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治理體系
1. 什麼是為世界高等教育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
國家啟動實施的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戰略,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戰略舉措,它既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我國逐漸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實力與自信,並率先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必然要求。
可以說,「雙一流」建設,是為世界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重要舉措,它體現的一個重要價值意蘊是對當前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的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發展模式和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超越。
「雙一流」建設不能簡單照搬「世界一流」標准
中國的「雙一流」建設,需要體現對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的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發展道路的歷史性超越。
「雙一流」建設需要與國際接軌,用國際可比的指標來衡量。「雙一流」建設強調「世界一流」標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從西方發達國家建設世界一流高校、一流學科經驗的視角來探尋我國「雙一流」建設道路,完全走西方發達國家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發展模式。我們的「雙一流」建設必須超越這種發展道路。因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這些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因此,「雙一流」建設不能簡單地照搬「世界一流」標准,還需要以中國特色為統領,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要考慮如何建立由中國主導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體系,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提供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
美國著名學者阿特巴赫曾運用依附理論來分析全球高等教育的不均衡發展現象。他認為,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中心與邊緣關系,是由世界各國的不均衡發展所決定的。位於中心的發達國家在基礎設施、學術平台、政策法規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位於中心的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在世界科學發展、學術研究、知識體系中處於領導地位,而位於邊緣的發展中國家的大學則依賴於和處於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心的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高校進行知識交流和人才培養。
教育部已在9月21日上午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包括A類36所,B類6所;原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入列,另新增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3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原「211工程」高校全部入列,新增25所非「211工程」院校。從這份名單看,「雙一流」建設體現了在肯定以往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上穩中求進、平穩過渡的特點,以及以學科為基礎,不搞終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身份固化,體現了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導向,激發了建設活力。
人才培養永遠是高校的首要職能
由於「雙一流」建設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進行「雙一流」建設時也要防止可能出現的一些偏差和誤導。
「雙一流」建設要防止對一流大學功能作狹隘化的理解。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職能不斷擴大,逐步由人才培養擴大到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高校之所以稱之為高校,人才培養永遠是首要職能。但是因為人才培養的周期長、成效難以測量,所以在現有評價體系中往往容易被弱化甚至忽略。人才培養是我國具備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基礎的大學對國家的重要貢獻,它應該構成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特色的一個起點。「雙一流」建設要關注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並逐步影響和發展形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准。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雙一流」建設要防止因過分強調競爭而加劇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失衡。「雙一流」建設不搞終身制,將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委將根據建設周期對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進行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這必將進一步加劇高校之間的競爭。因此,在「雙一流」建設中,雖然強調競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是非常必要的,但對中西部地區一些高校和學科,可能根據世界一流的標准來衡量,還達不到要求,但是國家戰略需要,培養一流人才需要,我們仍然應該加強建設。
從歷史經驗看,我國一些一流學科甚至一流機構,有的當時甚至是一張白紙,但根據國家需要建設起來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仍然有許多與世界一流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國家急需建設的學科領域,對這些學科我們應該加強建設。在這個意義上,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對中西部地區一些居於國內一流的高校和學科,可以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和傾斜,將其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並加大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以防止和避免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失衡的進一步加劇。此外,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也必須考慮其與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之間的關系。要通過「雙一流」建設,推動各地區、各層次、各類型高校和學科的發展,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作者陸根書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主任)
2. 結合本次課的學習內容,你認為在大學課堂和寢室管理中,應該如何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結合本次學習內容,我覺得大學課堂和宿舍管理中,應該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放首要,把實踐排在第一位,真的是這樣,沒有人可以選擇,但是要學著成長,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又一個很好的計劃,又一個果斷的決策者。
3. 高校現代治理體系 解決哪些問題
如何實現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必須採取「確權」、「分權」、「放權」和「讓權」等四個重大舉措,科學配置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
遏制教育職能部門公共權力的不斷擴張,建立權力邊界清晰、權責匹配、相互制約、執行有力、接受監督的國家公共教育行政權力配置機制,多位專家表示,這是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
「要全面推進我國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採取『確權』、『分權』、『放權』和『讓權』等四個重大舉措,科學配置教育行政權力,建立完整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張志勇說。
「『確權』即確定教育行政權力歸屬,改變多頭管理導致互相扯皮、管理效能低下的局面。這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管理、民辦教育管理和校外管理方面。建議將勞動人事部門管理的技工教育、技師教育交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由門統籌管理整個職業教育。勞動人事部門主要負責制定行業標准和嚴格實施職業資格制度。另外,要將民辦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資格准入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張志勇說。
對於教育、編制、人事部門管理許可權相互交叉、邊界模糊現象,張志勇提出,要盡快「分權」。張志勇建議,在教育人事權力配置方面,國家必須釐清各自權力邊界,將教師招聘權和職務(職稱)評審權還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財政權力配置方面,要與教育、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權力清晰、權責明確、分權與制衡相統一的教育財政管理體制。
在「放權」方面,張志勇認為,加快教育管理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向地方和學校放權,是激活地方和學校辦學活力的關鍵。一方面,中央要向省級下放地方教育的統籌權,包括教育管理職能的調整,教育事業的規劃等;下放高等教育的統籌權,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權、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改革權等;下放統籌推進教育改革的自主權,包括符合國家法規和中央政策的各項教育改革試點。另一方面,各級要向學校放權,關鍵是要依法確保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包括人事管理自主權、自主招生權、財政教育經費和合法募集的教育經費的自主使用權等。
「在歸還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學校和學院也必須完善內部治理機制。」石中英說,從高校而言,學校要為學院發展服務,要建立學術委員會,確定以學術權力為軸心,同時要用好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黨政聯席會議等民主管理的,才能激發基層創造改革的活力,促進中國大學的內涵式發展。
對於一所中學來說,郭涵認為,學校要提高治理能力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要全面、准確理解改革的任務,自覺地運用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來思考問題、謀劃思路、改進工作,要進行綜合改革,不能顧此失彼、跑偏走樣,也不能斷章取義、生搬硬套。要給學校一定的自主權,要明確學校的辦學目標。第二要廣泛凝聚共識,有所擔當。隨著形勢的發展,改革的難度和風險都在不斷加大。過去合理的做法,現在可能不適應現實需要了。以前長期有效的,可能現在失靈了。要建設學習型學校,解放思想,增強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第三要協調推進改革,在教育內部,統籌推進課程、教學、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從人民群眾和廣大師生最期盼的事項改起,從各個部門、社會各界、師生員工形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促公平、抓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劉暢也認為,在放權的同時,學校也應加快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要從管理走向引領,從標准走向個性,從制度走向文化,從行政走向學術,從資源走向開放。「一方面,要激發教師的生命自覺,把各種教學自主權還給教師;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事務。此外,要帶動家長、社區一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教育環境。」
「讓權」,即改變及其教育行政部門集權管理教育的局面,充分調動社會包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與教育管理、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張志勇說:「一是向社會組織讓權,各級可以把各種決策、專業管理、質量管理、教育改革項目等委託給具有資質的教育專業服務或者行業協會。二是向社會讓權,讓作為教育利益相關方的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各級各類教育的決策、監督和管理。」
「現在最重要的是調整的角色定位,改變的管理方式。要建立委員會制來吸收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決策和教育內部管理。要真正建立和發展一批中介,特別是學術性的專業組織來參與教育的管理。要通過完善立法和學校的章程來完善學校制度。還要進一步推進信息公開。」劉寶存說。
「此外,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嚴格制約。」褚宏啟說,第一要通過實體立法限制教育行政權力,依然需要對學校進行監控,但應該強調服務和支持,強調間接管理、宏觀管理。第二要進行程序立法,通過信息公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申訴等手段限制權力。第三要實行行政問責,三者合一能讓權力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又受到一定製約,這才是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