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績效評估
❶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的特點
1.系統性
行政績效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評估的結果。有的學者認為,績效評估是指一個組織試圖達到某種目標、如何達到以及是否達到目標的系統化過程。①可見,行政績效評估是與行政組織的目標結合在一起的,它收集相關信息的過程是與組織的系統行為相統一的,它的核心價值也指向組織的根本目標和職能。另外,行政績效評估關注的不僅是政府行為的結果,也是政府在實現這些結果時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因此,行政績效評估雖然在政府活動之後才能最終形成,但是它的過程蘊涵在行政組織活動的全過程之中。另外,一項政策或者方案的實施過程也可以分階段進行績效評估,所獲得的結果可以為行政人員的監控提供實際的信息和數據,及時追蹤和發現政策執行中的問題,以利於在下階段的工作中予以調節和修正。
2.層次性
行政機關是一個層級組織.從不同的層級和部門來看,都有自己的工作績效,因此,整個行政機關的績效評估也呈現出層次性。從宏觀上說,有中央、省級、市級行政機關的績效評估;從中觀上說,有一個部門的績效評估,如國土資源部的行政績效評估、公安廳的行政績效評估;從微觀上看,有某個科室和公務員的行政績效評估。正是這種層次性使得行政績效評估十分復雜,在實際操作中,必須根據不同的評估對象制定相應的評估指標和方法。另外,從行政行為方面看,績效評估可以針對某個具體的公共政策,也可以針對組織在某一個時間段內的整體工作,這兩者之間體現了明顯的層次性。
3.注重定量性
績效考核的關鍵可以說就在於,它以量化的方式評價和反映組織的工作效果,並清晰地指出組織是否朝著它的既定目標前進。績效評估最初發軔於私營企業,主要原因是它可以量化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效益,為衡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提供十分有用的工具和手段,這也是行政管理改革運動中人們將它引入到公共部門管理中來的主要動因。例如,美國有的地方政府為了進行標准化績效管理,為行政部門制定了量化指標,作為行政績效評估的主要標准和手段。美國的俄勒岡州把如下指標寫入了該州法律:到2010年,90%的俄勒岡人將定期進行有氧鍛煉,70%的兒童將免於齲齒,半數成年人將接待過一名外國遊客;明尼蘇達州則確定用25年的時間把嬰兒死亡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等等。
以往,由於政府的自身特點和官僚體制的不透明的操作過程,使得社會很難對政府的活動及其結果獲得了解和進行監控。對政府的行政績效進行量化的統計和分析,有助於克服這一弊端,從而十分清晰地反映政府的工作成就和進展情況,使社會了解政府各項政策的制定、執行的基本狀況和實際效果,為客觀評價政府的運作合法性和成功度提供可靠的依據和支撐。這是行政績效評估廣為各國採納和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
4.多角度性
政府部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同時也富有彈性。目標的多樣性表現為,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同時要追求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不同性質的目標,而政府的某項公共政策也大都是各種目標的集合體,包含各種社會價值。目標的層次性表現為,在具體的政策和政府行為中,政府追求的眾多目標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感和主次性,各種目標和價值應該在一定的秩序中尋求和諧與共存。這樣一來,對政府的績效進行評估,往往表現出多角度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不能簡單以一種標准來衡量和評價政府的整體績效,而必須從不同的目標和價值的角度對政府的產出進行分析。同時,若依據不同的標准和角度進行行政績效評估,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協調好行政部門的各種目標之間的關系,並以此進行合理、科學的績效評估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5.公正性
學者尼古拉斯·亨利認為,私營部門已經有現成的底線衡量標准——邊際利潤。但公共部門沒有一個可以容易接受的底線。方案評估領域的研究者們正在努力研究考核技術,用以評價公共服務的相對效率和效力。這就說明,私營部門運用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很簡單,就是經濟利益,或者說私人的經濟效益。但是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這就要求,不論是行政績效評估的標准還是執行活動,都必須體現社會公正性與合理性,符合公共行政的基本價值觀。
6.復雜性
行政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及其成員,而社會是十分復雜的綜合體,處於瞬息萬變的動態過程之中。公共政策和行政行為的實施過程不僅受到管理主體自身因素的影響,更受到許多社會中不可控制因素的制約。例如,我們從某個警察局得到幾種明確的輸出數據,如逮捕的嫌疑犯人數、派出的巡警數目等,將這些輸出除以相關的輸入,如警察局的預算等,以得到該警察局的相關績效數據。然後,對其他警察局也進行這種計算,再把不同警察局的績效數據進行比較。那些沒能達到平均績效的警察局自然被認為沒有發揮出潛在的效率和效力。但是,事實上,不同的警察局都面對一些不同的、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如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比例。這樣,警察局的績效很難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換言之,負責高犯罪率或貧困人口占較大比重的地區的警察局,就很難與犯罪率和貧困水平不同地區的警察局進行比較。如果要進行這樣的績效對比分析,那麼就必須考慮到實際情況的差異,並將它們合理地融人評估之中,而這樣無疑會使問題復雜化。
❷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的類型
1.按照實施評估人員的來源,可以分為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
2.根據績效評估的層次,可以分為個人績效評估和組織績效評估;
3.依照評估的目的,可以分為改善型評估、監控型評估和節支型評估。
❸ 行政績效評估有哪些特點有哪些
行政績效評估的定義:就是運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標准和程序,對內行政績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容、歸納、總結,並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整體評估的活動,也稱為行政績效考核。
行政績效評估的特點:
系統性
層次性
注重定量性
多角度性
公正性
復雜性
❹ 試述行政組織績效評估的意義
西北工業大學
(工科類主推院校)
全國排名29位的高校
高升專
工商企業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公共事務管理、會計電算化、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律事務、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機械製造生產管理、建築工程技術、應用化工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專升本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工業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學
❺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程序
行政績效評估程序是指實施行政績效評估的過程及其所包含的各個階段。實施具體的行政績效評估應包括制定計劃、初步調查、管理控制評估、詳細評估和撰寫評估報告五個步驟。 為了有效率地、經濟節約地和有效益地實現評估目標,評估人員應當合理地組織績效評估工作。任何一項評估在正式開展以前,都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以助於控制評估全過程,保證評估工作質量。
(1)制定計劃的目的
績效評估的計劃工作,主要是為了確定評估目標、范圍以及為實現目標而採用的方法。評估目標是指評估工作所要完成的任務。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評估對象和效益方面的內容;二是評估人員希望開發的潛在的評估成果和報告要素。評估范圍是評估工作的界限,即空間和時間的界定。如對被評估對象的期間界定、地點界定以及數量界定等。評估方法主要包括為實現評估目標而採用的檢查與收集信息的方法,即資料收集方法與分析方法。評估方法不僅包括評估人員所採用程序的性質,而且還包括程序的范圍(為樣本數量)。
(2) 計劃的具體內容
在進行具體評估工作以前,應根據接受的評估任務事先編制評估計劃及評估提綱,對評估工作的每個階段提出按照評估目標收集資料和信息的計劃,以及為完成計劃而提出的具體程序和方法。績效評估計劃應確定下列具體事項:
首先,完成該項評估任務所需的專業人員類別和人數。
其次,為了確定評估目標,評估人員應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以及如何收集和評價。
再次,為了證實評估目標,得出與目標相關的客觀結論,評估人員必須搜集哪些方面的證據,需要搜集多少證據,搜集證據時需要採取哪些手段。
最後,評估報告中應該反映評估人員預期取得的結果。
(3) 書面計劃
制定評估計劃應以書面形式表達。書面計劃的形式和內容因評估的不同而異。評估計劃應包括評估方案或備忘錄或其他適當形式的文件,這些文件應記錄關於評估目標、范圍和方法的重要決策以及評估人員作出決策的依據。 (1) 詳細評估的目的
在初步調查和管理控制評估階段,就已經明確了詳細評估的目標、范圍和方法。具體地說,詳細評估階段的審查目的,一是驗證以前所獲取信息的有效性;二是為了證實評估目標而收集充分、可靠和相關的信息,為評估成果和評估結論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
(2) 詳細審查的內容
審計人員必須通過對人員、財產或事項的直接檢查或觀察以取得實物信息,這類信息可以以備忘錄、照片、圖畫、圖表、地圖或實物樣本的形式形成文件。評估人員必須通過審閱、復查、核對、收集、復制、摘錄等方法以取得文件信息,如信件、合同、法規原文、會計記錄、發票等人為形成的信息。評估人員還必須通過整理、匯總、計算、比較、分析、推理等手段以取得分析性信息。詳細審查階段搜集的信息應該是充分的、可靠的和相關的。
在取得這些充分、可靠和相關的信息的基礎上,評估人員通過預先設計的評估模型或方法,對評估對象進行某一方面或者整體性的分析。如在成本-效益分析中,評估人員需要詳細羅列全部的成本要素,包括內部的、外部的、直接的、間接的,如果出現遺漏就會使整個評估出現失誤。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對兩個或者更多的同類行政組織進行行政績效的比較評估。如以某一個組織為參照物,運用對比的辦法比較其與被評估組織的工作成本、效益和凈收益。這種評估在標桿管理中得到廣泛運用。 詳細評估以後,評估人員應該擬訂書面報告,傳達每一項評估結果。撰寫評估報告的目的,是將評估結果變成第三方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以及減少結果被誤解的可能,並使結果可以接受公眾的檢查。績效評估報告的內容是:評估目標、范圍和方法;評估結果;評估建議;評估遵循的准則;重大不合規現象和濫用行為;違法行為;管理控制重大缺陷;被評估項目負責人對評估人員的發現、結論、建議和打算採取的糾正措施所表示的看法;評估人員確認的重大管理成就;向未來評估人提出的建議;報告未披露資料的性質以及必須不予披露的要求等。績效評估報告應該完整、准確、客觀和有說服力,並在業務事項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清楚、明確。評估報告應該及時發出,使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團體都能夠及時地利用信息。如果一份報告提出太晚,即使它是精心擬訂的,對於決策者來說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❻ 行政績效評估的基本方法
績效考核是實現績效管理的重要工具,簡單說,你希望下屬重視哪一方面的工作表現,就設定怎樣的績效考核指標。
適用於行政辦公室的績效考核指標有:重點工作時間節點、公文處理及時性和差錯率、行政成本費用率、出勤率等。
績效考核要靈活運用,根據當前重點工作,選擇具體可量化、有時效性的指標來考核。
❼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績效評估在現代公共行政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行政管理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是行政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各國在實踐和理論上都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和關注。具體來說,行政績效評估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有:
(一)行政績效評估的責任落實作用
依據學者弗萊恩的觀點和看法,公共部門對公民至少在三個方面的事情上負主要責任:一是政府的支出必須獲得人民的同意並按照正當程序支出;二是資源必須有效率地利用;三是資源利用必須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此同時,人們期望政治家能為自己的決策和行為負責。上述這些責任都要求存在某種對績效進行評價的方式。如果不能測評政府的績效,那麼,公眾很難知道公共部門負起了哪些責任,完成了什麼任務。因此,從現實和落實責任角度來看,行政績效評估是很重要的。
(二)行政績效評估的對比作用
對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的經濟、效率、效益情況進行全面比較,這是績效評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比較一般可以採取三種形式:橫向比較,即比較不同部門在同一時期的表現;縱向比較,即比較同一部門在不同時期的表現;綜合比較,即實際表現與可能達到的最佳狀態的比較。績效評估的比較功能,並不是說它使上述形式的比較成為可能,而是說它使這些比較趨於准確、客觀、科學。比較本身並不是目的,以行政組織為對象的績效比較也不是為了獎優罰劣。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尋找差距,挖掘潛力,尋求改進的途徑。
(三)績效評估的計劃輔助作用
績效評估在計劃階段的輔助作用,首先表現在績效指標有助於管理目標的分化。更為重要的是,績效評估的結果有助於確定下一階段的指標並依此合理分配資源。一個具體的管理目標或指標的制定至少要參照三個方面的信息:①有關部門前一階段的表現狀況;②部門內部工作條件、工作程序及環境方面的變化;③社會需求與社會環境變化的預測。績效評估的作用,就在於它滿足了第一方面的信息需求。因此,某一階段的評估結果,就成為下一階段計劃的基礎和出發點。
(四)績效評估的監控支持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進入實施階段後,必須時時對執行情況進行嚴密的監測,如發現背離計劃的情況,就要預測它的可能後果並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這就是管理活動中的監測與控制。績效評估在這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為監控提供了信息支持。評估雖分階段進行,但為評估而收集信息的工作卻是持續不間斷的,並最終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為評估而擬訂的績效指標及據此收集的系統資料,就是監控的一個重要的、現成的信息來源。
(五)績效評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通過把政府各部門、各個公共服務機構在各方面的表現情況作出全面的、科學的描述並公之於眾,無疑有助於廣大群眾了解、監督、參與政府的工作。同時,評估過程也是一個教育過程。它能幫助公眾利用績效評估作為分析工具,總結他們同公共部門打交道的經歷,激發深刻的思考,確立自己對服務質量或效益的測定標准等等。
(六)績效評估在吸引政治資源方面的作用
績效評估把政府的開支用途、運轉情況、為提高績效所作的努力與結果、面臨的困難等公之於眾,有利於克服公眾中固有的或因一兩次不愉快經歷而形成的偏見,在公眾中建立和鞏固對政府的信任,從而起到吸引更多政治資源的效果:吸引社會資助和捐款來應付嚴重自然災害;吸引志願者參加政府的某些服務工作;吸引社會上的研究機構和專家為政府出謀劃策,解決難題;吸引社區建立自己的福利機構來彌補政府服務能力的不足;等等。
績效評估還具有政治合法化、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功能。最為重要的是,績效評估的廣泛應用,有助於在行政組織內部形成濃厚的績效意識,從而把提高績效的努力貫穿於行政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滲透到管理決策的各個環節。
❽ 行政績效評估的程序
行政績效評估程序是指實施行政績效評估的過程及其所包含的各個階段。
實施具體的行政績效評估應包括制定計劃、初步調查、管理控制評估、詳細評估和撰寫評估報告五個步驟。
❾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效果
我國現階段大力開展和完善行政績效評估,除了上面的作用和功能以外,還能收到以下幾方面的效果:
第一,推進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
由於長期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政府過去一直強調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大一統的管理。這就造成了政府機構臃腫,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雖然已經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了很多,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在進一步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對政府的投入產出、政府行為的效率與效果進行評價,確定問題所在,並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同時,隨著體制改革進程,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正在逐漸形成,政府績效評估及其評估結果為這種變革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和技術上的幫助。
第二,提高了我國政府的行政績效
現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提高績效。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行政機關一般都是從政治等角度來看待行政方式和結果,很少重視行政投入成本、行政效率、行政效益等問題。行政績效評估體現了「以結果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而按效果撥款的前提是對結果的科學測定。在績效評估的推動下,各種機構都要求根據本部門的內在職能和固有規律,制定本行業、本部門的工作績效考評機制,事實上為各項工作劃定了基本的工作標准和底線,這無疑會極大地促進行政績效的提高。
第三,改善和提高了我國政府的信譽和形象
政府部門的活動信息往往具有壟斷性和不透明性,群眾一般難以看到政府內部的具體工作。一方面,行政績效評估實際上是一種信息活動,其特點是評估過程的透明和信息的公開,把政府在各方面的業績情況作出全面、科學的描述並公布於眾,這無疑有助於廣大群眾了解、監督和參與政府的工作,也是政府由「暗箱操作」到「陽光行政」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政府績效評估並不只是展示成功,它也暴露政府的不足和失敗,這並不一定損害政府部門的信譽,相反,政府向公眾公開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展示其為提高行政績效所作的努力及其結果,有利於克服公眾對政府的偏見,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❿ 行政績效平淡的基本方法
績效的含義:指的是個人或組織開展的活動所取得的成就或產生的積極效果。 一、行政績效
行政績效的含義:行政機關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進行社會管理活動和自身管理活動所產生的工作成就以及積極效果。
行政績效評估的含義:行政績效評估就是運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標准和程序,對行政績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歸納、總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整體評估的活動,也稱為行政績效考核。
行政績效特點:
1.系統性。
2.層次性:評估對象具有層級結構;評估的切入點也具有層次性。
3.注重定量性:績效考核的關鍵在於,以量化的方式評價和反映組織的工作效果,並清晰指出組織是否朝著它的既定目標前進。
4.多角度性:評估的多角度,是由被評估對象——政府部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以及彈性決定的。
5.公正性:公共部門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要求行政績效評估的標准和執行活動,都必須體現社會公正性與合理性。
6.復雜性:行政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及其成員,而社會是十分復雜的綜合體,因此待評估的公共政策和行政行為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行政績效評估的地位與作用
(一)行政績效評估的責任落實作用
(二)行政績效評估的對比作用
(三)績效評估的計劃輔助作用
(四)績效評估的監控支持作用
(五)績效評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六)績效評估在吸引政治資源方面的作用
行政績效對於我國現階段的作用:
第一,開展行政績效評估能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
第二,行政績效評估能夠提高我國政府的行政績效;
第三,行政績效評估能改善和提高我國政府的信譽和形象。
行政績效評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信息收集方法的含義:在行政績效評估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總和。
信息收集方法:
(一)利用官方記錄的方法;
(二)培訓觀測者的方法;
(三)公眾滿意意見調查方法;
(四)特別的資料收集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的定量測定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定量測定方法的含義:在行政績效評估過程中用於測定行政管理的經濟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度的方法的總和。
二、社會績效
最近這幾年來,企業的社會績效(corporate socia1 performance)已經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課題。另外,它也是企業社會環境中重要的部分,是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延伸。企業的社會績效有兩個主要的部分:⑴傳統的社會責任;⑵對社會回應的新關懷。企業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觀念早為管理者和學者們清楚地表示過了,但現代的社會責任觀念卻是源於鮑文(H.R Bowen)的一本書—《企業人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Businessman,1953)。鮑文認為:商業經理有義務去「追求有利於我們社會目標和價值的政策;做出有利於我們社會目標和價值的決策;追隨有利於我們社會目標和價值的行動」。後來學者們對「社會責任」的定義更明確。戴維斯(Keith Davis)認為社會責任指的是:「商業人士基於理性所做出,至少部分是超出廠商直接的經濟和技術利益之外的決定和行為。」馬奎爾(J o s e p hW.McGuire)和戴維斯的想法類似,他認為:「社會責任的概念是指企業不僅有經濟和法律的義務,它對社會還有超越這些義務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