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中國黃土高原治理

中國黃土高原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13 23:48:47

『壹』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黃土高原面積約64萬km2,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之處,更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發祥地。250萬年以來,在這塊土地上堆積了厚100—200m的黃土古土壤系列1,是全球最厚和最完整的黃土地層,也是塬地平廣、丘陵頂平坡緩、溝谷開闊,川、坪、澗、掌、地完整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貳』 為什麼知道了治理黃土高原的方法,可如今

治理的還不錯,黃土高原在延安以南、隴東、晉中南及關中地區已經基本上綠化了,尤其是六盤山、子午嶺、呂梁山、黃龍山等林區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80%以上。延安以北的榆林80km內也看不到流沙。

『叄』 黃土高原治理措施

治理 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

『肆』 黃土高原上中下游分別怎樣治理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與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的治理進行比專較。 黃土高原水屬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黃土疏鬆易侵蝕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蝕作用較強。人為原因有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礦,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產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積,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使得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基本措施有:壓縮農業用地,採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並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伍』 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但黃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帶性特徵,其植被分布的總體特徵應為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非地帶性分布兩者的自然組合。
2、土質非地帶性
在《黃土高原森林分布與黃土厚度的關系》一文中對此已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現將主要觀點簡述如下:1)黃土顆粒組成細,孔隙度高,孔隙以細孔隙為主。在降水不豐沛的半濕潤、半乾旱區,降水入滲淺,地面蒸發耗水多。厚層黃土坡地土壤水分條件相對乾旱,自然植被為草原。2)裂隙發育的岩層,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為主,降水入滲深,地面蒸發耗水少。在降水不豐沛的半乾旱、半濕潤區,裂隙發育的岩質坡地,土壤水分條件較濕潤,自然植被為森林。3)薄層黃土坡地,由於下伏不透水岩層埋藏淺,地下水位較高,樹木往往可以通過發達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溝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於地表徑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運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低,地下水埋藏深;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等負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高,地下水埋藏淺。在半乾旱、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樹木的生長,自然植被為森林,墚峁、塬面及溝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草灌的生長,自然植被為草原。溝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趨勢。
4、坡向非地帶性
陽坡坡地的地面蒸發耗水大於陰坡,同一區域陽坡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較陰坡乾旱。因此,陽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較陰坡更耐乾旱。溝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陰坡高於陽坡。
5、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
黃土高原50年來的人工林草建設,沒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續利用原則,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長量、高經濟效益,結果多以失敗告終。如20世紀50-70年代的「山頂戴帽子」,在墚峁頂上造林,樹木初期生長尚好,但5至10年後多為小老頭樹或者死亡。20世紀80年代初期,飛播沙打旺,人工種植紅豆草,沙打旺、紅豆草3年內長勢喜人,5年後逐漸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對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人工林草地出現了明顯的土壤干層,土壤干化現象嚴重。洛川塬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面積發展的蘋果園,也已普遍出現土壤干層。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 處黃土高原的吳起縣,是1935年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記者初次來到這里采訪時,只在個別流域看到少許綠色,多數山山峁峁因開墾種糧而滿眼土黃。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吳起縣特別注重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地方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動舍飼養羊和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務輸出等農村後續產業的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58元,較1997年的887元凈增2771元。
1999年來,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扶持下,吳起縣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40多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啟動最早、面積最大、成效最好、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縣。在最新的EOS衛星遙感圖片上,一片濃綠的顏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吳起的地貌輪廓。 經過30多年的建設,位於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安塞縣,始建於1973年,是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點重點站。
這個試驗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試驗場,其中包括農田水分平衡試驗場、養分循環試驗場、土壤侵蝕試驗場等160個小區以及先進的山地自動氣象站和農林旱地微氣候觀測站,佔地7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面積和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重點研究領域是水土流失規律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黃土丘陵區生態環境特徵及演變規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系統結構功能及調控原理、流域健康診斷與管理理論及方法等多個方面。同時它還肩負研究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退化生態系統、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途徑等任務。
這個試驗站利用身處黃土高原的特有條件,30多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和陝西省關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課題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3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的各類獎項18項。這里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綜合,外加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農業技術:節水技術和提高單產量的技術。重點在保持水土)。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有11萬平方公里特嚴重面積。大部分地區的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達3.57萬噸/平方公里。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陸』 黃土高原怎麼治理

對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是要保持水土
分為三部分:保塬,護坡,固溝。
保塬:平整土地,營造田林網,盡量採用推廣噴灌、滴灌技術。
護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溝:在主要的溝道打壩建庫,攔泥蓄水,營造防護林。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不能只靠植樹造林來解決。要從多方面進行控制和解決。
以上為原創,希望採納

『柒』 治理黃土高原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www.shaanxichina.org/hanglie/keyan/gaoyuansuo.htm

黃土高原水土治理見成效 黃河泥沙年減少3億噸
新華網 (2002-12-16 17:10:46)
稿件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12月16日電(記者劉健 訾紅旗)來自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消息稱,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黃土高原累計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19.05萬平方公里,這個地球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近年年入黃泥沙比多年平均量減少3億噸左右。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黃泥沙為16億噸,其中四分之三來自黃土高原。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黃土高原展開重點支流、小流域治理。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長周月魯介紹說,近年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兩個重點,一是黃河上中游7.86萬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區的治理,二是突出以治溝骨幹工程溝道壩系建設,從而有效地控制了入黃泥沙。在治理較好的地區,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處處綠樹成蔭,牧草豐茂。

黃土高原的治理已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規模治理轉變。國家先後在黃河流域200多個縣安排了水土保持投資項目,范圍之廣、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此外還先後啟動了黃河水土保持示範區、黃河源頭生態保護項目等十多項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重大工程項目,逐步實現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向標准高、質量好、規模大、集中連片治理的方向發展。

科技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黃土高原治理的有效性。近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先後進行了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區界定、沙棘良種繁育、不同侵蝕類型區治理模式等科研項目攻關,開展了流域水土保持遙感普查;同時,在黃河上中游各省(區)大力推廣雨水集流、水墜築壩和抗旱造林等生態治理保護衫技術。

黃土高原的治理開始更加註重生態的自我修復,隨著各地開展退耕還林(草),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營林方式由人工造林為主向封山育林為主轉變,以退耕還林(草)來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

周月魯表示,今後10年內,黃河流域將爭取基本控制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捌』 黃土高原能治理好嗎

黃土高原經過水土保持治理可以逐步好轉。

『玖』 黃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修建梯田,禁止砍伐樹木.減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可迅速徹底治理水土流失。鎖死一條溝,這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徹底治理,便由惡性流失轉為還原性運動,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當年見效,一勞永逸,今後只要稍加維護即可,千秋萬代,黃土地會越來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攔在溝內,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農田,澆樹澆草;一部分均勻的送向下游,供下游利用;一部分則滲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會增多,氣候會改變,實際上等於把集中暴發的山洪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水供給了黃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問題也會解決。

3、可增加耕地。黃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溝萬壑佔去不少,而且還在繼續侵蝕。修建攔洪壩,可逐步將山溝再還原為耕地。攔洪壩建成以後,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幾年,壩內淤積的土壤里便可種高桿作物。淤到半山腰,溝底的淤積面佔到整個流域面積的30%以上時,全溝都是穩產高產田了。

用以上的辦法治理黃土高原,幾十年後,支離破碎的黃土地開始「復原」,山泉增多,溝里新淤積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穩產高產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斷的清水流入黃河。這美好藍圖能否實現,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討論它的可行性。

『拾』 黃土高原治理的根本是

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黃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樹種草,加強水土保持工作.依據題意.
故選:D.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