道的著作。
中國一直以來就有以道御術的傳統,對基本經驗的研究其實是對道的研究。這里的道,包含歷程、規律、趨勢三重含義。歷程指社會管理的發展歷程,該著作以歷史梳理總結為筆法,以中共黨史為視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社會管理創新的歷史進程進行了考察;
規律指對社會管理的基本規律的探討,也是對基本經驗的總結;趨勢指對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未來趨勢的展望與預測。對歷史的讀、學、思、析、研,是為了明鑒未來,開創未來。
該書既有對當前實際問題、實踐創新的科學總結,又有對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未來展望。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理論創新能力的政黨,不但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而且,具有超強的反思能力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D. 十九大和十八大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提法有什麼區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且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E. 什麼叫社會治理它有哪些特徵
社會治理必須強調「過程」。在這里,「過程」的涵義是:社會治理的動態性、發展性和延續性——社會治理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規章條例,試圖在任何時空條件下都以不變應萬變;同時也不能靠一場「運動式」的大轟大嗡,試圖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而這兩者,恰恰是以往「社會管理」的最顯著的特點。
社會治理必須倡導「調和」。社會本身是一個有自組織能力的有機體,通常處於一個生機勃勃的過程中。所以,不能試圖用某種強力乃至蠻力去「支配」社會。而是要讓社會本身發揮其自我生存、自我發展乃至自我糾錯、自我修復的功能。所以,社會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藝術」,在收放張弛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以往的社會管理的缺陷,恰恰是過於迷信強制力量。
社會治理必須兼顧「多元」。社會是由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構成的,不同的階層和群體的經濟利益、社會地位和政治訴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會治理必須非常重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不論多數少數,不論強勢弱勢,不論公立民營,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分享發展成果。而以往的社會管理常常錯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賜惠當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極具「社會排斥」的色彩。
社會治理必須注重「互動」。要引導全社會達成利益共識,尤其是針對長期目標的利益共識,就要建立一個適合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框架和社會機制。使多元主體都能夠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然後在溝通交流、相互妥協、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社會共識。在行動上,也應該是互動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會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視而只顧眼前利益
F. 如何理解"改善民生與社會治理是良性互動的關系
(一)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內核和基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質,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內在要求。從邏輯關繫上講,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目的,依法治國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路徑。我們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保證。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決定了社會治理的權力屬於人民,社會治理創新必須以人民為主體,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法治化是人類社會最先進的治理模式。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依靠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互助、共同富裕等一些基本價值觀和制度來維系。更加註重和依靠法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既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路徑和方向,也是重要保障。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越完善、越成熟,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將越厚實、越牢固。
(二)社會治理創新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條件和動力。沒有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就什麼事也辦不成。首先,在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只有社會治理創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才能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營造良好條件和環境。其次,在社會治理創新過程中,通過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既可以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也可以為人民群眾充分享有並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提供重要平台和載體。第三,隨著社會治理創新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組織的發展和組織活力的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自治意識、民主意識將越來越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不斷增強,將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三)民主政治建設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共同歸宿是保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由此可見,無論是政治層面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還是社會層面的社會治理創新,在最終目的和歸宿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G. 推進社會治理現化,需要堅持什麼和什麼相結合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堅持頂層設計型改革和問題倒逼型改革相結合,既要總結回社會治理發展規律,通答過自上而下的途徑推進制度建設,也要總結全國各地在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及時將可復制的地方經驗納入國家政策體系中。
H. 什麼是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 是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和依靠各部門、各單位版的人民群眾的力量,運權用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通過加強打擊、防範、教育、管理、建設、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實現從根本上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維護治安秩序,保障 社會穩定的社會系統工程。
I. 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到的社會治理體系有哪些不同
19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到的社會治理體系,總體的思想是相同的
J. 黨的19大報告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文什麼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