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羅馬帝國治理

羅馬帝國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15 14:01:46

① 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的意思

在歐洲最先形成的帝國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擁有強大的武力,外敵更本沒有能力與之抗衡。所以在羅馬的統治下,歐洲維持了長時期的和平。羅馬皇帝堪比為"神"。皇帝派遣總督治理各小國,然而羅馬帝國領土內的所有權利,都只屬於皇帝一個人,總督只是皇帝權力的執行者。這就形成了歐亞非大陸早期的「中央集權」、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時代。

但是沒過多長時間,羅馬帝國便從內部開始腐爛,476年,西羅馬帝國最終被日耳曼人踏平,那些一直被壓制的小國國王們便紛紛跳了出來,為爭奪土地與權利展開戰斗,歐洲很快成為戰場,一片狼藉。然而此時的情況遠比我們想像的復雜,興旺和衰敗頻繁交替,百姓無從得知到底那哪個國王能真正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也便不知道向誰效忠。因為國家勢力孱弱,國王的權力也不大,飽受戰亂的人們感覺到,所謂的王勢單力薄而距離遙遠,難見其人,而擁有實際勢力的大臣與將軍就在附近,"親近附近的大臣、將軍更見效"這種想法便因此產生,所以,老百姓就主動找到當地最有權勢的人,要求庇護,得到安定的發展環境,為此,他們不得不獻出自己擁有的土地作為回報。於是,地方掌權者成為了土地的主人,擁有了規劃本地生產,司法執法,從土地上收獲的糧食中征稅等等權力。為了兌現保護土地和百姓的承諾,他們開始利用稅收僱傭職業軍隊。「騎士」這一特定的階級亦是此時期產生的。

② 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1、蠻族部落的入侵

關於西羅馬帝國衰落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對抗外部勢力時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羅馬與日耳曼部落爭鬥了幾個世紀,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時,像哥德族等部落一直在侵擾著帝國邊境。

2、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制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

3、羅馬帝國分裂

當時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義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內訌。

4、政府腐敗和政治不穩定

由於其內部的腐敗和瀆職而未能阻止皇帝們的荒誕行徑。隨著情況不斷惡化,羅馬人身為公民的自豪感逐漸消失,許多羅馬公民對他們的領導失去了信任。

(2)羅馬帝國治理擴展閱讀:

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把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一邊各有兩個皇帝,分為主副,主皇帝稱奧古斯都,副皇帝稱凱撒,主皇帝任命副皇帝,而且死後由副皇帝繼任。

顯然這種制度並沒有解決羅馬帝國的繼承問題,反而加劇了混亂,戴克里先卸任之後,內戰立刻開始,最後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了東部和西部,

但到395年,羅馬帝國終究還是無可挽回地一分為二了。羅馬帝國分裂後,不斷被蠻族入侵,很快就到410年,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軍攻破羅馬,在476年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即便沒有蠻族入侵,羅馬帝國也明顯在走向衰落。首先,由於羅馬人的性格以及奴隸制的需要,羅馬帝國始終通過不斷擴張「以戰養戰」,但擴張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帝國的擴張陷入停滯,龐大的軍隊和驕奢的官僚終將拖垮羅馬的國力。羅馬貴族出名地耽於享樂,喜歡大吃大喝。

在世界歷史上,盛極而衰是文明的常態。繁華的文明帝國發展到一定時候總要走向腐朽,最終遭受相對落後的游牧民族的清洗。

③ 羅馬帝國時代,創立四帝共治體制是誰

四帝共抄治制(Tetrarchy)指羅馬帝襲國在公元293年開始實行的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帝國的政體。
由戴克里先提出並實施,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轄,稱為「奧古斯都」,每位奧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愷撒」。
四帝共治制在戴克里先在位期間運行良好,但他退位後便迅速崩潰。
中文名
四帝共治制
外文名
Tetrarchy
開始實行
公元293年
提出並實施
戴克里先

④ 羅馬帝國是怎樣破滅的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盪,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索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氣房裡,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溫水沖洗,再洗涼水,最後,還要遍身塗擦軟膏,以防受寒。皇帝為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為兒子舉行游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斗爭越來越厲害。今天立一個皇帝,明天又殺掉,成了家常便飯。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正匆匆行進,他們從波斯人那裡掠奪了眾多的財寶。不幸的是皇帝在回義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輕的兒子繼位不到一個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返國。
「快走!快走!」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在擔架旁來回賓士,時而輕揭開擔架上的被子看看。阿培爾揭被的當兒,抬擔架的士兵聞到一種腐臭味,他們對此產生了懷疑,直到傍晚時分,隊伍來到尼科美地區,士兵們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來源。原來,他們年輕的皇帝早已被人害死了,擔架上擔的其實是皇上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皇帝?把兇手找出來!」激憤的士兵紛紛要求嚴懲兇手。
阿培爾向士兵申斥道:「你們想造反嗎?皇帝死了再選一個就是了,誰要聚眾鬧事,就地處決!」
這時,一個高亢的聲音響起:「你說得倒輕快!我看,該處決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一個月就謀害了兩位皇帝!」說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戴克里先。兩人拔劍撕殺,阿培爾當場斃命,戴克里先被擁立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隨後,他大興土木,建造起奢華的皇宮。在人們覲見他或是舉行宮廷典禮的時候,戴克里先身穿織金的絲制衣服,戴著綴滿珍珠的頭巾,穿著鑲寶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許謁見他的人,都必須對他行跪拜禮。戴克里先被奉為神明,皇權大大加強,稱號也正式改為:「君主」。這種君主製成了後期羅馬帝國相襲的一種統治形式。
戴克里先執政後意識到,他一個人不可能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因此委託好友馬克西米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羅馬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一切命令都以兩人的名義發出。後來,他們又各自為自己使用了副職愷撒。從此,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歷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後,繼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為東西分治創造了條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涌,最著名的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義大利,路經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5世紀初,一位戲劇大師編了一個喜劇,在許多地區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深得民心。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家境貧寒,窘於生計。他祈求家中的守護神給他找個安居樂業的場所,神對他說:「你最好是到羅亞爾河一帶當『強盜』。那裡的人公正無私,你投奔那裡,就可稱心如意了。」羅亞爾河一帶正是巴高達活動的勢力范圍;所謂「當強盜」就是勸人們去作一名巴高達戰士。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義大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對妻子許願說:我要打進羅馬,把城裡的貴婦給你做奴婢,把他們的財寶給你作禮物。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敗了。恢復了生氣的羅馬城舉行了成套的慶典,這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次慶祝勝利,也是角鬥士最後一次進行競技。
聰明而有軍事才能的斯底里哥決定和阿拉里克結成聯盟,以阻擋來自伏爾加河的匈奴人的入侵。這一策略受到了羅馬貴族的攻擊,他們製造謠言,說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來推翻皇帝霍諾留的統治。無能而又無知的霍諾留竟聽信謠言,下令處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外「得得得」的馬蹄聲令統治者驚恐萬狀。
元老院決定派軍使到阿拉里克那裡求和。
「求和嗎?可以,條件是交出城內全部金銀財寶」。「那麼,您打算把什麼留給羅馬的市民?」
「生命!」
「不過,城裡還有很多人,士兵們每天都在操練,他們將進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長得越密,割起來就越省力!」
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羅馬人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皮革3000張,胡椒3000磅。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甚至將金質的神像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3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穿著獸皮的哥特人吹著牛角號,沖進了羅馬城,3天3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木。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裝滿一車又一車,都被拉走了。
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不久,阿拉里克突然死去,據說哥特人強迫羅馬俘虜排幹了一條河,把阿拉里克的遺體和無數寶物一起埋在河底,然後再把水放進河裡。工程完成後,全部俘虜都被殺死。所以他的葬地及殉葬品始終未被發現。
公元476年,西羅馬只有6歲的未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⑤ 羅馬帝國是怎樣滅亡的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
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
盪,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索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
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
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氣房裡,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溫水沖洗,再洗涼水,最後,還要遍身塗
擦軟膏,以防受寒。皇帝為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
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
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為兒子舉行游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
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斗爭越來越厲害。今天立一個皇帝,明天又殺掉,成了家
常便飯。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正匆匆行進,他們從波斯
人那裡掠奪了眾多的財寶。不幸的是皇帝在回義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輕的兒子繼位
不到一個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返國。
「快走!快走!」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在擔架旁來回賓士,時而輕揭開擔架上的被子看
看。阿培爾揭被的當兒,抬擔架的士兵聞到一種腐臭味,他們對此產生了懷疑,直到傍晚時
分,隊伍來到尼科美地區,士兵們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來源。原來,他們年輕的皇帝早已被
人害死了,擔架上擔的其實是皇上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皇帝?把兇手找出來!」激憤的士兵紛紛要求嚴懲兇手。
阿培爾向士兵申斥道:「你們想造反嗎?皇帝死了再選一個就是了,誰要聚眾鬧事,就
地處決!」
這時,一個高亢的聲音響起:「你說得倒輕快!我看,該處決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
己!你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一個月就謀害了兩位皇帝!」說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戴克里先。
兩人拔劍撕殺,阿培爾當場斃命,戴克里先被擁立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隨後,他大興土木,建造起奢華的皇宮。在人們覲見他或是舉行宮廷典禮的時候,戴克
里先身穿織金的絲制衣服,戴著綴滿珍珠的頭巾,穿著鑲寶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許謁見他的
人,都必須對他行跪拜禮。戴克里先被奉為神明,皇權大大加強,稱號也正式改為:「君
主」。這種君主製成了後期羅馬帝國相襲的一種統治形式。
戴克里先執政後意識到,他一個人不可能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因此委託好友馬克
西米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羅馬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一切命令都以兩人的名義發
出。後來,他們又各自為自己使用了副職愷撒。從此,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歷
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後,繼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
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為東西分治創造了條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
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涌,最著名的
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
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義大利,路經
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
「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5世紀
初,一位戲劇大師編了一個喜劇,在許多地區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深得
民心。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家境貧寒,窘於生計。他祈求家中的守護神給他找個安居樂業
的場所,神對他說:「你最好是到羅亞爾河一帶當『強盜』。那裡的人公正無私,你投奔那
里,就可稱心如意了。」羅亞爾河一帶正是巴高達活動的勢力范圍;所謂「當強盜」就是勸
人們去作一名巴高達戰士。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意大
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對妻子許願說:我要打
進羅馬,把城裡的貴婦給你做奴婢,把他們的財寶給你作禮物。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敗了。恢復了生氣的羅馬城舉行了成套的慶
典,這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次慶祝勝利,也是角鬥士最後一次進行競技。
聰明而有軍事才能的斯底里哥決定和阿拉里克結成聯盟,以阻擋來自伏爾加河的匈奴人
的入侵。這一策略受到了羅馬貴族的攻擊,他們製造謠言,說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來推翻
皇帝霍諾留的統治。無能而又無知的霍諾留竟聽信謠言,下令處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
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外「得得得」的馬蹄聲令統治者驚恐萬狀。
元老院決定派軍使到阿拉里克那裡求和。
「求和嗎?可以,條件是交出城內全部金銀財寶」。「那麼,您打算把什麼留給羅馬的
市民?」
「生命!」
「不過,城裡還有很多人,士兵們每天都在操練,他們將進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長得越密,割起來就越省力!」
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羅馬人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
皮革3000張,胡椒3000磅。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甚至將金質的神像
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
3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穿著獸皮的哥特人吹著牛角號,沖進了羅馬城,3天3夜的洗
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木。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裝滿
一車又一車,都被拉走了。
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不久,阿拉
里克突然死去,據說哥特人強迫羅馬俘虜排幹了一條河,把阿拉里克的遺體和無數寶物一起
埋在河底,然後再把水放進河裡。工程完成後,全部俘虜都被殺死。所以他的葬地及殉葬品
始終未被發現。
公元476年,西羅馬只有6歲的未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
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
的一頁。

⑥ 史學界關於古羅馬帝國滅亡的觀點

公元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
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
盪,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索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
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
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氣房裡,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溫水沖洗,再洗涼水,最後,還要遍身塗
擦軟膏,以防受寒。皇帝為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
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
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為兒子舉行游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
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斗爭越來越厲害。今天立一個皇帝,明天又殺掉,成了家
常便飯。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正匆匆行進,他們從波斯
人那裡掠奪了眾多的財寶。不幸的是皇帝在回義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輕的兒子繼位
不到一個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返國。
「快走!快走!」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在擔架旁來回賓士,時而輕揭開擔架上的被子看
看。阿培爾揭被的當兒,抬擔架的士兵聞到一種腐臭味,他們對此產生了懷疑,直到傍晚時
分,隊伍來到尼科美地區,士兵們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來源。原來,他們年輕的皇帝早已被
人害死了,擔架上擔的其實是皇上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皇帝?把兇手找出來!」激憤的士兵紛紛要求嚴懲兇手。
阿培爾向士兵申斥道:「你們想造反嗎?皇帝死了再選一個就是了,誰要聚眾鬧事,就
地處決!」
這時,一個高亢的聲音響起:「你說得倒輕快!我看,該處決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
己!你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一個月就謀害了兩位皇帝!」說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戴克里先。
兩人拔劍撕殺,阿培爾當場斃命,戴克里先被擁立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隨後,他大興土木,建造起奢華的皇宮。在人們覲見他或是舉行宮廷典禮的時候,戴克
里先身穿織金的絲制衣服,戴著綴滿珍珠的頭巾,穿著鑲寶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許謁見他的
人,都必須對他行跪拜禮。戴克里先被奉為神明,皇權大大加強,稱號也正式改為:「君
主」。這種君主製成了後期羅馬帝國相襲的一種統治形式。
戴克里先執政後意識到,他一個人不可能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因此委託好友馬克
西米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羅馬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一切命令都以兩人的名義發
出。後來,他們又各自為自己使用了副職愷撒。從此,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歷
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後,繼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
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為東西分治創造了條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
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涌,最著名的
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
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義大利,路經
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
「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5世紀
初,一位戲劇大師編了一個喜劇,在許多地區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深得
民心。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家境貧寒,窘於生計。他祈求家中的守護神給他找個安居樂業
的場所,神對他說:「你最好是到羅亞爾河一帶當『強盜』。那裡的人公正無私,你投奔那
里,就可稱心如意了。」羅亞爾河一帶正是巴高達活動的勢力范圍;所謂「當強盜」就是勸
人們去作一名巴高達戰士。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意大
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對妻子許願說:我要打
進羅馬,把城裡的貴婦給你做奴婢,把他們的財寶給你作禮物。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敗了。恢復了生氣的羅馬城舉行了成套的慶
典,這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次慶祝勝利,也是角鬥士最後一次進行競技。
聰明而有軍事才能的斯底里哥決定和阿拉里克結成聯盟,以阻擋來自伏爾加河的匈奴人
的入侵。這一策略受到了羅馬貴族的攻擊,他們製造謠言,說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來推翻
皇帝霍諾留的統治。無能而又無知的霍諾留竟聽信謠言,下令處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
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外「得得得」的馬蹄聲令統治者驚恐萬狀。
元老院決定派軍使到阿拉里克那裡求和。
「求和嗎?可以,條件是交出城內全部金銀財寶」。「那麼,您打算把什麼留給羅馬的
市民?」
「生命!」
「不過,城裡還有很多人,士兵們每天都在操練,他們將進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長得越密,割起來就越省力!」
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羅馬人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
皮革3000張,胡椒3000磅。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甚至將金質的神像
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
3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穿著獸皮的哥特人吹著牛角號,沖進了羅馬城,3天3夜的洗
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木。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裝滿
一車又一車,都被拉走了。
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不久,阿拉
里克突然死去,據說哥特人強迫羅馬俘虜排幹了一條河,把阿拉里克的遺體和無數寶物一起
埋在河底,然後再把水放進河裡。工程完成後,全部俘虜都被殺死。所以他的葬地及殉葬品
始終未被發現。
公元476年,西羅馬只有6歲的未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
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
的一頁。
參考資料: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science/5000/068.htm

⑦ 古羅馬帝國和中國漢朝在治理國家方面有哪些相似

問題說明:這一點漢朝就勝漢朝軍力人數遠超羅馬。軍隊分類多樣。訓練有素

⑧ 簡述羅馬帝國強盛的原因,表現和影響

軍事上,建立了強大而組織嚴密的軍團,每個軍團都有自己的象徵--團徽,很強的凝聚力.並且經受過嚴格的軍事技術訓練,訓練有素,能夠轉換不同陣型,各個兵種配合完善,且裝備精良.
政治上,建立了元首制(帝國前期),皇帝享有很多特權,但並不是如東方似的集權政治.地方形成總督制度,很好的管理整個帝國.
經濟上,市場經濟發達,地中海為內湖,港口貿易非常興盛,成為帝國源源不斷的經濟來源.
科技上,混凝土,發達的道路網,下水道工程,等等直接促進了帝國文化的繁榮.

也許有感於古代羅馬的強大,也許有感於古代羅馬對中世紀歐洲和現代西方世界的持續影響,
長期縈繞在西方史學家腦際中的問題之一就是西羅馬帝國為什麼在公元5世紀滅亡.
20世紀,西方學者繼續探討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這個千古之謎. 1916年,維蘭德密·斯密科維奇在《政治科學季刊》上發表《羅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 他認為,羅馬的災難開始於共和國時期,早在加圖時代(公元前180年左右),義大利大部分地區 的農業已經衰落了.各個行省的耕地逐漸沙漠化,荒地無限擴大.大量土地拋荒導致仍然耕種土地的農民稅收負擔加重,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社會生存所依賴的物質條件惡化.所有這些使西羅馬帝國難逃滅亡的厄運.
1917年,埃爾沃斯·亨廷頓在《經濟季刊》上發表「氣候變化和農業衰落是羅馬帝國衰亡的
原因」一文.他的論證方法非常奇特.美國加里福尼亞地區有一種樹齡達到3000多年甚至4000年 的紅杉樹,這種紅杉樹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一年都長出一個年輪,根據年輪數可以推斷樹齡,而且 這種樹的年輪紋理之間的距離是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氣候有利時,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年份, 年輪紋理間距比較大,反之則較小.所以根據紅杉樹的年輪紋理的間距可以推斷出該地區降水量的 歷史.而且亨廷頓認為加里福尼亞地區的降水歷史與羅馬統治時期地中海地區的降水大體一致.基 於紅杉樹的特點和兩地降水歷史大致相同的假設,所以亨廷頓認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是由於公元 4、5、6世紀降水量不足而造成的.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鄧尼·弗蘭克則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通過仔
細研究許多拉丁文墓誌銘,他發現這些墓誌銘上的奴隸多是希臘人的姓名.因此,他斷言,羅馬和
拉丁西部遇到希臘和東方奴隸的入侵:由於這些都是被釋放的奴隸,所以他們都取得了羅馬的公民 權,羅馬公民的成分發生了變化.通過對13900個墓誌銘的研究,他推斷羅馬城中近90%羅馬出生 的居民是外族血統,曾經建立羅馬帝國的羅馬人現在讓位於外來種族.正因如此,羅馬從元首制過 渡到君主制這是專制主義的勝利,東方宗教的傳播,拉丁文學的衰落,曾經建立帝國的人治理國家 的天賦不斷降低.
尼爾森在《羅馬帝國》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的問題是種族問題,因為羅馬文明就是以
種族為基礎的.文化取決於種族的特性.如果外來種族和蠻族被同化,那麼他們必然與征服者(羅 馬人)互相滲透.由於羅馬世界范圍廣大,外來種族眾多,因此羅馬人的出生率必須提高.但是羅 馬人的出生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羅馬人的血統變得越來越不純潔,在帝國的羅馬化地 區,由於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導致種族的無節制混合.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不同種族互相通婚 和血統的混雜遍及各個行省.在這些血統混雜的地方,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標准都失去了.
羅斯托夫采夫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一書中,也探討了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正
是通過城市這個媒介,羅馬統一了義大利,當羅馬帝國擴張到西歐地區時,它自然會使城市成為羅 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財富來自鄉村,鄉村農民激烈反對城市市民的剝削.在羅馬帝國的和平環 境下,城市居民逐漸不能適應軍營生活,公元3世紀危機時,帝國政府只好招募農民參加羅馬軍 隊,軍隊中的農民與鄉村農民聯合起來,反對城市的壓迫.因此,貴族以及依賴貴族的古代文明的 衰落就是由於軍隊中的農民與鄉村農民的聯合反抗. 研究拜占庭歷史的諾曼·H·拜恩斯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西羅馬帝國存在文化中斷的現象,東羅馬帝國則沒有.從根本上來說,文化誕生於互相交流,為了維持文化,需要有意識地鞏固對它的興趣.羅馬文明依靠互相聯系,依靠從羅馬城擴散到各個行省省會,然後再返回羅馬加以鞏固.然而,只有在沒有暴力的地區才能保持這種自由聯系.羅馬帝國由城市行政官員以及駐守邊境的軍隊維持,城市官員和軍隊成為維持整個文明結構的重要力量.而蠻族的入侵使這些相互聯系的地區分裂了,蠻族王國在羅馬領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國政府統一的行政管理.蠻族王國的建立不僅縮小了羅馬帝國的領土,而且減少了羅馬帝國的財政收入來源.帝國的防禦需要金錢,因為羅馬曾經為西歐地區提供了長期的和平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戰士了. 要想獲得戰爭勝利,西羅馬帝國就必須依靠蠻族僱傭軍,而僱傭軍是要支付巨額軍費的.更加糟糕 的是,西羅馬帝國面臨兩線作戰:陸地上需要與蠻族作戰,海上還要與汪達爾人的艦隊作戰.因此 西羅馬帝國的悲劇在於它沒有必要的財力資源,在維持一支僱傭軍的同時又能維持一支強大的艦 隊.
80年代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西羅馬帝國是由於「鉛中毒」而衰亡的.羅馬
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鉛製作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鉛逐漸被銹蝕,長期使用這種鉛水管的羅馬人智 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紀時,他們缺乏應付帝國內外危機所必要的智力.
美國學者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
程,它並不是發生在公元476年的一個單一事件.其次,帝國僅僅是西半部滅亡,帝國的東半部則
作為拜占廷帝國而倖存下來,直到15世紀中葉.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原因足以說明西羅馬帝國的衰 亡,它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蠻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經濟原因. 菲里普·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認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主要是由於內部問題.第 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確的繼承法,結果元首一去世,接著就是內戰,帝國後期政治上最大 的缺陷是沒有使足夠的人參與政府活動,帝國的居民大多數是不參與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稅收常常 使他們對帝國心懷仇恨.第二,經濟上,羅馬最嚴重的經濟問題是由奴隸制度和勞動力短缺所引起 的.羅馬城市主要依靠奴隸生產的剩餘產品,但是奴隸承擔的勞動過於繁重,以致無法通過繁衍後 代來補充奴隸隊伍,隨著對外政府戰爭的結束,戰俘奴隸的來源斷絕了,結果鄉村生產的剩餘產品 越來越少;奴隸制度使羅馬的奴隸主不關心發展生產技術.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紀,羅 馬帝國不能依靠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理想,這主要是由於連年的戰爭和沉重的賦稅負擔造成的.地區 之間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會的分層進一步阻礙了任何統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羅馬帝 國是伴隨著人們的普遍冷漠而走向歷史的盡頭的.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⑨ 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

1916年,維蘭德密•斯密科維奇在《政治科學季刊》上發表《羅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他認為,羅馬的災難開始於共和國時期,早在加圖時代(公元前180年左右),義大利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已經衰落了。各個行省的耕地逐漸沙漠化,荒地無限擴大。大量土地拋荒導致仍然耕種土地的農民稅收負擔加重,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社會生存所依賴的物質條件惡化。所有這些使西羅馬帝國難逃滅亡的厄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鄧尼•弗蘭克則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通過仔細研究許多拉丁文墓誌銘,他發現這些墓誌銘上的奴隸多是希臘人的姓名。因此,他斷言,羅馬和拉丁西部遇到希臘和東方奴隸的入侵:由於這些都是被釋放的奴隸,所以他們都取得了羅馬的公民權,羅馬公民的成分發生了變化。通過對13900個墓誌銘的研究,他推斷羅馬城中近90%羅馬出生的居民是外族血統,曾經建立羅馬帝國的羅馬人現在讓位於外來種族。正因如此,羅馬從元首制過渡到君主制這是專制主義的勝利,東方宗教的傳播,拉丁文學的衰落,曾經建立帝國的人治理國家的天賦不斷降低。

尼爾森在《羅馬帝國》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的問題是種族問題,因為羅馬文明就是以種族為基礎的。文化取決於種族的特性。如果外來種族和蠻族被同化,那麼他們必然與征服者(羅馬人)互相滲透。由於羅馬世界范圍廣大,外來種族眾多,因此羅馬人的出生率必須提高。但是羅馬人的出生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羅馬人的血統變得越來越不純潔,在帝國的羅馬化地區,由於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導致種族的無節制混合。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不同種族互相通婚和血統的混雜遍及各個行省。在這些血統混雜的地方,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標准都失去了。

羅斯托夫采夫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一書中,也探討了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正是通過城市這個媒介,羅馬統一了義大利,當羅馬帝國擴張到西歐地區時,它自然會使城市成為羅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財富來自鄉村,鄉村農民激烈反對城市市民的剝削。在羅馬帝國的和平環境下,城市居民逐漸不能適應軍營生活,公元3世紀危機時,帝國政府只好招募農民參加羅馬軍隊,軍隊中的農民與鄉村農民聯合起來,反對城市的壓迫。因此,貴族以及依賴貴族的古代文明的衰落就是由於軍隊中的農民與鄉村農民的聯合反抗。

研究拜占庭歷史的諾曼•H•拜恩斯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西羅馬帝國存在文化中斷的現象,東羅馬帝國則沒有。從根本上來說,文化誕生於互相交流,為了維持文化,需要有意識地鞏固對它的興趣。羅馬文明依靠互相聯系,依靠從羅馬城擴散到各個行省省會,然後再返回羅馬加以鞏固。然而,只有在沒有暴力的地區才能保持這種自由聯系。羅馬帝國由城市行政官員以及駐守邊境的軍隊維持,城市官員和軍隊成為維持整個文明結構的重要力量。而蠻族的入侵使這些相互聯系的地區分裂了,蠻族王國在羅馬領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國政府統一的行政管理。蠻族王國的建立不僅縮小了羅馬帝國的領土,而且減少了羅馬帝國的財政收入來源。帝國的防禦需要金錢,因為羅馬曾經為西歐地區提供了長期的和平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戰士了。要想獲得戰爭勝利,西羅馬帝國就必須依靠蠻族僱傭軍,而僱傭軍是要支付巨額軍費的。更加糟糕的是,西羅馬帝國面臨兩線作戰:陸地上需要與蠻族作戰,海上還要與汪達爾人的艦隊作戰。因此西羅馬帝國的悲劇在於它沒有必要的財力資源,在維持一支僱傭軍的同時又能維持一支強大的艦隊。

80年代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西羅馬帝國是由於「鉛中毒」而衰亡的。羅馬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鉛製作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鉛逐漸被銹蝕,長期使用這種鉛水管的羅馬人智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紀時,他們缺乏應付帝國內外危機所必要的智力。

美國學者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程,它並不是發生在公元476年的一個單一事件。其次,帝國僅僅是西半部滅亡,帝國的東半部則作為拜占廷帝國而倖存下來,直到15世紀中葉。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原因足以說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它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蠻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經濟原因。

菲里普•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認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主要是由於內部問題。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確的繼承法,結果元首一去世,接著就是內戰,帝國後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沒有使足夠的人參與政府活動,帝國的居民大多數是不參與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稅收常常使他們對帝國心懷仇恨。第二,經濟上,羅馬最嚴重的經濟問題是由奴隸制度和勞動力短缺所引起的。羅馬城市主要依靠奴隸生產的剩餘產品,但是奴隸承擔的勞動過於繁重,以致無法通過繁衍後代來補充奴隸隊伍,隨著對外政府戰爭的結束,戰俘奴隸的來源斷絕了,結果鄉村生產的剩餘產品越來越少;奴隸制度使羅馬的奴隸主不關心發展生產技術。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不能依靠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理想,這主要是由於連年的戰爭和沉重的賦稅負擔造成的。地區之間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會的分層進一步阻礙了任何統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羅馬帝國是伴隨著人們的普遍冷漠而走向歷史的盡頭的。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