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姆行政
1. 唐朝(吐蕃國)、元朝、明朝、清朝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設立過什麼行政區劃
孟加拉國古代屬於炎帝部族 敕勒部落(Kiratas 敕勒荼)。商朝時,濮人定居在這里。現在的觀點一般認為濮人是百越的一族。濮人可能跟現在的彝族有著共同的淵源。
濮人建立的濮國首都,近年考古認為可能在薩地亞城附近。濮國跟當時南亞的孔雀王朝和中原的商王朝都有來往,而其民族當然是來自中國雲貴高原,不屬於印度雅利安民族或者達羅毗荼民族。漢朝時這里曾經稱為「盤越國」,是中國的諸侯國之一,當然由漢朝冊封,因而也叫「漢越國」,這種情況跟「漢委奴國」雷同。漢越國的首府,大概已經遷到「下阿薩姆」附近(註:南宋時傣族人建立的亞撣國定都在「上阿薩姆」)。
在三國時代以前,蜀身毒道一直是中原通往孟加拉國一帶的唯一通道。晉朝前後,古羌族開辟了經青藏高原到達這里的通道。並占據了今不丹、阿薩姆邦等地,建立白羌國,也叫發羌國。在今孟加拉國南部沿海地區,恆河三角洲,則另建立一個達光國。達光國的民族可能是濮人,也可能是濮人跟當地原住民族(達羅毗荼民族)長期相融之後,形成的新的民族。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賈木納河西岸,則建立了另外一個國家,叫做「大秦婆羅門國」。還有,在今大吉嶺、錫金、梅加拉亞邦、阿薩姆邦西部建立了車離國,車離國也叫東輝國,建立車離國的民族跟發羌國很親近,也是屬於羌族的分支。那加山脈一帶成為濮人保留區,也叫做「濮部」。
唐朝時,原發羌國土地成為吐蕃國領土(今不丹、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薩地亞等地)。濮人保留的土地(濮部)歸屬南詔國(今曼尼浦爾、那加蘭)。原車離國更名為迦摩縷波國(今阿薩姆邦西部、梅加拉亞邦)。原屬古盤越國的孟加拉沿海地區,跟大秦婆羅門國合並(東西孟加拉合並),逐漸「婆羅門化」,形成今天的孟加拉民族。因為這里原來是盤越國的土地,所以後來命名為孟加拉(Bangla)是取「盤越」的諧音。
北宋時期,大理國的勢力一度到達孟加拉國(達光國)沿海地區。南宋時期,從大理國來的傣族人,統一了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並建立亞撣國(Asom),直到英國入侵之前,亞撣國仍然在這里存在。元明時,藏族人的勢力曾經到達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為中原王朝開辟了疆土。而大吉嶺、錫金、不丹、察隅、薩地亞等地更是藏族傳統勢力范圍。其中錫金和大吉嶺稱為哲域、不丹稱為主域,另有門隅、洛隅、察隅等行政區劃。范圍包括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亞撣國雖然位於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岸,但實際是烏思藏都司地方政府的藩屬地,僅相當於一個土司國。
清朝中期(乾隆時期),緬甸從西藏地方政府手中奪取了其藩屬地的亞撣國,使亞撣國由中央大臣駐地(西藏)的土司國,變成中國藩屬國(緬甸)的土司國。而此時,大吉嶺、錫金、不丹等地仍牢牢地在西藏政府管轄范圍內。彝族(濮人)、藏族(羌人)、傣族(撣人)都曾在這塊土地上掌握政權。
古代中原王朝在喜馬拉雅觀山脈南麓,除了東部的門隅、洛隅、察隅、哲域(大吉嶺)、主域、德馬寺(Dhemaji)、茉莉岡(Marigaon)等行政區劃之外,尚有西部的拉達克,明朝屬俄力思軍民元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