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法規
『壹』 宗教工作者具體做什麼工作
(2001年10月19日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五屆五次常委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了提高阿訇整體素質,規范阿訇隊伍的管理,根據《山東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報考阿甸須具備的條件:
l、愛國愛教、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
2、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和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年齡在23歲以上。有山東常住戶口。具有高中或相當於高中文化程度,在省內清真寺學習4年以上,身體健康的穆斯林。
4、嚴守教規,品行端正,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威信。
第三條 報考阿訇須辦理的手續:
l、參加考核前須經本人所在村(居)委會和鄉(鎮)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辦事處同意,縣以上伊斯蘭教協會推薦、宗教事務部門審查批准,方可報名。並詳細填寫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印製的考核申請表。
2、須出具有關學歷證明、本人身份證或常住戶籍證明。
第四條 培訓、考核、發證:
l、考核前須參加由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統一組織的培訓。
2、考核內容:宗教經典、救義救規、政策法規、時事政治等。
3、考核方式:由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教務委員會統一命題,分別進行筆試和面試。
4、考核合格者由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頒發l=阿訇證書》,並報省、市宗教事務部門備
案。
5、已取得正規宗教院校畢業證書的,經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復核,合格者按程序頒發《阿訇證書》,不合格者不予發證。
第五條 年度考核與管理:
l、已取得《阿訇證書》者,由各市伊斯蘭教協會負責對其進行年度考核,並報市宗教事務部門和省伊斯蘭教協會備案;每三年進行一次綜合考核並換發《阿訇證書》,由省伊斯蘭教協會負責,各市伊斯蘭教協會協助,報省、市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綜合考核不合格者,由省伊斯蘭教協會收回《阿訇證書》,取消資格並給予一年的考驗期,期滿經綜合考核合格者,重新頒發《阿訇證書》,不合格者不予發證、不得受聘。
2、經考核合格已獲《阿訇證書》者,若在具體工作中違背本辦法第二條有關規定,省伊斯蘭教協會有權收回其《阿訇證書》,並取消其阿訇資格。
第六條 《阿訇證書》由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統一制發。
『貳』 巴基斯坦簽證怎麼辦理
一、個人申請巴基斯坦簽證辦理流程:
第一步、登陸大使館網頁,下載相應的簽證申請表以及相應模板類表格文本文件;
巴基斯坦簽證申請表所在網址鏈接:http://www.pakbj.org/html/cn/
巴基斯坦簽證所需的資料:
1、申請表
2、證件照
第二步、把資料提交到使館,繳納簽證費用;
第三步、等待使館受理;
第四步、出簽證,申請人自取。
二、巴基斯坦簽證的辦理時間:2-15個工作日
三、市場上常見的巴基斯坦簽證種類為:
工作簽證、商務簽證、訪問簽證、旅遊簽證、學生簽證
『叄』 法律法規允許建穆斯林群眾養老院嗎
去當地民政局、衛生局、工商局咨詢相關開辦政策,法律法規規定的比較原則,還是要看當地政府的具體規定
『肆』 中國有沒有法律規定不可以在寢室做禮拜,室友是穆斯林,他做禮拜已經干擾了宿舍的氣氛,我們甚至在屋裡
學校里不能作禮拜。建議參觀中國非穆吧中亞民族吧無神論者吧等等
『伍』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介紹
1.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2.納西族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3.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5.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
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6.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
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5)穆斯林法規擴展閱讀: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有些民族風俗習慣與一個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關。還有些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一方水土滋育著一方風土人情。
《清嘉錄》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雖時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風土人情,不可得而強也。」 民族風俗涉及的范圍是如此之廣,諸如祭祀崇拜、節日生活、飲食禁忌、禮儀規范、處事方式等,都可以納入其中,幾乎包羅了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
每個民族的風俗行為,最真切地折射著該民族的本質。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