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
⑴ 幼兒園違背去小學化有什麼處罰嗎
幼兒園違背去小學化,
沒有什麼處罰規定。
具體可詢問教育局。
教育局的解釋最權威。
⑵ 教育部將如何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嘛。。。。誰規定了只有課本上的知識才是知識呢?學會使用筷版子,學會走路,學會與別人權友好相處,又有哪一個是必須要用課本呢,就算是做菜做飯,也沒有必要對著食譜千篇一律,總可以對著自己的胃口稍加修改。幼兒園其實不算受教育的階段,只是在這里,可以讓孩子能接觸更加多的同齡人,還有老師在這里引導他們未來的方向。這就夠了
⑶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如何治本
教育部終於出手整治幼兒園「小學化」亂象: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將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再說了,哪怕社會培訓機構不敢這么做,如果家長依然那麼焦慮,把老師請到家裡,一對一輔導授課,豈不是更難以禁止和規范?這樣一來,幼兒園是沒有提前教課了,家長的教育支出恐怕又要提高不少。把矛盾從校內轉移到校外,甚至轉移到家庭教育上,這並不能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像喊了多年的「教育減負」,其結果是,學校方面看似減負了,可家長的擔子卻越來越沉重,以至於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只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環節。只有加快各級招生體制改革,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逐漸減輕幼升小、小升初的壓力,這一亂象才可能從根本上被遏制。這樣也才能避免專項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死循環。
來源:錢江晚報
⑷ 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為何比較嚴重
2018年8月23日報道,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5項關於幼兒園教學的治理任務,旨在改善幼兒園「小學化」這一現象。但是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家長的育兒焦慮影響下,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還很難馬上扭轉。
幼兒園「小學化」的具體表現方面,62.7%的受訪者指出有家長送孩子去幼小銜接班、學前培訓班,54.0%的受訪者稱身邊有幼兒園開設拼音、識字和計算等小學課程內容,47.4%的受訪者發現有幼兒園使用教材分科教學,布置書面作業。其他表現還有:進行考試,按分數排名(33.2%),幼兒園管理小學化,統一作息時間,上下課打鈴(33.2%),開設學前專業班、特長班(30.2%),幼兒園環境裝飾中有唐詩、英語、大段文字(20.8%)等。
深圳市民張蓮(化名)的女兒上私立幼兒園大班,她在孩子3歲時給孩子報了美術、英語和舞蹈班,現在還在學習的只有英語。「我給孩子報英語班是希望培養她的興趣,沒有當作學科去學習。」張蓮介紹,深圳教育局會檢查幼兒園有沒有給孩子買學科類書籍,但有的幼兒園會在檢查前提前通知家長把書本放在家裡,很多家長還在家校交流群里問老師為何不教數學語文」。
為什麼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難以馬上扭轉?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最大原因是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採取「搶跑」的培養方式(61.2%)。
「目前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在學齡前輸入了多少知識,比如認識多少字、看過多少課外書、會背多少古詩詞、加減乘除掌握了多少、英語在培訓機構學到第幾冊等,特長方面的就更多了。」浙江寧波公立小學有23年教齡的一級教師林聰(化名)坦言,現在的家長憂患意識非常強,很多家長都有「搶跑」心理。
徐姜(化名)是上海某外企采購經理,他的兒子就讀於一所公立幼兒園。徐姜說,他身邊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有焦慮,尤其是媽媽。「因為別人在『搶跑』,自己孩子不跟著跑就會趕不上」。
「有些小學老師不負責任,家長把這種擔憂帶到了幼兒園,催著老師多教課。」張蓮說。
調查中,91.4%的受訪者表示很多幼兒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搶跑」心理,其中32.5%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多。
受訪者認為幼兒園「小學化」的其他原因還有:部分小學入學時有知識能力測試(55.4%),受學前教育培訓機構宣傳影響(52.7%),幼兒園缺乏科學教育理念(45.8%),幼兒教師教學素質水平低(21.0%),幼升小缺乏很好的銜接機制(17.5%)等。
上海的公立小學嚴格遵守「零起點」教學規定,但很多民辦小學會要求孩子入學前掌握一些拼音識字知識,助長教育「搶跑」風氣。「我家孩子沒有經過小學化訓練,沒有通過民辦小學入學考試」。
湖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湖南文理學院師范學院講師塗麗華認為,首先,整個社會的競爭氛圍使父母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搶跑」,虛榮心也導致家長相互攀比。其次,幼兒園師資水平有限,不少幼師缺少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由於以上原因,許多幼兒園因不提前教拼音、識字等小學內容反而流失生源,而那些以「小學化」特色吸引眾多生源的幼兒園則辦得風生水起。她還指出,幼小銜接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有些小學招生時組織『幼升小』考試,另一方面,部分小學認為『幼升小』的孩子本就該懂一些基本拼音、讀寫知識,不再『零起點』教學。而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不力,也讓這個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目前從中小學到高考的縱向教育評價,主要還是看學生的考試分數。這樣的評價體系是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根源。其次,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之間的校際差距比較大,很多家長或學生期望能進到更好的學校。而且當前部分幼師在教學中常常將小學的教學模式帶入幼兒園。
⑸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幼兒園是怎麼做的
幼兒園學小學課程,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近年來,一些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
對於不具備幼兒園教師資格的,教育部強調要督促教師參加專業技能補償培訓並通過考試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對於不適應科學保教需要,習慣於「小學化」教學的,要通過開展崗位適應性規范培訓,提高幼兒園教師科學保教能力。
對於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以及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或以幼兒參加有關競賽成績及證書作為招生依據的,要堅決糾正,並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納入規范辦學誠信記錄。
來源:
北京晚報
⑹ 2018年7月國家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這一舉措體現了對幼兒的什麼保護
去小學化的政策是要還給孩子們一個游戲和快樂的童年
⑺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小學化惹網友爭議嗎
2018年7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據了解,此次專項治理工作的治理任務包括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以及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在北京某培訓機的學前班的招生廣告上,這個面向5—6歲兒童的全日制學前班,其教學內容包括:學習100以內單雙數、相鄰數及按群計數,50以內加減法,各種類型應用題……認讀聲母單韻母復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等。同時包括數學啟蒙、思維訓練等課程。
而在其他學前班的宣傳中,類似的小學一年級可能基本都能找到。有些幼兒培訓機構的課程種類甚至達到10至15種之多,家長們趨之若鶩。
「幼兒園不教,就去培訓機構學!」類似這樣的心理,讓很多家長紛紛選擇將孩子送入課外培訓班,僅僅五、六歲的孩子就這樣套上了學習的「小夾板」,可學習效果卻令人堪憂。
根據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只是要求5—6歲幼兒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但是顯然,大部分培訓班的培訓內容早已經超過了這些。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黃進表示,「這些培訓,一是知識抽象水平超出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教學方式採用『集體上課』,不注重孩子自身的興趣需要和年齡特徵,往往對孩子是一種負擔。」
根據教育進展國際組織此前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創造力卻倒數第五。這樣的數據無疑不透露出中國教育的短板之處。
2016年,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對武漢、北京等地500位幼兒家長和100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七成教師明確表示超前傳授知識不利於孩子成長,提前加壓還會抹殺孩子的想像力。
有研究顯示,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3歲約為9分鍾,4歲約為12分鍾,5歲約為14分鍾。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重復型教育,如果強行讓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過早灌輸超綱的學習內容,對其身心發展有害而無益。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青島、北京等地教委便已紛紛出拳打擊幼兒教育「小學化」,整治培訓班亂象。然而,如今卻仍屢禁不止。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父母,很多家長都有緊迫感,生怕孩子跟不上,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長相信笨鳥先飛,於是讓孩子提前學些;還有的家長則是跟風,看到別的孩子學習,自己也要跟上。
而如今某些學校的「幼升小」考試,設置門欄,其中的題目過難、過於超綱,也無形中促使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家長A:我們家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拼音就學了兩個月,老師說了,大部分孩子都會,不會的家長想辦法吧,意思就是外面報班唄!不學行嗎?
家長B:不上學前班,上一年級家長就有的忙了,不會老師就找你!
家長C:什麼時候重點小學考試不挑孩子呢?
幼兒「小學化」教育屢禁不止背後,既有家長們的「望子成龍」情結,也有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復雜原因,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解決。
那麼幼兒到底應該學什麼?國外的幼兒教育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經驗。
比如,日本的幼兒園注重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通過玩樂來培養他們健康的身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美國幼兒園則以動手製作手工和戶外活動課程居多;澳大利亞則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的人格,建立和夥伴的關系。
⑻ 什麼是小學化教育
幼兒小學化教育復:
幼兒教制育小學化是指幼兒教育的管理、教學模式及內容偏重於小學階段,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沒有關注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直接向幼兒傳授小學階段才應該接受的具體教科書知識,它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分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這種教育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4、5歲的孩子認識幾百字、認識不少英語(論壇)單詞、會漢語拼音、去學習珠心算……這些本來該小學生學習的東西,不少幼兒園的孩子已經開始涉及,這就是所謂「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 2018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展開專項治理。
⑼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禁止教授小學教學內容,作為家長你怎麼看
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教育部這么做,非常適時到位。幼兒園就要有幼兒園該有的學習內容,學習怎麼簡單的生活自理、學習怎麼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學習最基礎的文明禮貌,上幼兒園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快樂,而不是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