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治理新疆
『壹』 概述清朝統治者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西藏 新疆地區採取的主要措施。
清朝統一以後對西藏的措施:
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達賴五世朝見順治皇帝
進而統一中國。清朝循歷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權,只要前朝所封官員進送舊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變。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後來,五世班禪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確立,此後歷世達賴、班禪須經中央政府冊封遂成定製。[14] 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清朝對西藏的施政管理,在總結元明兩朝治藏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調整,例如:設置駐藏大臣總攬全藏;調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體制;賜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並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確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務、邊境國防的決定權歸中央等原則;勘定今西藏與青海、四川、雲南間的界線;規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轄區及許可權,劃分了駐藏大臣直轄區。
清朝統一以後對新疆的措施:
17世紀,准噶爾(蒙古的一支)叛亂,並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軍擊敗了准噶爾,控制了新疆東部。雍正皇帝時,貴州東南部新辟疆土亦稱新疆。當時,西域新疆和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新納入清王朝統治之下的地域,統稱「新疆六廳」。《清史稿》載:「十二年,哈元生進新辟苗疆圖志,以尹繼善督雲、貴,而復有黔苗之變。初,苗疆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增營設汛,凡腹內郡縣防兵大半移戍新疆。」1755年,清朝攻佔固勒扎;1757年,清朝徹底平定了准噶爾叛亂。乾隆皇帝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因「故土新歸」之意。1759年,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因准噶爾部消失而趁機坐大的回部,即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大小和卓反叛,從此完全確立了清朝對新疆的穩固統治,回部之前在准噶爾暴力統治之下。而准噶爾部被滅族也直接導致新疆及中亞部分完全伊斯蘭化。 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打敗沙皇俄羅斯的阻攔從幾千里外的哈薩克草原回歸祖國。1755~1757年,清朝統一西北地區,解除了哈薩克汗國來自准噶爾貴族的威脅。大、中、小三個玉茲,曾先後表示歸順清朝,部分牧民遷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區放牧。清朝平定準噶爾後,要求歸附的不僅僅是哈薩克和布魯特,蔥嶺以西的各部落,如浩罕、今天新疆西部的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爾、山克、塔什干、愛烏罕(阿富汗)等紛紛表示歸附。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開端,鴉片戰爭以後,新疆和祖國其他地區一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疆各族人民反對外國入侵,反對分裂以及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任務更為繁重。新疆同祖國的命運越來越密切。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國領土主權遭到帝國主義的踐踏。位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16世紀沙皇俄羅斯侵入西伯利亞,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中國領土。19世紀中葉,俄羅斯帝國威脅清朝的整個北部邊境。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64年的《塔城條約》將新疆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約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俄國,後歸塔吉克。1865年春,由於清朝衰落,毗鄰新疆的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從喀什進入新疆,統治新疆絕大部分地區達6年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著災難。1871年,俄國侵佔包括固勒扎城(伊寧市)在內的伊犁河谷,當時清朝在新疆只剩下塔城等少數據點。
1875年,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到1877年底,清軍陸續收復了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侵佔的天山南北諸地,史稱「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其後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 1881年,清政府收復被沙俄佔領長達11年之久的伊犁地區。1884年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外交斗爭,幾經周折,終於達成《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發布新疆建省上諭,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新疆巡撫。1885年,沙俄吞並中亞大部分地區,盜走乾隆御界限碑。隨後,俄國人又炮製了「帕米爾乃浩罕遺產」之謬論,妄圖強占該地。1892年,俄國不顧清軍在此已增設哨所而大舉南侵,強佔了中國清朝新疆西南薩雷闊勒嶺以西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1880年代左宗棠抬棺率兵收復整個新疆,清朝和沙俄簽定邊界協議,按協議是山口往南的垂直直線劃線,後來沙俄在原有割地基礎上又侵佔2.8萬多,一直不還。
而不包含在條約中的被佔領土也就一直懸而未決。 根據《中俄伊犁條約》而簽訂的《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將帕米爾西部割讓給沙俄(見沙俄侵佔帕米爾事件)。二十一年沙俄又在英國默許下,違約侵佔薩雷闊勒嶺以西中國領土。清政府對此提出了多次抗議,沙俄從此也就不再理會,一直霸佔該地。但以後歷屆中國中央政府都不承認。清朝對新疆的經營,無論是規模和范圍皆遠勝從前歷代,社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
1、屯田戍邊,農墾事業規模空前。
2、移民及人口增長。
3、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4、商業貿易有一定發展。
5、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
『貳』 清朝為開發新疆治理邊疆作出重大貢獻的兩位人物
清朝為開發新疆治理邊疆作出重大貢獻的兩位人物是左宗棠和曾紀澤,在軍事上,左宗棠以武力打敗阿古柏政權,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並做好武力收復伊犁的准備。外交上,清政府派曾紀澤赴俄國交涉,通過外交手段收復伊犁~
『叄』 清代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清代在入關後設置了八個總督,即直隸(管轄今河北及內蒙一部分)、兩江(江蘇、安徽、江西)、浙閩(福建、浙江、台灣)、兩廣(廣東、廣西、海南島) 、雲貴(雲南、貴州)、四川、陝甘(陝西、甘肅)和湖廣(湖南湖北)。這些都是軍政要員,還有一些負責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河道總督是主管水利工程的,還有漕運總督主要是管漕糧的,這些都是專門事務的總督。這些總督的地位與八大總督中沒有掛兵部尚書銜的總督是一樣的,通常是從二品。
八個總督加河道、漕運兩總督,後來增設東三省總督。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省只設巡撫,無總督。
青海當時設直屬中央的「西寧辦事大臣」,但西寧府屬於甘肅省管轄。
寧夏當時未設省,基本上屬於甘肅省的地盤。
新韁歸伊犁將軍管
伊犁將軍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天山南北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治所在惠遠城(今新疆霍城縣南)。伊犁將軍為清朝新疆地區最高官職,統轄新疆南北兩路,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額爾齊斯河上游,天山南北兩路,直至帕米爾等地的軍政事務。光緒九年(1883年),新疆建省。辛亥革命後廢除伊犁將軍。
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建有許多城鎮在這里發展貿易。伊犁將軍府舊址在霍城縣惠遠城內。
清代乾隆為了加強在伊犁地區的治理,在這里設伊犁將軍,建惠遠城,並陸續在其周圍建起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塔爾奇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現保存較好的是被稱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遠城,是當時我國西陲軍、政治中心的伊犁將軍府所在地。
現城內還保留著將軍府舊址,舊址坐北朝南。院內古木參天;廳堂、台榭、曲徑、迴廊,依然存在。小巧玲瓏的「將軍亭」已修繕一新,佇立在青松綠樹之間。昔日將軍府門前的一對造型奇特的石獅,仍存院內,神態逼真,惹人喜愛。
惠遠古城中心矗立著宏偉高大的鍾鼓樓,登樓遠眺,城內外風光盡收眼底。歷史上,洪亮吉、祁韻士、林則徐、鄧廷楨、徐松等著名謫士們都曾在此地留下輝煌業績。林則徐率民開通水利,鞏固邊防,為民造福,受到了伊犁將軍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賴。林則徐在惠遠雖然只有兩年時間,但其日記、詩抄、書信留傳甚多。
青海寧夏歸陝甘總督。
新疆又韃賴和班禪自治,清廷派駐藏大臣共同管轄。
青海實行軍政一體管轄,有西寧將軍和辦事大臣共同管轄。
『肆』 清朝前期為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理統治而採取的重大措施
麥子,你沒看書啊~20課的措施4點你沒看嗎?
貼的答案也有也··
1:1684年設專置台灣府
2乾隆時,設置烏屬里雅蘇台將軍管轄漠北地區
3清朝設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口客)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4達賴五世被順治帝封為「達賴喇嘛」
班禪五世被康熙帝封為「班禪額爾德尼」
雍正時,在拉薩設駐藏大臣
乾隆創設「金瓶掣簽制」
『伍』 清代是怎樣管理新疆的
1.平定割據及內亂1745年(乾隆十年),噶爾丹策零汗去世,准噶爾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攻伐長達數年,嚴重削弱了汗國的實力。所屬部眾或厭戰、或避亂,紛紛向東歸於清王朝,為清統一西域、完成自康熙以來的未竟之業創造了條件。1755年(乾隆二十年)春,清軍兵分兩路,北路自烏里雅蘇台西進,西路自巴里坤出擊,約期會師於博羅塔拉(今博爾塔拉)。4月,兩路會師;5月進占伊犁,清統一天山以北地區;8月,河睦爾撒納因未獲准成為准噶爾四部大汗發動叛亂,伊犁失守,定北將軍班第以下500餘眾遇難。次年初,清軍出兵平叛,仍以西、北兩路分兵推進;3月有,會師伊犁,阿睦爾撒納出逃俄羅斯,清軍收復天山以北地區。1755年5月,曾被准噶爾扣押在伊犁數十年的天山以南維吾爾人首領大和卓博羅尼都、小和卓霍集占兩兄弟前來軍營,表示願率屬下30餘戶投順清政府。喀什噶爾巴喇特和卓也來軍營歸附,並表示願率兵協助清軍招撫和統一天山南路。清本擬送大和卓博羅尼都往北京朝覲,留小和卓霍集占於伊犁照管部屬,清軍則分兵前往天山以南駐防,但阿克蘇阿奇木伯克阿不都等向清政府請求,讓大、小和卓回天山以南招撫和管束維吾爾人。於是清廷決定,改派大和卓博羅尼都前往阿克蘇,並組織一支由清軍、歸附的准噶爾部隊及維吾爾人組成的混合軍隊隨同博羅尼都前往南疆招撫和駐防。小和卓仍留伊犁。阿睦爾撒納叛亂後,小和卓附逆。清軍出兵平叛,霍集占畏懼,逃到天山南路,進而鼓動大和卓反清。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4月,霍集占自稱巴圖爾汗,公開反清作亂,殺害前來宣撫的清軍副都統阿敏道及兵士百餘人。隨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專制政權。次年初,清軍出兵天山南路。9月,在當地維吾爾人民的支持下,清軍兵不血刃進駐阿克蘇、烏什兩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5月,以隨軍的庫車阿奇木伯克鄂對招撫和田。次年7月,沖破大山、小和卓的頑抗,進占葉爾羌、喀什噶爾兩城。大、小和卓出逃,被巴達克山首領擒殺。天山以南遂告平定,西域統一。西域始稱「西域新疆」或「新疆」,其中有「故土新歸」之意。清統一新疆後,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把西北邊疆的山川地理和四界所至載入《西域圖志》、《大清一統輿圖》等官方圖籍,確立版圖,昭示中外。新疆西部沿邊地區分別由伊犁將軍下屬駐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三處的參贊大臣管理①。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治所雅爾(今烏爾扎爾,現屬哈薩克坦。1767年內遷至楚呼楚,即今新疆城市),管理疆界地段自額爾齊斯河之鏗格爾圖喇,往西經喀爾滿嶺(卡爾賓山)轉向西南,經愛古斯河(阿雅古斯河)至巴爾喀什湖北岸東端。伊犁參贊大臣治所惠遠城(今新疆霍城縣境內),所轄疆界地段自巴爾喀什湖北岸往西至吹河(又稱楚河),轉向西南至塔拉斯河,再轉向東南過哈喇布拉嶺至納林河。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治所徠寧城(今新疆疏勒縣),所轄疆界地段自納林河往南,經噶布蘭、蘇提布拉克兩山嶺(位於古里察與鄂什之間)至阿賴嶺,沿阿賴嶺往南至帕米南之噴赤河上游。清政府對新疆西部疆界制定了嚴密的巡邊制度,規定每年秋天各參贊大臣分派一支數百人的巡邊部隊在規定的地點會哨②。2.建立軍府制度清政府最高決策層對統一新疆的善後經營十分關注。乾隆帝一再要求有著官員要站在「西北塞防乃國家根本」的高度,立足久——————————①《清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②1919年以前阿勒泰地區尚未劃入新疆。遠,妥善籌劃,即所謂「伊犁既歸版章,久安善後之圖要焉,已定者詎宜復失」①!經過君臣上下反復商討,決定治理新疆的大政方針是:政治上設官分職;軍事上駐扎大軍;經濟上屯墾開發、以邊養邊。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清廷正式宣布在新疆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上諭:「伊犁為新疆都會,現在駐兵屯田,自應設立將軍,總管軍務。」②伊犁將軍為清政府在新疆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駐節伊犁惠遠城,代表清廷中央總攬全疆各項軍政事務。作為軍政合一的全疆管理體制,軍府制度的職能包括軍務與民政兩大部分;從施政內容看,涉及政治、軍事、經濟、財政、人事、司法、外交各個方面;從施政方式看,軍事事務多由各軍政大臣直接拿管,民政事務則在軍政大臣主持或監督下,交各地民政官員具體辦理。伊犁將軍主要職能可分七個方面:(1)統率駐軍、保持武備;(2)考察民吏、定其升遷;(3)屯田置牧、組織生產;(4)核征賦稅、奏調經費;(5)管理台卡、巡邊守土;(6)辦理王公入覲事務及藩屬事務;(7)處理對俄事務。同年10月,明瑞被授為首任伊犁將軍。伊犁將軍之下設參贊大臣(都統)、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職,分駐天山南北各地,管理本地軍政事務。各級軍政長官的分布,根據形勢和治理需要,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到乾隆末年,新疆軍政大臣建制基本定形,其結構層次如下表所示③。新疆各級軍政大臣的建制大體上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官員配置北重南輕,軍政重心在北疆;二是將全疆劃分三大地理單元,北路伊塔地區歸將軍直轄,南路八城和東路烏魯木齊地區(北疆庫爾喀喇烏蘇以東,南疆吐魯番以北)分別由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和烏魯木齊都統分別管理,聽伊犁將軍節制;三是視地方之要沖繁難程度,分別派駐不同別軍政官員,戰略要區委以都統、參贊大臣,其餘各城,大者派駐辦事大臣,以協辦大臣輔佐,小者派駐領隊大臣。
『陸』 清朝加強對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治理措施。
[歷史書上都有噠~]
蒙古:設置烏里雅蘇台將軍。
新疆:設置伊犁將軍,以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治。
西藏:清政府分別冊封了達賴、班禪,並設置駐藏大臣。
望採納!~謝謝~
『柒』 清朝時期中央政府在新疆打了多少年的仗為何從古至今治理回疆如此之艱難
因為民族和信仰不一樣,而且伊斯蘭教徒和中東恐怖分子關系密切。俄羅斯的問題也不少啊,;例如車臣戰爭那麼嚴重啊,現在還有烏克蘭暴亂之後的克里米亞問題。中國和俄羅斯有個共同點,就是疆土廣闊,不好管理。
『捌』 清朝治理新疆的措施及其評價
措施有:
一、設置伊犁將軍,將八旗軍隊和陝甘漢人遷居屯田,在東疆地區實行郡縣制;
二、在維吾爾族聚居區實行伯克制度,對伊斯蘭教實施政教分離;
三、在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區實行札薩克制度,保護喇嘛教。
評價:清朝在新疆的民族政策既有比較成功的方面,確保了新疆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採取了許多適合新疆各民族現實情況的政治經濟政策和措施,推動了新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清朝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維護者,其制定政策的前提是民族不平等,所以以分而治之為原則政策結果也不可能使新疆各族群眾真正獲得收益。而清朝統治者包括前代統治者國家和民族思想的二重性給制定和貫徹民族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後來包括現代中國解決新疆民族問題留下的隱患,更應該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
試題網站:http://www.jingpinke.com/resource/details?uuid=5b9f99d3-12d6-1000-94cb-ab7910583586&objectId=oid:845afffe-1856-4dd8-a634-5c361e870b19
『玖』 清朝前期,清政府是怎樣管理新疆
對於新疆,清朝同樣採取了因地制宜、分化瓦解的方針,他將新疆劃分為版三個部分權,每個部分採取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使其無法形成合力。
另外,他還籠絡南疆的維吾爾貴族,通過給予其特權讓其成為帝國的支持者。清朝還極力培養維吾爾人與滿族的親密關系,同時又嚴禁漢族和維吾爾族交往,不僅杜絕了漢族與維吾爾族「串通」的可能,還讓維吾爾族成為滿族的堅定盟友。
新疆離內地最近的東路實行郡縣制,靠近哈薩克等游牧民族的北路和東路的哈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則實行與內蒙古一致的札薩克制。由於這些地區的維吾爾領袖曾積極支持清朝對於新疆的征服、作為賞賜,清朝對其採用了和對待蒙古一樣的制度,給予其充分的自治權。
(9)清朝治理新疆擴展閱讀
清朝統一新疆的意義
1、清朝統一新疆,它的意義可以說是巨大的,在近代史中,各民族都在為民族生存空間拼得頭破血流,依舊沒有獲得多大的成果。
2、其次,統一新疆,穩定了西北邊疆,減少了來自西北的威脅,同時促進了多民族的發展。這里是西北重要的地區,同時還是中國通向中亞和西方的大門,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失去這里,中原王朝都會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