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現代化
A.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作為治理體系核心內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但是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體系也難以發揮作用。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1、國家治理體系:
是指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2、國家治理能力:
是指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3、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作為治理體系核心內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但是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體系也難以發揮作用。
4、必須完整理解和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這個總目標是由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前一句話是根本前提、根本性質和根本方向,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後一句話講的是實現形式和基本途徑,就是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或者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兩句話必須一起講,如果只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就會迷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B.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關系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作為治理體系核心內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但是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體系也難以發揮作用。
C. 如何推進地方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深刻領會和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實現這一總目標,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充分認識行政體制改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中全會就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許多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些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總體研究,細化改革的重點任務、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20年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以此為基礎,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
D.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總目標之一,是立足於中國實踐與國情而提出的自身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4)地方治理現代化擴展閱讀: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在明確的國家治理思想指導下,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著增強國家統一性、推進國家均等化、提高國家創新性、促進國家法治化和基層社會自治等多項重點任務。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家治理實踐,集中體現為整合條塊、化解失衡、供給動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
一是加強國家整合。
強有力的國家整合能力,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整合,既包括實現、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交通體系、統一的市場體系、統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標准統一的規則體系和治理體系。實現這些領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建設一支穩定的軍事力量,凝聚社會共識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增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
二是促進均衡發展。
從社會層面而言,國家治理的目標就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成員提供均衡普惠的社會服務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原則。在國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國將進一步引導和協調更多的資源、人才、資金、管理、技術等要素投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去,努力縮小不同群體間的實質性差距,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推動法治建設。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現代國家的主要標志,體現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運行成本低、實施效果好的特點。通過不斷完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現代法治體系,建立健全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會整體法治意識,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進程。
四是釋放社會活力。
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其本質在於政府向社會放權,釋放社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活力。在社會基層,網路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不斷涌現,社會企業、非營利性組織成為參與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區、社會聯動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創造多種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完善發展,權力監督與制約實效明顯增強,地方被賦予更多的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制度平台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在加強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規定,提高各個界別參政議政的能力和實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維護團結進步、促進共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廣泛參與全球治理。
習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為一個日益緊密聯系的整體,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國家治理的持續有效,為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礎;而參與全球治理所帶來的紅利,成為中國國家治理不斷改善的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E. 關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故事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
2、加強頂層設計,從戰回略上謀劃國家治理答體系的現代化;
3、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
4、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
5、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
6、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
F.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作為版全面深化改革權的總目標,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重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處理好各個方面的關系,譬如黨和政府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政府與公民的關系以及城鄉關系、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關系、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等等。「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新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同時也標志著我黨治國理政的理念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G. 如何提升落後地區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完善法律 由於環境保護涉及的面廣且具有較高的技術性特點, 而政府管理社會的任務艱巨而復雜, 處理環境工作只有依法 行事, 才能克服行為上的任意性、盲目性。據統計,我國在 環境保護方面制定了8 部環境保護法律、15 部自然資源法 律、頒布了環境保護行政法規50 余項、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 件近200 件、國家環境標准800 多項。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 定的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共1600 余項。這些法律 法規對環境保護、限制破壞資源環境、加快治理污染、綜合 利用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應該看到,這些法律法規中仍 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部分,特別是社會發展快速的形勢下, 出現新的環保問題,而法規政策又跟不上,形成執法難。因 此,地方政府應及時的制定和完善環保政策法規並予以細 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 目標控制 2012 年,國家發布了《十二五節能減排規劃》,地方 政府都將分擔重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地方政府應 根據上級政府下達的環保指標任務,結合本地的實際,制定 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將目標控制分解到企業、單位及政府 各部門,予以細化、量化,制定實施措施,監督落實和嚴格 考核。在經濟發展上,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實行嚴格的產業 政策和市場准入條件和審批制度,從源頭防範區域性、系統 性環境風險。 污染治理 深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地方政府必須積極開展污染治理,一是督促企業落實治理主 體責任,制定治理方案,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籌措資 金,開展污染治理。二是政府承擔的公共環境的污染治理, 如城鎮化建設和發展中的生活廢水、垃圾、水資源保護、水 土流失、城鎮霧霾、生態保護等等方面,需要政府制定污染 控制措施,組織落實。
三是建立健全政策體系,對高耗能、 高污染的企業,實施懲罰性經濟政策,促使企業加快發展循 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
(四) 監督管理 提高環境監督管理效能是政府應發揮的重要作用,環 境質量的優劣顯現出政府管理效能的高低。其一,政府必須 要有較強的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和管理、技術人員隊伍,及時 提供環境質量信息,讓公民知曉環境狀況。其二,完善監督 管理體制機制,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堅決打擊環境違法 行為,重點查處影響民眾健康、破壞生態環境和造成環境污 染事故的違法行為,切實保障民眾環境權益和生態安全。其 三,發揮公眾輿論監督的力量,形成合力。
(五) 資金投入 環境治理與管理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區域發展的不 平衡,政府資金的積累、充裕程度各異,在促進社會經濟發 展、改善民生的各個方面中,政府需要投入的資金很多,經 濟欠發達的地區更是面臨資金的嚴重短缺問題。但是,政府 融資的作用是很大的,單就環境治理上,政府的融資渠道是 很多的,一是銀行方面的環保低息貸款。二是民間資本的利 用。三是政府出台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的經濟政策。只要措 施得當,政策保障有力,監督完善,將會使環境治理資金投 入上能有較大的改善。 三、公民參與環境污染治理 無論承擔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主體是地方政府部門, 還是企業、經營業主,缺少了民眾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環境治理和環境管理政策的落實程度。
H. 如何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
2、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3、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
4、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
5、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
6、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
I. 如何理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推動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集中體現。
從治理結構來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包含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和黨的建設六大體系,且這六個體系不是孤立存在或各自為政的,而是有機統一、相互協調、整體聯動的運行系統。其中,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市場治理、政治治理體系中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核心要素。
從治理目標來看,就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是規范化,無論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都應該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法治化,任何主體的治理行為必須充分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三是民主化,即各項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各項制度安排都應當充分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四是效率化,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和行政效率;五是協調性,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在這五個目標中,能否實現法治化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剛剛結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強調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先,從治理主體角度講,有效的治理,突出強調社會公共事務的多方合作治理。過去我們的社會管理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管理主體的政府一家獨攬,市場、社會、民眾的力量比較薄弱,甚至缺席,這導致了社會治理的過度行政化,造成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通過改革,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而言就是要回歸市場本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從政府與社會關系而言就是要回歸人民本位,讓人民群眾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實現自我治理,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點。
其次,從權力運行角度講,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合理定位政府職能。原來政府承擔了其他主體的許多職能,現在要通過簡政放權,放權於市場、放權於企業、放權於社會,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權力的邊界范圍。在此基礎上,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最後,從組織結構角度講,有效的治理,必須以科學合理的政府組織結構為基礎。重點是要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機構設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用機制再造流程、簡事減費、加強監督、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