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執法
① 乾隆在前四十年執法無情,為何在後二十年,卻越來越昏庸了
因為他年紀大了,腦子也變得越來越糊塗,並且更加註重享受。所以他在人們的眼裡也變得越來越昏庸,尤其是對於官場腐敗問題他就像看不見一樣,和珅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不僅貪了很多關銀,而且在政治上也做出了很多不利於國家的事情,但是乾隆卻對此不管不問,這也讓清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
當時的清朝統治非常的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也讓他放鬆了對自己的管理。因為康熙和雍正為當時的清朝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所以在乾隆時期沒有什麼不安定的因素,百姓過得很好也沒有值得打仗的地方,也許安逸的日子過得太久,所以他的身心也越來越放縱。
② 古代嚴明執法,勇於改革的人的事例,
王安石(改革=變法)、商鞅(改革=變法)、包拯(執法)、諸葛亮(執法)........
-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安石的缺陷和變法中的種種弊端是主要原因。王安石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新法立意雖好,但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以及與反對者的關系,於是與反對者間長期反復地爭斗,導致處於被批評的局面,但是一些具體措施還是保留了下來。
-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③ 皇帝能破壞國家法律嗎
皇帝是中國的固有本土化稱呼,只考量中國的法律來說,成文法出現是韓非子提出來的。
自從中國的法律從彼時誕生起,就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意志,這一點到現在來說仍然是這樣。但是在有皇帝的時代,皇帝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也是最高掌權者,是有權更改國家法律的,」金口玉言「可不僅僅是說君無戲言,更強調的是皇帝每一句話都有法律效力,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法律來源之一,除了制定法律的部門製作頒布的現成法律,皇帝的指示和語言也是法律的來源和補充,並且以前皇帝時代的法律是可以溯及既往的,出現的原來法律沒有規定的犯罪行為,就需要上達天聽,由皇帝做一個決斷,好讓執法人員來執行。
就算在英國的君主時代,也常常有各地法院請求國王斷案的,這都是類似於判例法的一種形式。
所以,皇帝有足夠的權利和資格來更改國家法律,或者破壞法律踐踏法律,所謂昏君和明君的區別罷了。
④ 唐代的執法機關叫什麼名字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你說的唐代執法機關叫什麼名字,他都叫衙門。
⑤ 劉伯溫是如何執法的
劉伯溫嫉惡如仇,法律嚴明,最後卻因後怕而去。
制定嚴法
劉伯溫的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尤其痛恨非法之事,只要被他抓住了,無論是誰都決不放過,因此經常與他人發生沖突,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劉伯溫認為宋元幾朝的最終崩潰,其原因都在於法制廢弛,刑獄過寬,世人沒有畏懼之心,以致最終釀成天下大亂的局面。所以,他建議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應該建立起嚴密的法律制度,並且要嚴格執行,這樣才能使朝政振作,官民一心,都不敢為非作亂,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談到對百姓施行仁政的問題。他的說法很接近法家的學說,主張以嚴刑治國,使臣民畏懼聽從。這在建國之初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有百姓迅速安定下來,才有可能談到休養生息或是國家建設的問題。從歷史的發展表明,他的這個意見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贊同,他命劉伯溫等文人制定了完備的法律,並多次親自釐定,在以後數十年的皇帝生活中也是毫不猶豫的身體力行著。
嚴格執法
在具體的執法問題上,劉伯溫總是保持著一種剛正嚴肅的作風,也要求他手下的官員都要如此做,作為國家耳目的御史,糾察百官時必須要鐵面無私,無所畏懼,只以朝廷綱紀為准繩,只以事實根據為憑證。遇到有官吏犯了法,他就馬上收捕,加以無情的懲治。正因為他的鐵面無私,執法時的六親不認,當時朝中的官員、侍衛、內官無不懼怕他的威嚴,力求行事正經,就怕被劉伯溫抓到了錯處。
當時中書省有個官員叫李彬,他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違反了國家的法紀,按照律令應該被處以重刑。但是這個李彬很受宰相李善長的信任和喜愛,李善長知道他犯了法被人揭發,很怕劉伯溫對他不利,就親自去找劉伯溫求情,希望劉伯溫放過李彬這一次。但是劉伯溫一向嫉惡如仇,又怎麼肯徇私情而放了他呢?他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李善長的請求,還馬上派人去向此時正在外地巡視的朱元璋報告,要求盡快處理李彬這個案子。朱元璋也和劉伯溫一樣憎恨貪官污吏,見到報告,立刻就批准了劉伯溫的請求。
當時正值金陵一帶大旱,因為皇帝不在城中,所以就由李善長主持搭建了一個高台作為祈雨之用。朱元璋的文書到後,他知道李彬就要被處決,想以祈雨之時不能殺生作為借口,盡量拖延李彬被處死的時間,再另尋解救他的辦法。劉伯溫卻是毫不動搖,堅持要立刻處決李彬,並且說正是因為有了李彬這樣為非作歹的人在,老天爺因此很憤怒,才以乾旱作為懲罰人們的手段,所以只有立刻就殺了李彬,才能消解上天的不滿,才能祈得降雨。
如此一說,使李善長再也沒有什麼話可以回答。劉伯溫見他不再出言反對,就立刻命令手下把李彬推到祈雨的高台之上,當著眾多圍觀的百姓宣布了李彬的罪狀,並且命人將他就地斬首,這一下,台下的百姓都拍手稱快,紛紛叫好。
後怕而去
李善長因為這件事,對劉伯溫恨之入骨。本來劉伯溫所顯示出的聰明才智已經讓他非常忌憚,朱元璋很信任劉伯溫,常常與劉伯溫單獨在密室里長談,談話的內容從沒有人知道,所以他總是擔心有一天劉伯溫會搶了自己手中握著的大權。通過李彬這件事,他更覺得非盡快除掉劉伯溫不可。朱元璋一回到京城,他就馬上去告狀,說劉伯溫在祭神之日殺人,是對上天的不敬,觸怒了神靈,因此到現在還沒有下雨。其他一些吃過劉伯溫虧而嫉恨他的人也紛紛趁機落井下石,在朱元璋的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
朱元璋一聽果然不太高興,就找來劉伯溫詢問此事。劉伯溫也知道皇帝現在正寵信李善長,必定會對自己產生不滿,他對這件事的解釋是因為那個地方有數萬士兵家屬居住,因此陰氣匯集造成不下雨,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有降雨的。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不知是否真是劉伯溫的神機妙算,還是因為他精通天文,早已算出會有降雨,不久果真大降大雨,朱元璋才轉怒為喜。
雖然過了這一關,劉伯溫明白只要自己在朝中,還是會有許多奸詐小人設法陷害,這次雖然平安過關,但是難免早晚會觸怒皇帝而招來殺身之禍。正巧這時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就以自己哀傷過度、精力衰竭為借口,請求辭官回鄉養老。
朱元璋親自頒布一道詔書,表彰他的功績,並賞賜了他很多東西,允許他辭官回鄉,並派專人護送他離去。劉伯溫謝絕了皇帝的一切封賞,孑然一身的離去了。
⑥ 查找歷史上秉公執法,清廉的人.急!!!!
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待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格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並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並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贊嘆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系,「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怕、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迅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迅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但是,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贊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盪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今。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飢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庄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誦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台(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游說太後,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秋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聯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系。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
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⑦ 概括中國古代帝王反腐倡廉的措施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制度當中,腐敗是伴隨封建社會的一大頑病痼疾。腐敗愈演愈烈,必然導致王朝崩潰倒台。因此,歷代有識之君都將反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並想出不少別出心裁的懲防措施。這些各種形式的反腐手段,確實結結實實地打在貪官污吏「死穴」上,讓貪官污吏無處藏身,給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我國大力「打蒼蠅老虎」的今天,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唐太宗、隋文帝:釣魚執法
唐太宗即位之初,一方面,由於隋末唐初連年戰亂的影響,官員貪污受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另一方面,行賄受賄又具有很強隱蔽性,很難被發現。唐太宗想出了一個辦法,密令左右向大臣行賄,以此判斷受賄之人。不幸果真有一人中招,受絹一匹。唐太宗勃然大怒,下令將其處死。民部尚書裴矩獲知事情來龍去脈後,向唐太宗進諫:「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出自《論語》。孔子曾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單純用政令律法予以約束,百姓雖然遵法卻會失去廉恥之心;只有用道德引導、用禮教感化,百姓才會真正歸服。
唐太宗的做法,用現在的話說,就叫「釣魚執法」,也就是執法者在當事人原本沒有違法意圖的情形下,以欺騙手段誘使其做出違法行為,然後對其進行懲處。
同樣是頭頂巨大榮譽光環的帝王,隋朝開國君主隋文帝楊堅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一位較為賢明開化的君王,經過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內出現了難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這些,與楊堅鐵面肅貪的措施不無關系。
他積極強化對官員的監督,《隋書》中有記載,楊堅曾讓親信「密查百官」,發現貪腐行為便嚴懲不貸。隋文帝在任期間,曾經有過一次罷免河北52州貪官污吏 200人的記錄,導致了河北官場「整體淪陷」的局面。
隋文帝曾命令人悄悄把金銀財寶以及絲綢和南方出產的緞子送給一些大臣和官員,以此來衡量一個大臣和官員是不是有貪賄行為。
假若某個大臣接受了金銀財寶等錢物,不但以貪賄罪處理,甚至還面臨在朝堂之上當著其他大臣的面被砍下頭顱的風險。
隋文帝用這種 「釣魚執法」的反腐高招,搞得滿朝文武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在開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隋文帝曾暗中派人向一些他認為可能有貪腐行為的官員行賄,晉州刺史、南陽郡公賈悉達,顯州總管、撫寧郡公韓延等官員都中了隋文帝的「計」而被砍頭。
這種「釣魚執法」的手段簡單而直接,卻成績赫然,受賄官員面對的風險如此之高,鋌而走險者自然望而卻步。於是,隋初的貪腐之風也就此基本禁絕。
明太祖:用酷刑
朱元璋時代,貪污殺頭的起刑點是60兩白銀,如果按照購買力折算的話,相當於如今1200元人民幣。
相比前兩位皇帝登基前的身份,朱元璋出身於布衣,可謂白手起家,這多少使朱元璋的反腐手段多了幾分跟出身相關的「特色」—殺人,就是這位平民皇帝在任期間最大的反腐手段。
朱元璋時代,貪污殺頭的起刑點是60兩白銀,如果按照購買力折算的話相當於如今1200百元人民幣。
有一次,朱元璋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系拍馬屁求「上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立即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
由於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這些人貪贓枉法的現象非常嚴重。朱元璋為此下詔,聲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這樣的酷刑治貪下,也直接導致了明初官場風聲鶴唳,甚至出現了一些手戴枷鎖的官員審案的情況發生。
後來,為解決官員因涉貪而「青黃不接」的困境,朱元璋還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年輕讀書人提供入仕升遷的機會。朱元璋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
然而,洪武十九年,朱元璋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發現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的做法是全部殺頭,一個不留。
洪武十八年 (即公元1385年),朱元璋「總結」了他多年的反腐經驗和成果,編撰了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
這部耗時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刑典,堪稱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治腐法典,書中對朱元璋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了他對貪官的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
朱元璋甚至還下令,國內必須每戶有一本《大誥》,如果沒有,將治欺君之罪。
然而,面對這樣的嚴酷治腐方式,朱元璋認為,僅僅是斬首就太便宜貪官們了,後來他規定,如果官員犯貪污罪被斬首的,處死後還要將官員剝皮添草以示眾。
為了便於操作,朱元璋下令在地方官府的廣場邊設立一座土地廟,將腐敗官員剝皮的刑場就放在這里,民間因此稱此廟為「皮場廟」。貪腐官員被處死,皮剝下來後,用草填充,製成「貪官標本」並懸掛起來,「使之觸目驚心」,以此警示官員要廉潔自律。
雍正皇帝:抄家
歷史發展到清朝,腐敗也隨著經濟、文化等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在清朝官場之中,官員們將之稱為「陋規」並明碼標價確定下來。
康熙帝親手開創了「康乾盛世」,但也為子孫留下了無盡的煩惱。
據史料記載,雍正帝接手清朝帝國之時,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
那時的大清帝國,看似強盛無比,內里卻空空如也。雍正帝認為,造成這樣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吏治腐敗,所以,他下決心整頓吏治。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連續下了十三道諭旨,頒布到所有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污,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隨後雍正便派出直屬自己指揮的欽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各地查賬,還從各地抽調了一大批候補州縣人員隨欽差到各省一起查賬,查出的貪官污吏,就地免職,然後從欽差團隊里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雍正也開創了監察者接任罷免者之職的先例。
雍正處理腐敗分子的手段也算是獨辟蹊徑,他不像以往的其他皇帝抓到貪官就入獄或者殺頭,而是先抄家、要錢。
在雍正時期,官員造成的虧空一經查出,一方面嚴搜衙署,另一方面要行文原籍官員,將其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
官員貪腐罪行一經核實,就會把他的家底抄個干凈,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僅雍正元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就達數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員。
不僅僅是其他官員,雍正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放過。
雍正的十二弟允衶被查處後,還不起錢,祈求雍正寬赦,雍正不允,逼得允衶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
雍正曾直截了當地告訴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虛詐二字,最惡虛名。」
雍正,用他獨有的反腐制度去根治腐敗,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逐漸改變。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
後人曾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是對雍正治國反腐的歷史評價。
綜上所述,這些皇帝們都不約而同地對當時的積弊敢於大動干戈、大刀闊斧,無論涉及什麼人,都決不寬貸。在那些貪墨成風的年代,不下這樣一個決心,就剎不住腐敗之風。
摘自:網易新聞
⑧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什麼古代皇帝沒有一個坐牢的
天子是立法者,但也是執法者。法律是以天子為首的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規定。
統治階級是立法者,也是執法者,而普通百姓才是守法者。統治者根據自身利益立下法規,同時成為執法者,百姓被動執法,對法律法規沒有參與權。
簡單說就是最終解釋權在皇帝手裡,小老百姓遵守就是了,我說有罪就有罪,我就是王法。
⑨ 歷史上的秉公執法的人物與這些人物的事件
獨到計策——趙廣漢
寬大教化——黃 霸
斷案如神——狄仁傑
專職法官——徐有功
剛毅清正——寇 准
法醫鼻祖——宋 慈
為民伸冤——況 鍾
剛直不阿——海 瑞
正直敢言——袁可立
廉吏第一——於成龍
Top1 獨到計策——趙廣漢
【人物簡介】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一代名臣.執法不避權貴,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漢昭帝後期及漢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後)。《漢書》說:「廣漢為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他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權貴,嫉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同時,善於思考,非常講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辦案和懲惡計策獨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贊頌。趙廣漢身為京兆尹,清正廉明,威制豪強,由此得罪了皇親貴戚。後來,趙廣漢又因辦案得罪了當朝丞相和司直,他們羅織罪名,誣陷趙廣漢,最終使得趙廣漢慘遭腰斬。臨刑時,長安的無數百姓和官員,自發聚集在皇家宮殿前,齊齊跪下,他們有的神情肅穆,有的低泣,有的則大哭,前來送別廣漢,出現了萬人集結為之送行的動人場面。其最終遭朝廷腰斬處死的結局,更為其不平凡的經歷增添了一層迷離的色彩。
趙廣漢年輕時做過郡吏、州從事,以廉潔和禮賢下士出名,先被推舉為秀才,擔任管理物價的平準令,後又被察廉為陽翟縣令,因政績突出,遷為京輔都尉,不久擢升為守京兆尹(代理京兆尹),之後調任為潁川都的郡守,約兩年後調回長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斬。
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
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趙廣漢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資治通鑒》所記「京兆政清,吏民稱不容口」,是對趙廣漢最好的評價。
【斷案經歷】
宣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73年),趙廣漢被調往潁川郡擔任太守。潁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圍,因境內有潁水而得名,陽翟為郡治所,趙廣漢曾做過陽翟的縣令,對那裡的情況較熟悉。潁川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需要一位政績優良、作風凌厲的官員前去治理整頓,趙廣漢無疑是一位合適的人選。
誅殺首惡,峻邢立威。初到潁川任上,便著手調查研究,發現不少豪強貴族勢力交結龐大,官員與地方富豪結為朋黨,社會烏煙瘴氣。惡名昭著的原氏、褚氏兩大家族,更是結為姻親,胡作非為。趙廣漢經過明察暗訪,搞清了本郡豪門大族的基本情況,果斷採取「擒賊先擒王」的方法,把原氏、褚氏兩大家族中作惡的頭領抓了起來,在公布了他們行盜全賊、為害一方的罪狀後,立即斬首。趙廣漢誅殺首惡,一時威震全郡。趙廣漢手下的官員杜建,資格老,根基深,為人一向霸道。他參加昭帝陵墓的預建工作,指使門客從中非法牟取暴利。趙廣漢根據舉報掌握了這些事實,他先是警告杜建懸崖勒馬,但杜建當面唯唯諾諾,背後不思悔。趙廣漢見規勸無效,便將杜建逮捕歸案。這下為杜建說情的人便紛至沓來,其中有宮廷太監,有豪紳官員。趙廣漢知道處置杜建會有很大的阻力,但為了維護國家法紀,他毫不留情。趙廣漢通過內線掌握了杜家人劫獄的密謀,先派出手下官吏去警告主謀者:「如果你們真的想這樣干,將依法把你們滅門!」然後,趙廣漢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果斷將杜建斬首棄市。此招震懾力不言而喻,百姓交口稱贊。
發明了中國最早的舉報箱。據《後漢書》記載:「又教吏為缿筒,及得投書……吏民相告訐,漢得以為耳目。」。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他令手下人製成瓦質的「缿筒」,獎賞告密。「缿」筒,類似古代儲錢或接受告密信件的器具,形狀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謂之「受吏民投書」,這種「缿筒」,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舉報箱。有了這種舉報箱,官吏、民眾相互揭發,趙廣漢擴大了視聽,社會上各種消息都能很快地傳到他的耳朵里,根據得到的線索,組織力量及時查處,極大地穩定了社會治安。
巧用「離間」法,瓦解強豪。潁川的豪強既與官府勾結,又互相連姻,結成幫派。趙廣漢巧用離間之法,分化瓦解豪強權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後漢書》中所說:「厲使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泄其語,令相怨咎。」趙廣漢獎勵一些可利用之人,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指令舉告不法,在收到告發信以後,一經核實,便依法治罪。趙廣漢還故意泄漏一些揭發材料,同時故意隱去揭發者的姓名,一旦有人投書揭發,就削去揭發者的名字,而假裝成某一豪強大族子弟所寫,讓大族間互相猜疑埋怨,相互告發,以引發他們的內訌。自此後,豪強內部果然出現了分裂,這樣,一個個地擊破,從而使奸黨散落,風俗大改。由於趙廣漢實施了各種強有力的監管措施,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頂風作案,因為一旦作案,趙廣漢也很快就能把他們抓獲。
公元前72年,宣帝重新任命趙廣漢為守京兆尹,一年後,轉為正式京兆尹。趙廣漢聲名在外,這次復任京兆尹,京城百姓很是高興。趙廣漢精力充沛,辦事認真,接見百姓廢寢忘食。趙廣漢治理京兆六年,執法如山,連皇親國戚對他也有所畏懼,不敢造次,因而轄區內豪強斂跡,治安狀況良好,政清民和,百姓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官員及百姓皆稱他「發奸摘伏如神」「以為自漢興,治京兆者莫能及」。
運用「鉤距」法推問破案。他善於運用「鉤距法」尋找線索、靈通信息。據《漢書·趙廣漢傳》記載》:「﹝廣漢﹞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准,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里糊塗的了,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馬上就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准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對官吏收取、貪污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致掌握。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趙廣漢最讓人吃驚的是他的信息非比尋常地靈敏。經常能把藏匿的壞人壞事揭露出來,就連一些隱藏得很深的情況也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上上下下對此都非常佩服。
【斷案故事】
運用「鉤距」法推問,蛛絲馬跡破綁架案
有一次京城發生了一起綁架案:有兩個劫賊了解到宮中侍衛蘇回很有錢,便在半路將他劫持,接著向他的家人敲詐勒索。
接到報案,趙廣漢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最後找到了劫賊的住處,馬上帶著官兵趕去。他想到硬沖進去抓人可能使人質受傷,為了穩住罪犯,趙廣漢自己在庭院站下,叫長安丞龔奢敲門通告。龔奢敲門後對裡面的劫賊說:「裡面的人聽著,京兆尹趙君要我傳話,勸你們千萬不要殺害人質。他是皇帝的侍衛,殺了他,你們也完了。如果你們現在自首,將得到良好的待遇,萬一有幸碰到大赦的機會,說不定還可以獲得寬大!」兩個劫賊素聞趙廣漢威名,想想也沒其他出路,知道無法逃脫,被迫放了人質,開門叩頭請罪。趙廣漢也有禮貌地說:「幸好你們讓人質活了下來。」他們被關進監獄後,趙廣漢實現諾言,叫看守好好對待他們,並送酒肉給他們吃。
按當時法律,犯這種大罪的人要被處死,行刑時間在冬天。趙廣漢就為他們預先安排好了棺材以及安葬用品,並派人告訴他們安心服刑。兩個劫賊被趙廣漢的舉動所感動,嘆服:「死無所恨!」表示死後決不怨恨。
Top2 寬大教化——黃霸
【人物簡介】
黃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漢宣帝時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於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因為通曉文法、明察秋毫、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溫良懂得謙讓,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少學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補侍郎謁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時,任揚州刺史、穎川太守。後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黃霸為人精明聰敏,熟悉文法,性溫良有智謀,善於領導,議處合法,受到吏民的尊敬。武帝末年地方官吏多以嚴酷為能,而黃霸獨以寬和知名。宣帝時任揚州刺史、穎川太守,在任期間,「使郵亭鄉宦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然後為條教,置父老師帥伍長,班行之於民間,勸以為善防奸之意,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去食谷馬。米鹽靡密,初若煩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霸以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見《漢書·本傳》)。後為太子太傅,遷御史大夫。宣帝五鳳三年(前55)代丙吉為丞相,封建成侯。黃霸長於治民而不善為朝政,任丞相時多不稱意。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卒,謚曰定侯。
後世將他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稱為「龔黃」。「循,順也,上順公法,下順人情也。」
【斷案經歷】
漢武帝後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制定了極其嚴酷的法令,同時建立了察舉制度,並任酷吏,以嚴刑法。昭帝繼位後,朝中嚴格遵循武帝時期的法律制度,以嚴刑峻法來控制各級官員。於是一些世俗官吏為迎合皇上旨意,就以在執法上能盡量採用嚴刑酷法作為一種有才能的表現,以能吹毛求疵作為衡量能力的標准。
反觀黃霸斷案卻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受人稱頌,並處理了不少疑案,因此官位屢屢上升,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黃霸為治理天下,多次頒發刑律均告之於民,達到家喻戶曉,使犯罪率大大降低。同時他還制定安民條款,規勸黎民遵章守法,棄惡從善,勤事農桑,節約資財,就連平民的家常瑣事,他也考慮得周到得體。他常派官員微服私訪,並親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間,了解官吏情況,關心百姓疾苦。
在潁川仼職八年期間,政治較為清明,故一時間,潁川出現了「太平盛世」。朝廷下詔贊揚:「黃霸能上達聖意,下順民心,加強教化,孝子,悌弟,貞婦,順孫增多,耕者讓壟,家庭和睦,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贍養孤寡,贊助貧困,八年內無重大案犯。」朝廷下詔稱黃霸可作「國家棟梁之材」,然後給他加俸祿,御史大夫。
【斷案故事】
智斷爭兒案
前漢時期,穎川郡有一家富戶,兄弟倆在一起生活,他們的媳婦都懷孕了。兄長的媳婦生了個死胎,但是一直隱瞞著不告訴別人。弟弟的媳婦生了個男孩,兄長媳婦便生了惡念,將孩子強奪過來並聲稱是自己所生。雙方各執一詞,一直論爭了3年都未能斷決。
穎川太守黃霸聽聞此事後,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間,命令她們妯娌倆上去爭奪,表示誰能把孩子搶過去,便將孩子判給誰。兄長媳婦爭奪時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反觀弟弟媳婦,既想把孩子爭回來,又恐怕會傷著孩子而不敢使勁兒用力,表情極為悲傷。看到這里,黃霸頓時明白了其中緣由,斥責兄長媳婦說:「你只想得到兒子,怎麼會顧慮到用力爭奪會使孩子受到傷害呢?孩子是誰所生,這件事已經非常明白了。」隨即把孩子歸還給了弟弟媳婦,兄長媳婦只得認罪。
Top3 斷案如神——狄仁傑
【人物簡介】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號德英,唐代並州太原府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死後葬於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傑之墓」。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干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狄仁傑曾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李唐得以維系。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一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為國貢獻卓著。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後世稱其為:狄梁公)。狄仁傑墓地在今孟津老城西二公里的邙山腳下,梁周村。
【斷案經歷】
因為狄仁傑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特別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積累了將近20年的斷案經驗後,上元二年(675年),也被調到中央,當上了大理丞。這個官職品級不高,只是從六品,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復核全國各地的判案。
狄仁傑剛到大理寺上任的時候,積壓的案件已經非常多。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神奇。他明察善斷,循律准確,拆訴冤獄,頗得時人稱贊,一時名聲鵲起。狄仁傑的這段傳奇經歷,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經後世文人的藝術創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當上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員,屬於監察系統。狄仁傑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侍御史,也是負責審訊案件的,只不過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說,御史就是官員中的「憲兵」,御史的別稱就叫「憲銜」。在任職期間,狄仁傑很不客氣地彈劾了高宗的兩個寵臣、權臣。一是司農卿韋弘機,此人為高宗修了很多宮殿,都特別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因此被免職。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為受寵,恃恩用事,也被狄仁傑毫不留情地揭露彈劾,而且狄仁傑對皇帝的說情也一點不買賬,最終將他拉下了馬,「一時朝廷肅然」。從六品的狄仁傑,硬是為朝廷整了一回風。當然,這也仰賴高宗對他的支持和寬容。
這時期的狄仁傑,給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強,判案如神又鐵面無私,很像後來人們心目中的包公形象。這大概就是狄仁傑會被認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今天很多人把狄仁傑當做「神探」,這有一定的民意基礎。據史料載,他長期在政府司法部門工作,主持過很多案件的審理。此外,狄仁傑確實愛民如子,也得到老百姓極大的愛戴,是人們心中的青天大老爺。最後就是他性格剛強,不畏權貴,在「危機」面前既有智慧,又善於靈活應變。以上種種,都是「神探」的潛質。
狄仁傑具備的破案的天賦。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嚴謹科學的思考力、精巧縝密的推斷力、超乎尋常的想像力、負責認真的態度。
【斷案故事】
斷指案
據載,狄仁傑任官期間,屢破奇案,懲凶雪冤,在民間廣為傳頌。
傳說,狄仁傑早年在洛陽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帶著馬、喬二人外出微服私訪。途中經過一個松滕交織、群猴嬉鬧的山坡,他發現一隻猴子在擺弄一隻戒指。出於職業敏感,狄仁傑留心察看,在不遠處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一具男屍。驗屍結果發現:男屍左手四指均被切斷,其中一指上留有戴過戒指的痕跡。狄仁傑斷定:那隻猴子弄的戒指,必與這具男屍有關。
為查明案情,狄仁傑一行三人沿山路繼續前行。不久他們到了洛陽城外,狄仁傑猛然看到路邊一家葯材店正在加工葯材。他看到一名葯工正在用鋒利的切刀切葯,心裡一動就走過去,想試用一下切刀,老闆董掌櫃立刻說:「別動它!一不小心,就會把手指切斷的!」狄仁傑一驚,直覺告訴他,這切刀可能剛剛切斷過指頭,很可能與男屍的斷指有關。
於是狄仁傑就在葯店附近展開調查,逐漸使案情大白:原來,一位在東都賣藝的女藝人,被從長安來的後生賈公子愛上了。她要求賈公子斷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兩人談情之時,恰恰葯店老闆董掌櫃的公子經過這里。董公子也看上了這位女藝人,便上去調戲糾纏,賈公子見狀,怒打董公子一頓,兩人從此成了死對頭。
幾天以後,賈某來到葯店,請董掌櫃為他斷去一截小指,以表達對女藝人的忠心。這時恰巧被董公子撞見,出於報復。他抓起葯杵從背後猛擊賈公子頭部。不想,一下子竟把賈公子打死了。黃掌櫃在驚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斷了賈公子的四個手指。他們父子為了掩蓋罪行,連夜拋屍山洞中,拋屍中,賈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最後,黃公子在人證物證面前認罪伏法,被斬首示眾。
漆屏案
傳說,狄仁傑在御史任上,曾審理過一個發生在江夏的奇案。故事是這樣的。巡按御史狄仁傑到江夏時,正好碰到衙門血案交接審理。案情是:江夏縣令滕侃,酒後人室內休息時,忽覺頭暈目眩,昏倒在地,醒來後發現,夫人的胸口插著自己的雕花匕首,慘死在床;而外間的丫環對此情此景卻全然不知。滕縣令見狄御史後,就請他代理自己審理夫人被殺一案。
狄仁傑接案以後,就到滕夫人墓地祭奠。在墓地,狄仁傑覺得案情復雜,就決定先和縣令談談關於夫人的情況。在縣令的書房內,滕侃向狄仁傑講述了自己書房內四扇漆屏的故事。第一扇是一位書生夢見四位仙女,他想娶其中最美麗的一位為妻;第二扇是書生赴京趕考;第三扇是書生考中進士,衣錦榮歸,路過一座閣樓,樓上小姐與他夢中的美麗仙女一模一樣,後來後倆成了親;第四扇是洞房花燭。這四漆屏就是縣令生活的寫照。後來,第四扇漆屏被修改了。書生手中的筆換成了一把匕首,直插夫人的前胸。縣令解釋說,他患有一種癲狂症,第四扇是他病發時親手修改的,他極害怕這一切成為現實,但最終還是在他病發時出現了「衙內血案」。
狄仁傑發現案情中有很多疑點,就開始圍繞疑點開展調查。他首先查清,縣令所說全是謊言,是在為自己開脫,因為他知道,根據唐代法律,精神病者殺人不償命。接著,他慢慢查清了真凶,真凶孔三貓見案情即將敗露,就前來行刺,被喬泰擒獲。
大堂上,孔三貓招供了犯罪經過,原來孔三貓一天夜裡去縣衙行竊,先吹迷魂葯迷倒夫人和丫環,在偷竊時又想強姦夫人,夫人反抗,孔三貓就抓起床頭匕首刺死夫人後逃後。此時,縣令酒後回房,聞到迷魂葯而暈倒。醒後見夫人被殺,就誤以為是自己酒後所為,便向狄仁傑編造了「四漆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