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我國治理蝗災

我國治理蝗災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25:11

『壹』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

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

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總結: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貳』 雞鴨數量畢竟有限,網友說養雞養鴨治理蝗災行得通嗎

如果蝗災的規模特別巨大,“雞鴨軍團”的作用也有限。所以需要早發現早防治,在小規模蝗群出現時就及時消滅,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曾在2000年,新疆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蝗災。當時蝗災起因是先前的蝗群未消滅,還有殘存勢力。加上附近的俄羅斯和哈薩克未對本國的蝗災進行有效處置,這些蝗蟲大批進入我國境內產卵,導致了2000年的孵化爆發。

其次,這種“沙漠蝗蟲”大規模聚集後,體表顏色變黑,體內會產生毒素。從而抵抗天敵的捕食,有了更高存活率。最後還是只能主要以農葯手段進行防治。

『叄』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明朝名將郭登扼腕唏噓:“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白居易也曾道:“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這兩句詩歌就足以窺見我國古代蝗災的嚴重,和人民面對蝗災的心痛和無可奈何。

根據《中國昆蟲學史》的數據,2600餘年間,共發生蝗災500多次。秦漢時期,平均8年發生一起大蝗災;兩宋時期,平均3.5年一起;元代更甚,縮減為1.6年一起;明清時期,約為2.8年一起。

中國是歷史上發生蝗災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是如何應對的呢,歷史漫談君將在下文為大家道來。

『肆』 生物作業,如何防治蝗災

多種措施 防蝗治蝗
蝗災的再次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李照會說,戰勝蝗災其實並不難,最現實的做法是,吸取過去在防蝗治蝗工作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李照會說,現在有些地方領導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他建議,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在東營搞過培育蝗蟲天敵———中華雛蜂虻的實驗,取得了一定效果。新疆等地採取牧鴨、牧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
從短期看,葯劑防治還是最為主要的手段。因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有效控制,近幾年人們對蝗蟲防治越來越不重視,研究它的人越來越少。據了解,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的治蝗葯劑系統研發活動已基本停頓,造成關鍵控制技術和特效葯劑匱乏。李照會曾參加過省里組織的治蝗葯劑的政府采購,在比較過程中,他發現除了有機磷類葯劑外,基本沒有什麼新型葯劑。倒是有一種國外廠家的產品,不但葯效好,而且污染小,但由於價錢太貴,最後中標的量很少。他說,研製治蝗葯劑並不應單純是農葯企業的市場行為,政府部門應加大在研發、引進方面的引導和投入,新農葯的開發任重而道遠。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監測預防體系的薄弱。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多年未受飛蝗侵擾,防蝗治蝗體系逐漸削弱,經費投入也漸少。目前,全國的防蝗治蝗工作主要由各級植保站來承擔,而近年來,各地普遍對其投入不足,有些地方甚至只保工資,不管經費。李照會經常到各個蝗災區考察,對各基層植保站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說,一些地方植保站的人員並不能保證經常到蝗區去監測,原因是沒錢給車加油。有的即使去了,由於測報設備簡陋,手段落後,對蝗情的監測往往不夠及時准確。結果常常是:蝗災發生時,一些地方才重視起來,又是撥款,又是督促;災情一過,又不再管了。現在,許多基層植保站為了經濟利益,把自己辦成了銷售農葯化肥的門市部。
引入鴨子蜘蛛吃蝗蟲

省昆蟲研究所專家認為,廣東防治蝗災的關鍵在於做好蝗蟲的監測預報工作,防止蝗蟲上天,將其限制和消滅在孳生地。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專家建議,在一般情況下,廣大農民可通過引入鴨子、蜘蛛、螞蟻等蝗蟲天敵來預防蝗災。

據劉南欣研究員介紹,省昆蟲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區做過一項試驗,將大量鴨子引入農田捕食水稻蝗蟲,結果僅需2000隻鴨子就能把4000畝土地里的蝗蟲吃得乾乾凈凈。此外,掛網田間的圓蛛及狼蛛、貓蛛等遊走蛛,也能在田裡迅速找到小蝗蟲並將其吞食。他建議廣大農民應盡量保護農田蜘蛛以防止蝗害發生。具體做法是:收割後不要把稻草隨便燒掉,而將其放在田裡,為蜘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種做法是:在收割前後將發現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並加以保護。

竹蝗防治方法

一、營林防治法:利用冬季竹林撫育、墾復中挖除竹蝗卵塊;保留適量的闊葉樹,以利天敵的繁衍。

二、誘殺: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竹林。

三、葯劑防治: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上大竹後用敵敵畏煙劑熏殺。

越北腹露蝗防治方法

一、越北腹露蝗孵化期相對集中,低齡蝗喜在植株上(如水柳樹)群集取食,若採用對口農葯全面對蟲源地施葯,有效率在95%以上。

二、廣東越北腹露蝗的蟲源地主要分布在小北江支流的河灘荒地,為確保施葯期間的人畜安全,減少污染,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三、加強監測,施葯後一周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http://..com/question/3417697.html?fr=qrl3

蝗災的產生要主要跟氣候條件有關.如果連續幾年持續乾旱,很容易發生這樣的災害.
因為,泥土的蝗蟲卵只要在乾旱的條件下才適合它的孵化.
此外也跟它們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系,蝗蟲有很強的聚群性.
http://..com/question/1424968.html?fr=qrl3

『伍』 巴基斯坦蝗災,中國方面進行了哪些援助

巴基斯坦蝗災,中國方面進行了以下援助:

1、2020年2月23日,中國政府派出的由中國頂尖治蝗專家組成的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進行實地考察,商討治蝗對策和支援方案。

2、2020年3月9日,中國首批援助巴基斯坦蝗災防控物資順利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機場。該批物資包括50噸馬拉硫磷農葯和14台牽引式高效噴霧機,由上海浦東機場包機運抵卡拉奇。

3、2020年4月25日,一批中國援助的馬拉硫磷農葯和牽引式高效噴霧機全部到位。中國駐卡拉奇總領事李碧建表知示,另有一批噴灑農葯無人機和其他物資將通過海路運抵巴基斯坦。

(5)我國治理蝗災擴展閱讀

蝗災的防治方法:

一、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應該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葯劑防治

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

『陸』 我國派10萬鴨軍出征巴基斯坦防治蝗蟲災害的方法在生物學上叫什麼這種方法的

這種方法在生物學叫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的捕食性防治另一種生物,優點是版安全環保、成本低、可權持續,有利於維持生態鏈,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小,不會讓生物產生抗性,減少農葯使用量,節省能源。
另外提醒下,所謂的十萬鴨軍出征巴基斯坦,只是某小報的假新聞,早給官媒辟謠了。雞鴨軍團防治蝗蟲,只適用小規模的蝗災,而且棲息地附近有足夠的水源。而巴基斯坦氣候炎熱乾旱,很不利於雞鴨棲息,而且這次巴基斯坦蝗災規模太大,鋪天蓋地,動輒數千億,區區十萬鴨軍也根本是杯水車薪。目前巴基斯坦防治蝗蟲,只要靠噴灑農葯和人工捕殺。不過,中國確實派出了專家組,前往巴基斯坦進行滅蝗指導,巴基斯坦也派人到中國學習生物滅蝗的經驗。

『柒』 怎麼治理蝗蟲

蝗蟲農業防治:(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2)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捌』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玖』 如何消滅蝗災

1、環境保護,治本之法。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
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應該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2、葯劑防治,最主要手段。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效果明顯。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在東營搞過培育蝗蟲天敵———中華雛蜂虻的實驗,取得了一定效果。
新疆等地採取牧鴨、牧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區做過一項試驗,將大量鴨子引入農田捕食水稻蝗蟲,結果僅需2000隻鴨子就能把4000畝土地里的蝗蟲吃得乾乾凈凈。此外,掛網田間的園蛛及狼蛛、貓蛛等遊走蛛,也能在田裡迅速找到小蝗蟲並將其吞食。
廣大農民應盡量保護農田蜘蛛以防止蝗害發生。具體做法是:收割後不要把稻草隨便燒掉,而將其放在田裡,為蜘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種做法是:在收割前後將發現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並加以保護。

『拾』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

因為乾旱的環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里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清代張集馨《道咸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余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凈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雇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此為道光十七年(1837),張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時給上級上的摺子。他自己的記載是「月來撲捕甚力」,不過還是有很多蟲蛋,讓他很焦灼。從中可見,捉到的蝗蟲,可以賣錢。實際差不多是以工代賑~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