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開啟行政模式

開啟行政模式

發布時間: 2020-11-29 16:20:12

1. 在雷格斯的行政生態模式中,工業社會的行政模式被稱為什麼模式

雷格斯認為,當今各國社會有三種存在形態,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處於二者之間的一個「中間的」或可稱之為「過渡型」社會形態。與三種不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是三種不同的行政模式,即著名的「融合一稜柱一衍射的行政模型」。
首先是農業社會的融合型行政模式。雷格斯認為,就像自然光一樣,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結構是混沌未開的,與之相適應,其行政行為與諸如立法、司法、軍事、宗教乃至於社會經濟活動等其他社會行為是混雜在一起的,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專業化的行政機構。雷格斯把這種類型的行政系統稱為「融合型行政」。由於缺乏專業化分工,雷格斯認為這種模式下的行政效率極為低下。
其次是工業社會的衍射型行政模式。雷格斯認為,就像自然光線經過光學三棱鏡折射過後所形成的單色光譜一樣,工業社會各種環境因素的結構與功能實現了高度的分工與專業化,相應地,其行政系統也在結構與功能上形成了專業化分工體系。行政系統由有著高度分工的不同行政機構所組成,它們各自執行不同的專業化職能,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以科學性與效率為追求目標。
再次是過渡型社會的稜柱型行政模式。類似於處於三棱鏡折射過程之中的自然光線,雷格斯認為,由於受特定社會形態的形式主義、異質性、重疊性等基本屬性的影響,過渡型社會的行政行為有幾種常見特性。首先,該社會的行政行為已出現專業化分工趨勢,但又未能有效實現完全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往往難以與其他社會行為區分開來。其次,專業化的行政機構已設立,但不能正常運作,功能有限,許多職能的發揮還需要由其他社會機構,甚至是宗族、同鄉會等傳統機構來完成。最後一個特點是正式建立起來的行政制度由於各種傳統勢力的影響而起不到應有的規范及約束作用,往往成為擺設,形同虛設。呈現出由融合型行政模式向衍射型行政模式過渡的趨勢。雷格斯借用光學術語稱之為過渡型行政模式,又稱為稜柱型行政模式。

2. 進入"模式"和開啟"模式"那種說法更標准,有何區別

進入"模式"和
開啟"模式"
都是英文「Enter」的翻譯,
enter
英 ['entə] 美 ['ɛntɚ]

vt. 進入;開始;參加
vi. 參加,登場;進去
n. [計] 輸入;回車
n. (Enter)人名;(英)恩特
其實表達的意思都是一個意思,如果想沒有異議的表達,說enter就好了~
-----------------------------------------------
謝謝採納哦

3. 怎麼開啟投屏模式

一般是手機設置裡面都有相關的選項,如果沒有,可以去應用商店下載相關的軟體。

4. 行政生態學的三種行政模式

1、農業社會的行政模式——融合型行政模式
特點:(1 )以農業生產力為經濟基礎;
(2 )土地的分配與管理是政府的最重要事務;
(3 )官僚的職位重於行政政策;
(4 )家族與親族主義的行政風范;
(5 )世卿世祿制度;
(6 )政治與行政不分,權力來源於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經濟上都是特權階層;
(7 )政府與民眾溝通少,同一階級間交往也受空間限制;
(8 )行政活動以地域或土地為基礎,行政的主要問題是維持行政的一致和統一。
2、工業社會的行政模式——衍射型行政模式
特點:(1 )自由經濟或前蘇聯式的管制經濟為經濟基礎;
(2 )民眾與政府關系密切,有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
(3 )平等主義的行政風范,成就導向與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4 )高度的社會流動,發達的溝通渠道;
(5 )政府職能明確,各行政機構分工精細,各司其職,講求行政效率與科學性;
(6 )行政的主要問題是謀求專業化基礎上的協調與統一;
3、過渡社會的行政模式——稜柱型行政模式
特點:
(1)異質性:
一個社會在同一時間里,同時存在著不同的制度、行為與觀點,而多元社會、多元經濟、多元價值導致公共行政的多元性也即異質性特點;
(2)重疊性:
指行政機構的重疊現象,即行政機構不一定產生其應當功能,
行政行為往往受非行政標准所主宰,而非由行政標准決定;
行政任務往往由非行政機構來完成;
(3)形式主義:指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法令不能付諸實施,形同虛設,徒有虛名。
危害:造成行政權威合法性危機;
損害行政行為的效率和品質;
行政政治化;
成就取向有限,專為文憑而考試;

5. 格斯行政模式理論的基本內容

里格斯的行政生態學建構在對三種社會形態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過渡社會劃分基礎上,提出了融合型、衍射型、稜柱型三大行政模式,在重點對泰國、菲律賓研究基礎上,總結出了過渡社會公共行政的三大特點即異質性、形式主義、重疊性,從理論上探討了發展中國家何以不能適應西方行政模式的問題.這對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無不具有借鑒和啟發意義.文章在對過渡時期的中國行政生態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適應加入WTO的大環境加快和完善行政改革的對策和措施,即要全面創新行政理念、組織結構、政府職能、政府過程.

、 里格斯是美國著名的行政學家,行政生態學、比較行政學和發展行政學的創始人。

2、 高斯在1936年發表了《美國社會與公共行政》,提出了行政慣例行政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在1947年又發表了《政府生態學》,強調了外部生態因素對環境管理的重要性。

3、 里格斯在1957年發表了《比較公共行政的模式》,在1961年發表了《公共行政生態學》,他從比較的角度,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行政問題,從而創立了以生態學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論體系,使行政生態學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並在行政學領域發生重要影響。

4、 里格斯將傳統的農業社會稱為融合型,工業社會稱為衍射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稱為稜柱型。

5、 在分析融合模型時,里格斯選擇了革命前的泰國和古代中國為例,他認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互惠——重配」結構。

6、 在融合模式中,家庭發生的作用是很大的,而社團則微不足道。

7、 里格斯認為,傳統的社會是多元化社會。

8、 在傳統社會中,整個行政系統對專制統治者負責,而不向人民負責。行政的權威不是來自於人民高度的認同感,而是來自武力的強制。

9、 衍射模型以美國為例,經濟結構表現為「市場——企業」經濟結構。

10、 在稜柱模型中,以菲律賓為例。

11、 按照里格斯的看法,稜柱社會有三個重要的獨特的特徵,即:異質性、形式主義和重疊性。

12、 衍射社會形式上的分化結構與融合社會未分化的結構和平共處的程度是指重疊性。

13、 里格斯在討論了稜柱模型特徵後,又重點論述了稜柱社會中的變革問題,從而提出了他的發展行政思想。

14、 里格斯把分化和綜合看作是發展過程中兩個關鍵性的因素。

15、 里格斯認為,在任何國家,分化的程度依賴於技術的和非技術的因素。技術發展越快,分化的程度就越高。

6. 行政人格三種模式之間有什麼區別

 行政人格三種模式的區別:1)社會形態不同:依附人格產生於農業社會,工具社會產生於工業社會,獨立人格產生於後工業社會。2)行政模式不同:依附人格是統治行政,工具人格是管理行政,獨立人格是服務行政。3)文化基礎不同:依附人格的基礎是神權忠君。工具人格的基礎是理性至上,官僚主義的科層制。獨立人格的基礎是自由創新。4)人際關系不同:依附人格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工具人格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獨立人格是平等互助的關系

7. 行政生態模式

打開這個網址就看到啦:http://..com/question/251236603.html
雷格斯認為,當今各國社會有三種存在形態,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處於二者之間的一個「中間的」或可稱之為「過渡型」社會形態。與三種不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是三種不同的行政模式,即著名的「融合一稜柱一衍射的行政模型」。
首先是農業社會的融合型行政模式。雷格斯認為,就像自然光一樣,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結構是混沌未開的,與之相適應,其行政行為與諸如立法、司法、軍事、宗教乃至於社會經濟活動等其他社會行為是混雜在一起的,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專業化的行政機構。雷格斯把這種類型的行政系統稱為「融合型行政」。由於缺乏專業化分工,雷格斯認為這種模式下的行政效率極為低下。
其次是工業社會的衍射型行政模式。雷格斯認為,就像自然光線經過光學三棱鏡折射過後所形成的單色光譜一樣,工業社會各種環境因素的結構與功能實現了高度的分工與專業化,相應地,其行政系統也在結構與功能上形成了專業化分工體系。行政系統由有著高度分工的不同行政機構所組成,它們各自執行不同的專業化職能,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以科學性與效率為追求目標。
再次是過渡型社會的稜柱型行政模式。類似於處於三棱鏡折射過程之中的自然光線,雷格斯認為,由於受特定社會形態的形式主義、異質性、重疊性等基本屬性的影響,過渡型社會的行政行為有幾種常見特性。首先,該社會的行政行為已出現專業化分工趨勢,但又未能有效實現完全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往往難以與其他社會行為區分開來。其次,專業化的行政機構已設立,但不能正常運作,功能有限,許多職能的發揮還需要由其他社會機構,甚至是宗族、同鄉會等傳統機構來完成。最後一個特點是正式建立起來的行政制度由於各種傳統勢力的影響而起不到應有的規范及約束作用,往往成為擺設,形同虛設。呈現出由融合型行政模式向衍射型行政模式過渡的趨勢。雷格斯借用光學術語稱之為過渡型行政模式,又稱為稜柱型行政模式。

8. 請幫我解釋一下什麼是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是企業依照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企業管理的一種管理模式模式也稱為A管理模式.
一般地說,行政管理體制是指一個國家行政機構設置,行政職權劃分及為保證行政管理順利進行而建立的一切規章制度的總稱.所以,從本質上說,行政管理體制就是一個國家的政體及其管理制度的集中反映;從運行狀態上說,它就是種行政管理機構、管理許可權、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人員等有機構成的一個管理系統.
行政管理體制的涵義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行政管理體制的核心是各級行政機構的權力和職責的劃分.任何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改革與完善,都是圍繞著行政政權的劃分或分配進行的.所以,行政職權是構成行政管理體制的基本要素,行政職的劃分或分配在行政管理體制中佔有重要地位.
2、行政機構是行政管理體制的載體或組織形式.如果沒有一定的行政機構,行政人員就無法施行行政職權,行政管理職能就不能發揮作用,行政管理體制也就失雲了存在的形式.因此,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改革和完善,總是伴隨著行政機構的建立、改革和完善而進行的.
3、一定的規章制度和法律程序是行政管理體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沒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和法律程序,行政職權就不能很好地使用,行政機構就不能很好地運行,行政管理體制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建立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和法律程序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體制不可缺少的一環.
4、行政管理體制具有明顯的社會辱性.同時又受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因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具有明顯的本質區別.即使相同的社會制度的國家,由於國情的不同,也不一定採取同一模式.社會主義國家行政管理體制的基本特徵是:
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的經濟基礎上,並為之服務;
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遵循社會主義法制、民主、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則,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真正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權力.

9. 秦始皇開創的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麼

縣郡治,就是由國君委派人來治理地方,而不是諸侯任命觀音堂。

10. 行政決策有什麼模式

不同類型的決策活動有著不同的決策模式。

行政決策模式又稱為決策行為模式,是決策者有規律的、反復出現的、標準的、可以使人照著做的標准樣式。對行政決策模式的類型截止目前國內外並沒有作出明確的劃分,但是依據學者們對這一詞語的實際運用情況看,大致上是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討論的。
(一)以決策活動過程的基本步驟及其所運用的方法為標准,將決策模式劃分為下面幾種類型:
1.理性決策模式
這是由亞當·斯密提出,並長期被人們認可、接受、流行較廣的決策模型,西蒙稱之為經濟人的無限理性決策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人被假定為具有全知全能理性的人,他們「有一個完整而內在一致的偏好體系,使其總能夠在他們面臨的備選方案中作出選擇;他們總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備選的替代方案;他為擇善從而進行的計算,不受任何復雜性的限制;對他來說,概率計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 也就是說,經濟人在應付復雜的「現實世界」中,能夠為他所要完成的特定目標採取各種措施,選擇最佳方案,即選擇經濟效益(利潤)的最大化決策者能夠通過其理性的認識能力確切知曉整個社會的價值重心,能夠尋找到達成目標的所有決策方案及其後果,知道每個決策選擇方案的收益與費用比例,知道每個方案的價值和優劣性,從而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從中選擇最有效的決策方案。理性決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在目標上追求最優化,使決策方案達到收益最大,損失最小,效用最好。但是追求最優化使之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現實中,決策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知識、能力、資源、時間及其它環境因素的限制,因此,難以具有完全的理性及認識能力,不可能作出最佳選擇。可見,理性決策模式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決策模式。
2.有限理性決策模式
這是西蒙在批評了理性決策模式之後提出的一種決策模式。西蒙認為,純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在現實中,所有決策都是有限理性基礎上的決策。這是因為,第一,人的知識具有不完備性,要受主觀認知、理解能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決策者對政策問題及其環境的理解總是零碎不全的,不可能具備完備的知識。第二,預見的困難。決策是面向未來的,方案的選擇是以對未來的預見為前提。由於對未來的預見是以現象、而非實際體驗為基礎,任何預見都不可能是完整的。第三,選擇范圍的有限性。按照純粹理性的要求,決策主體要在全部可能的備選方案中進行比較和選擇,但實際上人們只能想到全部可能方案中的很少的幾個。第四,時效的局限。即使每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以及每一種行動方案的全部後果都能夠考慮到,這在成本上也往往是不合適的。因為決策要考慮時機,決策的時機稍縱即逝,一但時機錯過,再好的決策也無濟於事。正是由於理性有限,決策者不可能達到如理性決策模式所要求的那幺完善,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可能找到的備選方案作出「滿意的」或是「夠好的」決策,因此,行政決策的模式只能是有限理性決策模式。
3.漸進決策模式
這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政策學家林德布洛姆針對理性決策模式的缺陷提出的一種決策模式。林德布洛姆認為,人的理性由於受到種種不利因素的制約,決策無法達到完全的理性,因而理性決策模式提出的決策必備的條件是不現實的。它不僅使決策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使決策分析過分依賴於專業技術人員,強化政府權力,減少了公民參與決策的機會和可能性,並且無法解決決策面對的價值沖突和不確定性政策問題,與政府實際的決策活動不大相符。林德布洛姆認為,政策的制定既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又是一個社會互動過程,由於多重主體的參與和制衡,行政決策實際上只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經由對現行政策作出局部的、邊際性的調適過程達到共同一致的政策。因此,決策者只需考慮那些與現存的政策具有漸進差異的政策方案,不必調查與評估全部的政策方案;只需考慮有限的幾個政策方案而不是涉及所有邏輯上可能的方案;對每個政策方案也只評估幾個很可能產生的並且很重要的後果。這樣一來,新政策的出台不過是過去政治體系活動的繼續,是對過去老政策作某種程度上的修正。據此,決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是謹慎的步步試錯過程,而不是對以往的政策的推倒重來。按照這一理論要求,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首先要認真分析研究以往的決策方案,總結經驗教訓,然後再作出改革措施。
4.系統決策模式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政治學家伊斯頓。這一模式的提出,改變了傳統政治學單純從制度進行靜態分析的弊端,進入動態的、研究政府運行過程的政治系統論。這一模式將政治系統簡單地視為一個「箱子」,從外部環境流進箱子內的便是輸入。然後,在這個箱子或系統內,這些輸入又通過不同的政治結構和過程轉變成輸出或政策,反過來又影響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生態等,或者影響政治系統自身。然後,這些影響通過種種不同的復雜的社會過程再流回即反饋到政治系統中,開始影響下一輪的輸入,如此循環不已。為了使分析進一步簡化,重要的輸入被減少到兩種:要求和支持;輸出也被設想成為一種,即具有約束力的決策。要求可來自任何方面(人民、政治家、行政官員、思想領袖等等),這要取決於政權的性質。支持則更為重要,因為它的多樣性影響到政治當局(即政府)政治體制(民主還是獨裁等)和政治共同體的命運。在所有的政治系統中,輸出都通過特定的過程產生,這樣便使得在絕大部分時間內,社會的絕大部分成員承認輸出的約束力。總之,系統分析模式描述了涉及政治決策過程的諸因素,即系統、環境、需求和支持的投入、轉換過程、產出的政策以及反饋等,並描述了這些因素在整個政治運行過程的位置,為科學地認識政治過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
(二)以決策主體的構成及其活動方式為標准,將決策模式劃分為:
1.精英決策模式
這一模式是托馬斯·戴伊和H·齊格勒提出的,它是將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統治地位的精英們的價值和偏好的一種決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公共政策不是由人民大眾通過他們的需求和行動決定,而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精英們決定,然後由政府官員和機構加以實施。精英決策模式的具體內容是:(1)社會總是分為掌權的少數人和無權的多數人。社會價值的分配是由少數人來決定,群眾因無權而不能決定公共政策。(2)少數的統治者和傑出人物主要是來自社會中經濟地位較高的那個階層,他們不是被統治者的代表。(3)在社會制度的基本價值觀和維護這一社會制度方面,傑出人物的看法一致,並竭力維護這種制度。(4)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眾的要求,而是反映了傑出人物的利益、感情和價值觀念,公共政策的變化將是漸進性的,而非革命性的。(5)群眾麻木不仁,活躍的傑出人物很少受群眾的直接影響。相反,傑出人物影響群眾遠遠超過群眾對他們的影響。
精英決策模式無疑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在任何一個大眾參政議政程度比較高的社會中,人民群眾的影響佔主要地位。從現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標是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為此,他們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要反映廣大民眾的利益要求和價值取向,必須獲得他們的認同和擁護,否則任何一個政治系統都不可能穩定和發展。
2.集團決策模式
這是西方決策理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基本假設是,集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斗爭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事實。一般而言,具有某種共同利益的個人,均正式或非正式地結合成某一個團體,以便向政府提出他們的利益要求,並希望通過影響政府的決策行為,來實現自己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利益集團的存在是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徵之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如果要影響政府的行政決策行為,必須要藉助代表其利益的集團的力量。個人在政治上如要有其重要地位,就必須代表團體利益而行動。「個人只有當他是團體的成員或代表時,他在政治上才是重要的。只有通過團體,個人才能試圖獲取他的政治優先權。」 因此,集團便成為個人和政府間的重要橋梁。政府的行政決策過程實際上是集團間設法影響政策的過程,在這種影響下,政策便成為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競爭後所造成的均衡。這種均衡取決於各個利益團體的相互影響力,一旦這種影響力的格局發生變化,政策便可能隨之改變。
此外,比較有影響的決策模式還有博奕決策模式、體系決策模式、綜合決策模式等。諸種決策模式的提出為我們理解決策過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是也要看到,這些模型依據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政治運行實踐。尤其是美國政府的決策模式,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政治實踐,不能簡單地照般和用於解釋中國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比如,被西方學者認為對政策制定有決定性影響的集團決策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的實際。美國的政府構架三權分立,鼓勵社會多元化和各種經濟、社會力量的公平競爭,產生了許多利益集團。它們每年花費巨額錢財,在白宮和國會內進行游說,以影響政府決策,使政府和國會制定出有利於它們行業、團體的政策。因此在美國社會,政府官員的政策制定取決於利益集團的壓力,利益集團的爭論、談判、妥協和競爭是政府制定政策時的主要依據,並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中國雖然也有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但它們的數目比美國要少得多,影響也弱得多。在公共決策中,不會像美國的壓力團體那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中國的政府也不同於美國。在美國三權分立的體制下,利益團體施加影響的渠道很多,造成利益團體不僅數目龐大,影響也比較大。但是中國不同,中國各級政權雖然有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等,但它們不是平行關系,中國共產黨居於領導地位。共產黨和其它組織的關系不是分權關系、競爭關系,而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所以集團決策模式並不適應於中國的國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