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

發布時間: 2020-12-14 16:38:20

『壹』 請給寫一篇 個人專業技術工作總結 水土保持的

*縣位於四川省*部,**市南部,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流域*江水系。全縣轄50個鄉(鎮),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6萬畝,總人口104萬,其中農業人口93萬人。縣域內呈「三山兩槽」地形,降雨豐富且相對集中,暴雨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974.2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47%,年均土壤侵蝕總量954.96萬噸,土壤侵蝕模數4628噸/平方公里/年,是一個典型的強度水土流失縣。近幾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悉心指導和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水利局堅持一手抓水土流失治理,一手抓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雙管齊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主要成效

自實施「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以來,我局組織實施了**河、**河、**河等11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79.4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量449.86萬立方米,總投工303.27萬個,完成投資1262.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28.26萬元,地方匹配434.4萬元。組建了水保管理機構2個,從業人員10名;組建推廣及技術服務機構15個,從業人員108名。

通過「長治」、「國債」、「農發」等水土保持重點項目的實施,我們總結出了以改造坡耕地、建設基本農田為重點,以營造水保林、栽植經果林為突破口,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溝、凼、池、渠合理配套,「水保林戴帽、經果林纏腰、農耕措施鋪毯」的綜合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土坎石梯、上窄下寬、分層夯實、水系配套」的適合丘陵地區特點的土坎修築法;走出了一條「以重點工程為依託,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突出三大效益,建設生態農業」的水土保持發展之路。目前,治理區水土流失程度大大減輕,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昔日「山上剝了皮,田裡沙壓泥,河床平了堤,庫塘被淤積」的現象不復存在,而今在小流域內出現了「層層梯田披綠裝,果滿枝頭花飄香,糧食滿倉魚滿塘,水碧山青好風光」的新農村景象。同時,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為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的振興夯實了基礎,為周邊地區起好了帶頭示範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人民群眾的水保意識也大為增強。

主要做法

1、加大領導力度,強化政府行為。我縣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樹立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指導思想,把加強水土保持作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納入了各級黨政的重要議事日程。縣上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的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並在縣鄉機構改革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建立了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匯報工作的制度。同時加強部門協作,搭建水保生態建設平台,形成了一套「水利水保搭台,政府導演,統一規劃,各投其資,各盡其責,各記其功,合唱一台生態建設大戲」的工作思路。在工程施工期間,縣委、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工地,督促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項目鄉把工程指揮部移到工地,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協同抓、脫產幹部一齊抓的良好工作運行機制,全縣自上而下,做到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保證了項目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水保意識。為使水土保持這項基本國策深入人心,全縣各地充分利用大小會議、廣播、電視、專欄、板報、簡報、標語、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有關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長治」工程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對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模範單位、個人和依靠水土保持致富的典型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在宣傳方法上,既面向社會,又重點針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單位,做到一般宣傳與重點宣傳相結合、經常宣傳與集中宣傳相結合,引起了社會共鳴,喚醒了全社會對水土流失的憂患意識,增強了廣大幹群保護水土資源的緊迫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使命感,使人們保持水土、保護環境意識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對重點治理區,我們還舉辦各種治理技術培訓班,組織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鄉、村、社基層幹部和骨幹農戶進行定期培訓。去年全縣累計出動水保宣傳車14車次,直接聽眾達24.5萬人次,書寫標語4000餘幅,廣播電視宣傳58次,報刊宣傳36篇,水土保持簡報20期,舉辦各類培訓班5次,落實宣傳經費15萬元。

3、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資金管理。在國家投入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我縣千方百計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水保工程投入。立足縣情,建立了「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投入機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籌資。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制定了《**縣水土保持項目資金使用及管理辦法》,在工作中嚴格按照制度辦事,做到了:一是堅持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實行專人、專賬、專戶管理。工程建設資金實行報帳制,減少了資金撥付的中間環節,保證水保資金足額用在水保工程上,杜絕了挪用擠占,充分發揮了投資效益;二是工程的一切開支必須由水利局長審簽,否則財務拒絕支付,有效地避免了財務混亂現象;三是對工程款的拔付必須經過施工人員、工地負責人按工程進度的比例簽字,領導審簽方可拔款;四是嚴格執行財務審計制度。我局實施的重點項目竣工決算後都報請審計部門審計,各項專項資金的使用均完全符合要求。

4、加大改革力度,強化機制創新。在水保項目建設過程中,我縣針對稅費改革,逐步取消「兩工」的新形勢,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樹立了「產權換資金,滾動發展,共同致富」的觀念,積極推進大戶治理,以大戶帶小戶,通過推動產權確認,實行先治後賣或先買後治等辦法,逐步探索出一套「治理有權,管護有責,開發有利,產權明晰」的新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使水土保持事業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形成了治理主體多元化,投入來源多樣化,資源開發多渠道和全社會共辦水保的新格局。如**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逾百萬元,承包**河小流域**村500餘畝坡耕地,發展生態農業園,產權明確後,該公司自行投資僱用周邊農戶進行大規模的梯式整地及栽植優質果樹,針對該園區嚴重缺水的實際情況,水利水保部門及時地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一是幫助其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通過有效攔截地表徑流,較好地解決了該處經果林灌溉用水及部分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二是指導其充分合理的開發水資源,建成一處桶裝山泉水加工廠,如今的「**山泉」暢銷*城,目前正准備發展瓶裝礦泉水,打入成渝市場。又如清溪河小流域的高觀寨,引進一大戶承包荒山荒坡600餘畝,自行投資進行治理,把昔日的窮山惡水改造成為今天的青山綠水,生態環境的改善又吸引宗教人士來此地興建廟宇,現在的高觀寨已發展成為以生態為基礎,宗教為依託,旅遊為支柱的觀光勝地。目前全縣已有3000多戶農民、大戶、企事業單位,以各種形式參與「四荒」治理開發,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平方公里,吸引社會資金達千萬元。

5、加大科學規劃力度,強化科技意識。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切實加強了項目管理,使整個項目建設過程做到科學、規范、有序。一是全面推行了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質量終身制,並積極探索水保項目監理制;二是在項目初設階段,我局嚴格按照水利建設程序進行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突出坡面水系,實地踏勘,現場規劃,因地制宜布設綜合治理措施,形成完備的技施設計圖、技施設計說明書及典型工程斷面圖;三是在施工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嚴格按照「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放線、統一施工、統一質量標准、統一檢查驗收)、「四集中」(集中領導、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的管理辦法,按圖施工,嚴把技術質量關,對未按圖施工或質量未達到要求的,做到堅決返工,確保工程建設規范化、正規化、技施設計科學化、系統化;四是樹立「科技興水保」的思想意識,努力提高治理技術含量,在 「長治」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省水保局下達的坡面水系課題研究任務,有針對地選擇了代表深丘地形特徵的**河小流域和代表淺丘地形特徵**河綜合治理區進行對比監測,並跟蹤調查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後不同類型區坡面經流變化情況,形成長期監測資料庫,為實現坡面水系工程總體的最佳布設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6、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管手段。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把預防監督放在首位,嚴格執法,做到了監督機構、監督人員、規章制度、監督行為四落實。一是各級都成立了水土保持執法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建立了生態環境建設部門責任制,配備了專職、兼職水土保持監督員和管護員。目前我縣共有水土保持專職監督員48名,兼職監督員95名,管護員595名。全縣上下形成了層層有人管、級級有人抓的水土保持監督體系。二是縣人大每年都組織有關部門,對縣域內的公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和礦山企業進行全面檢查,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督促其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對編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實的,督促其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三是縣政府發布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重點監督區、重點保護區的公告和依法徵收水土保持「兩費」的通告以及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狠抓了「三權」(監督權、審批權、收費權)和「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的落實。四是依法查處了一批水土保持違法典型案件。2003年下半年,縣政府牽頭,組織水利、國土、林業、環保、公安等職能部門對全縣范圍非煤礦山企業進行了清理整頓,依法關閉了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50餘處石場、石灰岩場,並責成業主限期治理因開山採石所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1997年以來,全縣共查處水土保持違法典型案件11起,審批水保方案1252件,方案報批率達到96%,審批率達到100%。共徵收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420萬元,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

7、加大管理力度,強化工程質量。投入講產出,建後重管護。對水保工程,我們不僅在建設質量上高標准、嚴要求,在工程管護上,我們也始終堅持「以管理促建設、以效益求發展」的方針,貫徹「誰治理、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管護制度,明確管護責任。一是水保工程竣工驗收後,明確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積極推行工程承包制、租賃制和使用權拍賣,做到建一處、成一處、管好一處,使工程充分發揮效益。如**鄉村民羅**承包**河小流域內一處已竣工的坡改梯工程,栽植果木,發展農家樂,如今已初見成效。二是發布管護通告,制定鄉規民約,明確管護范圍,設立標志,標明界址,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水保設施。三是項目責任單位與項目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簽訂落實管護制度的協議書,明確責任,逗硬獎懲。四是搞好監測,運用對比觀測、定點監測和抽樣調查的方法,及時掌握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分布范圍的變化情況以及治理區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各項治理措施的管理使用、發展狀況及其功能變化情況。

下步打算

我縣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國家長委、省、市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還很不夠,與上級的要求、與兄弟縣、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堅持高質量、高標准、高效益的「三高」原則,抓好「三三四」工程,即完成三大目標,達到三個突破,推進四個一化。

三大目標:一是宣傳工作目標。以「長治」工程等重點項目為亮點,進一步深化宣傳力度,使全縣水保宣傳覆蓋率達到95%以上;二是綜合治理目標。以重點工程推動面上治理工作,力爭在保持現有治理成果基礎上到2010年再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00平方公里,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三是預防監督目標。完善監督機構,規范執法行為,使「兩費」徵收率達到85%以上,方案申報率、審批率達到100%,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的發生。

三個突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新的突破;監督執法有新的突破;水保自身發展有新的突破。

四個一化:一是布局區域化。以水土保持工程為龍頭,繼續將涉農項目捆在一起,統一規劃,集中治理,綜合開發,形成整體功能,突出整體效益;二是治理規模化。堅持以點為主,點面結合,整體推進,規模發展;三是發展產業化。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從單純的種植業向多方位的種植、養殖、育苗育種等方面發展,不斷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經營集約化。在水保工程治理區內,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引進業主開發、公司十農戶、基地十農戶的方式,繼續採取宣傳發動、政策調動、部門帶動、利益驅動「四動」措施,大力發展小流域經濟,加快治理區群眾致富奔小康步伐。

『貳』 國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1996)和《植被護坡工程技術》的質量要求

到當地水利局查吧,或者那些專門做水保方案的單位也可以。

『叄』 標准實施的作用和意義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關繫到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事,制定和修訂國家標准,促進我國生態建設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是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和前期工作。原標准GB/T15772—1995已經實施10餘年,為我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修訂後的國家標準的正式實施,對我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有了新規定,新要求,為今後准確、科學地制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提供了技術保障,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劃項目將予以否決或修正。有關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運行等單位應盡快適應新的國家標准。新標准將繼續指導我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工作,使制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工作有據可依,避免制定規劃的盲目性;使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符合我國經濟建設總的戰略部署,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水土保持發展目標、各方面對水土保持的需求,以及規劃范圍內的條件和特點,指導水土保持實踐,明確生產發展方向,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進行,從而達到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大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和諧的目標。

水土保持規劃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是一項涉及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新標準的實施,完善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標准體系,明確了水土保持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強化了規劃的控製作用,對推動我國水土流失地區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肆』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_T15772-1995》中是怎麼樣規定坡度分級的

小流域按不同坡度級別劃分的土地面積比例。坡度分級標准為:微坡為小於5°,較緩坡為5°~8°,緩坡為8°~15°,較陡坡為15°~25°,陡坡為25°~35°,急陡坡為大於35°。

『伍』 我們這有一個村要開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請問要怎麼寫開頭,我要寫個消息

一是先說明要治理的村水土流失現狀及危害程度;二是開展水土流失即小流域回水土保持綜答合治理意義及必要性;三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公益性事業,治理所帶來效益及農業增產、增收情況分析。四是呼籲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和當地群眾大力支持,積極配合,支持小流域綜合治理事業,更好的為治理家鄉貢獻力量。

『陸』 初級職稱個人專業技術工作小結(水土保持)

*縣位於四川省*部,**市南部,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流域*江水系。全縣轄50個鄉(鎮),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6萬畝,總人口104萬,其中農業人口93萬人。縣域內呈「三山兩槽」地形,降雨豐富且相對集中,暴雨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974.2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47%,年均土壤侵蝕總量954.96萬噸,土壤侵蝕模數4628噸/平方公里/年,是一個典型的強度水土流失縣。近幾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悉心指導和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水利局堅持一手抓水土流失治理,一手抓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雙管齊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主要成效

自實施「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以來,我局組織實施了**河、**河、**河等11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79.4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量449.86萬立方米,總投工303.27萬個,完成投資1262.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28.26萬元,地方匹配434.4萬元。組建了水保管理機構2個,從業人員10名;組建推廣及技術服務機構15個,從業人員108名。

通過「長治」、「國債」、「農發」等水土保持重點項目的實施,我們總結出了以改造坡耕地、建設基本農田為重點,以營造水保林、栽植經果林為突破口,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溝、凼、池、渠合理配套,「水保林戴帽、經果林纏腰、農耕措施鋪毯」的綜合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土坎石梯、上窄下寬、分層夯實、水系配套」的適合丘陵地區特點的土坎修築法;走出了一條「以重點工程為依託,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突出三大效益,建設生態農業」的水土保持發展之路。目前,治理區水土流失程度大大減輕,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昔日「山上剝了皮,田裡沙壓泥,河床平了堤,庫塘被淤積」的現象不復存在,而今在小流域內出現了「層層梯田披綠裝,果滿枝頭花飄香,糧食滿倉魚滿塘,水碧山青好風光」的新農村景象。同時,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為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的振興夯實了基礎,為周邊地區起好了帶頭示範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人民群眾的水保意識也大為增強。

主要做法

1、加大領導力度,強化政府行為。我縣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樹立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指導思想,把加強水土保持作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納入了各級黨政的重要議事日程。縣上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的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並在縣鄉機構改革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建立了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匯報工作的制度。同時加強部門協作,搭建水保生態建設平台,形成了一套「水利水保搭台,政府導演,統一規劃,各投其資,各盡其責,各記其功,合唱一台生態建設大戲」的工作思路。在工程施工期間,縣委、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工地,督促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項目鄉把工程指揮部移到工地,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協同抓、脫產幹部一齊抓的良好工作運行機制,全縣自上而下,做到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保證了項目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水保意識。為使水土保持這項基本國策深入人心,全縣各地充分利用大小會議、廣播、電視、專欄、板報、簡報、標語、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有關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長治」工程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對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模範單位、個人和依靠水土保持致富的典型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在宣傳方法上,既面向社會,又重點針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單位,做到一般宣傳與重點宣傳相結合、經常宣傳與集中宣傳相結合,引起了社會共鳴,喚醒了全社會對水土流失的憂患意識,增強了廣大幹群保護水土資源的緊迫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使命感,使人們保持水土、保護環境意識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對重點治理區,我們還舉辦各種治理技術培訓班,組織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鄉、村、社基層幹部和骨幹農戶進行定期培訓。去年全縣累計出動水保宣傳車14車次,直接聽眾達24.5萬人次,書寫標語4000餘幅,廣播電視宣傳58次,報刊宣傳36篇,水土保持簡報20期,舉辦各類培訓班5次,落實宣傳經費15萬元。

3、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資金管理。在國家投入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我縣千方百計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水保工程投入。立足縣情,建立了「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投入機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層次籌資。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制定了《**縣水土保持項目資金使用及管理辦法》,在工作中嚴格按照制度辦事,做到了:一是堅持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實行專人、專賬、專戶管理。工程建設資金實行報帳制,減少了資金撥付的中間環節,保證水保資金足額用在水保工程上,杜絕了挪用擠占,充分發揮了投資效益;二是工程的一切開支必須由水利局長審簽,否則財務拒絕支付,有效地避免了財務混亂現象;三是對工程款的拔付必須經過施工人員、工地負責人按工程進度的比例簽字,領導審簽方可拔款;四是嚴格執行財務審計制度。我局實施的重點項目竣工決算後都報請審計部門審計,各項專項資金的使用均完全符合要求。

4、加大改革力度,強化機制創新。在水保項目建設過程中,我縣針對稅費改革,逐步取消「兩工」的新形勢,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樹立了「產權換資金,滾動發展,共同致富」的觀念,積極推進大戶治理,以大戶帶小戶,通過推動產權確認,實行先治後賣或先買後治等辦法,逐步探索出一套「治理有權,管護有責,開發有利,產權明晰」的新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使水土保持事業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形成了治理主體多元化,投入來源多樣化,資源開發多渠道和全社會共辦水保的新格局。如**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逾百萬元,承包**河小流域**村500餘畝坡耕地,發展生態農業園,產權明確後,該公司自行投資僱用周邊農戶進行大規模的梯式整地及栽植優質果樹,針對該園區嚴重缺水的實際情況,水利水保部門及時地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一是幫助其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通過有效攔截地表徑流,較好地解決了該處經果林灌溉用水及部分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二是指導其充分合理的開發水資源,建成一處桶裝山泉水加工廠,如今的「**山泉」暢銷*城,目前正准備發展瓶裝礦泉水,打入成渝市場。又如清溪河小流域的高觀寨,引進一大戶承包荒山荒坡600餘畝,自行投資進行治理,把昔日的窮山惡水改造成為今天的青山綠水,生態環境的改善又吸引宗教人士來此地興建廟宇,現在的高觀寨已發展成為以生態為基礎,宗教為依託,旅遊為支柱的觀光勝地。目前全縣已有3000多戶農民、大戶、企事業單位,以各種形式參與「四荒」治理開發,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平方公里,吸引社會資金達千萬元。

5、加大科學規劃力度,強化科技意識。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切實加強了項目管理,使整個項目建設過程做到科學、規范、有序。一是全面推行了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質量終身制,並積極探索水保項目監理制;二是在項目初設階段,我局嚴格按照水利建設程序進行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突出坡面水系,實地踏勘,現場規劃,因地制宜布設綜合治理措施,形成完備的技施設計圖、技施設計說明書及典型工程斷面圖;三是在施工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嚴格按照「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放線、統一施工、統一質量標准、統一檢查驗收)、「四集中」(集中領導、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的管理辦法,按圖施工,嚴把技術質量關,對未按圖施工或質量未達到要求的,做到堅決返工,確保工程建設規范化、正規化、技施設計科學化、系統化;四是樹立「科技興水保」的思想意識,努力提高治理技術含量,在 「長治」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省水保局下達的坡面水系課題研究任務,有針對地選擇了代表深丘地形特徵的**河小流域和代表淺丘地形特徵**河綜合治理區進行對比監測,並跟蹤調查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後不同類型區坡面經流變化情況,形成長期監測資料庫,為實現坡面水系工程總體的最佳布設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6、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管手段。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把預防監督放在首位,嚴格執法,做到了監督機構、監督人員、規章制度、監督行為四落實。一是各級都成立了水土保持執法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建立了生態環境建設部門責任制,配備了專職、兼職水土保持監督員和管護員。目前我縣共有水土保持專職監督員48名,兼職監督員95名,管護員595名。全縣上下形成了層層有人管、級級有人抓的水土保持監督體系。二是縣人大每年都組織有關部門,對縣域內的公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和礦山企業進行全面檢查,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督促其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對編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實的,督促其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三是縣政府發布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重點監督區、重點保護區的公告和依法徵收水土保持「兩費」的通告以及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狠抓了「三權」(監督權、審批權、收費權)和「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的落實。四是依法查處了一批水土保持違法典型案件。2003年下半年,縣政府牽頭,組織水利、國土、林業、環保、公安等職能部門對全縣范圍非煤礦山企業進行了清理整頓,依法關閉了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50餘處石場、石灰岩場,並責成業主限期治理因開山採石所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1997年以來,全縣共查處水土保持違法典型案件11起,審批水保方案1252件,方案報批率達到96%,審批率達到100%。共徵收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420萬元,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

7、加大管理力度,強化工程質量。投入講產出,建後重管護。對水保工程,我們不僅在建設質量上高標准、嚴要求,在工程管護上,我們也始終堅持「以管理促建設、以效益求發展」的方針,貫徹「誰治理、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管護制度,明確管護責任。一是水保工程竣工驗收後,明確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積極推行工程承包制、租賃制和使用權拍賣,做到建一處、成一處、管好一處,使工程充分發揮效益。如**鄉村民羅**承包**河小流域內一處已竣工的坡改梯工程,栽植果木,發展農家樂,如今已初見成效。二是發布管護通告,制定鄉規民約,明確管護范圍,設立標志,標明界址,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水保設施。三是項目責任單位與項目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簽訂落實管護制度的協議書,明確責任,逗硬獎懲。四是搞好監測,運用對比觀測、定點監測和抽樣調查的方法,及時掌握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分布范圍的變化情況以及治理區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各項治理措施的管理使用、發展狀況及其功能變化情況。

下步打算

我縣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國家長委、省、市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還很不夠,與上級的要求、與兄弟縣、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堅持高質量、高標准、高效益的「三高」原則,抓好「三三四」工程,即完成三大目標,達到三個突破,推進四個一化。

三大目標:一是宣傳工作目標。以「長治」工程等重點項目為亮點,進一步深化宣傳力度,使全縣水保宣傳覆蓋率達到95%以上;二是綜合治理目標。以重點工程推動面上治理工作,力爭在保持現有治理成果基礎上到2010年再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00平方公里,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三是預防監督目標。完善監督機構,規范執法行為,使「兩費」徵收率達到85%以上,方案申報率、審批率達到100%,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的發生。

三個突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新的突破;監督執法有新的突破;水保自身發展有新的突破。

四個一化:一是布局區域化。以水土保持工程為龍頭,繼續將涉農項目捆在一起,統一規劃,集中治理,綜合開發,形成整體功能,突出整體效益;二是治理規模化。堅持以點為主,點面結合,整體推進,規模發展;三是發展產業化。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從單純的種植業向多方位的種植、養殖、育苗育種等方面發展,不斷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經營集約化。在水保工程治理區內,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引進業主開發、公司十農戶、基地十農戶的方式,繼續採取宣傳發動、政策調動、部門帶動、利益驅動「四動」措施,大力發展小流域經濟,加快治理區群眾致富奔小康步伐。
!!! PS:你可以根據你的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改。
望老兄採納,謝謝!

『柒』 標准制定的背景和意義

在1988年以前,我國沒有全國性的水土保持技術標准,只有部分省市制定了一些單項的技術規范。改革開放以後,水土保持工作蓬勃發展,水土保持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全國大力推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後來又開展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從規劃、治理、效益計算和驗收等各個環節都缺少技術規范,沒有統一的標准,水土保持設施的建設質量沒有保證,治理水平很難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綜合治理的技術標准。20世紀80年代初水電部農村水利水土保持司開始醞釀制定水土保持技術規范,1984年水電部農村水利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處在吉林市召開了第一次編制定水土保持技術規范的會議,會後組織各省和流域機構分工編寫,後來經過廣泛地反復徵求意見,多次修改,1987年水電部頒發了《水土保持技術規范》(SD238—87)和《水土保持試驗規范》(SD239—87)兩個行業標准。後來又著手制定全套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國家標准。

1995年12月28日,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國家標准,並於1996年7月1日實施。這一套國家標準是一部水土保持行業前所未有的治理技術法規,標志著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T15772—1995)(下稱原標准)是此系列國家標准其中之一,它規定了編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的任務、內容、程序、方法、成果整理等基本要求,它的發布與實施對於我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水土保持工作的內容、性質等方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水土保持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大量具體問題急需通過修訂立案標准來加以解決,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水利部要求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國家標准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規劃,根據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水土保持司的統一安排,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T15772—1995)進行了修訂。

2006年12月25日,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松遼水利委員會、海河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上中游管理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陝西省水土保持局,標准修訂單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等單位的代表和特邀專家參加了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在北京主持召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修訂審查會。會議成立了專家組,與會專家、代表聽取了標准修訂單位關於《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標准徵求意見稿的內容匯報,經質詢、答疑,進行了認真討論。根據《水利技術標准編寫規定》(SL1—2002)的有關規定,專家指出標准修訂的指導思想和技術路線正確,修訂內容基本符合實際,修改、完善後可上報審批。通過這次會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T15772—2008)(下稱新標准)的內容基本確立。

新標準的制定,是對原標准進行的補充、修改和完善,反映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標準的最新成果。它與新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對我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捌』 施工日誌如何編,老闆讓我編一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施工日誌

豆腐渣工程就是因為有你們這種敗類存在!施工日誌是隨便能遍的嗎?你是在拿這么多生命在開玩笑!

『玖』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2008)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范 泵剛治理技術 GB/T 16453.6—2008
中國標准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標准出版社秦皇島印刷廠印刷 各地新華書店經銷

『拾』 標准制定的背景和意義

風蝕是指由於風力作用造成的土壤侵蝕。風沙土地是在風力作用下土壤遭受侵蝕,地表土質粗化,有機質降低,出現沙丘等景觀。輕度風沙地區分布有固定山丘和斑狀流沙,侵蝕以吹揚為主;中度風沙地區固定沙丘中有部分活化,流沙成片狀分布,常有沙暴出現;強度風沙地區流動沙丘遍布,農地、林地和草原資源基本喪失。

我國風沙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根據1990年全國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我國現有風蝕土地面積188萬hm2,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高原和平原地帶。北方的河道兩側、黃河故道、鄱陽湖周、沿海地區等也有分布。我國受風蝕影響的人口1.7億左右,風蝕區大約集中了我國60%以上的貧困人口。在北方萬里風沙線上,每年8級以上的大風日為30~100天,還經常出現沙暴,有1300萬hm2農田和1億hm2草場遭受著風沙的危害,數以千計的水庫和大批灌區遭受著風沙侵襲,800多千米的鐵路和數千千米的公路經常受到風沙壓埋。風沙災害還侵襲和埋壓農田、牧場、城鎮、村莊、道路和水利設施,使大量泥沙抬高河床,造成水患。我國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5億元,嚴重製約了當地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防治風蝕的工作涉及面廣,任務艱巨,技術性強,投資巨大,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全社會都為之奮斗的戰略任務。目前我國的風蝕治理工作實行統一規劃、防治並重、治用結合、綜合治理、注重實效的原則,總的指導思想是以西北、華北、東北西部萬里風沙線為主線,以保護、擴大林草植被和沙生植被、綜合治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為中心,以保護城鎮、村莊、生產基地和交通干線為重點,建立防、治、用有機結合的治沙體系。

防治風蝕要貫徹執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針,更加需要以預防為主,保護現有植被。治理主要是在沙漠邊緣、沙漠綠洲、水蝕風蝕交錯地區。治理上要採取綜合措施,除一般的農林水措施外,水土保持措施基本上可以分為植物措施、工程措施、水力措施。植物措施主要是固沙造林和種草,在有些地方也可以飛播造林;工程措施主要是設置沙障,也有化學固沙措施;水力措施主要是指引水拉沙。在實際工作中,一般是多種措施綜合配置。

我國風沙地區的防治開發,正因地制宜地廣泛開展,國家對防治風沙工作很重視,逐步進入了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規范化階段。據統計,目前全國的防沙治沙造林保存面積達到1000萬hm2,營造水土保持林3330萬hm2,栽植經濟林果330萬hm2,種草保存面積330萬hm2,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增基本農田1000萬hm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每年增產糧食150億kg,增產果品750億kg。但風沙防治任務艱巨,從總體上看,目前仍未根本扭轉風蝕面積繼續擴大的趨勢。

我國在防治風沙中,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典型治理模式,並積累了很多防治經驗。例如在極度乾旱的新疆風沙地區,圍繞水源,建設沙漠綠洲,綠洲外圍保護封育天然植被,綠洲內修防滲渠、坎兒井等引水,減少水分蒸發滲漏,建成方田林網。乾旱的甘肅西部、寧夏風沙地區,在綠洲邊緣的沙丘間的地底上營造喬灌草結合的固沙林,沙丘上設置沙障造固沙植物。陝北榆林地區,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利用河流、湖泊或水庫作為水源,採用自流引水或機械抽水,借流水的沖力引水拉沙,拉平沙丘後,引洪漫淤,墊土壓沙,改良土壤,將起伏的流動沙丘改造成平坦的農田。內蒙古東部奈曼旗地下水豐富,屬於坨甸交錯區,採取平沙整地,修魚塘、種植水稻等。這些地區一般是集中連片、規模治理,圍繞恢復土地資源和綜合利用開發,逐步縮小風沙土地的面積,並在鐵路、公路、城鎮、村莊、綠洲和工礦區域周邊,進行重點保護,優先治理。陝西省榆林地區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40多年堅持防治風沙,已經建起了總長1500km的防風林帶,40多萬hm2的流動沙丘被固定,新開辟農田8.6萬hm2,9.3萬hm2農田實現了林網化,15.3萬hm2天然草場得到不斷恢復和提高,林草面積已經達到195萬hm2,植被覆蓋率由1.8%提高到了38.9%,實現了人進沙退。地處騰格里沙漠邊沿的中衛沙坡頭沙區鐵路是治理風沙的著名典型,採取建設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的「五帶一體」治沙綜合防護體系,有效地保護了鐵路長期安全運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水土保持工作的內容、性質等方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水土保持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大量具體問題急需通過修訂立案標准來加以解決,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水利部要求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系列國家標准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規劃,根據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水土保持司的統一安排,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風沙治理》(GB/T16453.5—1996)進行了修訂。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風沙治理技術》(GB/T16453.5—2008)的制定,是對原標准進行的補充、修改和完善,反映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標準的最新成果。它與新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對我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