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宣傳
⑴ 倡導國學的廣告語或標語有哪些
1.讀書修身,讀書養性。
2.誦讀,為人生打下高雅的底色。
3.最是書香能致遠。
4.誦國學經典品盛世文明
5.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6.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7.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8.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9.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10.感受文字之美,盡享讀書之樂。
11.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12.經典潤心靈,書香溢校園。
13.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14.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15.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⑵ 關於國學的標語
馬路標語:你的家人正在等你安全回家!
教室標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請不要大聲的喧嘩,以免吵醒睡覺的人。
衛生間標語:讓「五穀雜糧」平安的離開,如果太留戀會影響我們的美好生活!
請珍惜用水,下一刻我們就不會接收到「停水」的通知!
開水房標語:水為人之母!
水把能量帶給我們,請不要隨意揮霍。
注意您的動作,不要被燙傷。
學校浴室:沉甸甸的來,輕飄飄的去。
⑶ 弘揚國學的口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校訓)
不忘祖宗遺訓那,皆為吾等楷模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格高
⑷ 以國學為為題的六一標語
國學標語,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標語
1、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2、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4、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5、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6、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1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1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14、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15、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16、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1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2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2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24、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2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2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2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⑸ 國學經典誦讀 宣傳標語
誦國學經典 品盛世文明
⑹ 「國學究竟是什麼」宣傳片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國學大師-李-冠-論曾講過國學的變遷: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涌現出白鹿、石鼓(一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一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
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學"這一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一樣的。"國醫"即國家的醫學,"國學"自然亦即國家的學術了。在還沒有"西醫"、"外學"、"西學"等概念的境域下,這本來是個很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只是當"西醫"、"外學"、"西學"出現後,才容易產生歧義而引起爭論了。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二十世紀初。
⑺ 關於國學教育如何推廣
其一,對待國學,我們在推行國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有分別」繼承的原則——也就是批判吸收的原則。所謂的國學,就是指中華文化。其主流是好的,是「中國根」、「中華魂」、「中國印」,什麼時候,都必須高舉繼承的大旗,絕對不能丟棄。丟了,也就是丟棄了中華民族本身,這是前提。四次西學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其次,由於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存在糟粕,因此,必須吸收其精華,剔除期糟粕——也就是「有分別」的繼承。任何歷史虛無主義,任何文化虛無主義,任何簡單的、不加分別的、「一刀切」式的拋棄,毫無疑問,都是錯誤的,都是不可取的。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社會發展的連續性,都是不容分割的,也是割裂不了的。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最起碼的歷史知識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其二,國學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忠實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的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吸收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集中了世界共產黨人尤其是蘇聯共產黨(以列寧、斯大林為代表)和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智慧,是促使國學教育沿著正確軌道發展的必要保證。這一點,必須堅持,不能改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的關系呢?主要是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
其三,國學教育必須堅持務實、開放、創新的原則。國學教育要務實,要真抓實干,不能空喊口號,或者關起門來做所謂的國學教育的學問。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學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應該記住:任何時候,國學教育不能排斥外來文化,更不能排斥當代文化和科學技術,相反,它必須吸收當代優秀的文化、優秀的外來文化和當代科學技術,不斷賦予國學新的內容、新的含義,始終如一地堅持務實、開放、創新的原則,這樣,國學教育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才有生命力,才有發展前途,才能長盛不衰。
其四,國學教育切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剝,必須遵循經世致用、古為今用的原則。研究國學,並不是單純地研究學問,而是經世致用,為了現實生活服務。這樣,就要求不要生吞活剝,更不要再出現象葯(岳?)家鑫那樣的慘無人道的悲劇,為了拯救當今社會的道德缺失,避免人類社會發生不應該發生的歷史悲劇;同時弘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它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精神動力,變成我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強大的物質力量。
⑻ 以宣傳閱讀和國學經典的作文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漫長的歲月為她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字骨,畫魂,音容,文氣,詩節,鐫刻下了五千年歷史的興頹變遷,凝煉成了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鑄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
五術六藝,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這些用智慧凝成的思緒,用哲理匯成的情思,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國學的深刻與博大,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深邃的美.它教會我們如何處事,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吾靜而思之,有此心得:凡欲成大事,立偉業者,其身須自強,其德須淳厚,以此為本,蓄以時日,加以磨煉,方可達一代英傑之境界.在竟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謀求發展,在社會佔有一席之地,我們所需要的不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嗎?
《史記》是國學經典中一塊璀璨的奇葩.它記錄的是歷史,卻又不單單是歷史.它折射出的是一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韌氣節.司馬遷,這個在風雨中煢煢子立的長者,正是因為他的忍辱負重,他的堅強執著,才有了這部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煌煌巨著.他用不屈的精神鑄就的傲骨,使歷史的長鍾渾厚有音.
歲月的梭子已在歷史的詩篇中悄然劃過,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詩人,智者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消逝的是他們的軀體,不滅的是他們的靈魂.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發人深思的文章,留下一部又一部震憾思想,沖擊心靈的文學著作.時代的鍾聲已在21世紀的今天深沉敲響.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作為一名正中學子,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國學經典,應該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這筆寶貴財富?
毫無疑問,應該學習,繼承,發揚!
清晨醒來,手捧《歸去來兮辭》,站在校園的柳樹下,讓自己的精神伴隨著清爽的晨風,放飛到靜謐,溫馨的心靈田園,讓自己的思想沉澱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獲一份世外的寧靜.
華燈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輕輕滑過泛黃的《詩經》;無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繾綣,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這豪邁,都是國學經典帶給我們的美的感受與體驗.這便是文學的魅力,這便是國學經典的魅力,洗滌人的心靈,充實人的思想!
國學經典就是如此的具有張力.詩行意味著寬度,詩人意味著高度,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讀者構成了長度,不朽的國學靈魂讓三維空間充滿了文學的智慧與靈性.汗青似乎依舊淡淡滲出,優美的重章疊句,用思緒凝成的經典卻跨越數十個世紀抵達心魂.日益發展的信息網路只不過縮短了物質的距離,而國學經典卻打通了連接古典與現代的時光隧道,使我們的心靈有一個埠,能與千年前的先哲和智者對話,與千年前的智慧和思想產生共鳴.所以,請不要閑置這個寶貴的埠,拂去積滿的灰塵,去細細品味這古老卻不陳舊,遙遠卻依舊教育世人的國學經典吧!
讓我們從日常做起,誦讀國學經典,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我們的言行守候國學這片泛土,用我們不斷的繼承和發揚,使民族的精魂萬古長青!
⑼ 關於國學的幼兒園宣傳語
我們有著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今卻漸漸被遺忘,為了激起烙印在我們血液里的中華文化的印記,為了在孩子前行的未來有最強的後盾,我們需要從孩子抓起,給與他們最純正的熏陶,讓他們的成長更加滿溢書香!
⑽ 關於國學的宣傳
一個民族如果抄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襲會亡國;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成為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日本人的惟一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