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等級劃分

行政等級劃分

發布時間: 2020-11-27 01:35:36

❶ 中國古代行政等級劃分

中國古代行政體制分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兩種,而自隋創立三省六部制之後歷朝歷代對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變化。

三公九卿制
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後世歷朝沿襲,其監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政權構成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中央掌軍事最高官員;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游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長。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最先漢武帝時期,讓其身邊機要秘書出任尚書令等職位,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相繼掌握實權,直至隋朝文帝時期,開始整合舊制,唐太宗時期形成教科書意義上的三省六部)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於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唐朝官制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預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於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於控制。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而真正的宰相卻成為一種臨時性質的職務,這符合從漢代開始的相權不斷下降的規律。
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唐太宗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於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貞觀十七年,蕭瑀、李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於此。高宗以後,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
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設於門下省。(《通典》:「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由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於其後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


宋朝官制
宋朝的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宋朝官制,以元豐(宋神宗年號)改制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簡稱「樞府」。宋代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共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機構,號稱「計省」。唐末稅法混亂,田賦、丁稅的收入無法維持王朝的龐大費用,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鹽鐵和度支。五代後唐明宗始設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職權是總管全國各地之貢賦和國家的財政。長官是三司使,其權位之重,與執政無殊,號稱「計相」。宋代監察機關,沿襲唐制,中央設御史台,下設三院。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分為中樞、地方、軍事官制三部分。為了加強皇權,明朝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罷宰相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地方官制,明朝共設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軍事官制,明朝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明朝官制在漢、唐舊制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其官制影響一直延續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中樞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但無定員,無專責,實際上是虛銜。中期以後,成為大臣加官或贈官(生而授為加,死而授為贈)。明代初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書省,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樞。其中丞相為明朝中書省的最高級長官,負責統領六部。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明朝內閣,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禎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
官服
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職分文官、武官等幾類,例如總督、巡撫等。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清初官制,大體承明之舊,只是對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時候,才逐步調整,從而穩定下來。
清朝內閣沿襲於明朝。入關前,皇太極曾創設文館,是為內閣的雛形。後來又把文館擴展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負責起草文書、撰擬詔令、編纂史書、頒布制度。入關後,仍設內三院,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稱內閣。三年後復改內三院。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復內閣。設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俱滿、漢分授。大學士仍冠以殿閣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二閣(文淵閣、東閣),乾隆時去掉中和殿,增設體仁閣,為三殿三閣。清朝內閣雖居百官之首,但權力又遜於明朝。因為清初政務中心是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初期滿洲親貴大臣商討並決定軍國大政的一種形式,稱為「國議」。其源可以上溯到努爾哈赤時代諸貝勒共議國事的制度。皇太極時參與議政人員的范圍有所擴大,故稱議政王大臣會議。清朝入關後,議政王大臣會議仍握有很大權力,內閣只不過負責一般例行的票擬。清聖祖親政後,在宮內設南書房,選翰林官入內當值。入值者得參與機密,擬寫諭旨,於是內閣之權又分於南書房。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設軍需房,不久改名軍機處。軍機處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軍事機宜的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❷ 行政級別怎麼劃分

中國行政級別採用行政五級劃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司廳局級、縣處級、鄉鎮科級,各級分為正副職。中央部委的等級即平常大家所說的「國、部(省)、司、處、科」五級。舟山市是普通的地級市,所以舟山市財政局為正處級行政單位,某縣財政局為正科級行政單位。
除國家級以外,其他四級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地方三級行政劃分。
常見的股所級(股級)是介於副科級和科員之間的職級,是一種習慣的稱呼,屬於地方行政級別。
一般來說,省級行政單位為正廳級,市級行政單位為正處級,縣級行政單位為正科級。但對四個直轄市來說,市級行政單位為正廳級,縣級行政單位為正處級。對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來說,市級行政單位為副廳級,縣級行政單位為正科級。
(2)行政等級劃分擴展閱讀:
我國行政單位級別分為12等15級。
1、國務院總理:一級。
2、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二至三級。
3、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4、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5、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6、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7、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參考資料:
行政級別-搜狗網路

❸ 北京市行政級別分類

1、北京市行政級別分類屬於直轄市(我國的行政區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2、北京市的行政級別為省級,但相對而言又高於或優於省。一是作為國家首都,處於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管理的中心,比照省會城市為副省級,國家首都城市也應高於基它的省、區、市;二是北京市的黨政主管領導一般都是政治局委員和國務委員,以上兩職為副國家級,因此北京市的行政級別要優於其它省、區、市。

註:北京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16個區,共147個街道、38個鄉和144個鎮。

從長安街俯瞰京城:紫禁城和北京商務中心區解放後北京的行政區劃范圍經過五次調整,直到1961年形成了今天16區、2縣的格局。截至2007年,北京共有134個街道辦事處、142個建制鎮、41個建制鄉、2554個社區居委會和3955個村民委員會。

其中地處北京二環路以內的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和宣武區四個區是傳統上的內城區,而隨著城市的擴張,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和石景山區也被認為是城內地區,形成了「城八區」的概念。規劃中北京市城區的范圍是北京五環路以內。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先後有數個近郊縣改為區。由於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業重心正在逐漸外移。

(3)行政等級劃分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首都 ,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 。2017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230元 ,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 均居全國第一 。2017年,北京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183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 北京在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排第3位。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北京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16個區,共147個街道、38個鄉和144個鎮。

❹ 我國政府分為幾級政府

我國政府分為五級政府。

我國行政級別採用行政5級劃分,具體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司廳局級、縣處級、鄉鎮科級。

中央部委的等級即平常大家所說的「國、省、司、處、科」五級。

除國家級以外,其他4級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地方3級行政劃分。 常見的股級是介於副科級和科員之間的職級,是一種習慣的稱呼,屬於地方行政級別。

(4)行政等級劃分擴展閱讀

我國政府職務與級別:

1、國家主席:1級;

2、國務院總理:1級;

3、國務院副總理(非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委員:4至2級;

4、部級正職,省級正職:8至4級;

5、部級副職,省級副職:10至6級;

6、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13至8級;

7、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15至10級;

8、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18至12級;

9、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20至14級;

10、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22至16級;

11、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24至17級;

12、科員:26至18級;

13、辦事員:27至19級。

❺ 軍隊的等級劃分與行政等級

1952年3月評定的軍隊級別,全軍從毛澤東的軍委主席級到戰士級,共設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級:

軍委主席、副主席級(一等一級);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二等一級),軍委委員級(二等二級);正、副、准兵團級(三等一、二、三級);正、副、准軍級(四等一、二、三級);正、副、准師級(五等一、二、三級)。

正、副、准團級(六等一、二、三級);正、副營級(七等一、二級);正、副連級(八等一、二級);正、副排級(九等一、二級);正、副班級(十等一、二級);戰士級(十一等)。

(5)行政等級劃分擴展閱讀

軍校學員軍隊級別: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94年5月12日)第十五條 初任軍官職務的人員依照下列規定首次授予軍銜:

軍隊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授予少尉軍銜;

大學專科畢業的,授予少尉軍銜,可以按照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有關規定授予中尉軍銜;

大學本科畢業的,授予中尉軍銜,可以按照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有關規定授予少尉軍銜;

獲得碩士學位的,授予上尉軍銜,可以按照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有關規定授予中尉軍銜;研究生班畢業,未獲得碩士學位的,授予中尉軍街;

獲得博士學位的,授予少校軍銜,可以按照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有關規定授予上尉軍銜 。

❻ 行政事業單位幹部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如果是走行政編制,就是按辦事員--科員===副科級===正科級===副縣(處)級====正縣(處)級====副地(廳)級===正地(廳)級===副省(部)級,===正省(部)級===國家級。

我國多數事業單位還明確級別的,如股級、副科級、正科級、副處級、正處級、正部級,估計沒有國家級事業單位。單位級別與單位黨政一把手的行政級別相對應,如單位為正科級,單位的一把手也是正科級。

(6)行政等級劃分擴展閱讀:

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其各級幹部參照政府各級幹部待遇,具有行政級別,但不屬於公務員編制。

一、中國大陸大學行政級別的劃分:

副部級:985高校中的三十二所(含副大軍區級的國防科技大學)。

廳局級:除去32所副部級的所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包括211高校,副廳局級:高職高專院校。

獨立學院有公辦民助的性質,級別一般應該是副廳級,民辦高校一般不看行政級別。

二、工委和管委:

1、開發區或經濟區的工委和管委:

工委是黨委的派出機構,管委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分別叫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

2、街道的工委和管委:

街道為區、不設區的市的派出機構,和鄉、鎮不一樣,鄉鎮是一級行政單位,其叫黨委和政府;而街道叫街道黨工委,是區委、不設區的市委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不設區的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分別叫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街道辦主任。

3、中央有中直機關工委和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兩個分別負責黨的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機關黨委的工作,無教育工委。

4、省委里只有省直機關工委全面負責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部門機關黨委的工作。

5、省教育工委是省教育工作委員會的簡稱。省教育工作委員會是是省委的派出機構,與省教育廳合署辦公。

6、省市縣還成立一個社工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是黨委負責、政府負責的一個機構。只有社工委主任、副主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