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農村治理
❶ 農村環境整治三要三不要的整治要是指什麼
一、要堅定信心不要怕艱難困苦
信心比黃金還珍貴,農村環境衛生由於長期的管理缺失,意識缺乏,資金缺少,前幾年,基本上處於一片混亂,無人問津,視而不見的狀態。2013年底,五團鎮是城步縣唯一一個「全市環境衛生十差鄉鎮」,河流中漂浮物成堆,街道上白色垃圾成片,村莊里到處都是垃圾小山包,不少的村一、二十年的垃圾都堆在眼皮底下,沒有進行過任何清理和處理,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其任務之重不言而喻,其難度之大亦可想而知。加之環境衛生上午搞好了不等於下午就搞好了,今天搞好了也不等於明天就搞好了,是一項時時得抓、天天得抓的工作,是一項鬆懈不得、松一篙則會退千尋的工作。面對這樣的大事、難事,該鎮黨政班子成員毫不動搖,團結一心,自2013年底到2014年初,該鎮連續七次召開黨政班子成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終於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樹立了信心,迅速拉開了五團鎮環境衛生大整治的序幕。
二、要捨得投入不要怕經費短缺
2014年至今,五團鎮政府已投資70餘萬元用於環境衛生的整治,修建了全縣第一個垃圾焚燒爐,租賃了垃圾填埋場,在集鎮范圍和重點區域安裝果皮垃圾箱120餘個,並購置了專用垃圾運輸車和灑水車,同時聘請7名環衛工人負責集鎮街道、江頭司街道、農貿市場、五團河道、政府機關等地的全天候清掃與保潔,僅2014年,就支付環衛工人工資近10萬元。全鎮16個村(居)投資100餘萬元,目前已修建垃圾池110餘個,安裝垃圾箱180餘個,聘請村衛生保潔員70餘名,保潔員人數少的也有3個左右,多的達6-8人,如木瓜村有8個,江頭司村、騰坪村都有6個。目前的財政形勢,鄉鎮和村級的工作經費都是十分短缺和相當困難的,面對環衛工作如此大的投入,確實壓力很大甚至難以支撐,但該鎮黨委、政府堅信車道山前必有路,千金散盡還復來,有錢得做,沒有錢也得做!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鄉鎮政府不會經費短缺,村支兩委也停不了擺。
三、要注重宣傳不要怕陳規陋習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政府是主導,群眾是主體。但目前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才剛剛起步,廣大群眾長期以來養成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全改變過來,比如隨手丟垃圾,隨地吐痰,重自家衛生而輕周邊環境,靠臨時突擊而非自願堅持,更有甚者,認為是幫政府搞衛生,認為衛生應該由政府來搞,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陳規陋習,歸根結底還得靠宣傳教育來解決。目前,該鎮已在馬路沿線、村莊要口安裝大型永久性環衛宣傳牌10餘塊,安裝小型鐵皮宣傳牌60餘塊,刷制牆體宣傳標語80餘條,張貼宣傳橫幅、標語1000餘條,基本上做到了環衛宣傳標語處處可以碰到,時時映入眼簾。2014年,該鎮還結合綜治民調工作,就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逐村召開了懇談會,印發倡議宣傳單3000餘份,發放相關的知識讀物2000餘冊,切實強化了群眾的愛衛意識,有效提高了群眾創衛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今年5月份,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了文明衛生家庭的評比,共評選出文明衛生家庭100戶,每戶獎勵200元並予以掛牌。在此基礎上,該鎮還在學校開設了環衛知識課,啟動了「小手拉大手」活動,並要求各村(居)每年至少組織村組幹部、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義務清掃垃圾兩次以上,如該鎮的木瓜村,2014年至今,已組織了五次義務清掃,效果很好。人是可以改變的,衛生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通過這一年多時間的齊抓共管,廣大群眾隨地吐痰、隨手丟垃圾的明顯少了,特別是隨意往河裡倒垃圾的基本上沒有了,確實有改變、有進步。該鎮相信在環衛宣傳教育上,只要做到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定能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講衛生、個個愛清潔的良好風氣。
❷ 什麼叫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鄉村治理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和建構思路: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引導他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村鎮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著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堅持規劃引領,示範帶動。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切實做到先規劃後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批實施的思路,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逐村整體推進,逐步配套完善。
堅持合理集聚,節約用地。村莊規劃應與土地整理、村莊整治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按照「統一規劃,相對集中,適度規模,分步實施」的要求,實現土地的集約使用和耕地的占補平衡。
允許適度超前,增強配套。按照城鄉村鎮居民生活條件同質化,以及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配置均等化的目標,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合理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
❸ 當前農村環境的治理現狀是什麼意思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特點如下: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准體系不健全等,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農村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和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的問題嚴重,「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雜草亂跺、畜禽亂跑」是一些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為此,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連片整治,著力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是解決當前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鎮村結合部臟亂差問題突出。在集鎮及村莊結合部,臟、亂、差問題還普遍存在,白色污染嚴重,有的垃圾難以及時清運,部分鄉鎮道路兩側還能見到暴露垃圾,廢品收購點沒有圍擋。少數鄉鎮秸稈亂拋現象比較嚴重,秸稈仍然堆在田頭、溝渠邊,影響溝渠正常排灌功能。河塘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徹底,河道、溝渠、水塘坡面還有積存垃圾或雜物堆放,國、省、鄉、村道路兩側路邊溝、田間渠道、水塘淤積比較嚴重。
目前農業與農村環境保護現狀不容樂觀,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退化加劇,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沒有得到無害化處理,如何搞好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如何防治農業環境污染、逐步改善農村環境,如何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農業生態環境由惡性循環走向良性循環,是關繫到農業能否持續發展重要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
❹ 針對當前農村環境的現狀,你有什麼好的治理辦法
針對當前農村環境的現狀,好的治理辦法主要有:
(一)加快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生產
是農業大市,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們要繼續推進「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高產、優質和生態農業,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優質農產品專業區、產業帶和生產基地,培育開發、引進一批優質糧棉油和名特優瓜菜新品種,搞好示範推廣,增強品牌意識,加快品牌認證工作,注重品牌效益,重點發展大蒜、圓蔥、食用菌、中葯材等特色基地;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魯西黃牛飼養、微山湖漁湖產品等特色產業,培育兗州綠源公司,梁山科隆公司、山東臻嘉食品公司等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把特色產品調強,把產品質量調高,把優勢產業做大,把銷售市場拓寬,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加快15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搞好骨幹河道治理、病險水庫加固、節水示範項目、河道攔蓄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
(二)加大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落實好中央糧食、良種、農機「三補貼」政策,2005年財政用於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達到2.4億元,比上年增長45%。尤其是要管好用好每年40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項目貸款貼息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進行扶持,大力興辦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使60%的農戶和農產品基地納入產業化經營體系,建立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空間。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力爭每年培訓農民80萬人次,逐步提高農村勞動力工作技能,大幅度增加勞務費收入,保證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生活更加寬裕。
(三)抓好精神文明構建和諧鄉村
積極開展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健全完善村規民約,營造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加強「八榮八恥」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積極開展「文明一條街」、「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到2010年全市80%的村莊基本達到文明村莊標准。
(四)發展公共事業促進村容整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堅持規劃先行,抓好試點示範,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並非是城鄉一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不僅僅是建設新村莊。要按照城鎮建設理念,對照小康村標准,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根據城郊型、富裕型、路帶型、工礦型等不同類型,加強分類指導,推進合村並點,結合壓煤村莊搬遷,建設多層住宅,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實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一池三改」,搞好水電路醫學等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整體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
(五)深化農村改革實現管理民主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規范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制度。著重解決好違背農民意願擅自調整土地、違規亂圈濫佔耕地、低價反租農民承包地高價轉包等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研究探索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長效機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長效機制。全面取消農業稅,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建立完善農村養老和社會救濟制度,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共享發展成果。
❺ 如何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
如何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
農村基層政權是我國政權體 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穩定和國家建設的基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撤社建鄉」以來,作為農村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在落實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多年間通過分權改革、稅費改革、機構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我國逐步建立起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地方政府管理體制。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社會經濟轉型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村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農民利益訴求多元化,城鄉發展加速融合。與此同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穩定、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當前,我國農村基層政權在現實運轉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突出地表現為:其一,鄉鎮政權的權力和責任不對等,鄉鎮政權的管理權有限,經濟能力也有限,卻承擔著無限的政治責任,「一票否決」事項過多,不必要地增加了鄉鎮政權的工作壓力和困難;其二,鄉鎮政權與農村群眾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區組織的關系有待理順;其三,鄉鎮政權的民主基礎不牢,鄉鎮人大制度沒有全面落實,不能適應農民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識和訴求,鄉鎮政府往往得不到農民的高度信任。由於這些體制問題,不少鄉鎮政府將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資源放在應付上級下派的行政事務上,缺乏為廣大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動力,難以實現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必要通過改善行政體制、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落實人大制度來加強鄉鎮政權建設。
通過地方政府立法推進社會治理創新與變革
強化基層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明確基層民主在地方治理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是解決和完善我國當前基層治理存在問題的關鍵。通過法律法規明確界定鄉鎮政權各權力主體的關系,包括鄉鎮人大、鄉鎮黨委和鄉鎮政府各自的職責許可權和權利義務關系。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履行職責,遵循基層政權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法定程序,使其規范運行。創新農村基層民主運行的體制機制,有效回應農村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政府權力和行為必需受到的制衡與監督,政府的公共服務和行政應體現民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與呼聲。
以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契機,加強鄉鎮政權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要重點履行好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等四個方面的基本職能。鄉鎮工作人員要提高思想認識,真正樹立為農民服務的理念,有效回應廣大農民對社會治安、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改革目前的考核體制,嚴格控制對鄉鎮領導的「一票否決」事項,不再將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作為考核鄉鎮官員的主要指標,而是將提供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生作為主要的考核指標。通過地方政府立法增強農村基層政府的權能和財政的完整性,並相應地建立起必要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責任監督機制,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管理創新,建立健全基層治理平台和機制,實現地方政府治理有序化、法治化、民主化。針對地方發展的差異性,給予地方治理必要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探索符合各地實踐要求的地方治理制度模式。
完善和推進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
鄉鎮人大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層國家權力機關,其對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具有重要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鄉鎮人大選舉,做實差額選舉,遏止和消除選舉中的「賄選」、「虛假選舉」等亂象,使人民群眾能真正選出自己滿意的代表。實行選舉公開,改變代表候選人不透明不規范的狀況。改革人大代表成員結構,提高農民代表與專業人士的代表比重,限制政府序列的人員參選人大代表。要建立履職規范,做實人大代表的履職工作,實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的常態化、制度化,與選民保持密切聯系,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真正為他們服務。鄉鎮人大代表和人大主席團的履職,應從會議期間向閉會期間拓展。對那些長期不履職或消極履職的代表,要通過法定程序撤銷其代表資格。同時,要充分發揮鄉鎮人大的監督職能。當前,鄉鎮人大缺乏對官員的問責和質詢,必須在財政、人事、提案質詢等方面真正履行監督職責;鄉鎮人大代表通過人大主席團依法行使權力,對犯有重大錯誤、不能勝任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行使罷免權。
鄉鎮人大制度的建設,必須堅持和完善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改進鄉鎮黨委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方式。各地應根據實際,大力開展創新鄉鎮人大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多樣化形式。不斷完善制度,加強自身建設,著力提高代表素質,為提高議政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基層社區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在鄉村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方式。一是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健全村委會及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與計劃生育等下設委員會。二是要不斷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有效的村級民主監督機制,保障村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有條件的地區要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群眾自願的原則,科學界定農村社區的區域范圍,明確其定位,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農村社區組織體系,探索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新途徑。首先,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明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職責。其次,明確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探索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不同模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再次,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進為民服務代理制度,改進服務方式,探索引導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勞動保障、法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進農村社區的機制,使政府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村,探索縮小城鄉差別的有效措施。最後,開展農村社區互助服務。從解決農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以社區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為基礎,以志願服務活動為抓手,把社區服務逐步向農村延伸,探索推進農村社區服務的方式、方法和途徑,組織動員村民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活動,探索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有效機制。
培育發展基層社會組織,推進地方政府職能轉型
積極培育和發展基層社會組織,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只有通過引導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建立各類民間社區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探索完善農村社區建設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才能不斷增強農村社區建設和鄉村治理的新活力。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有序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社區性社會組織,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的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推動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
❻ 中國農村社會治理困境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中國農村的治理困境可以從人口來講,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這龐大農村人口的國家2017年的農村常駐人口為41.8%,這里有人覺得與現實不符,其實如果我們自細研究發現,農村的年輕人都希望走出農村的生活,所以變成了流動人口。而正是這些流動人口太多所以導致越來越多的「老人村」出現。使得農村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養老問題,而且農村老人大多數是沒有退休金的,而國家的財政也不允許更多的負擔,所以導致養老只能靠年輕人。要想振興農村,只能先留住年輕人,讓他們願意待在農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❼ 農村環境整治有哪幾個目標
1.
概要 (一)農村環境抄治理包括哪些 (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必要性
2.
相關政策 (一)國家政策 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通過的意義 2...
3.
我國農村環境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垃圾隨意排放 (二)部分村鎮公路道路環境差 (三)...
4.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 (二)整治農村道路環境 (三)突出市場規范 ...
5.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案例 (一)政府+市場治理 (二)多元共治。
❽ 推進基層農村有效治理內生性關鍵要素,包括什麼
我感覺這個問題應該在鄉村振興里找答案。農村治理離不開村民的支持,鄉風文明必不可少,鄉風好了村裡才能有凝聚力,黨員才能有戰鬥力。農村治理離不開產業興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村一品才是村莊發展的希望。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❾ 如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
據報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作出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種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
今後一方面要發揮好村級組織作用,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垃圾收集轉運等服務,另一方面要調動好農民的積極性,鼓勵農民投工投勞,開展房前屋後和村莊公共空間環境整治,逐步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長效機制。
文章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