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氣治理政策
在16和17世紀,英國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是未充分燃燒的煤炭。當時由於木材價格上漲,煤炭取而代之成為居民日用燃料。到了18世紀,由於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幾乎所有的英國企業都以煤炭為燃料,倫敦煤炭的消耗量隨著人口的增長急劇上升。
1821年英國頒布《煙塵禁止法》,規定對煙塵造成的公害可予以起訴,只是該法令將機車、鍋爐等高污染源排除在外,對改善大氣質量貢獻甚微。其後,英國出台了一系列規范煙塵排放的地方法案,因內容空泛,終未獲實效。
1853年,在帕麥斯頓的推動下,英國議會通過《煙塵污染控製法案》,要求工業窯爐和行駛在泰晤士河城區主要河段的蒸汽船盡量減少排放,並規定用焦炭取代煤炭,否則會被處以罰款。然而,由於警察執行不力,罰款金額極低,該法案根本沒有引起責任者的重視。
1863和1874年分別制定的兩部《制鹼法》命運相若。法律要求企業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減少有毒有害氣體排放,但排放限值要求經常被企業規避,稽查隊懾於強大的資本勢力,怠於履行法定職責,終致條文形同虛設。
在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於1875年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許多條款涉及空氣污染,不過因循章不嚴,落實不到位,英國的空氣質量並無好轉。到了19世紀末期,英國的各種環保技術日臻成熟,但因企業片面追求低成本,居民囿於傳統的生活習慣,先進技術和替代能源無法普及。
進入20世紀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重建使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降低。1944年燃料和電力部設立專門咨詢委員會,再次對國內燃料政策進行評估。該委員會在1946年發表研究報告,號召以無煙煤全面取代煙煤,並敦促政府強力介入。英國政府肯定了調研成果,授權倫敦和曼徹斯特市政府建立無煙區。遺憾的是,由於煤炭製造商以及相關利益集團的破壞和大量居民的反對,兩大市府的努力無疾而終。
英國治理空氣污染失敗的教訓在於,由於利益集團的阻撓、官員的腐敗和保守民眾的沉默,諸多立法要麼嚴格得無法落實,要麼寬松得豁免大量責任;政府漠視環境問題,長期消極怠工;罰款數額太小,企業寧願繳款也選擇違法排污;居民排放未被納入治理范圍。
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後,舉國震驚,各界痛定思痛,遂以全社會之力直面污染挑戰。諸多因素都起到助推作用,主要包括民間的廣泛動員、政府的嚴厲監管、社會價值觀的改換、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能源技術的進步、企業與民眾資源節約意識的高漲、重工業特別是重污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等。
民間力量的推動
在抗擊空氣污染的漫漫長途上,英國自發性社會團體扮演了推手角色,喚起了民眾和政府的環保意識。早在17世紀,包括英國作家伊維林在內的一些先知們就注意到空氣污染問題,猛烈抨擊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在1843到1850年間,以麥金龍為代表的活動家們領導的環保運動風起雲涌,促成了多部防止企業污染空氣的立法。
1842年,羅奇戴爾市的牧師建立民間團體「曼徹斯特消除煙塵聯合會」;1877年,希爾姐妹創辦「凱爾會社」,為建設「人民美麗的家園」而四處奔走;1882年,倫敦「治理煙霧委員會」在倫敦郊外舉辦「減少煙霧展覽」,其轟動效應彰顯了環保先驅們對提高空氣質量的渴求。
自20世紀初開始,民間的公民精神與環保意識在治理空氣污染運動中更是起到導向性作用。1929年,在查爾斯•甘迪的領導下,「英國減少煙霧協會」成立。該協會呼籲在全國各地設立無煙區,倡導節能保溫建築設計,推廣使用無煙燃料。盡管由於煤炭生產商作梗,協會努力功虧一簣,但其建議引起社會各階層的關注。這其實是英國空氣污染治理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為1956年的《清潔空氣法案》提供了具體措施。
如今,英國的環保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除了保護國際、地球之友、綠色和平之類的國際組織外,地方和社區性環保組織多如牛毛。英國思想家吉登斯據此現象把環保權利與職責列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其主張已成為不列顛各界共識。
政府強力干預
英國政府歷史上的不作為長期為人詬病,但在1952年以後,唐寧街對利益集團展開凌厲攻勢,把法律條文變成剛性約束。如今,英國政府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實行鐵腕政策,各種空氣監測信息均向公眾開放,對特殊利益集團構成巨大壓力。英國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機構索取相關環保數據,從而對社區所在的企業嚴格監督。如果企業稍有疏失,公民就可將其告上法庭,主流媒體也會配合政府為選民撐腰。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機動車尾氣取代煤煙成為不列顛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英國政府堅決強制推行了無鉛汽油政策。到90年代初,研究表明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極為有害,因此自1993年始,政府強制所有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制定治理污染的國家戰略,規定企業界、交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攜手減少八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時至今日,企業界已經幾乎無力抗衡政府、公眾和媒體在環保事項上的壓力。
2000年以後,倫敦市政府著手研究環保組織提出的空氣中PM2.5問題。鑒於城區80%空氣污染量源於機動車尾氣排放,市府於2003年推出交通擁堵費,並逐年提高徵收額度,限制私家車入城,由此獲得的收入完全用於改善公交系統。此舉大幅提升了公交車的可靠性,市民出行時間縮短了14%。所有達官貴人和政府機關都必須嚴格遵守,即使是傲慢的美國大使館也不能豁免。盡管超富階層從中阻撓,迄今為止該舉措仍有效運作,深受普通市民的歡迎。
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19世紀,英國的工業排放已受一系列立法比較鬆散的監管,但這些法案都沒有涵蓋居民排放,因為政黨害怕失去民眾的選票。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後,公眾意識到空氣污染的重大危害,居民排放的監管終於得到輿論和民眾的支持,一些游說團體亦趁機影響議會,迫使政客順應民眾價值觀的改變。社會意識的轉變最終促成了1956年《清潔空氣法案》的出台,標志著英國社會的公民、企業和機構都承擔起維護和改善大氣質量的責任。
英國環保史料表明,少數地方城市並未嚴格執行1956年出台的清潔空氣法案,可空氣質量也大為進步。比如,切斯特市根本沒有執行該法案,但污染程度也大幅下降;在約克市,無煙區的設立直到1970年才啟動,到1990年該項工作也未完成,然而上世紀60年代是約克空氣質量改進最大的時期。事實上,進一步研究顯示,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居民選擇了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英國家庭現在基本上都擁有汽車,但大多數人平時上班都使用發達的公交,只有周末度假或者去超市采購時才會駕車。在倫敦,由於汽油價格、擁堵費和停車費持續高企,駕車進倫敦城開銷高昂,市民逐漸喜愛上公交的方便和經濟。一些倫敦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出現革命跡象,崇尚駕駛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甚至完全放棄購買私家車。
環保意識形塑了倫敦人的綠色生活方式。倫敦的公共綠地面積接近2萬公頃,公園、私家花園等軟質地在全市總面積佔比超過60%。嚴格的城建管理制度保護了綠地,限制了高樓的膨脹,把眾多人口分散到郊區的衛星城,這樣倫敦城不至於過度擁擠,空氣質量的維護更有保障。
產業結構轉型
英國在1956年頒布的《清潔空氣法案》被公認為全球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它嚴格約束了企業和居民的煙塵排放,是面向全民的治污法案,對歐美環境保護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英國治理空氣污染諸多政策中最具前瞻性的環節當屬經濟結構的升級,特別是重工業向輕工業、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的轉型。
工業革命之後,伴隨著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和各國產業升級,全球製造業和污染排放中心就從英國轉移到歐陸,其後到美國,再到日本,最後轉向東亞新興經濟體。以重化工為產業支柱之一的經濟體都面臨污染密度居高不下的難題。從英國、美國和日本的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歷史數據可以看出,污染峰值走向與國際產業轉移路徑一致,依次出現在英國、美國和日本。
19世紀70至90年代是英國排放高峰期,當時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業生產體系。蒸汽機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而其開采和燃用產生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質,此時英國污染排放達到峰值順理成章。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城市的空氣質量逐步改善,工業煤炭消費量的降低、生產模式轉換和煙塵控制區的設立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觀點認為,居民排放的減少甚為關鍵,但新的研究表明企業減排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與其製造業產出呈反比。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英國的經濟發展誕生劃時代的結構變化,製造業特別是重污染企業走到海外,國內的服務業迅速崛起。大量的「兩高一資」企業遷到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然後其製成品以低價迴流,立竿見影地減輕了國內生態壓力。從世界經濟歷史來看,這其實就是一條以鄰為壑的產業升級道路。
目前英國政府大力推行綠色經濟政策,包括低碳、環保及新能源三大產業。據商業創新技能部的信息,2010-2015 年英國增速最快的行業是碳金融、替代能源、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汽車。綠色產業將成為英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引擎。
B.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一,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如工廠上脫硫工藝,減少粉塵排放等等;
二,採取集中供熱等措施,節約能源的同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多植樹造林,改善下墊面,減少風吹塵;
四,鼓勵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能源浪費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等的排放;
五,區域協同控制,大氣污染不是一個城市的問題,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污染物會輸送到其周邊。
等等。
(2)廢氣治理政策擴展閱讀:
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源是指由人類活動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發生源。大氣的人為污染源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1 燃料燃燒: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過程是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重要發生源。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並含氫、氧、氮、硫及金屬化合物。燃料燃燒時除產生大量煙塵外,在燃燒過程中還會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機化合物及煙塵等物質。
2 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放:如石化企業排放硫化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屬冶煉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屬元素的煙塵;磷肥廠排放的氟化物等。其污染物組成與工業企業性質密切相關。
3 交通運輸過程的排放:汽車、船舶、飛機等排放的尾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內燃機燃燒排放的廢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含氧有機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鉛的化合物等物質。
4 農業活動排放:田間施用農葯時,一部分農葯會以粉塵等顆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氣中,殘留在作物體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揮發到大氣中。進入大氣的農葯可以被懸浮的顆粒物吸收,並隨氣流向各地輸送,造成大氣農葯污染。此外還有秸稈焚燒等。
C. 有什麼好的應對空氣污染的措施
要治理空氣污染,愛普瑞環保科技專家建議,需要從三大方面入手。首先,回從政策方面來答說,需要加大空氣質量監控,加強空氣污染治理法律法規建設;其次,從企業方面來說,要自覺擔負起行業道德和社會責任使命感,減少並控制生產污染物排放量,如果是空氣凈化行業人士,則要加大核心技術投資力度,為環保事業和人類健康做貢獻;最後,從消費者自身來說,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盡量採用綠色能源,減少污染排放量。
要做到又快又好地改善常待室內空氣質量,非空氣凈化器莫屬,愛普瑞環保科技專家表示。因為目前而言,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且效果良好的空氣凈化產品只有空氣凈化器。不過東西都有優劣,消費者在添置空氣凈化器的時候請注意認准品牌產品,以免得不償失,XJR小巨人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D. 空氣污染現狀及對策
中國特殊的地形及地理位置導致霧霾無法治理,現在的政策不能說敷衍,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只能等待產業轉型,重工業被服務業替代。
E. 政府做了哪些方面的措施,以整治環境污染問題
主要措施
1、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年度計劃,在經濟發展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2、嚴格對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的生產主體工程與防治污染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產使用)。現在,全國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都達到95%以上。
3、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環境管理沿著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發展。
4、健全環境管理機構。從中央到省、市、縣四級政府建立了環境管理機構,這些機構依法行使環境管理權利。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也建立了相應的環境管理機構,管理本行業和本企業的環境問題。
(5)廢氣治理政策擴展閱讀:
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1、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2、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3、天氣氣候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
②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
③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④對全球氣候的影響:2010以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 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降水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主要來源於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而降低血流載氧能力,導致意識力減弱,中樞神經功能減弱,心臟和肺呼吸功能減弱;受害人感到頭昏、頭痛、惡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一氧化碳日平均濃度低於4.00毫克/立方米。
F. 空氣和水受到了怎樣的污染,污染源在哪兒,人們採取了哪些措施應對
空氣污染(包括環境空氣和室內空氣)和水,主要是受到了粒子狀(顆粒物)和分子狀污染物的污染。空氣污染物的顆粒物,主要是TSP、 PM10、PM2.5;水裡表徵為顆粒物的項目是:懸浮物、肉眼可見物、沉積物。空氣和水中的分子狀污染物主要是化學污染物(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甲醛、苯系物,包括重金屬;水中主要有鉛、六價鉻、鎘、汞、砷、BOD、COD、氰化物、揮發酚、)、放射性污染物(例如氡)、微生物。
空氣污染源主要有:工業企業(例如鋼鐵冶煉、石油化工、煤炭企業、醫葯企業等的廢氣排放)、建築企業、交通運輸、燃燃燒料和垃圾焚燒等污染物的排放;水污染物的污染源主要有:上述工業企業污水排放、海上石油開採的廢水排放、化肥農葯的施用、農業養殖等排水。
對於上述污染的主要對策:
1、依法治理污染。我國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污染法及其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條例、環境影響評價法。力求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我國在逐年加大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一些環境空氣污染大戶,設立了限期治理管理規定;重點的污染源採取關、停、並、轉的治理政策,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3、涉及大氣和水排入的企業法人,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做到經常化,成為排污、治理污染的主體。
4、發揮公民的環境保護主動性。及時舉報污染事件積極鼓勵這種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有生力量。
G. 實施以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為基本內容的節能減排政策,是應對全球氣候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
(1)生產氨氣的反應放出大量的熱,△G<0能自發進行,氨水呈鹼性,與酸發生中和反應,屬於放熱反應,在低溫下易進行,故答案為:N2+3H2N2O4(g)△H=-57kJ?mol-1;D;
(6)0.2mol/L的NaOH與0.4mol/L的上述產業鏈中一產品化肥硝酸銨溶液等體積混合後,設溶液的體積為1L,則反應後溶液中含有n(NO3-)=0.4mol,n(Na+)=0.2mol,
n(NH4+)=0.2mol,n(NH3?H2O)=0.2mol,反應溶液呈鹼性,NH3?H2O繼續電離出NH4+離子,則c(NH4+
H. 實施以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為基本內容的節能減排政策,是應對全球氣候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
(1)平衡常數為生成物的濃度冪之積除以反應物的濃度冪之積,平衡常數中,分子為生成物,分母為反應物,再結合質量守恆定律,所以該反應的方程式為C(s)+H2O(g)?CO(g)+H2(g),故答案為:C(s)+H2O(g)?CO(g)+H2(g);
(2)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K1=
c2(CO) |
c(CO2) |
c(H2)×c(CO2) |
c(CO)×c(H2O) |
c(CO)×c(H2) |
c(H2O) |
(3)溫度升高K值減小,所以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對於反應 CO(g)+H2O(g)?H2(g)+CO2(g),
開始(mol/L):0.02 0.02 0 0
變化(mol/L):c c c c
平衡(mol/L):0.02-c 0.02-c c c
所以
c×c |
(0.02?c)×(0.02?c) |
所以CO的轉化率為
0.015mol/L |
0.02mol/L |
故答案為:放熱;75%;
(4)對反應N2O4(g)?2NO2(g),在溫度為T1、T2時,平衡體系中NO2的體積分數隨壓強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則
A.A點壓強小於C點的壓強,壓強越大,反應速率越大,則反應速率:A<C,故A錯誤;
B.增大壓強,平衡向正反應移動,但濃度的增大幅度大於轉化的程度,所以C點濃度大,顏色深,故B錯誤;
C.B、C兩點二氧化氮的體積分數相同,則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相同,故C錯誤;
D.在相同壓強下,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則二氧化氮的體積分數增大,所以由狀態B到狀態A,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故D正確;
E.A、C兩點的化學平衡常數,溫度相同,平衡常數相等,A=C,故E錯誤;
故答案為:D;
(5)0.2mol/L的NaOH與0.4mol/L的硝酸銨溶液等體積混合後,得到等濃度的一水合氨、硝酸鈉和硝酸銨的混合溶液,以一水合銨的電離為主,溶液呈鹼性,所以c(NO3-)>c(NH4+)>c(Na+)>c(OH-)>c(H+),故答案為:c(NO3-)>c(NH4+)>c(Na+)>c(OH-)>c(H+);
(6)電解NaHSO3溶液製取H2SO4,陰極是氫離子放電,由於含氧酸根的還原性比氫氧根離子強,因此陽極是氫氧根離子放電,部分亞硫酸氫根離子會和氫離子反應生成二氧化硫氣體,故答案為:4OH--4e-=2H2O+O2;O2、SO2.
I. 目前國家對廢氣廢水處理具體有哪些優惠補貼政策扶持
以下抄的項目可以申請環保專項襲資金補貼:
(一)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治理項目。包括削減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減排項目。
(b)環境整治工程。主要生態省,生態城市和生態區建設對環境的污染整治工程,重污染行業整治提升工程;飲用水源保護區和環境敏感點綜合整治工程,以及跨區域環境污染糾紛治理項目。
(三)污染防治示範項目的新技術和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包括污染防治技術,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四)環境監測能力,監測和處理突發事件,和其他建設項目。
環境監測,監視和信息系統建設,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機動車尾氣監測,監控系統的建設。
(E)的研究項目,涉及環保,環境規劃,生態建設。
(六)國家,省,市政府,區委,區政府規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