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中國行政消耗

中國行政消耗

發布時間: 2020-11-29 12:56:02

『壹』 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 建立者(名族) 時間 都城 著名皇帝、大臣、重要大事、亡國之君、滅亡時間、歷史故事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創立:隋文帝建國後,綜合漢魏、兩晉和南北朝的中央職官的設置,設三省六部,以加強中央集權。
完善: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 原因: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斗爭,相權被逐步分解的結果。兩漢以來,皇權加強,相權削弱,到隋唐時,獨相制發展為群相制。
(職能:
①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②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駁回
③尚書省(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六部之首)
B、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
C、禮部:主管國家禮儀制度
D、兵部: 主管軍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
地位:①三省: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②六部:尚書省下設機構
特點:
①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
②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但大多品級較低。
作用:
①對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對皇帝: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③對後世: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後,歷朝基本上都沿襲這種制度

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背景:
①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
②隋唐時期,為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從地主階級中吸引人才參與政權,鞏固統治。
③中小地主經濟實力的壯大,封建小農經濟也有長足的進步,中小地主和自耕農可以通過科舉獲得相應的地位,科舉制就是這種封建經濟在上層建築的體現。
含義:科:考試科目;舉:選拔人才 目的:籠絡讀書人,鞏固封建王朝
形成:
①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
②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完善:唐承隋制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②武則天: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③唐玄宗(開元年間):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地位)
作用:積極:
①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A、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
B、擴大了官吏來源和統治基礎
C、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D、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選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
②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③有利於唐詩的發展
消極:
①是加強專制主義皇權統治的重要手段,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之一。
②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有利於封建統治者籠絡知識分子,加強思想控制,特別到明清時期更是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③考試內容不合理,在社會上形成重文重藝而輕技輕工的風氣,忽視實用性學問。
④使社會的價值取向在於做官,而荒於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學發明和創見,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使中國的傳統科技不能發展為近代科技。
⑤ 阻礙了近代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與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

租庸調制
(1)隋唐實行租庸調制的背景:北魏實行租調制
(2)隋朝賦役制度的改革:
①背景:沿用北魏實行租調制
②內容:
A、租調數量比北周輕
B、農民服役時間短
C、以庸代役制度開始部分實行「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3)唐朝的租庸調制:
①改革的指導思想: 輕徭薄賦
②原因:
A、唐吸取隋亡的教訓;
B、唐初政局混亂,經濟衰敗,政府財政困難,人民流離失所。
C、因此,整頓田制和賦役制度,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③內容:
A、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的穀物(「丁稅」)
B、調:繳納定量的絹和布(戶稅)
C、庸:服徭役期間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不再有年齡的限制,形成了完整的租、庸、調制(代役稅) 勞役地租 →實物地租
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調制的作用:
A、減輕了農民的一些負擔,且保證了生產時間,墾田數增加。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國家富強起來。
C、放鬆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使其有更多時間投入生產,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D、鞏固了府兵制。

兩稅法
產生背景:天寶年間,由於土地買賣和兼並之風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大為減少。
目的:直接:解決財政危機,增加政府收入 根本:鞏固封建統治
時間: 780年
人物: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
主要內容:
①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
②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特點:
① 以資產和土地的多少作為納稅標准,即以資產稅取代自戰國以來的人丁稅
② 簡化了稅目
③ 征稅時間較固定
作用:
①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
③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④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宋朝
宋立國之後,當政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建立怎樣的政治架構才能克服自秦以降各朝各代的弊端。以科舉制建立人才選拔與任用機制,既打破門閥託大的政治格局,又很好地解決官僚世襲制的弊端。雖然自隋代就開始了科舉制度,但這一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還是建立在宋代,准入條件的降低,選拔人數的增加,科舉制度作為國家開科取士的手段實施,使宋代很快進入了士大夫時代。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長官,使文官地位居於武官之上。地方官員的主要責任是牧民,守土之責由中央任命專職的軍事長官去處理,二者皆由中央調遣,互不統屬。這就徹底革除唐季以來軍閥割據的政治傳統,也徹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頻繁更替的政治基礎。由於宋代皇帝 都比較好地執行太祖的祖訓,大臣和言官都敢於發表意見,甚至可以當面和皇帝爭執,這種開明的政治氣氛,使得宋代的大臣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採取文臣治國,兵權集中於中央,使宋朝的中央政府擁有比過去朝代更大、更有效的權力。權力實際上更集中。其次,由於宋廷採取更寬松、更開明的政治手腕,使皇權得到一定的束縛,大臣參與決策與執行政策的權力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大。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宋朝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工藝上的繁榮與先進。
宋朝的工商業政策及工商業的發展:宋代和其它主要王朝不同的是,宋代並不過分強調以農為本,宋代的商貿都十分發達。有宋一代,由於邊境問題一直不斷,歲幣一直是朝廷一項經常性支出。龐大的軍隊和官僚系統也需要國家有足夠的收入才能負擔。在國土面積較漢唐減少的情況下,支出卻大幅增加。增加國家的財源顯得十分重要。顯然,依靠土地收入肯定有限,土地稅賦過重不能養民,國家歲入過低又不能支撐政權。發展貿易,是朝廷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北宋的貿易十分發達,到了南宋,貿易對於國家的經濟地位顯得更重要,甚至可以說,南宋是靠貿易立國的。貿易的發展帶動商業繁榮,商業繁榮又拉動手工業與規模工業的發展。宋朝時期,我國的治金、采礦、陶瓷工業已經十分發達。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因為工商需要先進的技術,所以在宋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北宋時期,鋼產量已經超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產量(美國學者郝若貝教授(Robert Hartwall)根據宋代兵器製作、鐵錢鑄造和製造農具等方面的消耗情況,推算出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的鐵產量大致在7.5-15萬噸,這一產量是1640年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2.5-5倍,整個歐洲各國(包括俄羅斯歐洲部分)到18世紀鐵產量大致在14-18萬噸之間,因此宋代中國的鐵產量基本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首都開封已經是一百多萬人的大都市(這種規模就是在今天也是了不起的),百姓做飯燒的是煤而不是柴草(宋代的煤產量無疑是居世界第一,而且開采技術非常先進)。由此可見當時的工業水平和普通人的生活水準。宋朝國家財政收入主體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逐步邁進。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的「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由於工商業的高度繁榮,促使國家採用紙幣----交子(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正式由政府出面設立交子務,隨著紙幣發行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地區使用這種便利的貨幣。西方最早的紙幣是1661年斯德哥爾摩銀行發行的,但這家銀行很快倒閉。至1694年,英格蘭銀行開始正式使用紙幣,比中國晚了700年左右)
隨著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商業活動也空前活躍起來。在宋代,商業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數量
的大量增加。唐代城市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將商業區和居住區分開,居住區內禁止經商。宋代逐漸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許商人經商,街道上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尤其是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其商業更是異常發達,據一些學者統計,北宋開封已經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業者,8000-9000家小商小販。在城市周圍和鄉村的交通要道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集市。這種集市在嶺南稱為「墟市」,北方稱為「草市。」這些集市又被總稱為坊場,它們遍布全國各地,形成星羅棋布的交換網路,所有這些都表明,宋代商業活動空前活躍。與此同時,宋代的海外貿易也是空前繁榮,根據周去非《嶺外代答》等資料記載,與宋朝保持通商貿易的國家達到50多個,因而宋代海外貿易范圍較前代大大擴大。當時中國的商船不僅堅實耐用,而且船體龐大,據《夢梁錄》記載,宋代大的海商所用的船可以容納500-600人。更重要的是,出海的商人掌握了全世界最為先進的航海技術,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從而使海外貿易得到了巨大發展。工業、商業、貿易的高度繁榮,客觀上要求與之相匹配的技術與工藝,因此,宋代中國技術方面顯著領先世界也就不足為奇了。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都成熟和開始於宋代,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經濟高度發展與繁榮的客觀要求與必然結果。

元朝
元朝的行政管理體制,設置有中書省,此外還有樞密院、御史台、司農司、宣政院、將作院、通政院及五衛親軍等。其中,中書省總領政務及百官,樞密院負責全國軍事防務與作戰,御史台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檢察院,專門監察官吏腐敗與瀆職事宜。

元朝仿效阿拉伯及羅馬帝國的行政體制,首次在中國設立行省,即今天的省級區劃制度,計有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征東等11個行省(河北與山東西部由中書省直接管轄)。行省制度是自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是中國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巨大革命,對後來政治制度影響深遠。(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保留至今。
元朝在經濟上奉行開放的政策,積極鼓勵並參與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而陸路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無疑是元朝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動力。元朝繼承與發揚兩宋開放沿海與沿江的政策,並且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在口岸城市設立專門管理商業船運及貿易的行政機構。元朝口岸極其繁華,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均遠遠超過兩宋時期。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學者考證,當時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列的世界兩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勝塔,就是當年引導航船進出的燈塔遺跡。當時的刺桐港港口裡船舶相連無邊無盡,巨宗貨物堆積如山。

在元朝開放的經濟政策鼓舞之下,阿拉伯、波斯與印度等地的香料、葯材等物質大批舶至中國,以至「來華商賈不絕於途」;而中國著名的絲綢、瓷器亦大批漂洋渡海,甚至遠赴歐洲。

『貳』 每年中國人民銀行考試是不是都要應屆畢業生

是的,最近5年每年都在招應屆生入行
但是現在學歷門檻必須要相關專業(金融內、經濟容、會計,少部分計算機,英語)類碩士畢業
學校基本要求985、211或國外留學學歷。
報名人數超多,去年某省中心支行報名2200餘人,招11人
難度較大,但是前途光明。

『叄』 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用30多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巨大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中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完全效仿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一定會遇到資源超前消費、生態環境惡化的發展瓶頸。危機與機遇共生,目前的困境,對中國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出現了一種「倒逼」機制。
隨著經濟不斷增長,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是一個客觀規律。1960年代到現在,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更快,能源消費的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1960年代美國佔全球能源消費的35%,中國僅佔5%;現在中國增長到22%,美國卻下降到17%。全球煤炭消費中國佔了50%還多。中國的石油消費現在一半以上靠進口。由石化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國現在也已超過美國。我國中東部持續出現的霧霾天氣和PM2.5嚴重超標,正在警示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已經迫在眉睫。為此,我們必須改變經濟發展的理念。過去這種以大量能源消耗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必然與生態處於不可調和的矛盾狀態。我們必須在GDP的增長速度和改善生態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
推進以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必將助推美麗中國夢。它不但不會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反而會有利於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中國有自己的優勢。首先,中國擁有發展新能源優良的資源和環境稟賦;其次,中國的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已有了較好的發展基礎;第三,中國正在進行積極的改革,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環境。實際上,技術的首創或模仿,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中國必須主導開發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搶占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制高點。

『肆』 中國缺水的地方、情況

中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約6萬億立方米,摺合年降水深為628毫米,
比亞洲平均年降水深少114毫米。
(1)2008年,中國自然災害非常嚴重。南方嚴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涉及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設施遭受嚴重損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造成8個省(直轄市)大量水庫、水電站和堤防受損,並形成眾多的堰塞湖;黃河遭遇了40年來最嚴重的凌汛,出現重大險情;全年有10個台風或熱帶風暴登陸,珠江發生了流域性較大洪水,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晚秋汛;東北、華北、西北和黃淮等部分地區發生了近5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部分地區因旱發生飲水困難。面對罕見的自然災害,水利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堅持以人為本,及時啟動應急響應預案,調動全行業力量,全力以赴抗災救災,積極參與災後重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眾生命安全和生產生活,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2)降水量:2008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達到654.8mm,摺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偏少程度超過10%。
(3)地表水資源量: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全國總用水量591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2.3%,工業用水佔23.7%,農業用水佔62.0%,生態與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2.0%。與2007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91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減少7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增加65億立方米,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14億立方米。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於50億立方米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甘肅、海南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福建、江蘇、湖北、貴州、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和天津3個直轄市。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疆、西藏、寧夏、黑龍江、江蘇、內蒙古、廣西、上海、青海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西藏、寧夏分別達2500立方米、1315立方米、1208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陝西、山東、河南、四川、貴州、河北、重慶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67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個自治區較高,分別為1209立方米和948立方米;小於100立方米的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浙江6個省(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30立方米和34立方米。

『伍』 過幾天就去菲律賓做推廣到底可不可以,心裡很矛盾,會不會真是陷阱

這個問題有點兒年頭了,我的答案是給後面看到的人的。
建議心動的人搜一下「美女荷官,在線發牌」。[狗頭.jpg]
我說,下面那些「客服」打成「克服」、「微信」打成「信微」,搞得像地下組織黃色小廣告一樣的,看到的人心裡該有點兒數了,都成年人了,什麼該信什麼不該信都懂的吧?
你要說我是噴子,我也沒辦法,我這語氣也確實是是挺沖的。
那些「零要求,高福利」的工作你閉上眼睛就有了,何必花力氣找呢不是?真拿人老闆當扶貧辦的?
然後,你看第一的答案:「刑法里有一條中國公民只要是拉中國公民去賭博就算是違法的,所以作為推廣,千萬不要拉著自己的朋友到平台玩,我就遇到一個SB,叫自己朋友玩,回國就被抓了,肯定是朋友舉報了,這個是拉人賭,做推廣一般公司都有資源的,挖掘自己的資源就夠了」、「而且哪怕就是黑公司也不是不可以去,看老闆給你多少錢了,如果錢給的多也是可以考慮的,因為在這邊就算是被移民局查到沒有工作簽打黑工只要老闆肯花錢辦事也可以撈出來的」。鄙人保證,復制黏貼,無一字修改。
您品,您細品,教你怎麼「合法」干「體面事」呢。
我,網路噴子,用第一大哥循循誘導的良心,保證,他絕不是托兒。(支付寶到賬0.01元)——我才是!
點右上角的「叉」叭~

『陸』 為什麼折舊算在收入法計算GDP中

GDP是宏觀上的稱呼,在微觀的各行業、各常住單位里叫增加值。

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是生產單位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超過了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投入價值後的差額部分。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而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

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易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GDP的一種方法。

(6)中國行政消耗擴展閱讀:

GDP核算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規定,中國GDP是按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CSNA)的要求進行測算的,該體系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

國家統計局正在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修訂的2008年SNA進行研究,並將逐步對我國GDP核算制度方法進行修訂。

資料來源

在季度GDP核算時,將所有可以在核算時獲得的、適用的經濟統計調查數據都用於GDP核算。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是國家統計調查資料,指由國家統計系統實施的統計調查獲得的各種統計資料,如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等統計調查資料、服務業抽樣調查資料、人口與勞動工資統計資料、價格統計資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主要包括: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保監會、證監會等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數據,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情況、國家稅務總局分行業的稅收資料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