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如何治理香港
Ⅰ 香港是怎麼被英國侵略的
英軍侵佔香港發生於1841年1月26日。18世紀初,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1840年6月,清政府下令查禁鴉片,英國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出兵攻打廣州。1841年1月26日,英國派兵強行佔領香港。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英國侵略者就有意在中國海岸侵佔島嶼,以便對中國進行侵略。
1834年,他們首先看到香港在戰略上和商業上對他們有利,此後,侵佔中國沿海島嶼,就成為英國侵略者最重要的目標。在英軍強佔香港以後的50多年時間里,英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三個有關香港問題的不平等條約,霸佔了整個香港地區。
1842年8月29日,英國政府同清政府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第三條規定把香港割讓給英國。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朝政府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中國領土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乘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又強迫清政府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即所謂「新界」,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英國如何治理香港擴展閱讀:
香港的回歸:
清朝被推翻後,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英國對香港的永久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曾多次闡明對香港問題的立場,指出香港是中國領土,中國不受過去英國政府同中國清朝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約束,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恢復行使對整個香港地區的主權。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
Ⅱ 我覺得香港應該繼續被英國治理!回歸之前的香港更好,有道理嗎
贊同,有道理
Ⅲ 香港問題被英國治理了很多年
香港的教育是基於,1950年代為逃離戰火而來港的大量內地移民謀生艱,而人口上升回問題。而部分學童為有答得教育機會,而建立有效的教育機會,可以令本土可以的管治更加容易,也可以培養出人才為將來社會注入力量。而當年歧視華人是經常發生的,而香港的基建多由英國公司承擔。好像警隊為例子,當時華人最高都是總華探長。首位華人總督察為方奕輝,於1954年1月1日獲委任。華人的職位都不高,而速度都不快,而10後才升總警司。加上華人以前是不能在半山住的,而住在山上的都是外國人啊。可見住都如此,不要說其他啦
Ⅳ 英國是怎樣佔領香港的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回發動第二次鴉片答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又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個大小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
這三個不平等條約,都是滿清政府屈服於英國的炮艦而簽訂的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使英國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100來年。
Ⅳ 英國統治香港的時候是怎樣的
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憑借武力佔領了香港本島,戰後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在南京條約中明確規定清政府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就這樣香港本島成了英國的領土。以後,英國又向中國租借了臨近香港的九龍半島。
Ⅵ 英國是怎樣奪取香港主權的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回答的動力,謝謝
Ⅶ 香港是怎麼割讓給英國
香港是以《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的。
1、《南京條約》:其中要求中國割讓香港島。
條約原文: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2、《中英北京條約》其中要求中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條約原文:前據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品,交與大英駐扎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定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面管轄所及庶保無事。
(7)英國如何治理香港擴展閱讀
香港回歸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
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Ⅷ 香港的繁榮富強跟英國治理有關系嗎
香港的繁榮在於歷史,1949年共產黨贏得了國共內戰,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而被資本主義國家所制裁。香港是當時進入中國市場的唯一入口,所以香港由小漁港搖身一變成了工業港口。50-90年代。中國在鬧革命,韓國台灣在鬧民主,東南亞在內戰 。日本跟香港成了亞洲地區最安全的地方,這使得香港出現了繁榮,90年代香港達到高峰,GDP佔中國的百分之25。不久,中國改革開放,韓國台灣完成民主。東南亞結束內戰。香港的地位走向衰弱。但年輕一代的香港人認為是中央接手後香港才沒落的,所以跟內地有很大的矛盾。
Ⅸ 1944年,英國是如何佔領香港的
1944年初,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名叫香港計劃小組的機構,負責策劃重佔香港及恢復殖民機構的事宜,並確定了戰後武力佔領香港的方針,准備在戰爭後期用陸海空軍及預備部隊協同作戰,不惜一切代價攻佔香港。為配合軍事行動,英國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間諜。
日本投降前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秘密渠道,通知被日軍囚禁在港島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輔正金遜,讓他設法在日軍投降後恢復英國在香港的機構,並行使政府管理職權,直到英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金遜獲釋後便向日軍提出建立以他為首的臨時政府,要求日軍維持好社會秩序,等待英軍前來受降。
8月13日,英國二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佔香港的任務。據此,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殼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軍隊登上香港島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為重佔香港作了准備。英國人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斗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將歸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英國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難的。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布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Ⅹ 英國是怎樣一步一步佔領整個香港地區的
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島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諭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但清政府沒有能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北京政府時期,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和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問題。但終因英國的頑拒和當時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和缺乏實力作外交的後盾而嚴重受挫。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奮斗目標,其中將取消列強在華租借地放在突出的地位。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從來沒有向英國正式提出過歸還九龍租借地。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本來有兩次機會收回香港和九龍租借地。可是,蔣介石政府執行錯誤政策,又兩次坐失收復良機。
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港人治港方針的成功實踐。收復香港的百餘年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1841年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島開始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一個半世紀,中國經歷了晚清時期、民國(包括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民國時期的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都曾為收復香港進行過努力。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歷史表明,只有新中國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願。在香港回歸已在眼前的今天,全面地回顧一下百餘年來我國收復香港的艱苦歷程,將有助於真正理解香港回歸祖國的深刻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啟示。
英國強佔香港島及清政府武力收復香港島計劃的破滅
自1841年1月英國武力強佔香港島起,清政府即開展了收復該島的斗爭。為了說明這一斗爭的情況,首先必須弄清英國佔領該島的經過。
迄至目前為止,一些著述和傳媒是這樣描述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如何佔領香港島的:1840年8月英軍在佔領定海之後,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驚慌失措的清政府急派直隸總督琦善去大沽與英國全權使臣懿律和義律談判。1841年1月25日,琦善與英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這種說法似乎認為英國佔領香港島有確實的「條約根據」。其實英國是在毫無條約根據的情況下強占該島的,道光帝事先既未曾聞知,更未予允准。因此才有亟謀收復之舉。
依據中英兩國的檔案記載,1840年8月30日,義律去天津大沽曾向清政府遞交《巴麥尊子爵給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提出割讓東南沿海一島或數島給英國等侵略要求。琦善根據道光帝的旨意拒絕了英方提出的侵略要求,勸說英軍退回廣東再繼續談判。幾個月之後,琦善抵達廣州繼續與英方交涉。道光帝明確指示琦善,如果英方堅持其侵略要求,即採取果斷措施,堅決用武力抗擊侵略者。但是琦善懾於英軍船堅炮利,力求妥協。由於道光帝的態度非常強硬,因此琦善在與義律談判時只同意賠償煙價,拒絕割讓香港島。1841年1月7日,英軍野蠻地攻佔了虎門口的大角、沙角,隨即又提出霸佔沙角等要求。琦善在英軍武力脅迫下,萬般無奈,復照英方,英軍若退還定海、沙角等處,可奏請道光帝於珠江口外給予「寄寓一所」。1月14日,義律提出割佔九龍尖沙咀、香港兩地。琦善答以只能選擇一處「寄寓泊船」,俟英方選定後,再由他上奏請旨。1月20日,義律突然宣布,他已經與琦善達成共有四項內容的「初步協定」,其中第一項就是將香港島及港口割讓與英王。1月26日,英軍在沒有任何條約依據的情況下,悍然侵佔了香港島。1月27—28日,義律為了迫使中方承認其侵佔香港島為合法,又迫不及待地與琦善在蓮花山進行會談。兩人在英方提出的重要條款,即割讓香港島和通商等問題上發生了爭執,琦善表示對義律所擬定的協定草案再行籌思後方能具復。由此可見,1月20日義律宣布的「初步協定」實屬無稽之談。1月30日,英方又故伎重演,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照會中方大鵬協副將賴恩爵,再次謊稱義律已與琦善「說定諸事,議將香港全島地方讓給英國主掌,已有文據在案,」並要求撤走島上各處的中國官兵。兩天之後,英軍又在香港島張貼告示,妄稱「現經與欽差大臣爵閣部堂議定諸事,將香港等處全島讓給英國寄居主掌,已有文據在案。是以香港等處居民,現系歸屬大英國主之子民」。歷史事實是,琦善在英軍炮口下,確有允許代為奏懇皇帝,准許英人在香港寄寓泊船之意。但是,當時香港一詞,並非指香港全島,而僅僅指該島西南今香港仔一隅之地。英方卻故意將一隅變成了全島,將「寄寓泊船」變為割占,將「代為奏懇」說成是「議定諸事」、「已有文據在案」。這充分說明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在外交上是如何不擇手段的。
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島以後,清政府極為震驚,立即為武力收回香港島進行了部署。1841年2月26日,道光帝收到廣東巡撫怡良關於琦善將該島擅與英人、英軍侵佔香港島並擅出偽示的奏摺,即認定英軍侵佔香港島是琦善越權私與造成的,諭稱:「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琦善擅與香港,擅准通商,膽敢乞朕恩施格外,」並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解京,查抄所有家產。道光帝嚴懲琦善絕非偶然,他對琦善在廣東一味向英人妥協的行徑早就不滿。1月27日道光帝得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即刻下令將琦善交部議處。三天後,他又命御前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南下征討英國侵略者。英軍侵佔香港島後,武力收復香港島就成了奕山等人南下征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時奕山等人還在南下途中,道光帝降旨稱:「即使香港並非險要,亦必設法趕緊收回,斷不準給予該夷,致滋後患。」之後他又接二連三地下達收復香港島的諭旨:「至該逆所佔香港,務須設法克復,使該逆永絕窺伺,方為不負委任。」豈知道光帝下令調集的奕山軍隊人數雖然數倍於英軍,但全部是陸軍,只能由陸上防守廣州,根本無力進攻港島。1841年5月18日,英軍幾乎傾巢出動,前往進攻廣州。奕山倉促應戰,清軍大敗,廣州城外炮台全部失陷,奕山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在一星期內交付了600萬元賠款,並把軍隊撤出了廣州城。事後奕山謊報軍情,諱敗為勝,致使道光帝誤認為,英軍於條件得到滿足後從廣州退回港島,是天朝征討「英夷」的勝利。至於香港島,道光帝接受新任兩廣總督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