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行政區劃調整
『壹』 江蘇有幾個地級市
截止到2018年5月16日,江蘇省共有13個設區市,分別是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
共有96個縣(市、區),其中19個縣,22個縣級市,55個市轄區,815個鄉鎮,469個街道。崑山市、泰興市、沐陽縣委省直管試點市(縣)。
(1)徐州行政區劃調整擴展閱讀
全省耕地面積6870萬畝,人均佔有耕地0.86畝。全省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共26個海島。沿海灘塗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灘塗總面積的1/4,居全國首位。長江、淮河、大運河穿境而過。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
江蘇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生態類型多樣,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是南方最大的梗稻生產省份,也是全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優勢區,玉米、花生、油菜及多種雜糧雜豆等特色糧經作物遍
布全省,棉花、蠶桑生產穩定,野生中草葯材超千餘種。園藝蔬菜是全省第-大經濟作物。 地方畜禽種質資源豐富,擁有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品種30個,其中15個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國家級保種單位數量全國第-。品牌農產品叫響全國,「三品- -標」有效數達17095個。
水資源: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氣候過渡帶,河湖眾多,水系復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點,給江蘇帶來豐富的水資源。江蘇省本地水資源量321億立方米,過境水量949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徑流佔95%以上。
礦產資源:本省地跨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建材類、膏鹽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
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探明資源儲量的有68種,其中鈮鉭礦、含鉀砂頁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
『貳』 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豐縣、銅山等的行政區劃編碼
320300 徐州市
320301 市轄區
320302 鼓樓區
320303 雲龍區
320304 九里區
320305 賈汪區
320311 泉山區
320321 豐 縣
320322 沛 縣
320323 銅山縣
320324 睢寧縣
320381 新沂市
320382 邳州市
『叄』 徐州行政區劃怎麼沒有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區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人民政府駐
雲龍區 118 30 221009 黃山街道
鼓樓區 59.5 28.1 221005 琵琶街道
賈汪區 690 50 221011 老礦街道
泉山區 110 55 221006 金山街道
銅山區 1954 114.2193 221100 銅山新區
徐州經濟開發區(非行政區)````````` 152.8 20 221005 金山橋
邳州市 2088 170 221300 運河鎮
新沂市 1616 92.061 221400 新安鎮
睢寧縣 1767 104.2544 221200 睢城鎮
沛 縣 1349 114.1935 221600 沛城鎮
豐 縣 1450 96.3597 221700 鳳城鎮
『肆』 徐州行政區劃的演變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
清代徐州繁華圖 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
華燈初上故黃河 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區劃沿革
1993年,徐州調整市、縣行政區劃:將銅山縣的
徐州電視塔
青山泉、大泉、紫庄、江庄,鹿庄、汴塘、大吳、塔山、耿集9個鄉及礦區的青山泉、董庄、旗山、權台4個街道辦事處劃為賈汪區管轄;將銅山縣的拾屯鄉和夾河鄉的火花、群英2個村劃為礦區管轄;將徐州郊區更名為泉山區。
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新沂市炮車鎮劃為邳州市管轄;將邳州市合溝鎮劃為新沂市管轄。將銅山縣潘塘鎮劃為徐州泉山區管轄;撤銷泉山區潘塘鎮,設立潘塘街道辦事處。
2005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銅山縣大黃山鎮和大廟鎮劃為徐州鼓樓區管轄。
2010年9月28日起,徐州九里區行政管轄權和司法管轄責任全部
燈火通明徐州城 移交給銅山區、鼓樓區和泉山區。撤銷九里區和銅山縣,同時設立徐州銅山區。其中,原九里區所轄10多個街道辦事處,分別並入銅山、鼓樓和泉山
3區。調整後,徐州管轄的6縣(市)5區將變為5縣(市)5區。市區面積從1159.9平方公里增至3037.3平方公里,居中國第8位,市區人口從
184.3萬增為306.4萬。[13]
2013年8月9日,經省政府批准,徐州撤銷11個鎮、調整6個鎮的區域,共設置17個街道辦事處。調整涉及面積1426平方公里,156.4萬人口。
『伍』 徐州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出台後,我們家在銅山縣鄭集鎮,請問有人知道有什麼影響沒比如戶口性質等等
戶口性質是銅山區的,改成徐州市銅山區鄭集街道後面的就是你家門牌號了
我阿姨家是龐庄礦的,以前是柳新鎮的,然後10年前九里區成立並入龐庄礦,改成龐庄街道的
估計鄭集鎮就改街道了,然後有自己的居委會,以前你們那應該叫村委會,等等,影響不大,主要是市區沒地方發展了,東區的商品房都蓋到四環路了,就是高速那,雲龍區的新政府大樓也在三環外,市區太擁擠了
『陸』 從地圖上看魏蜀吳的面積差不多大,但為什麼說當時曹操佔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感覺上的確如題主所言,魏蜀吳三國的面積差距,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不過,曹操佔了天下十分之八的說法,雖不十分確切,但基本符合史實。
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些基本的概念。所謂占據的天下,不僅僅是一個地域面積概念,而是人口、兵力、經濟實力的總和數據。
綜合來看,魏國整體上超過吳蜀之和,是沒有問題的,但絕對到不了十分之八的程度。
那為何有這個十分之八的說法,而且豹眼也認為基本符合史實呢?
還有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漢末時期的行政區劃。
《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漢成帝元延、綏和時期的行政區劃,一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完整可靠的記述,漢朝廷分十三個刺史部,下轄一百零三個郡國,另加京畿地區七郡。
十三刺史部的設置,基本延續漢武帝時期的區劃,盡管後期多有調整,但基本保持原狀。
東漢時期的十三州是: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並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這是東漢時期行政區劃的基本框架。魏蜀吳時期,各自又設置了許多郡縣,比較混雜,沒法說得清楚,就以這個十三州說一下魏蜀吳三國的勢力范圍吧。
曹操一統北方之後,劉備僅僅控制益州、荊州一部;孫權控制著揚州、交州、荊州一部分;其他地區都被曹操控制。
需要說明的是,漢中郡,本身就是屬於益州,劉備占據漢中,才將其收回。但陽平郡、武都郡,在諸葛亮北伐時還在曹魏手中。
曹操在漢中之戰失利後,將大量的人口遷徙走,幾乎留給了劉備一座空城。當初,張魯投降曹操時,就把人口、財富大量遷徙到了鄴城。
荊州原來是七郡,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長沙、零陵、武陵、桂陽等,治所原在漢壽縣(今湖北漢壽),後遷移到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可見其人口、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在襄陽。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家瓜分了荊州,即便曹仁丟掉了南郡,但襄陽仍控制在曹操手中,也就是荊州的首府依然由曹操掌控。曹操把襄陽地區又劃分出南鄉郡、章陵郡。這是荊州的核心區域,勢力並不可小噓。
江夏郡又以長江為界,劃分為兩部分,江北由原劉表部將文聘一直把守,歸屬曹操;江南部分仍為江夏郡,由孫權占據。
揚州地區比較復雜,曹操與孫權勢力犬牙交錯,相互攻伐,這個地區就說不清楚啦。從行政區劃來看,劉備只佔據益州(還不是全部)及荊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孫權占據揚州、交州及荊州江夏(江南部分)、長沙、桂陽三郡;曹操占據了十三州之中的其餘九州及荊州的襄陽、江夏郡江北部分,以及京畿七郡。就這個情況來看,曹操起碼占據十分之七八。
因此,從人口、兵力等來看,曹操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數量;但從行政區劃數量來看,曹操起碼占據了十分之七以上,但不到十分之八。
比較確切地說法,應該是曹操幾乎占據了十分之八的天下,這並不為過。
『柒』 三國中所謂的荊州城,徐州城到底在哪裡。荊州徐州不是行政區域嗎
沒有荊州城,徐州城的說法。
相當於如今的江蘇省、湖北省。你不可能在湖北省裡面找到一個叫湖北的城市吧。
關於有些文學作品上出現了荊州城、徐州城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是未移治時的所在。
荊州,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荊州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陽市。
徐州,東漢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郯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