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體制
㈠ 如何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的途徑
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自身經濟實力的提高,為我國參與並擴大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提供了條件,但要將此付諸實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未來如何把我國的利益訴求與國際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是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
在多邊層面,致力於改革與完善現有多邊機制是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的優先選擇。目前,國際經濟領域的多邊機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屬於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要麼面臨改革的壓力,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投票權改革;要麼亟待恢復功能,如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如何推進,尤其是在多邊主義讓位於區域主義的背景下,恢復多邊貿易談判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二類是適應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而組建的多邊協調機制,最典型的要屬二十國集團。與七國集團相比,二十國集團除了涵蓋主要發達國家,還吸納了不同地區的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二十國集團在協調大國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雖然近年來該機構在協調各國經濟政策、推動全球經濟調整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但是考慮到它的代表性,沒有哪一個國際組織能夠取代它。未來它的發展方向是提高政策協調能力,2016年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主辦國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第三類是為制定新規則而派生的多邊機制,2015年12月,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順利通過《巴黎協定》,那麼該協定執行和監督就需要專門的機制來完成。目前來看,中國在推動完善後兩類機制中的作用較為明顯,在促進第一類機制的改革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例,該組織2010年批準的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被美國阻撓長達5年之久,直到2015年12月,美國國會迫於各方壓力才批准這一改革方案。2015年11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批准了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並將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些將給中國和全球帶來積極影響。
在諸邊層面,致力於構建體現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和價值理念的新體制。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及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正在成為改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它們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注與肯定。當然,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參與者是新興經濟體,它一方面有助於維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構成上的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取代現有國際經濟組織,也不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治理的唯一主體。因此,金磚國家仍要努力提高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投票權份額,進一步增強它們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在區域和雙邊層面,以開放、包容原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多邊主義讓位於區域主義的背景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大國影響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制度性話語權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國已簽署的自貿協定達14項。同時,我們也在推動區域層面的自貿區建設。在亞太經合組織框架內,我國提出的亞太自貿區倡議得到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根本原因在於這一倡議體現出開放、包容的原則。在亞洲地區,中國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的堅定支持者,它適應了亞洲發展的實際需要。最能體現開放、包容原則的要屬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它繼承了古絲綢之路的和平、共榮理念;適應亞洲發展的需要,以互聯互通為基礎,為貿易投資自由化與全球產業鏈的深化提供了條件;它以多元化合作機制為特徵,而不是以嚴格的機制化安排作為進入門檻。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各國可以選擇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合作機制,而不必被強制加入一個統一的機制化安排。這顯然更加適合亞洲及沿線國家發展的多樣性。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一條新途徑,也是中國向本地區乃至全球提供的一項重要制度性公共產品。
㈡ 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為哪些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很多問題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
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各國利益匯合點。
㈢ 熱門單詞:「全球治理體制」用英文怎麼說
翻譯結果
熱門單詞: 全球治理體制 用英文怎麼說
Popular words: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㈣ 中國倡議的全球治理體系以什麼為目標
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專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屬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國堅定地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設立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
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
(4)全球治理體制擴展閱讀:
中國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旨在解決治理成果失效、治理手段失靈、治理方向偏差,以「共商共建共享」為自身的全球治理理念,對全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行探索與實踐。
在中國所構想的全球治理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國可以主導或掌控全球治理話語權,任何規則的制定、秩序的建立,都必須由所有治理參與方共同協商和建設,而治理的成果則由所有參與者公正地共享。
㈤ 怎樣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治理體制佔有重要位置,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目標要求,就必須重視社會治理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實現社會治理的「五個轉變」。
實現社會治理思維視角從「國內」到「全球」的轉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把社會治理當成純粹的國內事務,沒有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會治理問題。進入21世紀,我國的社會治理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國際合作的日益頻繁,加劇了各國的文化沖突,極大改變了政府社會治理的環境;大規模的人員、資源、信息、資本快速跨國流動,加速了風險傳播,放大了危機影響,增加了社會治理難度;民主行政、責任行政、服務行政、回應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沖擊著政府社會治理的傳統觀念,對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形成挑戰。在這一潮流下,任何一國的社會治理都不可能孤立進行,「全球治理」給「國家治理」帶來了新的沖擊。這就要求社會治理體系從一個封閉式的治理結構轉向開放式的治理結構,並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社會治理問題。經濟全球化給社會治理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社會治理理念推動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樹立「全球」思維的同時,還要主動防範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社會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國內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意識形態管理,深化公民國家意識、社會整體意識,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形成法律法規、社會道德、文化傳播多位一體的安全防範布局;在國際上,要進一步加大中國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的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國內社會治理的問題上堅持原則,堅決杜絕任何外來勢力干涉,依據本國法律法規妥善處理。
實現社會治理主導理念從「利益」到「價值」的轉變。社會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會性決定了其價值取向與單純的經濟管理活動追求個人利益、部門利益、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國過去30多來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質利益為導向的公共管理,實施的是「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方式,實施社會管理過程中,沒有完全做到以人為本。在利益導向的社會治理理念下,社會風險不斷增加,社會矛盾不斷累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靈狀況。在此背景下,建立實現多元價值追求的復合治理,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和治理實踐工作中,形成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和諧成為應然選擇,調整社會關系、協調社會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實現政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善治」的社會治理目標。
實現社會治理功能定位從「維穩」到「維權」的轉變。「維穩」與「維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兩者是辯證統一的。「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由於特殊的國情,實踐中,我國社會治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單純地強調「社會的穩定性」指標,忽視了「社會的公正性」「社會的參與性」等維度,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有效維護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秩序和穩定局面,但也不利於社會活力的釋放,導致了影響社會和諧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當前,必須順應公民權利意識大大提高的現實情況,公平保護公民利益,堅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要求,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真正防止因為「維權」而產生的「維穩」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社會治理主體構成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管理主體主要是政府。「大政府」架構在一定階段產生過一定積極效應。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政府的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社會整體發展。現實中,政府負責等同於政府包攬,從觀念到制度都排斥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其結果一方面導致社會自治發展緩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導致了權力尋租和腐敗現象的發生。實際上,社會治理除了國家和政府之外還應強調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個體等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類型的主體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擅長,因此需要主體的多元化。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格局,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前提下,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為公眾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社會公共服務,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的單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推動社會治理從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
實現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從「剛性」到「柔性」的轉變。社會治理既可以憑借法律約束、紀律監視、強迫控制等剛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組織、協調、激勵、感召、啟發、誘導、協商等柔性方法。長期以來,政府在實施社會管理時,往往習慣於行政處罰等剛性措施,而對於柔性方法則較少採用和考慮。現代社會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維,變硬約束為軟引導,變強制服從為服務感化,變堵截民情為疏解民心,變應急管理為預防治理,變事後干預為事前預防,合理引導社會輿論,適時干預社會情緒,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風險。
㈥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㈦ 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是由誰決定的
中國主張,為完善國際秩序注入力量
「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不振,中東亂局交替升溫,逆全球化暗流涌動,既亂又變的局勢給世界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全球治理格局取決於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於國際力量對比變化。」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與作用。全球治理供給落後於治理需求,根本原因在於治理理念嚴重滯後。
中國理念旨在推動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表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發展中國家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越來越顯著。
㈧ 一帶一路倡議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哪些新思路
一帶一路倡議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